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抹宜孫聽了宣詔也十分驚詫,他指聖旨問:“樸公公,這聖旨……劉大人由行省郎中改任處州總管府判,這……這是加封,還是降職呀?”


    樸不花麵無表情地說:“既未加封,也未降職……”


    石抹宜孫說:“行省郎中官秩五品,處州路總管府判隻有七品,樸公公怎麽說官職未降呢?”


    “劉大人行省郎中一職是行省所任,在朝廷那裏,劉大人原任之職可還是七品的儒學提舉!”樸不花直視著石抹宜孫,冷笑一聲,“哼,莫非石抹大人是在懷疑咱家假傳聖旨?”


    “樸公公莫要誤會,”石抹宜孫說,“隻是……這旨意……宜孫有些不明……”


    樸不花說:“假傳聖旨,那是要掉腦袋的,你就是借我10個膽,咱家也不敢呀!”


    “劉大人剿寇之功,眾皆有目共睹,”石抹宜孫說,“可朝廷非但未予封賞,反倒降其官職,削其兵權,此為何意?”


    樸不花冷笑了笑說:“朝中之事,惟有你們這些大人們謀慮,咱家不便多言。”


    石抹宜孫說:宜孫隻是替劉大人不平,樸公公莫要誤會。


    “嘿嘿,咱家被人誤會多了去了,早已見怪不怪了,又何在乎被你石抹大人誤會一迴呢?”樸不花看了看發愣的劉基說,“劉大人,還愣什麽呀,接旨呀。”


    “謝聖上隆恩。”劉基叩拜,接過聖旨。


    樸不花看了看劉基說:“劉大人,朝廷雖未予你加官晉爵,還削了你的兵權,可所賞財物可不是一般的厚,這恩寵本朝也鮮有呀!”


    “劉基知恩。”劉基說。


    樸不花走到劉基身旁,低聲說:“劉大人,咱家說句不該說的話:你能耐太大了,大得連朝廷都睡不安穩了,手中的兵權就放了吧。(神秘地一笑)嘿嘿。”


    樸不花走出萬戶府。


    處州,劉基府。


    廳堂正中設一幾案,上麵牆上掛著一幅《屈子行吟圖》,劉基獨自一人立在畫前,似在深思。


    劉基自言自語:


    ……


    帶長鋏之陸離兮,


    冠切雲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寶璐。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


    吾方高馳而不顧……


    (屈原《九章·涉江》)


    先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注:東漢王逸語)可能夠知先生者又有幾人?無知者以為先生放浪形骸,舉止怪誕,性行不群。後漢班孟堅(注:班固,字孟堅)也責先生“露才揚己……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班孟堅秉筆修撰《漢書》,也是一博學之士,竟有此失允之辭!非經數番失意屈沉,又有何人能知先生心痛、愁苦與無奈?


    ……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誌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屈原《離騷》)


    “悔相道之不察兮”,劉基我少時出青田,何其自負,自以為有前人之鑒,就能輕易踏過途中荊棘與坎坷,(苦笑)世而固然,一人之力又能如何?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


    (東晉 陶潛《歸去來兮辭》)


    既然不能遂平生之誌,何必羈於樊籠?不如歸去……


    不知何時,葉安蘇晴兒站在了劉基身後。葉安手捧官印,蘇晴兒背著包袱。劉基迴頭看著葉安,聲音有些嘶啞地說:“葉安,把老爺的印綬拿來……”


    “老爺,給。”葉安上前,遞過官印。


    劉基接過,恭恭敬敬地放在麵前的幾案上,說:“屈子所鑒,非劉基我欲有負於朝廷,實乃……劉基無以效力矣!”


    劉基對著官印,拜了再拜。


    處州,葉琛府。涼亭下,葉琛坐在石案前,左手端著棋譜,右手夾著一枚棋子比照著棋譜落入棋盤。章溢急匆匆地走了過來,邊走邊喊:“景淵兄,景淵兄……”


    葉琛抬頭看見是章溢,放下手中的棋子,問:“三益弟,何事如此匆忙?”


