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契丹
重生晚唐,從節度使之子開始 作者:逆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接待完了渤海國使者烏炤度,接下來齊慎又接見了契丹國的使者耶律偶思。
話說這位耶律偶思,無論是穿著打扮還是發型,與大唐有這邊的風格皆有明顯的不同,漢文水平與之前的烏炤度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別。
齊慎和對方交流得非常痛苦,稍微話說得快一些兩人就無法溝通。最後沒辦法,齊慎隻能命人從汴京城裏找來幾個懂契丹語的商人,讓他們充當雙方的翻譯。
“貴使從契丹來到大唐,孤非常高興,特地命人在這裏設下酒宴,歡迎你們這些遠方來的朋友。”
齊慎舉起一隻酒杯,開口對堂下的耶律偶思客套道。
充當翻譯的商人,立刻將齊慎的意思準確無誤地傳達給了對方。
耶律偶思聞言,舉起酒杯迴敬道:“在下此次奉契丹可汗與大於越之命,出使大唐,主要有三個願望。”
“一是希望與大唐永遠保持友好關係;二是希望能與大唐通商,用牛羊和獸皮換取大唐的糧食、茶葉、絲綢;三則是希望能從大唐這裏獲得更多精通冶鐵、鍛鐵,以及會打造攻城器械的工匠,這些人現在對我們契丹非常重要。”
“在下很清楚,在大唐,魏王殿下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就像大於越在契丹的地位比可汗更高一樣。隻要魏王殿下答應為我們契丹提供工匠,我們願意用大量馬匹作為交換。在下知道,魏王的轄區不產戰馬,而魏王將來征戰四方,必定非常需要戰馬。”
“你們打算向孤索要工匠?”從翻譯口中得知了耶律偶思的意圖,齊慎心裏立刻產生了警覺。
說實話,此時的契丹雖然有壯大的趨勢,但終究還隻是一個部落聯盟,契丹人除了行軍打仗時,因為馬匹多有機動優勢外,本身的兵器裝備、訓練強度,其實遠遠比不上南邊的唐朝,甚至連東邊的渤海國都比不上。
曆史上,這個時期的契丹可汗遙輦欽德,與契丹大於越耶律釋魯,曾多次向周邊勢力發動過侵略,在二人的努力下,契丹雖然征服了奚族、室韋,但在對渤海國和對唐的戰爭中卻屢遭失敗。
甚至到後來,契丹竟被割據幽州的軍閥劉仁恭出兵征討,死傷慘重,不得不花重金與劉仁恭求和,並在此後的十年中,不敢再南下中原一步。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正是契丹部落缺乏數量足夠的工匠,導致契丹人無法成規模地冶鐵,批量地打造盔甲與兵器。
後來耶律阿保機之所以能創立遼國,雄據北方,除了對方本身能力過人、軍政雙優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原連年混戰,民不聊生,大量的軍民百姓從漢地逃逸到契丹,給契丹人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
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契丹的整體實力,才能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裏得到飆升,後來不但滅亡了渤海國,甚至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期,兩次出兵南下,先後消滅了後唐與後晉,獲得了燕雲十六州。
於是乎半個多世紀後,好不容易統一了全國的北宋,哪怕傾盡全力北伐,依舊無法擊敗遼國,無法奪迴幽燕地區——
這不能怪趙宋不爭氣,實在是遇到的對手太強了,畢竟在中原內亂的幾十年裏,遼國一直都在暗暗積蓄實力。
趙宋開國時麵對的異族政權,其底蘊之深,兵鋒之盛,是之前任何一個中原王朝都沒有遇到過的。
“貴使,孤很歡迎你們契丹與我大唐保持友睦,互通有無,至於你們想用馬匹換取工匠的要求,孤還需要好好考慮一下,不能立刻給你們答複……”
作為熟知曆史的人,齊慎對此中利害再清楚不過,當然知道不能讓契丹人把中原人的先進技術學去,否則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墳,將來必定後患無窮。
但是他也不想把話說得太死,倒不是害怕得罪契丹人,主要是想用這種方式吊對方的胃口,以期將來能從對方那裏獲得更多利益。
“魏王殿下,請你相信我們,我們契丹人有足夠的誠意……”
見齊慎並未同意自己提出的所有要求,耶律偶思以為他是嫌自己提出的條件不夠,忙接著補充道:
“此番出使大唐,在下奉可汗與大於越之命,給殿下送來了五百匹戰馬。今後隻要殿下肯為我們契丹提供工匠,每提供三十名工匠,我們就給殿下進攻一次馬匹,每次進貢的數量絕不少於五百,這樣的條件,殿下應該不會拒絕吧?”
