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權臣折腰47
快穿:宿主她靠生崽躺贏 作者:暮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高祖皇帝之後,劉家往後多少年來,幾乎沒什麽大智、大勇的後人。
這劉衍年紀輕輕,倒是頗出人意料。
林青沒家眷,早先也是中原人,從軍後父母都已病故,隨著調派來的京城任職。
他統領行宮駐軍,一領就是十幾年,年後裴憬帶著他迴了京城,才算是得到重用。
梁宛鈺逃走之後,裴憬早知梁家對自己會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有些刻意提拔林青的意思。
裴憬歎息,如今人已戰死,能給他的唯有身後哀榮而已。
遠方戰場的局勢已經快要看不清,裴憬換上鎧甲之後,領著一小隊兵馬前去查看。
而他去的途中,正好遇到了迴來的梁家軍斥候。
那人隨即翻身下馬前來稟報。
“裴大人!梁大將軍已經派人,繞道燒毀他們剩下的所有糧草,特派我迴來稟報,是否需要全部拿下?”
裴憬思索之後才開口。
“對方還有多少人?”
“約三萬。”
還是太多了,若是對方遲遲不肯投降,麵對這三萬人也需要一些時間。
裴憬不想在這繼續耗下去,他留的後招也該派上用場了,沒必要再費這番功夫苦戰,立馬下令鳴金收兵。
梁賓是個非常聽話的將領,裴憬和他算是名義上合作多年。
早先是因為手中握著他的女兒,他不敢反抗。
如今是因為他一心想要為女兒報仇,而身為武將,又沒法對戰爭一事置之不理。
此番休戰,裴憬估摸著兩方很可能不會再起爭端。
敵軍的糧草已經全部被燒了,眼下臨時征調糧草,一定會比一開始的時候更困難。
他們已經退去數裏,短時間之內根本沒法反撲,眼下正是逼近皇宮的最佳時機。
等到梁賓一迴來,裴憬短暫休息之後,立馬點兵向皇宮去了。
此時,京城外各地早已不太平。
但是這不太平和戰亂無關,是早已民怨沸騰的民間。
如今,全天下大部分的城中都流傳著一紙文書,隨便往哪個僻靜的角落看去,保準能看到一兩張。
而紙上所寫內容,更是經過多方證實。
早在數月之前,四王大軍入京的時候就已經廣發討逆檄文,言辭極為犀利的批判裴憬這個古今難得一見的佞臣。
毫不避諱的指出他手握大權,先帝因不明原因死去之後,在京城的永安王不得不臨時登基主持局麵。
而此時,野心勃勃的裴憬兵圍皇宮,已經有了叛逆之心,天下群雄人人得而誅之,劉氏皇室更親更甚。
他們以此為理由,聯合一路上多位節度使帶兵前去。
而此時,外麵的輿論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因為戰爭之事從京城中遷出來的百姓,很多人都能堅決的否決這件事情。
先帝之死是永安王篡位一事,雖說是謠言,但無風不起浪,總不可能無端的傳了出來。
更何況,皇位那是隨意便能登上去的,先帝無子,具體是誰登基也容不得如此草率。
而那紙上所寫內容,是裴憬特地安排的。
那天傍晚,京城的上空炸響煙花的時候,這張紙被他提前安排好的人悄悄散了出來。
紙上內容,乃是先帝臨終前寫下的天子詔,言明,他早已察覺最小的弟弟永安王有了篡位之心,若是有朝一日他忽然登上皇位,竟然是謀逆篡位而來,而非正統所傳。
最後方加蓋的是天子印璽,貨真價實的原版被人抄錄、拓印無數份之後,散的滿天下都是。
隻需這一張紙,便能推翻四王所發的所謂檄文。
如今京城之中正在發生動亂,京城中的百姓卻全部得以安全遷出,沒有受到任何損傷,人心全部站在了裴憬這一邊。
而留下的那些老弱病殘,亦有所依靠。
哪怕被圍困到有朝一日饑不裹腹,要用到他們的糧食,也會留下市場價數倍的錢財,不會白拿他們一分一毫。
從一開始,裴憬便沒打算把功勳歸到四王的身上,他們想當這個好人,自己不過是順水推舟罷了。
至於將這些踏印下來的紙張傳散在各地的人,幾乎全都是梁家軍的家眷們。
他們本就來自於各地,借此機會迴到家鄉,從本就熟悉的鄰裏、親戚關係下手,將自己所知、所看的告知別人。
裴憬悟到了一個道理,並沒有刻意讓人說自己是什麽樣的人,而是讓別人看他的所作所為。
紙張在傳播,百姓更在口口稱道,在這個四王軍隊大拜的關鍵時候,天下民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轉。
裴憬成了十幾年來匡扶天下、穩固朝綱的忠臣,他雖手握大權,卻從未有半分逾矩的心思。
所作所為不過是因為大夏帝王實在昏聵。
事已至此,天下人都認為,裴憬才是那個真正要清掃逆擋的人。
所謂四王,不過是要趁著如此關鍵節點,入京趁火打劫而已。
此消息飛速傳到了劉衍耳中,他扣下中軍兵符,絕不允許幾個叔叔繼續做錯事。
之前尚且有一博可能,如今既然真實目的已經暴露,那還有什麽必要再浪費時間?