    “伯溫兄,伯溫兄……”章溢著急地說。


    “伯溫兄他怎麽了?”葉琛問。


    章溢說:“伯溫兄,他……他不辭而別……”


    葉琛詫異地問:“伯溫兄不辭而別?”


    “是呀!”章溢說。


    葉琛呆了片刻,臉上慢慢浮上淡淡的微笑說:“噢,我以為何事呢……”


    葉琛又夾起棋子,低頭繼續看棋譜。


    “景淵兄,”章溢著急說,“你……伯溫兄與你並肩剿寇,出生入死,此乃生死之誼,而非泛泛之交,伯溫兄遭此不公,無奈離去,你……你怎麽無動於衷?”


    章溢奪下葉琛手中的棋子。葉琛看了看章溢,無奈地說:“聖旨如山,豈是你我二人所能撼動的?你我著急又有何用!”


    章溢說:“伯溫兄之功,盡人皆知,怎麽朝廷就視而不見呢?”


    葉琛捏起一枚棋子,舉起說:“你我尚不如這枚棋子,棋子,弈者可用之,可棄之,對其從未有過疑慮,而朝廷何時信任過你我?”


    “景淵兄所言極是,”章溢點點頭說,“朝廷對江南士子從未有過信任,惟有提防。”


    葉琛說:“伯溫兄並非負氣離開,實屬無奈呀!”


    “我也深知如此,可……伯溫兄就這樣離去,我心有不甘。”章溢說,“景淵兄,要不然……你我同去求求萬戶大人,萬戶大人若肯為此事全力奔走,也許會有轉機。”


    “萬戶大人何須你我去求。”葉琛說,“浙西危局全賴伯溫兄支撐,伯溫兄離去,萬戶大人當比你我還著急呢。”


    “也是,”章溢說,“吳寇雖平,蘄黃餘寇仍時有作亂,萬戶大人豈能離了伯溫兄。”


    “浙西之憂豈止此二寇,”葉琛說,“如今踞有集慶(注:今南京)的朱元璋最為可慮,聽說朱寇已逼近婺州,婺州一旦有失,處州即難保全。”


    “淅西危急如此,有匡濟之才卻棄而不用,唉!”章溢歎了一聲,搖了搖頭。


    葉琛說:“當用之人棄而不用不足為奇,不該用之人卻委以重用才足以稱奇。”


    章溢問:“景淵兄所指何事?”


    葉琛說:“三溢弟可曾聽說,為禍江浙的方國珍,竟官封二品。”


    “什麽,”章溢詫異地問,“賊寇方國珍竟然官封二品?”


    葉琛說:“聖旨已下,方寇竟被委以行省參知政事。”


    “剿寇,剿寇,剿寇勳臣降職削權,被剿的賊寇反倒是步步高升,官封二品。”章溢冷笑了笑說,“世間竟有此等乖謬之事!”


    葉琛說:“三溢弟不要隻顧慨歎伯溫兄之際遇,恐怕你我二人也要思慮思慮另尋去處。”


    “是呀,”章溢點了點頭說,“處州若不保,不知何處還能寄身?”


    二人茫然相對。


    驛道覆著冰碴與雪水,兩側古鬆翠柏,團團枝椏被雪壓得很低。劉基騎在馬上,緩緩而行。蘇晴兒、葉安背著包袱在馬後跟隨,三人離開了處州,順著驛道,向青田方向走去……


    石抹宜孫聽說劉基掛印而別,急忙縱馬來追。山道上,蹄聲急促,石抹宜孫一手挽著韁繩,一手不停地甩著馬鞭,戰馬飛馳,泥水四濺。石抹宜孫邊揮鞭催馬邊喊:“伯溫先生……伯溫先生……”


    劉基一行三人正在前行,身後隱隱傳來唿喊聲:“伯溫先生……伯溫先生……”


    蘇晴兒停下腳步傾聽,然後轉向身旁的葉安說:“葉安,你聽,好像是萬戶大人。”


    葉安停下腳步,仔細聽了聽說:“嗯,是萬戶大人。”


    “葉安……”蘇晴兒向葉安遞了個眼神。


    葉安向前跑幾步,追上劉基,喊:“老爺,老爺……”


    劉基抬眼看了看葉安問:“葉安,何事?”


