第20章 數學課(1)
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 作者:紅薯七十二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上午十點四十,數學老師踏著鈴聲走進教室。
這位老師外表看起來風風火火的,十分幹練。
她走近黑板,刷刷刷在上麵寫了幾個字,一邊寫一邊說:“我叫林潤,以後教你們數學。”
轉身麵向大家,她點開一張電子課件:“之前你們有提前預習過嗎?”
大部分學生被她的氣勢震懾到了,想著這位老師不會是那種脾氣很不好的人吧?
林老師看大家戰戰兢兢的樣子,倏然一笑:“你們那麽怕我做什麽?我又不會把你們吃了。”
她這一笑,讓同學們放鬆不少,笑起來親切一點了。
林老師接著說:“以後我的課大家最好提前預習一下,高中的數學難度比初中高多了,提前了解一下學起來會輕鬆一點。”
她讓大家翻開課本,接著說:“今天我講慢一點,讓你們先適應一下我上課的節奏。有不懂的隨時舉手,不要怕問問題,多問才能有進步。”
古代人看到林老師的出場,有點驚訝,這天上午他們就看到兩位女性老師了。
春秋,孔子:沒錯,做學問就是要不恥下問。
秦朝,秦始皇:真沒想到這個z國的女性人才那麽多,我大秦人口稀少,正值用人之際,是不是也可以把這些女子都用上?
西漢,劉邦:這女子的氣勢怎麽感覺那麽熟悉?
西漢,呂雉:此女類我。
同時,有的人也在思考:何為數學?
先秦,墨家、名家等:算數已經成為了一門專門的學科了嗎?
唐朝,李世民:這個學堂的科目設置繁複,我竟有點看不懂到底是教授什麽學識的了。數學應該就是算學了吧?我大唐在國子監專門設置了算學館,還設有算學博士,不知道和後世相比有何不同?
唐朝,李淳風:不知道我們編纂的《算經十書》是否還在使用?
在古人思考著的時候,林老師已經開始講課了。
“同學們,本學期我們的第一個任務是‘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集合的知識是現代數學的基礎,也是高中數學的基礎,我們需要準確掌握這個知識點。”
林老師說著,把第一章需要學到的知識點目錄放在了大屏幕上。
看到這個目錄,很多古代人都蒙圈了。
什麽集合、條件、量詞的。
這些合在一起怎麽就看不明白了呢?這和算學有什麽關係?
幸虧有係統翻譯,不然是哪幾個字都不知道。
有的人眼前一亮。
魏晉時期,劉徽:嗯,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有點意思。
明朝,徐光啟:現代數學?
清朝,康熙(驚訝狀):這些東西和他看過的一些西洋玩意兒有點像。其實它們也沒多大用處啊。後世為什麽要把這些東西公開給民眾,讓他們都知道呢?蠻夷人的東西,沒必要學吧?
清朝,雍正:之前我大清是不允許西方所謂的科學進入大清的,難道這就是大清滅亡的原因?
林老師繼續講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集合。”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集合的定義:一般的,我們把研究對象統稱元素,一些元素組成的總體叫做集合,簡稱集。其實在小學和初中,我們已經接觸過一些集合......”
林老師的這一大段話,讓古代的數學家們也有點懵,不知道後世怎麽會造出來那麽多新詞。
難道古代的算術已經被後世人摒棄了嗎?
還有這些奇奇怪怪的符號:1、2、3......a、b、c、a、b、c,都是些啥啊?
看到阿拉伯數字的出現,有的朝代有了反應。
唐朝,李世民:咦,這不是之前跟隨佛家經文一起來我大唐的文字嗎?我記得好像是西方印度人的。說是表示數字,便捷實用。我看過,這種書寫方式和我大唐的相去甚遠,而且極易出錯,最後大唐沒有采納。怎麽後世反倒用上了?我們的籌數呢?
元朝,忽必烈:我們有籌碼,為什麽要用這玩意兒?
明朝,徐光啟:是因為看著簡單所以換了嗎?我當時翻譯西方書籍是直接譯成漢字的。
古人的思維發散到了各處,這堂名叫“數學”的課帶來的東西和之前太不一樣了。
林老師已經講到了其它地方:“若元素a在集合a中,就是a∈a,不在則稱a?a。”
“比如說有一個集合a,它裏麵有四個元素,1、2、4、5,這四個整數構成了一個集合。也就是說這幾個元素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集合。
同時,我們說這個集合裏麵有1這個元素,所以我們就可以說1∈a,我們再給一個數3,3不在集合裏麵,所以3?a......”
