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鄧艾在成功平定蜀漢之後,心中的喜悅與豪情無以言表。他自封為益州刺史,掌握了蜀漢故地的大權。為了鞏固治理,他精心選派了一批忠誠能幹的官員,如牽弘、王頎等人,分別擔任各州郡的長官,共同維護社會的安定與繁榮。
在鄧艾的領導下,益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然而,鄧艾並未因此而滿足。為了彰顯他的赫赫戰功,他決定在綿竹築建一座高台。這座高台不僅是他個人榮耀的象征,更是他用來激勵手下官員的標誌性建築。
高台築成之日,鄧艾召集蜀中的所有官員舉行盛大的飲宴。綿竹高台上,鼓樂喧天,笙歌陣陣,鄧艾端坐於主位,氣勢如虹。飲宴過半,鄧艾已有幾分醉意,他舉起酒杯,指向眾官,慷慨陳詞:“你們幸好遇到了我,所以才有今天。如果遇到其他的將領,你們必定都被消滅了。”
此言一出,全場一片寂靜。官員們低頭不語,心中五味雜陳。他們知道,鄧艾的話雖有些自負,但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沒有鄧艾的英勇善戰,他們或許真的難逃覆滅的命運。一時間,感激、敬畏、羞愧等情緒在眾官心中交織。
片刻之後,許多官員起身拜謝鄧艾的恩情。他們紛紛表示,願意誓死效忠鄧艾,為益州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鄧艾看著他們,心中湧起一股豪情壯誌。他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這些人心中的英雄和楷模。這種崇拜和尊敬讓他感到無比的滿足和自豪。
然而,在這份豪情壯誌的背後,鄧艾也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他必須時刻保持清醒和警惕,確保益州的安定和繁榮能夠持續下去。他不能辜負這些官員和百姓對他的信任和期待。因此,在飲宴結束之後,他立即投入到繁忙的政務之中,繼續為益州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總的來說,鄧艾在成功平定蜀漢之後的表現展現了他作為一個將領和統治者的複雜性格。他既有著強烈的自信和豪情壯誌,又有著對責任和使命的深刻認識。他的言行舉止都透露出一種威嚴和霸氣但同時也透露出他的自負與驕傲。在這個曆史的重要時刻,鄧艾的每一個決定和行動都將對益州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產生深遠的影響。
司馬昭坐在洛陽的宮殿中,手中的信件猶如持有重錘,沉甸甸的。這是鄧艾的信,鄧艾,那個在遠方益州的戰場,剛剛平定蜀漢的英雄。司馬昭深吸了一口氣,打開了信件。
信件是以鄧艾的豪爽、直接的口吻寫就的。每一個字都像是鄧艾本人,堅韌而有力。信上寫道:“臣鄧艾認為,戰爭有時是先聲奪人,然後才是實際行動。現在我們可以利用平定蜀漢的勢頭來乘勝攻打吳國,這是席卷天下的好時機。”鄧艾的雄心壯誌透過字裏行間躍然而出,司馬昭仿佛可以看到他站在地圖前,手指劃過山河,目光犀利而堅定。
但是,鄧艾並不隻是豪情滿懷的將軍,他也是深思熟慮的戰略家。他寫道:“大舉進攻之後,將士們會感到疲勞,不能立即再次出征;應該留下隴右兵二萬、蜀兵二萬,煮鹽煉鐵,興修水利,並建造船隻,做好順流而下的準備。”這段文字中,鄧艾的精明細致絲毫不輸於他的豪情壯誌。他像是一位國士,為國家的長治久安謀劃,考慮到戰爭的後續影響,以及如何利用戰後的時機發展經濟,增強國力。
接著,鄧艾提出了對劉禪的處理方式:“我們應該優待劉禪,以引誘孫休;如果立即送劉禪去京城,吳國人必定會產生疑慮,這對他們歸化的心意是不利的。因此,權且讓劉禪留在蜀漢,等到來年冬天再抵達京城。現在就可以封劉禪為扶風王,賞賜他財富,供養他的左右人員,封他的兒子為公侯,以顯示我們對他的歸命的寵愛。” 鄧艾的建議充滿了策略和智慧,他不僅僅是一個武夫,更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政治家。他的建議不僅考慮到了當前的軍事策略,也考慮到了未來的政治格局。對於劉禪的處理方式,既顯示了鄧艾的寬大,也體現了他的狡黠。這樣的處理方式,無疑將最大程度地瓦解吳國的抵抗意誌。
司馬昭讀完後,沉默了許久。他看到的不僅僅是鄧艾的戰略和野心,更看到了他的忠誠和擔當。這個在遠方的將軍,以他的智慧和勇氣,為晉國的未來描繪出一幅壯麗的畫卷。
此刻的司馬昭,心中充滿了對鄧艾的讚歎和敬仰。他決定,一定要好好迴應鄧艾的這份信任和期待,他要將這份信任和期待,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去征服吳國,去一統天下。