    葉安指了指身後說:“老爺,你聽,好像萬戶大人追來了。”


    “萬戶大人……”劉基扯住韁繩,停下馬。


    後邊的石抹宜孫的唿喊聲越來越近:“伯溫先生……伯溫先生……”


    “葉安,扶老爺下馬。”劉基說。


    “是。”葉安扶劉基下了馬。


    “伯溫先生,請留步……”石抹宜孫來到劉基麵前,下了馬。


    劉基上前施禮:“萬戶大人……”


    石抹宜孫還禮,問:“伯溫先生為何不辭而別?”


    劉基說:“既已決意歸去,何必再遲疑遷延,不如速去。”


    石抹宜孫說:“宜孫深知先生所遭不公,我這就上奏朝廷,表奏先生之功。”


    劉基說:“萬戶大人誤解劉基之為矣……”


    “先莫言誤解與否,你我立於驛道之中,豈能長談?”石抹宜孫手指前方說,“前方有一酒肆,你我去那裏詳敘。”


    “萬戶大人……”劉基站著未動。


    “先生莫要拒絕。”


    石抹宜孫挽劉基臂,向酒肆走去。蘇晴兒、葉安牽馬隨行。


    前方,墨綠的鬆柏間飄著一角酒旗。


    酒肆內,桌案上放著幾樣菜肴,劉基、石抹宜孫相對而坐。葉安、蘇晴兒站在一側服侍。


    石抹宜孫說:“方今處州匪患初平,百廢待興,先生才學正當用之。先生為何突然不辭而去?”


    “承蒙萬戶大人厚待,劉基我感激不已。”劉基說,“可離家日久,家慈在堂,不能奉孝,早思歸去。今處州匪患已除,四下太平,在下正可歸去盡孝。”


    “先生拳拳孝心,宜孫甚是感動。”石抹宜孫說,“可據我所知,令堂極明大義。先生奉命剿寇之時,路過家門欲拜令堂,令堂以為先生顧親情而失大義,避而不見,可有此事?”


    “確有此事。”劉基說。


    “忠與孝難以兩全,先生屢為盡忠國事而舍家,豈會因奉孝而棄職歸田?”石抹宜孫說,“先生所言盡孝隻是一托辭而已。先生所遭不公,宜孫盡知,隻怪我辭寡才疏,未能向朝廷表盡先生之功。”


    “大人誤會了,”劉基說,“在下隻是宦遊日久,心生倦怠,欲清閑幾日。”


    “先生莫說這些,且容我些時日。”石抹宜孫說,“我已令葉大人擬表,宜孫當親赴大都,再奏朝廷,為先生討迴應得之封賞。”


    “加官進爵並非在下之願、在下之願惟在安民。”劉基說,“今雖不能安一國之民,可剪除吳寇,已足以安四鄉之民,在下之願遂矣。”


    石抹宜孫看無論如何勸說,劉基始終不為所動,他無奈地說:“如此說來……先生之意已決?”


    劉基說:“在下久有此意,非一時之念。”


    “哦……”石抹宜孫說,“處州之治,正需先生……”


    劉基說:“匪患已平,案牘之事人人皆可為,何必在下一人。”


    石抹宜孫說:“有先生在身邊,遇事便可請教,若先生離開,遇事求於何人……”


    “大人過譽矣,”劉基說,“大人文韜武略非常人能及,劉基我留於此,不過一綴飾耳。”


    石抹宜孫心有不舍地問:“先生果真不肯留下?”


