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畔。茂密的竹林中隱著幾間低矮的草屋,屋頂覆了一層厚厚的白雪。破舊的院門緊緊地關閉上,還上了一把銅鎖。劉基獨自一人靜靜地站院門外,呆呆地望著那把冰冷的銅鎖,思緒迴到了許多年前……
那時,劉基還正值少年,求學於處州少微山的紫虛觀。
月下,少年宋濂背著書箱,獨自一人在山路上獨行,抬頭望去,雲霧繚繞中一座道觀時隱時現,他沿著仄仄的石階繼續往上攀……
紫虛觀內,鬆柏疊翠,殿宇森森。殿前的一尊銅爐前,少年劉基正手捧書本,借著月色苦讀。
宋濂走近劉基深施一禮,說:“打擾了,這位小哥,請問此處可是紫虛觀。”
劉基放下書本,打量了一下宋濂,見他衣著樸素,仿佛一位村野少年。
“正是。”劉基說,“你是砍柴迷了路,還是放羊貪玩忘了歸?觀裏不給借宿。”
“我既非砍柴的樵夫,也不是放羊的村野少年,”宋濂說,“我是來紫虛觀求師解惑的。”
“求師解惑?”劉基有些不相信,他轉到宋濂身後,看到他背上的書箱,點點頭說,“我來問你,你想拜望哪位先生?”
“哦。”宋濂說,“我要拜望的是鄭先生。”
“鄭先生?”劉基問,“哪位鄭先生?”
宋濂說:“就是處州錄事鄭複初鄭先生。”
“哦,”劉基微微一笑說,“你想拜望這位鄭先生呀?”
“小哥,你認識這位鄭先生?”宋濂問。
“當然認識。”劉基說,“鄭先生是我的恩師。”
宋濂深施一禮說:“那就煩請小哥,為我引見。”
“這個嘛……”劉基眼珠一轉,說,“鄭先生不見俗生,我有一聯,你若能對上,我就為你引見。”
“好,”宋濂說,“請出上聯。”
劉基看了看宋濂,又看了看紫虛觀外的雲霧,說:“有了,我的上聯是‘山中獨行雲為伴’,請對下聯。”
宋濂看了看劉基,又看了天上的月亮,笑笑說:“我的下聯也有了,下聯是‘觀內苦讀月作燈’。”
二人身後傳來鄭複初的聲音:“好,好,好!好一副對聯,出的絕妙,對的精彩。”
劉基、宋濂尋聲望去,隻見一人從殿內走出,正是先生鄭複初。
“先生——”劉基趕忙上前施禮。
宋濂也趕忙上前施禮:“晚生拜見鄭先生。”
鄭複初還禮,笑著問:“伯溫,你可知道眼前之人是誰?”
劉基說:“不知道。”
鄭複初說:“他就是我常向你提及的宋景濂。”
劉基驚喜地看著宋濂,問:“你就是宋景濂?”
宋濂也驚喜地望著劉基,問:“你是宋景濂劉伯溫?”
劉基、宋濂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鄭複初臉上露出欣慰的微笑。
從此劉基與宋濂形影不離。
晨光中,青山巍巍,飛瀑有聲。古鬆下橫一長條石,劉基宋濂並坐長條石上,兩人共讀一卷,讀得津津有味……
處州郡庠內,諸生都已散學離去,隻有劉基宋濂還在書塾內,兩人正為書中的觀點激烈地爭論著……
晚霞滿天,雲海萬頃,一座座山峰聳出雲海,仿佛神話中的一個個仙島。劉基宋濂沐著夕陽的餘輝,站在山巔,盡情唿喊,餘聲久久迴蕩在山間……
往日的情景漸漸淡去,劉基的眼前還是青青的竹林、低矮的草屋、紛紛揚揚的飄雪……
劉基靜靜地站在草屋門前,一動不動,身上落滿了白雪。一把傘出現在劉基的頭頂,遮住了飄落的雪花,蘇晴兒、葉安站在了他的身後。
蘇晴兒吟誦:
“仙人韓伯鸞,弄簫吹紫蘭。
一吹洞芝長,再吹翠雲寒。
紅日長不死,何憂芳歲闌。
常乘雙鹿車,遨遊三素端。
有時念下土,臨風動哀歎。(注:宋濂《和劉伯溫秋懷韻(其二)》)
這是宋先生和叔父詩文中的一首吧?”