司馬昭放下鄧艾的信,他的眼神深邃且銳利,如同獵豹盯著獵物,心中充滿了警覺和疑慮。在鄧艾的字裏行間,他似乎讀出了一種不同的意味,那種意味超越了君臣之間的忠誠,更有一種自立為王的野心隱晦其中。對於一直謀求穩固皇權的司馬昭來說,這是一種難以容忍的威脅。
於是,他立即召喚來使者,命令他們攜帶他的手書前往益州,那封手書是寫給衛瓘的。他在這封手書中明確命令衛瓘監視鄧艾的一舉一動,並叮囑他務必阻止鄧艾的任何可能危害皇權的行動。然後,他又降下封鄧艾的詔書。在這封詔書中,他慷慨陳詞,稱讚鄧艾的武功和成就,封他為太尉,增加食邑二萬戶,封他的兩個兒子為亭侯,各享食邑千戶。這一舉動無疑是向鄧艾展示皇恩浩蕩,試圖穩住他的心。
不久之後,鄧艾接受了詔書。在他讀詔書的時候,他的臉上洋溢著滿足和自豪。然而,這份喜悅很快就被打破了。因為在他接受詔書後不久,監軍衛瓘就取出了司馬昭的手書給他看。手書中的內容讓他愣住了,那些字裏行間透露出的信息讓他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壓力。
“必須等待朝廷的奏報,不能擅自行動。”這是司馬昭的命令,是對他鄧艾的警告。然而,鄧艾看著手書,卻冷冷一笑,他昂起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既然奉命專征,如何能受到阻撓?”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堅決和反抗。
這一刻的鄧艾,顯然已經明白了司馬昭的疑慮和意圖。他知道,自己的雄心壯誌、機智策略被誤解為野心。他心中的豪情變成了怒火,他的不滿和決心在他的言語中流露無遺。他不是一個容易屈服的人,他的骨子裏充滿了倔強和堅韌。
於是,他再次寫信,讓來使送往洛陽。在這封信中,他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戰略意圖,解釋了自己的行動理由,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忠誠和決心。他寫道:“我鄧艾一心隻為晉國,我渴望的是國家的繁榮和昌盛,絕非個人的權位。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希望陛下能理解我的苦心,消除對我的誤解。”
鄧艾的這番舉動,無疑進一步彰顯了他的堅韌和獨立。他並不懼怕司馬昭的猜疑和壓力,他選擇的是以書信為自己辯護,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忠誠。這樣的鄧艾,讓人既敬畏又同情。
朝廷之中,風聲鶴唳,人人自危。鄧艾的功名日益顯赫,而隨之而來的是朝廷中越來越多的猜疑和忌憚。每一個朝臣都在私下議論,都說鄧艾必定有反意。這些流言蜚語如同毒草般在朝廷中蔓延,使得司馬昭對鄧艾的疑忌愈發嚴重。
在這風聲鶴唳的時刻,忽然使者的迴報到來,呈上了鄧艾的書信。司馬昭麵色凝重地接過信,緩緩拆開信封,逐字逐句地閱讀起來。
鄧艾在信中坦然陳述自己的立場和行動理由,每一個字都透露出他的堅定和執著。他寫道:“我鄧艾奉命西征,元兇已經投降,我應當權宜行事,以安定初附之民。如果等待朝廷的命令,那麽來迴傳遞消息會耗費時間。”這字裏行間的權宜行事,顯露出鄧艾作為一個將領的果斷和膽識。
他又引經據典:“《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的事情,可以專斷行事。我雖身在邊疆,但心係國家,不能眼睜睜看著時機流逝而不行動。”鄧艾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國家的深深憂慮和責任感,他顯然是將國家利益放在了首位。
然而,他也明白自己的行動可能會引發誤解,所以他繼續解釋道:“現在吳國尚未歸附,勢力與蜀漢相連,不能拘泥於常規而失去事機。我並非貪圖個人功名,而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兵法說: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我鄧艾雖然沒有古人的節操,但也終究不會因自嫌而損害國家利益。”
信的最後,他寫道:“先此說明情況,如可行即行。”這句簡短的話語中,透露出鄧艾的堅毅和自信,他並不在乎個人的榮辱得失,隻在乎國家的興衰存亡。
司馬昭看完鄧艾的信,臉色驟變,眼中閃過一抹深深的驚色。他手中的信箋微微顫抖,仿佛透露出他內心的震蕩。他瞬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鄧艾的自信滿滿、任意行事,以及朝臣們的猜疑,都讓他感到了一股即將失控的危機感。
他急忙召來賈充,臉上露出凝重的神情,語氣急促地說道:“賈充,你看看這封信。鄧艾自恃有功,驕傲自滿,任意行事,他的反心已經暴露了。該怎麽辦?我們必須馬上想辦法製止他!”