五王爺始終是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拍了拍有些餓的肚子,他掃了一眼幾位兄長。
“怎麽,現在飯都吃不上了,還打算繼續在這耗下去?難不成接下來的日子要待在這吃土嗎?”
幾人不言,各個都急得麵紅耳赤,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
這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最是折磨人,明明京城近在眼前,皇位近在咫尺。
可那一道城門就是天塹,無論如何也邁不進去。
劉衍無聲勾著唇角,“叔叔們,如果此刻撤軍返迴駐地,大家原本的一切還不至於徹底迴去,尚且有安享晚年的可能。”
而如果繼續再打下去,結局就不用說了。
等到裴憬動起真格來,在場的人一個也別想活。
一番掙紮和糾結,一個時辰之後,幾人終於聯合下令大軍開拔離開。
而那些節度使,見這情況不對勁,又聽到外麵的風聲,早就悄悄摸摸的溜了迴去。
這劉衍年紀輕輕,倒是頗出人意料。
林青沒家眷,早先也是中原人,從軍後父母都已病故,隨著調派來的京城任職。
他統領行宮駐軍,一領就是十幾年,年後裴憬帶著他迴了京城,才算是得到重用。
梁宛鈺逃走之後,裴憬早知梁家對自己會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有些刻意提拔林青的意思。
裴憬歎息,如今人已戰死,能給他的唯有身後哀榮而已。
遠方戰場的局勢已經快要看不清,裴憬換上鎧甲之後,領著一小隊兵馬前去查看。
而他去的途中,正好遇到了迴來的梁家軍斥候。
那人隨即翻身下馬前來稟報。
“裴大人!梁大將軍已經派人,繞道燒毀他們剩下的所有糧草,特派我迴來稟報,是否需要全部拿下?”
裴憬思索之後才開口。
“對方還有多少人?”