“不錯。”劉基說,“潛溪先生與我友情深厚,詩文唱和頗多。”
蘇晴兒說:“《尚書》雲:‘詩言誌,歌詠言。’觀宋先生的詩句常有道家韻味,從道恐怕也非他一時之願。”
“嗯。”劉基說,“潛溪先生生性閑散自縱,不堪羈絆,幼時即與道結緣。”
“所以叔父也不必惋惜。”蘇晴兒說,“如今宋先生遁入岩穴,也算是遂了心願。”
劉基說:“老子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宋景濂‘複歸其根’ 乎?”
蘇晴兒說:“朝廷辟命,宋先生力辭不就,可以看出,凡塵之事他早已看破。生逢亂世,矢誌於道,不足為歎。”
“唉。”劉基歎息說,“潛溪先生為詩文,常有奇語,操筆立就。當初恩師鄭先生曾說宋景濂之文才遠勝於我,將來必堪大任,未曾想他命運如此多舛,以他之才,科考竟榜上無名,所幸以文才聞於聖上,卻又逢此世道之亂……”
蘇晴兒說:“家父常說,仕途如險灘,謹慎使舵,還常會有惡浪掀船。宋先生率樸如此,怎肯違心地去逢迎周轉,入山從道,也是複歸其本性,今日能遂此願,對宋先生來說也算幸事,叔父不必感傷。”
“是呀,能遂夙願,該是幸事。”劉基說,“我弱冠以來,即受疾病纏繞,讀書甚喜老子之言,也曾想作一道徒。隻是後來四處宦遊,未能如願。”
蘇晴兒說:“進而濟世,退而修身,其實叔父與宋先生無別,隻不過修身之地不同罷了。”
“晴兒,聽你這番話,我心稍寬。隻是潛溪先生徒有曠世之才,終不為所用,實在可惜!”劉基停了片刻,拱手說,“潛溪先生,此去必深居簡出,閉門修道,相聚之日少矣,他日修道成,升入仙列,無相忘也。”
劉基對著宋濂空空的茅屋深施一禮。
徐壽輝舉事後,攻下湖廣行省的蘄水,被部下擁立為皇帝,定國號天完。城內清泉寺,依然是蒼鬆翠柏蓊鬱,大殿森森,不過這裏少了熙熙攘攘的香客,多了一道道崗哨,每一座大殿前都站著手握長矛的香軍士兵。如今這裏成了天完上將軍府。
在正殿一側的禪房裏,天完皇帝徐壽輝、太師鄒普勝、軍師彭瑩玉正在議事。
徐壽輝說:“我天完建立以來,百姓擁戴,四方歸附。可這蘄水畢竟是一小縣,地狹人少,城小池淺,終非帝都之象,兩位愛卿,可有長遠謀劃?”
“陛下說的極是,”鄒普勝說,“這小縣城,往馬屁股上拍一巴掌,就能躥出城牆外去。”
三人同笑
“太師雖是說笑,可道出的是實情。”徐壽輝說,“這地方一旦官軍來襲,可是無要可憑,無險可守啊。如今我兵甲齊備,糧草充足,應該慮及久遠,以固大業。”
“陛下,臣近日也在思慮此事。”彭瑩玉說,“有一處城池,得到它,就足以穩固基業。”
“哪座城池?”徐壽輝問。
彭瑩玉說:“武昌。”
“武昌?”徐壽輝問。
“不錯。”彭瑩玉說,“武昌扼江漢之咽喉,西通巴蜀,東連吳越,乃兵家必爭之重鎮,據有武昌,能借其通衢之利,順江而下,克江州、贛州、徽州,直逼江浙。若能如此,大元半壁江山盡入我手,江南富庶之地盡歸我有,天完基業豈不穩固?”