賈充接過信,仔細閱讀後,神色也變得凝重起來。他沉思片刻,然後緩緩抬起頭,看著司馬昭說:“主公,鄧艾的確功高蓋主,但他的驕傲和自信也讓他變得盲目。要製約他,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與他相匹敵的人。”
司馬昭眉頭緊鎖,思考片刻後問道:“你的意思是……封鍾會?”
賈充點了點頭,肯定地說:“正是。鍾會聰明才智過人,又一直對主公忠心耿耿。如果封他為司徒,讓他與鄧艾相互製衡,必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司馬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他深知鍾會的聰明才智和忠誠,也明白這是目前最好的製約鄧艾的辦法。於是,他果斷地決定采納賈充的意見。
接著,司馬昭立刻派人帶著詔書前往封鍾會為司徒。同時,他還命令衛瓘監督兩路軍馬,確保鄧艾和鍾會之間不會出現衝突。他將手書交給衛瓘,鄭重地告訴他:“衛瓘,你是我信任的人。我要你密切監視鄧艾和鍾會,確保他們之間不會發生衝突,但也要防止鄧艾有任何變故。”
衛瓘接過手書,深感責任重大,堅定地迴答:“主公放心,衛瓘一定不辜負您的信任,誓死完成使命!”
隨著司馬昭的決策部署,朝廷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鄧艾和鍾會之間的明爭暗鬥也逐漸浮出水麵。而在這場較量中,衛瓘成為了一個關鍵的角色,他的存在就像一把雙刃劍,既能平衡鄧艾和鍾會之間的力量,也可能成為他們衝突升級的導火索。
鍾會接到詔書的那一刻,臉上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笑容。他仔細閱讀著詔書上的每一個字,看著那些誇讚自己功勳的言辭,心中充滿了自豪和滿足。詔書寫道:“鎮西將軍鍾會,所向無敵,前無強敵,能夠節製眾城,網羅逃犯;蜀漢的豪傑帥才,都束手就擒,歸順朝廷;你的謀略無遺,行動無廢,功勳卓著。”這些字裏行間流露出的讚譽,讓鍾會感到自己的努力終於得到了應有的迴報。
當鍾會得知自己被封為司徒,進封為縣侯,增加食邑萬戶,兩個兒子也被封為亭侯時,他更是欣喜若狂。這不僅是對他個人的封賞,更是對他家族的一種榮耀和認可。他深知這個封賞背後所承載的責任和期待,也明白自己將來在朝廷中的地位將更加舉足輕重。
於是,他立刻請來了薑維商議。鍾會和薑維一直以來都是莫逆之交,共同經曆過許多風風雨雨。在鍾會看來,薑維不僅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更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謀士。
鍾會沉聲說道:“伯約,你知道鄧艾的功勞在我之上,如今他又被封為太尉之職。而現在司馬公懷疑鄧艾有反心,所以命令衛瓘為監軍,讓我加以製約。你對此有何高見?”