    劉基說:“在下心已倦怠,去意已久。”


    “先生……”石抹宜孫無奈說,“先生執意離去,宜孫終不能強留。宜孫就陪先生飲上幾杯,也算是為先生餞行。(端起酒杯)來,我敬先生一杯。”


    劉基端起酒杯說:“在下敬大人,請。”


    石抹宜孫說:“先生請!”


    二人同飲。


    “今日一別,不知……”石抹宜孫有些傷感地說,“不知何時才能再與先生一起暢飲。(端起酒杯)來,你我再飲一杯。”


    劉基端起酒杯說:“大人,請。”


    石抹宜孫說:“先生請!”


    二人同飲。


    “大人……”劉基看著石抹宜孫,心中戚然,欲言又止。


    石抹宜孫看著劉基,奇怪地問:“先生無須顧忌,有何話要說,何不直言?”


    “無甚顧忌,”劉基微微一笑說:“劉基我……劉基我在青田有幾畝薄田,足以自養,青田地處偏僻,非兵家所爭之處,甚是清靜,大人案牘倦怠之時,也可到青田暫避。”


    石抹宜孫心中悵然,說:“宜孫受命於朝廷,守護一方,惟思恪職盡忠,豈敢懈怠……(沉思片刻,忽有所悟)先生之意……莫非處州恐有不保?”


    “處州……”劉基含欲直言又有些不忍,於是話鋒又轉說,“處州有萬戶大人……有葉先生、章先生在,處州豈有不保。”


    “哦。”石抹宜孫說,“不說這些,你我再飲一杯。”


    劉基端起酒杯說:“大人,請。”


    二人同飲。


    石抹宜孫看到劉基決意離去,不再強留。劉基也以冬日天短,路途遙遠為由作辭,繼續趕路。


    濕漉漉的山道,馬蹄聲舒緩而清脆。劉基坐在馬上,緩緩而行。蘇晴兒、葉安在馬後跟隨。


    遠處,山路如一絲雲帶在懸崖峭壁間時隱時現,漸漸消失在重巒疊嶂中。暮色沉沉,迷霧茫茫。


    (主要人物結局)


    劉基。辭官後,劉基隱居於青田故裏,以琴棋詩文自娛,這期間著成其代表之作《鬱離子》。公元1360年,久聞其名的北方義軍首領朱元璋,命部下數度登門延請。劉基終於再度出山,輔佐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百姓終於又見到了久違的太平。


    石抹宜孫。劉基離開處州後,葉琛、章溢也相繼開。隨後,處州被蘄黃義軍攻陷。石抹宜孫退至城外,收攏舊部欲再奪處州,途中被亂軍圍困,戰至力盡被殺。


    蘇晴兒。迴到青田,蘇晴兒看破紅塵,隨後遁入妙岩寺,隨靜修法師修行。公元1362年,已經投降朱元璋的方國璋追隨劉基平定苗軍叛亂。大軍行至一處密林,方國璋被一支暗箭射中,墜馬身亡。眾人向暗箭飛來的方向看去,隻見一名黑衣女俠的身影一閃而逝。葉安欲追,被劉基攔住。葉安說那身影太像蘇晴兒。劉基笑了笑說,蘇晴兒正隨靜修法師讀經……


    葉安。蘇晴兒出家後,葉安追到妙岩寺,在寺門前跪了三天三夜,希望蘇晴兒能迴心轉意。葉安跪在妙岩寺門前,身上落滿厚厚的白雪。寺門終於打開,蘇晴兒把一隻青色的布囊遞到葉安手中,轉身又進入寺中,關上厚重的寺門。葉安打開布囊,裏邊裝著蘇晴兒剪下的長發。葉安絕望地看著寺門,慢慢起身,捧著青色的布囊踉踉蹌蹌地向山下走去。之後的歲月,葉安一直追隨劉基。


    (全書完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伯溫之宦海沉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泉之淙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泉之淙淙並收藏劉伯溫之宦海沉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