“三十名工匠等於五百匹戰馬,那就是說,一名工匠大概能換十六匹半戰馬,嘶……”
聽到對方開出如此豐厚的條件,哪怕齊慎再怎麽理智,心裏也不免猶豫了起來,因為這筆買賣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古典戰爭時代,優良的戰馬,對任何政權來說都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戰場上誰的馬多,誰的主動權就更大,畢竟真打不過了還能跑路。
魏國要是真能從契丹那裏獲得大量戰馬,不用說,整體實力肯定會更上一層樓,能提前結束這個混亂的世道也說不定。
“讓孤想想,讓孤好好想想。”
齊慎動了動嘴唇,幾度忍不住,差點就直接答應了耶律偶思的要求,隻是反複權衡了不知多長時間,最終他心中的理智還是戰勝了欲望,艱難地咽了口唾沫,對耶律偶思道:
“貴使的要求,孤下來會繼續考慮的,等孤考慮清楚了,再向你們的可汗和大於越迴信吧。”
齊慎還是沒有把話說死。
然而耶律偶思從翻譯口聽完他的話後,卻表現得非常生氣,最後冷笑道:“我們契丹之所以選擇與殿下合作,無非是因為殿下在天下藩鎮中地盤最大,人口最多,要是殿下不願答應我們的條件,我們完全可以去找別人合作。”
“殿下西邊的李克用、朱溫、孫儒,北邊的盧彥威、李匡威、王鎔,相信這些人裏,恐怕沒有誰會拒絕我們的條件吧。”
話說這位耶律偶思,無論是穿著打扮還是發型,與大唐有這邊的風格皆有明顯的不同,漢文水平與之前的烏炤度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別。
齊慎和對方交流得非常痛苦,稍微話說得快一些兩人就無法溝通。最後沒辦法,齊慎隻能命人從汴京城裏找來幾個懂契丹語的商人,讓他們充當雙方的翻譯。
“貴使從契丹來到大唐,孤非常高興,特地命人在這裏設下酒宴,歡迎你們這些遠方來的朋友。”
齊慎舉起一隻酒杯,開口對堂下的耶律偶思客套道。
充當翻譯的商人,立刻將齊慎的意思準確無誤地傳達給了對方。
耶律偶思聞言,舉起酒杯迴敬道:“在下此次奉契丹可汗與大於越之命,出使大唐,主要有三個願望。”
“一是希望與大唐永遠保持友好關係;二是希望能與大唐通商,用牛羊和獸皮換取大唐的糧食、茶葉、絲綢;三則是希望能從大唐這裏獲得更多精通冶鐵、鍛鐵,以及會打造攻城器械的工匠,這些人現在對我們契丹非常重要。”
“在下很清楚,在大唐,魏王殿下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就像大於越在契丹的地位比可汗更高一樣。隻要魏王殿下答應為我們契丹提供工匠,我們願意用大量馬匹作為交換。在下知道,魏王的轄區不產戰馬,而魏王將來征戰四方,必定非常需要戰馬。”
“你們打算向孤索要工匠?”從翻譯口中得知了耶律偶思的意圖,齊慎心裏立刻產生了警覺。
說實話,此時的契丹雖然有壯大的趨勢,但終究還隻是一個部落聯盟,契丹人除了行軍打仗時,因為馬匹多有機動優勢外,本身的兵器裝備、訓練強度,其實遠遠比不上南邊的唐朝,甚至連東邊的渤海國都比不上。
曆史上,這個時期的契丹可汗遙輦欽德,與契丹大於越耶律釋魯,曾多次向周邊勢力發動過侵略,在二人的努力下,契丹雖然征服了奚族、室韋,但在對渤海國和對唐的戰爭中卻屢遭失敗。
甚至到後來,契丹竟被割據幽州的軍閥劉仁恭出兵征討,死傷慘重,不得不花重金與劉仁恭求和,並在此後的十年中,不敢再南下中原一步。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正是契丹部落缺乏數量足夠的工匠,導致契丹人無法成規模地冶鐵,批量地打造盔甲與兵器。