薑維聽後眉頭微皺,沉思片刻後說道:“鄧艾的確是一個功勳卓著的將領,但他的驕傲和自信也讓他容易犯下錯誤。司馬公的懷疑並非空穴來風,我們必須小心應對。我覺得,我們可以借此機會鞏固自己的地位,同時密切關注鄧艾的舉動。如果他真的有異心,我們必須立即製止,不能讓他危害到國家的安定。”
鍾會聽後點頭表示讚同,他說:“我也是這個意思。鄧艾雖然有功,但不能因此就忽視了他的野心。我會密切注意他的動向,並且和衛瓘保持聯係,確保我們之間的合作能夠維護國家的利益。”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鍾會和薑維時常商討對策,密切關注著鄧艾的一舉一動。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情報,分析鄧艾的意圖和計劃。同時,他們也加強了自己的軍隊建設,提升士兵的戰鬥力,為可能發生的衝突做好準備。
而鄧艾得知鍾會被封為司徒後,心中不禁感到一絲不悅。他認為自己的功勞遠超鍾會,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這種不滿逐漸在他心中滋生,讓他對朝廷的決策產生了更多的質疑和反感。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朝廷中緊張的氛圍。
薑維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鄧艾的不屑與警惕。他雙眼微眯,以一種沉穩而低沉的語調說道:“鄧艾,原本不過是一個出身微賤的牧童,年幼時曾在農田之間牽著牛耕耘。如今他竟因陰平斜徑的僥幸之舉,攀木懸崖,立下如此大功。然而,這並非他出類拔萃的智慧,實在是依賴了國家的洪福和眾多將士的奮力拚殺。”
他停頓了一下,目光深遠,仿佛能看穿鄧艾的內心深處:“若不是將軍與我相拒於劍閣,擋住了他的去路,他又怎能有今日的成功?鄧艾如今聲威赫赫,但他卻有一個危險的舉動——他打算封蜀漢君主為扶風王,這明顯是為了收買蜀人的民心。這種舉動,無疑暴露了他的反心。”
薑維的話語像是一把犀利的劍,直指鄧艾的弱點。他的分析條理清晰,讓人不得不信服。他深深地看著鍾會,語氣堅定地說:“晉公懷疑他是對的。我們必須小心防範,不能讓他有機會危害國家。”
鍾會聽後,沉默片刻,然後緩緩地點了點頭。他深邃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堅定,顯然是被薑維的話深深打動。他沉聲說道:“伯約,我讚同你的看法。鄧艾的野心確實已經昭然若揭,我們不能坐視不理。”
在這段細致描寫中,薑維的敏銳洞察和果斷決策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對鄧艾的分析精準到位,不僅點出了鄧艾的弱點,還提出了防範之策。同時,通過鍾會的反應,也可以看出他對薑維的高度信任和讚同。
薑維又說:“請讓左右的人退下,我有一件機密的事情要告訴你。”鍾會讓左右的人都退去。薑維從袖子中取出一張圖給鍾會看,說:“昔日武侯諸葛亮出草廬時,曾將此圖獻給先帝,並說:‘益州之地,沃野千裏,民殷國富,可以成就霸業。’先帝因此創建了成都。現在鄧艾來到這裏,怎麽會不狂妄呢?”鍾會大喜,指著圖詢問山川形勢。薑維一一告訴他。鍾會又問:“應該用什麽策略除掉鄧艾?”薑維說:“乘晉公疑忌鄧艾的時候,應該趕快上表,告發鄧艾謀反的情況;晉公必定命令將軍討伐他。一舉就可以擒獲他了。”
鍾會依照薑維的話,立即派人帶著奏章趕往洛陽,告發鄧艾專權恣肆,勾結蜀人,早晚必定反叛。於是朝中的文武官員都感到震驚。鍾會又讓人在中途截獲了鄧艾的奏章,按照鄧艾的筆法改寫其中的傲慢之辭,用以證實自己的話。
司馬昭見到鄧艾的表章後,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到鍾會的軍前,命令鍾會收捕鄧艾。他又派遣賈充率領三萬兵馬進入斜穀,自己則和魏主曹奐一同禦駕親征。這時,西曹掾邵悌勸諫道:“鍾會的兵馬是鄧艾的六倍之多,應當命令鍾會收捕鄧艾就足夠了,何必勞煩明公親自出征呢?”