大部分古人都被這個概念弄暈了,感覺這個老師在顛過來倒過去的說那幾句話。
聽不懂,真的聽不懂。
有些古人:天色尚早,怎麽居然有點困了?
林老師的講解還在繼續:“所以,我們集合主要有三個性質,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隻有同時滿足這幾個性質的時候,我們的集合才成立。”
明朝,徐光啟:這個好像理解了,就是給定的集合和元素,元素隻有兩種可能,屬於或不屬於集合,隻有這兩種情況;集合裏麵的元素每個隻能出現一次;這些元素的地位好像是一樣的,不一定要按照大小排列。
林老師:“集合通常有這幾種表示方法:一是列舉法,就是將集合的元素逐一列舉出來的方式 ,並用{}括起來,每個元素之間用逗號隔開。”
南北朝,祖衝之:這看起來是挺直觀的,一眼能夠看清所有元素,但是如果元素有無窮多個的話,全部列舉出來不太現實吧?
果然,林老師馬上就講了這種方式的缺點,然後說:“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描述法。描述法的形式為{代表元素|滿足的性質}。舉例:設a是一個集合,我們把集合a中所有具有共同特性p(x)的元素x組成的集合記作{x∈a|p(x)},這種就是描述法。也可以寫成{x∈a:p(x)},{x∈a;p(x)}。”
魏晉時期,劉徽:懂了,x代表集合a裏麵的所有元素,這些元素具有共同特征和條件,p(x)就是這個條件。
林老師:“集合的表示法還有......”
接著,林老師講了幾個常用數集的符號:
“好了,現在我們來看幾個例子,圖像法和區間法這裏暫時不講。”
明朝,徐光啟:剛聽出了一點意思,你咋不說了,我還想知道另外兩種方法是什麽樣子的呢!
林老師:“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集合,用固定的符號表示。r:實數集;z:整數集;n:自然數集;n*或n+:正整數集;q:有理數集......”
林老師還詳細例舉了一些這些數集的例子。
東漢末年,劉洪:這裏的正、負應該和我們這裏所說一致,至於這個整數、自然數,不知又是何概念?
這位老師外表看起來風風火火的,十分幹練。
她走近黑板,刷刷刷在上麵寫了幾個字,一邊寫一邊說:“我叫林潤,以後教你們數學。”
轉身麵向大家,她點開一張電子課件:“之前你們有提前預習過嗎?”
大部分學生被她的氣勢震懾到了,想著這位老師不會是那種脾氣很不好的人吧?
林老師看大家戰戰兢兢的樣子,倏然一笑:“你們那麽怕我做什麽?我又不會把你們吃了。”
她這一笑,讓同學們放鬆不少,笑起來親切一點了。
林老師接著說:“以後我的課大家最好提前預習一下,高中的數學難度比初中高多了,提前了解一下學起來會輕鬆一點。”
她讓大家翻開課本,接著說:“今天我講慢一點,讓你們先適應一下我上課的節奏。有不懂的隨時舉手,不要怕問問題,多問才能有進步。”
古代人看到林老師的出場,有點驚訝,這天上午他們就看到兩位女性老師了。
春秋,孔子:沒錯,做學問就是要不恥下問。
秦朝,秦始皇:真沒想到這個z國的女性人才那麽多,我大秦人口稀少,正值用人之際,是不是也可以把這些女子都用上?
西漢,劉邦:這女子的氣勢怎麽感覺那麽熟悉?
西漢,呂雉:此女類我。
同時,有的人也在思考:何為數學?
先秦,墨家、名家等:算數已經成為了一門專門的學科了嗎?
唐朝,李世民:這個學堂的科目設置繁複,我竟有點看不懂到底是教授什麽學識的了。數學應該就是算學了吧?我大唐在國子監專門設置了算學館,還設有算學博士,不知道和後世相比有何不同?
唐朝,李淳風:不知道我們編纂的《算經十書》是否還在使用?
在古人思考著的時候,林老師已經開始講課了。
“同學們,本學期我們的第一個任務是‘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集合的知識是現代數學的基礎,也是高中數學的基礎,我們需要準確掌握這個知識點。”
林老師說著,把第一章需要學到的知識點目錄放在了大屏幕上。
看到這個目錄,很多古代人都蒙圈了。
什麽集合、條件、量詞的。
這些合在一起怎麽就看不明白了呢?這和算學有什麽關係?