“軍師說的有理,”鄒普勝說,“武昌距我不遠,對我威脅最甚,據有武昌不僅徹底解除我西邊之威脅,而且能乘其便利,窺視江南各省,不如早日取之。”
“軍師這番謀劃,很合朕意。”徐壽輝說,“不過朕聽說漢陽、安陸與武昌,成雙星拱月之勢,武昌受襲,漢陽、安陸之官軍即刻馳援,極難謀取。軍師有何製勝之策?”
彭瑩玉說:“我義軍可派兩支勁旅,先攻下漢陽、安陸,斷其兩翼,待武昌成為一座孤城,再圍而取之。”
“武昌非尋常城池,”徐壽輝說,“即使是一座孤城,也易守難攻,加之我義軍士兵剛入列者多,經戰事者少,恐怕一時難以攻克。”
“陛下,”彭瑩玉說,“臣已派人打探過了,武昌城池雖固,但是守城的湖廣行省平章星吉與威順王寬徹不花多有不和,我義軍或許有機可乘。”
“哦,看來軍師已成竹在胸呀。”徐壽輝說,“那就先奪下武昌,再圖江南各州府!”
計議已定,徐壽輝令人擇取吉日,誓師出兵。
清泉寺,大雄寶殿內。徐壽輝手持三支香,站在佛主塑像前,天完文武官員分列於在他身後。
徐壽輝莊重地說:“天完建立,朝廷震懾,官軍四麵進逼,欲傾覆我基業。武昌離我最近,如一惡虎,伏於臥榻之側,必須除之。我欲西征,祈求佛主護佑,助我攻下武昌,以固我天完根基。”
徐壽逃叩拜。眾官員一齊叩拜:“祈求佛主護佑,助我攻下武昌。”
徐壽輝叩拜,進香畢,慢慢轉過身來。
“丁普郎、徐明遠二將軍聽令!”徐壽輝高喊。
丁普郎、徐明遠出列說:“末將在。”
“朕命你二人率所部人馬,攻取漢陽,不得有誤!”徐壽輝說。
“遵命!”丁普郎、徐明遠領命。
“魯法興將軍聽令!”徐壽輝喊道。
魯法興出列說:“末將在。”
“朕命你率所部人馬,北攻安陸,不得有誤!”徐壽輝說。
“遵命!”魯法興領命。
“太師鄒普勝聽令!”徐壽輝高喊。
“臣在。”鄒普勝上前施禮。
“朕命你盡起城中兵馬,攻取武昌。”徐壽輝說。
“遵命!”鄒普勝領命。
江水奔流,香軍的船隊逆江而上。江麵桅檣林立,旌旗蔽日,香軍的船隊首尾相接,覆蓋了大半個江麵。船上士兵衣著不齊,武器各異,有的手握長矛大刀,有的手拿鋤頭鐵鏟,有的竟然隻拿根竹竿或木棍。但是一個個頭裹紅巾,目光炯炯有神……
一艘大船上,船頭站著鄒普勝和彭瑩玉。
鄒普勝問:“不知漢陽、安陸那邊戰事進展如何?”
彭瑩玉說:“取漢陽不難,奪安陸可能要費些周折。”
“這是為何?”鄒普勝問,“安陸隻不過一座小城,為何比漢陽難取?”
彭瑩玉說:“漢陽離江岸不遠,我大軍一到,守城官軍聞之膽怯,自會棄城而逃。安陸憑其地利,必會死守,況且知府醜閭本是進士出身,極會籠絡人心,城中軍民皆願為其效命,好在魯法興智勇雙全,定能出奇製勝。”
“噢。”鄒普勝點了點頭。
安陸城外,寒風裹著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知府醜閭帶著府裏的官員,踏著長長的條石台階上了城牆。城牆上覆著一層白雪,垛口下,放著石塊,檑木……每個垛口後都站著守城的軍士,寒風中,軍士握兵器的手凍得通紅。醜閭來到一名軍士麵前,檢查了一下他的裝束,又接過他手中的刀,看了看刀刃,滿意地點了點頭……
醜閭迴身麵向眾官員,指著軍士說:“諸位同僚,你眼前之軍士皆血肉之軀,他們也為父母所養,他們能上陣殺寇,你我為何不能?”