司馬昭冷笑道:“你忘了過去的話了嗎?你曾經說過鍾會日後必定會反。我這次出征,不是為了鄧艾,實際上是為了鍾會。”邵悌笑道:“我恐怕明公忘記了,所以才提醒您。現在既然您已經有這個意圖,就應該秘密進行,不能泄露出去。”
司馬昭認為他說得對,於是率領大軍啟程。此時,賈充也懷疑鍾會會有變故,秘密告知司馬昭。司馬昭說:“如果我派你去,你也會懷疑我嗎?等我到長安,自然就會明白。”然而,早有細作報告給鍾會,說司馬昭已經到了長安。
鍾會慌張地請薑維商議收捕鄧艾的策略。此時的情況正是:剛剛看到西蜀收複降將,又見長安大軍湧動。鍾會和薑維麵對新的挑戰,他們的表情凝重,神情中透露出決心和擔憂。他們知道,接下來的行動將決定他們的命運,也將影響整個天下的局勢。
在鄧艾的領導下,益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然而,鄧艾並未因此而滿足。為了彰顯他的赫赫戰功,他決定在綿竹築建一座高台。這座高台不僅是他個人榮耀的象征,更是他用來激勵手下官員的標誌性建築。
高台築成之日,鄧艾召集蜀中的所有官員舉行盛大的飲宴。綿竹高台上,鼓樂喧天,笙歌陣陣,鄧艾端坐於主位,氣勢如虹。飲宴過半,鄧艾已有幾分醉意,他舉起酒杯,指向眾官,慷慨陳詞:“你們幸好遇到了我,所以才有今天。如果遇到其他的將領,你們必定都被消滅了。”
此言一出,全場一片寂靜。官員們低頭不語,心中五味雜陳。他們知道,鄧艾的話雖有些自負,但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沒有鄧艾的英勇善戰,他們或許真的難逃覆滅的命運。一時間,感激、敬畏、羞愧等情緒在眾官心中交織。
片刻之後,許多官員起身拜謝鄧艾的恩情。他們紛紛表示,願意誓死效忠鄧艾,為益州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鄧艾看著他們,心中湧起一股豪情壯誌。他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這些人心中的英雄和楷模。這種崇拜和尊敬讓他感到無比的滿足和自豪。
然而,在這份豪情壯誌的背後,鄧艾也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他必須時刻保持清醒和警惕,確保益州的安定和繁榮能夠持續下去。他不能辜負這些官員和百姓對他的信任和期待。因此,在飲宴結束之後,他立即投入到繁忙的政務之中,繼續為益州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總的來說,鄧艾在成功平定蜀漢之後的表現展現了他作為一個將領和統治者的複雜性格。他既有著強烈的自信和豪情壯誌,又有著對責任和使命的深刻認識。他的言行舉止都透露出一種威嚴和霸氣但同時也透露出他的自負與驕傲。在這個曆史的重要時刻,鄧艾的每一個決定和行動都將對益州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產生深遠的影響。
司馬昭坐在洛陽的宮殿中,手中的信件猶如持有重錘,沉甸甸的。這是鄧艾的信,鄧艾,那個在遠方益州的戰場,剛剛平定蜀漢的英雄。司馬昭深吸了一口氣,打開了信件。
信件是以鄧艾的豪爽、直接的口吻寫就的。每一個字都像是鄧艾本人,堅韌而有力。信上寫道:“臣鄧艾認為,戰爭有時是先聲奪人,然後才是實際行動。現在我們可以利用平定蜀漢的勢頭來乘勝攻打吳國,這是席卷天下的好時機。”鄧艾的雄心壯誌透過字裏行間躍然而出,司馬昭仿佛可以看到他站在地圖前,手指劃過山河,目光犀利而堅定。
但是,鄧艾並不隻是豪情滿懷的將軍,他也是深思熟慮的戰略家。他寫道:“大舉進攻之後,將士們會感到疲勞,不能立即再次出征;應該留下隴右兵二萬、蜀兵二萬,煮鹽煉鐵,興修水利,並建造船隻,做好順流而下的準備。”這段文字中,鄧艾的精明細致絲毫不輸於他的豪情壯誌。他像是一位國士,為國家的長治久安謀劃,考慮到戰爭的後續影響,以及如何利用戰後的時機發展經濟,增強國力。
接著,鄧艾提出了對劉禪的處理方式:“我們應該優待劉禪,以引誘孫休;如果立即送劉禪去京城,吳國人必定會產生疑慮,這對他們歸化的心意是不利的。因此,權且讓劉禪留在蜀漢,等到來年冬天再抵達京城。現在就可以封劉禪為扶風王,賞賜他財富,供養他的左右人員,封他的兒子為公侯,以顯示我們對他的歸命的寵愛。” 鄧艾的建議充滿了策略和智慧,他不僅僅是一個武夫,更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政治家。他的建議不僅考慮到了當前的軍事策略,也考慮到了未來的政治格局。對於劉禪的處理方式,既顯示了鄧艾的寬大,也體現了他的狡黠。這樣的處理方式,無疑將最大程度地瓦解吳國的抵抗意誌。
司馬昭讀完後,沉默了許久。他看到的不僅僅是鄧艾的戰略和野心,更看到了他的忠誠和擔當。這個在遠方的將軍,以他的智慧和勇氣,為晉國的未來描繪出一幅壯麗的畫卷。
此刻的司馬昭,心中充滿了對鄧艾的讚歎和敬仰。他決定,一定要好好迴應鄧艾的這份信任和期待,他要將這份信任和期待,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去征服吳國,去一統天下。