幸虧有係統翻譯,不然是哪幾個字都不知道。
有的人眼前一亮。
魏晉時期,劉徽:嗯,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有點意思。
明朝,徐光啟:現代數學?
清朝,康熙(驚訝狀):這些東西和他看過的一些西洋玩意兒有點像。其實它們也沒多大用處啊。後世為什麽要把這些東西公開給民眾,讓他們都知道呢?蠻夷人的東西,沒必要學吧?
清朝,雍正:之前我大清是不允許西方所謂的科學進入大清的,難道這就是大清滅亡的原因?
林老師繼續講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集合。”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集合的定義:一般的,我們把研究對象統稱元素,一些元素組成的總體叫做集合,簡稱集。其實在小學和初中,我們已經接觸過一些集合......”
林老師的這一大段話,讓古代的數學家們也有點懵,不知道後世怎麽會造出來那麽多新詞。
難道古代的算術已經被後世人摒棄了嗎?
還有這些奇奇怪怪的符號:1、2、3......a、b、c、a、b、c,都是些啥啊?
看到阿拉伯數字的出現,有的朝代有了反應。
唐朝,李世民:咦,這不是之前跟隨佛家經文一起來我大唐的文字嗎?我記得好像是西方印度人的。說是表示數字,便捷實用。我看過,這種書寫方式和我大唐的相去甚遠,而且極易出錯,最後大唐沒有采納。怎麽後世反倒用上了?我們的籌數呢?
元朝,忽必烈:我們有籌碼,為什麽要用這玩意兒?
明朝,徐光啟:是因為看著簡單所以換了嗎?我當時翻譯西方書籍是直接譯成漢字的。
古人的思維發散到了各處,這堂名叫“數學”的課帶來的東西和之前太不一樣了。
林老師已經講到了其它地方:“若元素a在集合a中,就是a∈a,不在則稱a?a。”
“比如說有一個集合a,它裏麵有四個元素,1、2、4、5,這四個整數構成了一個集合。也就是說這幾個元素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集合。
同時,我們說這個集合裏麵有1這個元素,所以我們就可以說1∈a,我們再給一個數3,3不在集合裏麵,所以3?a......”
大部分古人都被這個概念弄暈了,感覺這個老師在顛過來倒過去的說那幾句話。
聽不懂,真的聽不懂。
有些古人:天色尚早,怎麽居然有點困了?
林老師的講解還在繼續:“所以,我們集合主要有三個性質,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隻有同時滿足這幾個性質的時候,我們的集合才成立。”
明朝,徐光啟:這個好像理解了,就是給定的集合和元素,元素隻有兩種可能,屬於或不屬於集合,隻有這兩種情況;集合裏麵的元素每個隻能出現一次;這些元素的地位好像是一樣的,不一定要按照大小排列。
林老師:“集合通常有這幾種表示方法:一是列舉法,就是將集合的元素逐一列舉出來的方式 ,並用{}括起來,每個元素之間用逗號隔開。”
南北朝,祖衝之:這看起來是挺直觀的,一眼能夠看清所有元素,但是如果元素有無窮多個的話,全部列舉出來不太現實吧?
果然,林老師馬上就講了這種方式的缺點,然後說:“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描述法。描述法的形式為{代表元素|滿足的性質}。舉例:設a是一個集合,我們把集合a中所有具有共同特性p(x)的元素x組成的集合記作{x∈a|p(x)},這種就是描述法。也可以寫成{x∈a:p(x)},{x∈a;p(x)}。”
魏晉時期,劉徽:懂了,x代表集合a裏麵的所有元素,這些元素具有共同特征和條件,p(x)就是這個條件。
林老師:“集合的表示法還有......”
接著,林老師講了幾個常用數集的符號:
“好了,現在我們來看幾個例子,圖像法和區間法這裏暫時不講。”
明朝,徐光啟:剛聽出了一點意思,你咋不說了,我還想知道另外兩種方法是什麽樣子的呢!
林老師:“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集合,用固定的符號表示。r:實數集;z:整數集;n:自然數集;n*或n+:正整數集;q:有理數集......”
林老師還詳細例舉了一些這些數集的例子。
東漢末年,劉洪:這裏的正、負應該和我們這裏所說一致,至於這個整數、自然數,不知又是何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