身後的眾官員肅然。
醜閭高喊:“府判——”
府判拱手:“下官在。”
醜閭說:“為府中官吏各配一兵器!”
“是。”府判答道。
軍士抬兵器過來,府判為官員一一發放兵器。
醜閭說:“諸位,隨我在此守城!”
香軍將軍魯法興率義軍來到安陸城外,他勒住戰馬遠遠看去,白茫茫的雪地上臥著一座孤城,並不十分高大。
魯法興馬鞭一指,問身後的副將:“前邊就是安陸府城?”
“不錯。”副將催馬上前說,“將軍,前邊就是安陸府城。”
“城中有多少官軍?”魯法興問。
“我派人已打探過了,”副將說,“城中不過數百官軍守衛。”
“區區數百守軍,怎能敵我?”魯法興大笑,“傳我軍令,不忙安營紮寨,攻下安陸再作修整。”
“是!”副將轉身高喊,“列隊,準備攻城——”
戰鼓擂起,香軍士兵香軍士兵排成整齊方陣,向安陸府城進發。
城門樓上,寒風蕭蕭,戰旗獵獵。戰鼓聲由遠及近。從城門樓上看去,隻見城下一個巨大的赤色方陣,正壓向安陸城門,士兵陣容整齊,步履有聲。陣前一匹高大的戰馬,魯法興騎在馬上,一身鎧甲閃著銀光……
那時,劉基還正值少年,求學於處州少微山的紫虛觀。
月下,少年宋濂背著書箱,獨自一人在山路上獨行,抬頭望去,雲霧繚繞中一座道觀時隱時現,他沿著仄仄的石階繼續往上攀……
紫虛觀內,鬆柏疊翠,殿宇森森。殿前的一尊銅爐前,少年劉基正手捧書本,借著月色苦讀。
宋濂走近劉基深施一禮,說:“打擾了,這位小哥,請問此處可是紫虛觀。”
劉基放下書本,打量了一下宋濂,見他衣著樸素,仿佛一位村野少年。
“正是。”劉基說,“你是砍柴迷了路,還是放羊貪玩忘了歸?觀裏不給借宿。”
“我既非砍柴的樵夫,也不是放羊的村野少年,”宋濂說,“我是來紫虛觀求師解惑的。”
“求師解惑?”劉基有些不相信,他轉到宋濂身後,看到他背上的書箱,點點頭說,“我來問你,你想拜望哪位先生?”
“哦。”宋濂說,“我要拜望的是鄭先生。”
“鄭先生?”劉基問,“哪位鄭先生?”
宋濂說:“就是處州錄事鄭複初鄭先生。”
“哦,”劉基微微一笑說,“你想拜望這位鄭先生呀?”
“小哥,你認識這位鄭先生?”宋濂問。
“當然認識。”劉基說,“鄭先生是我的恩師。”
宋濂深施一禮說:“那就煩請小哥,為我引見。”
“這個嘛……”劉基眼珠一轉,說,“鄭先生不見俗生,我有一聯,你若能對上,我就為你引見。”
“好,”宋濂說,“請出上聯。”
劉基看了看宋濂,又看了看紫虛觀外的雲霧,說:“有了,我的上聯是‘山中獨行雲為伴’,請對下聯。”
宋濂看了看劉基,又看了天上的月亮,笑笑說:“我的下聯也有了,下聯是‘觀內苦讀月作燈’。”
二人身後傳來鄭複初的聲音:“好,好,好!好一副對聯,出的絕妙,對的精彩。”
劉基、宋濂尋聲望去,隻見一人從殿內走出,正是先生鄭複初。
“先生——”劉基趕忙上前施禮。
宋濂也趕忙上前施禮:“晚生拜見鄭先生。”
鄭複初還禮,笑著問:“伯溫,你可知道眼前之人是誰?”
劉基說:“不知道。”
鄭複初說:“他就是我常向你提及的宋景濂。”
劉基驚喜地看著宋濂,問:“你就是宋景濂?”