司馬昭放下鄧艾的信,他的眼神深邃且銳利,如同獵豹盯著獵物,心中充滿了警覺和疑慮。在鄧艾的字裏行間,他似乎讀出了一種不同的意味,那種意味超越了君臣之間的忠誠,更有一種自立為王的野心隱晦其中。對於一直謀求穩固皇權的司馬昭來說,這是一種難以容忍的威脅。
於是,他立即召喚來使者,命令他們攜帶他的手書前往益州,那封手書是寫給衛瓘的。他在這封手書中明確命令衛瓘監視鄧艾的一舉一動,並叮囑他務必阻止鄧艾的任何可能危害皇權的行動。然後,他又降下封鄧艾的詔書。在這封詔書中,他慷慨陳詞,稱讚鄧艾的武功和成就,封他為太尉,增加食邑二萬戶,封他的兩個兒子為亭侯,各享食邑千戶。這一舉動無疑是向鄧艾展示皇恩浩蕩,試圖穩住他的心。
不久之後,鄧艾接受了詔書。在他讀詔書的時候,他的臉上洋溢著滿足和自豪。然而,這份喜悅很快就被打破了。因為在他接受詔書後不久,監軍衛瓘就取出了司馬昭的手書給他看。手書中的內容讓他愣住了,那些字裏行間透露出的信息讓他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壓力。
“必須等待朝廷的奏報,不能擅自行動。”這是司馬昭的命令,是對他鄧艾的警告。然而,鄧艾看著手書,卻冷冷一笑,他昂起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既然奉命專征,如何能受到阻撓?”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堅決和反抗。
這一刻的鄧艾,顯然已經明白了司馬昭的疑慮和意圖。他知道,自己的雄心壯誌、機智策略被誤解為野心。他心中的豪情變成了怒火,他的不滿和決心在他的言語中流露無遺。他不是一個容易屈服的人,他的骨子裏充滿了倔強和堅韌。
於是,他再次寫信,讓來使送往洛陽。在這封信中,他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戰略意圖,解釋了自己的行動理由,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忠誠和決心。他寫道:“我鄧艾一心隻為晉國,我渴望的是國家的繁榮和昌盛,絕非個人的權位。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希望陛下能理解我的苦心,消除對我的誤解。”
鄧艾的這番舉動,無疑進一步彰顯了他的堅韌和獨立。他並不懼怕司馬昭的猜疑和壓力,他選擇的是以書信為自己辯護,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忠誠。這樣的鄧艾,讓人既敬畏又同情。
朝廷之中,風聲鶴唳,人人自危。鄧艾的功名日益顯赫,而隨之而來的是朝廷中越來越多的猜疑和忌憚。每一個朝臣都在私下議論,都說鄧艾必定有反意。這些流言蜚語如同毒草般在朝廷中蔓延,使得司馬昭對鄧艾的疑忌愈發嚴重。
在這風聲鶴唳的時刻,忽然使者的迴報到來,呈上了鄧艾的書信。司馬昭麵色凝重地接過信,緩緩拆開信封,逐字逐句地閱讀起來。
鄧艾在信中坦然陳述自己的立場和行動理由,每一個字都透露出他的堅定和執著。他寫道:“我鄧艾奉命西征,元兇已經投降,我應當權宜行事,以安定初附之民。如果等待朝廷的命令,那麽來迴傳遞消息會耗費時間。”這字裏行間的權宜行事,顯露出鄧艾作為一個將領的果斷和膽識。
他又引經據典:“《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的事情,可以專斷行事。我雖身在邊疆,但心係國家,不能眼睜睜看著時機流逝而不行動。”鄧艾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國家的深深憂慮和責任感,他顯然是將國家利益放在了首位。
然而,他也明白自己的行動可能會引發誤解,所以他繼續解釋道:“現在吳國尚未歸附,勢力與蜀漢相連,不能拘泥於常規而失去事機。我並非貪圖個人功名,而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兵法說: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我鄧艾雖然沒有古人的節操,但也終究不會因自嫌而損害國家利益。”
信的最後,他寫道:“先此說明情況,如可行即行。”這句簡短的話語中,透露出鄧艾的堅毅和自信,他並不在乎個人的榮辱得失,隻在乎國家的興衰存亡。
司馬昭看完鄧艾的信,臉色驟變,眼中閃過一抹深深的驚色。他手中的信箋微微顫抖,仿佛透露出他內心的震蕩。他瞬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鄧艾的自信滿滿、任意行事,以及朝臣們的猜疑,都讓他感到了一股即將失控的危機感。
他急忙召來賈充,臉上露出凝重的神情,語氣急促地說道:“賈充,你看看這封信。鄧艾自恃有功,驕傲自滿,任意行事,他的反心已經暴露了。該怎麽辦?我們必須馬上想辦法製止他!”