“約三萬。”
還是太多了,若是對方遲遲不肯投降,麵對這三萬人也需要一些時間。
裴憬不想在這繼續耗下去,他留的後招也該派上用場了,沒必要再費這番功夫苦戰,立馬下令鳴金收兵。
梁賓是個非常聽話的將領,裴憬和他算是名義上合作多年。
早先是因為手中握著他的女兒,他不敢反抗。
如今是因為他一心想要為女兒報仇,而身為武將,又沒法對戰爭一事置之不理。
此番休戰,裴憬估摸著兩方很可能不會再起爭端。
敵軍的糧草已經全部被燒了,眼下臨時征調糧草,一定會比一開始的時候更困難。
他們已經退去數裏,短時間之內根本沒法反撲,眼下正是逼近皇宮的最佳時機。
等到梁賓一迴來,裴憬短暫休息之後,立馬點兵向皇宮去了。
此時,京城外各地早已不太平。
但是這不太平和戰亂無關,是早已民怨沸騰的民間。
如今,全天下大部分的城中都流傳著一紙文書,隨便往哪個僻靜的角落看去,保準能看到一兩張。
而紙上所寫內容,更是經過多方證實。
早在數月之前,四王大軍入京的時候就已經廣發討逆檄文,言辭極為犀利的批判裴憬這個古今難得一見的佞臣。
毫不避諱的指出他手握大權,先帝因不明原因死去之後,在京城的永安王不得不臨時登基主持局麵。
而此時,野心勃勃的裴憬兵圍皇宮,已經有了叛逆之心,天下群雄人人得而誅之,劉氏皇室更親更甚。
他們以此為理由,聯合一路上多位節度使帶兵前去。
而此時,外麵的輿論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因為戰爭之事從京城中遷出來的百姓,很多人都能堅決的否決這件事情。
先帝之死是永安王篡位一事,雖說是謠言,但無風不起浪,總不可能無端的傳了出來。
更何況,皇位那是隨意便能登上去的,先帝無子,具體是誰登基也容不得如此草率。
而那紙上所寫內容,是裴憬特地安排的。
那天傍晚,京城的上空炸響煙花的時候,這張紙被他提前安排好的人悄悄散了出來。
紙上內容,乃是先帝臨終前寫下的天子詔,言明,他早已察覺最小的弟弟永安王有了篡位之心,若是有朝一日他忽然登上皇位,竟然是謀逆篡位而來,而非正統所傳。
最後方加蓋的是天子印璽,貨真價實的原版被人抄錄、拓印無數份之後,散的滿天下都是。
隻需這一張紙,便能推翻四王所發的所謂檄文。
如今京城之中正在發生動亂,京城中的百姓卻全部得以安全遷出,沒有受到任何損傷,人心全部站在了裴憬這一邊。
而留下的那些老弱病殘,亦有所依靠。
哪怕被圍困到有朝一日饑不裹腹,要用到他們的糧食,也會留下市場價數倍的錢財,不會白拿他們一分一毫。
從一開始,裴憬便沒打算把功勳歸到四王的身上,他們想當這個好人,自己不過是順水推舟罷了。
至於將這些踏印下來的紙張傳散在各地的人,幾乎全都是梁家軍的家眷們。
他們本就來自於各地,借此機會迴到家鄉,從本就熟悉的鄰裏、親戚關係下手,將自己所知、所看的告知別人。
裴憬悟到了一個道理,並沒有刻意讓人說自己是什麽樣的人,而是讓別人看他的所作所為。
紙張在傳播,百姓更在口口稱道,在這個四王軍隊大拜的關鍵時候,天下民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轉。
裴憬成了十幾年來匡扶天下、穩固朝綱的忠臣,他雖手握大權,卻從未有半分逾矩的心思。
所作所為不過是因為大夏帝王實在昏聵。
事已至此,天下人都認為,裴憬才是那個真正要清掃逆擋的人。
所謂四王,不過是要趁著如此關鍵節點,入京趁火打劫而已。
此消息飛速傳到了劉衍耳中,他扣下中軍兵符,絕不允許幾個叔叔繼續做錯事。
之前尚且有一博可能,如今既然真實目的已經暴露,那還有什麽必要再浪費時間?
五王爺始終是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拍了拍有些餓的肚子,他掃了一眼幾位兄長。
“怎麽,現在飯都吃不上了,還打算繼續在這耗下去?難不成接下來的日子要待在這吃土嗎?”
幾人不言,各個都急得麵紅耳赤,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
這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最是折磨人,明明京城近在眼前,皇位近在咫尺。
可那一道城門就是天塹,無論如何也邁不進去。
劉衍無聲勾著唇角,“叔叔們,如果此刻撤軍返迴駐地,大家原本的一切還不至於徹底迴去,尚且有安享晚年的可能。”
而如果繼續再打下去,結局就不用說了。
等到裴憬動起真格來,在場的人一個也別想活。
一番掙紮和糾結,一個時辰之後,幾人終於聯合下令大軍開拔離開。
而那些節度使,見這情況不對勁,又聽到外麵的風聲,早就悄悄摸摸的溜了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