後來耶律阿保機之所以能創立遼國,雄據北方,除了對方本身能力過人、軍政雙優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原連年混戰,民不聊生,大量的軍民百姓從漢地逃逸到契丹,給契丹人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
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契丹的整體實力,才能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裏得到飆升,後來不但滅亡了渤海國,甚至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期,兩次出兵南下,先後消滅了後唐與後晉,獲得了燕雲十六州。
於是乎半個多世紀後,好不容易統一了全國的北宋,哪怕傾盡全力北伐,依舊無法擊敗遼國,無法奪迴幽燕地區——
這不能怪趙宋不爭氣,實在是遇到的對手太強了,畢竟在中原內亂的幾十年裏,遼國一直都在暗暗積蓄實力。
趙宋開國時麵對的異族政權,其底蘊之深,兵鋒之盛,是之前任何一個中原王朝都沒有遇到過的。
“貴使,孤很歡迎你們契丹與我大唐保持友睦,互通有無,至於你們想用馬匹換取工匠的要求,孤還需要好好考慮一下,不能立刻給你們答複……”
作為熟知曆史的人,齊慎對此中利害再清楚不過,當然知道不能讓契丹人把中原人的先進技術學去,否則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墳,將來必定後患無窮。
但是他也不想把話說得太死,倒不是害怕得罪契丹人,主要是想用這種方式吊對方的胃口,以期將來能從對方那裏獲得更多利益。
“魏王殿下,請你相信我們,我們契丹人有足夠的誠意……”
見齊慎並未同意自己提出的所有要求,耶律偶思以為他是嫌自己提出的條件不夠,忙接著補充道:
“此番出使大唐,在下奉可汗與大於越之命,給殿下送來了五百匹戰馬。今後隻要殿下肯為我們契丹提供工匠,每提供三十名工匠,我們就給殿下進攻一次馬匹,每次進貢的數量絕不少於五百,這樣的條件,殿下應該不會拒絕吧?”
“三十名工匠等於五百匹戰馬,那就是說,一名工匠大概能換十六匹半戰馬,嘶……”
聽到對方開出如此豐厚的條件,哪怕齊慎再怎麽理智,心裏也不免猶豫了起來,因為這筆買賣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古典戰爭時代,優良的戰馬,對任何政權來說都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戰場上誰的馬多,誰的主動權就更大,畢竟真打不過了還能跑路。
魏國要是真能從契丹那裏獲得大量戰馬,不用說,整體實力肯定會更上一層樓,能提前結束這個混亂的世道也說不定。
“讓孤想想,讓孤好好想想。”
齊慎動了動嘴唇,幾度忍不住,差點就直接答應了耶律偶思的要求,隻是反複權衡了不知多長時間,最終他心中的理智還是戰勝了欲望,艱難地咽了口唾沫,對耶律偶思道:
“貴使的要求,孤下來會繼續考慮的,等孤考慮清楚了,再向你們的可汗和大於越迴信吧。”
齊慎還是沒有把話說死。
然而耶律偶思從翻譯口聽完他的話後,卻表現得非常生氣,最後冷笑道:“我們契丹之所以選擇與殿下合作,無非是因為殿下在天下藩鎮中地盤最大,人口最多,要是殿下不願答應我們的條件,我們完全可以去找別人合作。”
“殿下西邊的李克用、朱溫、孫儒,北邊的盧彥威、李匡威、王鎔,相信這些人裏,恐怕沒有誰會拒絕我們的條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