賈充接過信,仔細閱讀後,神色也變得凝重起來。他沉思片刻,然後緩緩抬起頭,看著司馬昭說:“主公,鄧艾的確功高蓋主,但他的驕傲和自信也讓他變得盲目。要製約他,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與他相匹敵的人。”
司馬昭眉頭緊鎖,思考片刻後問道:“你的意思是……封鍾會?”
賈充點了點頭,肯定地說:“正是。鍾會聰明才智過人,又一直對主公忠心耿耿。如果封他為司徒,讓他與鄧艾相互製衡,必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司馬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他深知鍾會的聰明才智和忠誠,也明白這是目前最好的製約鄧艾的辦法。於是,他果斷地決定采納賈充的意見。
接著,司馬昭立刻派人帶著詔書前往封鍾會為司徒。同時,他還命令衛瓘監督兩路軍馬,確保鄧艾和鍾會之間不會出現衝突。他將手書交給衛瓘,鄭重地告訴他:“衛瓘,你是我信任的人。我要你密切監視鄧艾和鍾會,確保他們之間不會發生衝突,但也要防止鄧艾有任何變故。”
衛瓘接過手書,深感責任重大,堅定地迴答:“主公放心,衛瓘一定不辜負您的信任,誓死完成使命!”
隨著司馬昭的決策部署,朝廷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鄧艾和鍾會之間的明爭暗鬥也逐漸浮出水麵。而在這場較量中,衛瓘成為了一個關鍵的角色,他的存在就像一把雙刃劍,既能平衡鄧艾和鍾會之間的力量,也可能成為他們衝突升級的導火索。
鍾會接到詔書的那一刻,臉上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笑容。他仔細閱讀著詔書上的每一個字,看著那些誇讚自己功勳的言辭,心中充滿了自豪和滿足。詔書寫道:“鎮西將軍鍾會,所向無敵,前無強敵,能夠節製眾城,網羅逃犯;蜀漢的豪傑帥才,都束手就擒,歸順朝廷;你的謀略無遺,行動無廢,功勳卓著。”這些字裏行間流露出的讚譽,讓鍾會感到自己的努力終於得到了應有的迴報。
當鍾會得知自己被封為司徒,進封為縣侯,增加食邑萬戶,兩個兒子也被封為亭侯時,他更是欣喜若狂。這不僅是對他個人的封賞,更是對他家族的一種榮耀和認可。他深知這個封賞背後所承載的責任和期待,也明白自己將來在朝廷中的地位將更加舉足輕重。
於是,他立刻請來了薑維商議。鍾會和薑維一直以來都是莫逆之交,共同經曆過許多風風雨雨。在鍾會看來,薑維不僅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更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謀士。
鍾會沉聲說道:“伯約,你知道鄧艾的功勞在我之上,如今他又被封為太尉之職。而現在司馬公懷疑鄧艾有反心,所以命令衛瓘為監軍,讓我加以製約。你對此有何高見?”
薑維聽後眉頭微皺,沉思片刻後說道:“鄧艾的確是一個功勳卓著的將領,但他的驕傲和自信也讓他容易犯下錯誤。司馬公的懷疑並非空穴來風,我們必須小心應對。我覺得,我們可以借此機會鞏固自己的地位,同時密切關注鄧艾的舉動。如果他真的有異心,我們必須立即製止,不能讓他危害到國家的安定。”
鍾會聽後點頭表示讚同,他說:“我也是這個意思。鄧艾雖然有功,但不能因此就忽視了他的野心。我會密切注意他的動向,並且和衛瓘保持聯係,確保我們之間的合作能夠維護國家的利益。”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鍾會和薑維時常商討對策,密切關注著鄧艾的一舉一動。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情報,分析鄧艾的意圖和計劃。同時,他們也加強了自己的軍隊建設,提升士兵的戰鬥力,為可能發生的衝突做好準備。
而鄧艾得知鍾會被封為司徒後,心中不禁感到一絲不悅。他認為自己的功勞遠超鍾會,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這種不滿逐漸在他心中滋生,讓他對朝廷的決策產生了更多的質疑和反感。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朝廷中緊張的氛圍。
薑維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鄧艾的不屑與警惕。他雙眼微眯,以一種沉穩而低沉的語調說道:“鄧艾,原本不過是一個出身微賤的牧童,年幼時曾在農田之間牽著牛耕耘。如今他竟因陰平斜徑的僥幸之舉,攀木懸崖,立下如此大功。然而,這並非他出類拔萃的智慧,實在是依賴了國家的洪福和眾多將士的奮力拚殺。”
他停頓了一下,目光深遠,仿佛能看穿鄧艾的內心深處:“若不是將軍與我相拒於劍閣,擋住了他的去路,他又怎能有今日的成功?鄧艾如今聲威赫赫,但他卻有一個危險的舉動——他打算封蜀漢君主為扶風王,這明顯是為了收買蜀人的民心。這種舉動,無疑暴露了他的反心。”
薑維的話語像是一把犀利的劍,直指鄧艾的弱點。他的分析條理清晰,讓人不得不信服。他深深地看著鍾會,語氣堅定地說:“晉公懷疑他是對的。我們必須小心防範,不能讓他有機會危害國家。”
鍾會聽後,沉默片刻,然後緩緩地點了點頭。他深邃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堅定,顯然是被薑維的話深深打動。他沉聲說道:“伯約,我讚同你的看法。鄧艾的野心確實已經昭然若揭,我們不能坐視不理。”
在這段細致描寫中,薑維的敏銳洞察和果斷決策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對鄧艾的分析精準到位,不僅點出了鄧艾的弱點,還提出了防範之策。同時,通過鍾會的反應,也可以看出他對薑維的高度信任和讚同。
薑維又說:“請讓左右的人退下,我有一件機密的事情要告訴你。”鍾會讓左右的人都退去。薑維從袖子中取出一張圖給鍾會看,說:“昔日武侯諸葛亮出草廬時,曾將此圖獻給先帝,並說:‘益州之地,沃野千裏,民殷國富,可以成就霸業。’先帝因此創建了成都。現在鄧艾來到這裏,怎麽會不狂妄呢?”鍾會大喜,指著圖詢問山川形勢。薑維一一告訴他。鍾會又問:“應該用什麽策略除掉鄧艾?”薑維說:“乘晉公疑忌鄧艾的時候,應該趕快上表,告發鄧艾謀反的情況;晉公必定命令將軍討伐他。一舉就可以擒獲他了。”
鍾會依照薑維的話,立即派人帶著奏章趕往洛陽,告發鄧艾專權恣肆,勾結蜀人,早晚必定反叛。於是朝中的文武官員都感到震驚。鍾會又讓人在中途截獲了鄧艾的奏章,按照鄧艾的筆法改寫其中的傲慢之辭,用以證實自己的話。
司馬昭見到鄧艾的表章後,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到鍾會的軍前,命令鍾會收捕鄧艾。他又派遣賈充率領三萬兵馬進入斜穀,自己則和魏主曹奐一同禦駕親征。這時,西曹掾邵悌勸諫道:“鍾會的兵馬是鄧艾的六倍之多,應當命令鍾會收捕鄧艾就足夠了,何必勞煩明公親自出征呢?”
司馬昭冷笑道:“你忘了過去的話了嗎?你曾經說過鍾會日後必定會反。我這次出征,不是為了鄧艾,實際上是為了鍾會。”邵悌笑道:“我恐怕明公忘記了,所以才提醒您。現在既然您已經有這個意圖,就應該秘密進行,不能泄露出去。”
司馬昭認為他說得對,於是率領大軍啟程。此時,賈充也懷疑鍾會會有變故,秘密告知司馬昭。司馬昭說:“如果我派你去,你也會懷疑我嗎?等我到長安,自然就會明白。”然而,早有細作報告給鍾會,說司馬昭已經到了長安。
鍾會慌張地請薑維商議收捕鄧艾的策略。此時的情況正是:剛剛看到西蜀收複降將,又見長安大軍湧動。鍾會和薑維麵對新的挑戰,他們的表情凝重,神情中透露出決心和擔憂。他們知道,接下來的行動將決定他們的命運,也將影響整個天下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