宋濂也驚喜地望著劉基,問:“你是宋景濂劉伯溫?”
劉基、宋濂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鄭複初臉上露出欣慰的微笑。
從此劉基與宋濂形影不離。
晨光中,青山巍巍,飛瀑有聲。古鬆下橫一長條石,劉基宋濂並坐長條石上,兩人共讀一卷,讀得津津有味……
處州郡庠內,諸生都已散學離去,隻有劉基宋濂還在書塾內,兩人正為書中的觀點激烈地爭論著……
晚霞滿天,雲海萬頃,一座座山峰聳出雲海,仿佛神話中的一個個仙島。劉基宋濂沐著夕陽的餘輝,站在山巔,盡情唿喊,餘聲久久迴蕩在山間……
往日的情景漸漸淡去,劉基的眼前還是青青的竹林、低矮的草屋、紛紛揚揚的飄雪……
劉基靜靜地站在草屋門前,一動不動,身上落滿了白雪。一把傘出現在劉基的頭頂,遮住了飄落的雪花,蘇晴兒、葉安站在了他的身後。
蘇晴兒吟誦:
“仙人韓伯鸞,弄簫吹紫蘭。
一吹洞芝長,再吹翠雲寒。
紅日長不死,何憂芳歲闌。
常乘雙鹿車,遨遊三素端。
有時念下土,臨風動哀歎。(注:宋濂《和劉伯溫秋懷韻(其二)》)
這是宋先生和叔父詩文中的一首吧?”
“不錯。”劉基說,“潛溪先生與我友情深厚,詩文唱和頗多。”
蘇晴兒說:“《尚書》雲:‘詩言誌,歌詠言。’觀宋先生的詩句常有道家韻味,從道恐怕也非他一時之願。”
“嗯。”劉基說,“潛溪先生生性閑散自縱,不堪羈絆,幼時即與道結緣。”
“所以叔父也不必惋惜。”蘇晴兒說,“如今宋先生遁入岩穴,也算是遂了心願。”
劉基說:“老子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宋景濂‘複歸其根’ 乎?”
蘇晴兒說:“朝廷辟命,宋先生力辭不就,可以看出,凡塵之事他早已看破。生逢亂世,矢誌於道,不足為歎。”
“唉。”劉基歎息說,“潛溪先生為詩文,常有奇語,操筆立就。當初恩師鄭先生曾說宋景濂之文才遠勝於我,將來必堪大任,未曾想他命運如此多舛,以他之才,科考竟榜上無名,所幸以文才聞於聖上,卻又逢此世道之亂……”
蘇晴兒說:“家父常說,仕途如險灘,謹慎使舵,還常會有惡浪掀船。宋先生率樸如此,怎肯違心地去逢迎周轉,入山從道,也是複歸其本性,今日能遂此願,對宋先生來說也算幸事,叔父不必感傷。”
“是呀,能遂夙願,該是幸事。”劉基說,“我弱冠以來,即受疾病纏繞,讀書甚喜老子之言,也曾想作一道徒。隻是後來四處宦遊,未能如願。”
蘇晴兒說:“進而濟世,退而修身,其實叔父與宋先生無別,隻不過修身之地不同罷了。”
“晴兒,聽你這番話,我心稍寬。隻是潛溪先生徒有曠世之才,終不為所用,實在可惜!”劉基停了片刻,拱手說,“潛溪先生,此去必深居簡出,閉門修道,相聚之日少矣,他日修道成,升入仙列,無相忘也。”
劉基對著宋濂空空的茅屋深施一禮。
徐壽輝舉事後,攻下湖廣行省的蘄水,被部下擁立為皇帝,定國號天完。城內清泉寺,依然是蒼鬆翠柏蓊鬱,大殿森森,不過這裏少了熙熙攘攘的香客,多了一道道崗哨,每一座大殿前都站著手握長矛的香軍士兵。如今這裏成了天完上將軍府。
在正殿一側的禪房裏,天完皇帝徐壽輝、太師鄒普勝、軍師彭瑩玉正在議事。
徐壽輝說:“我天完建立以來,百姓擁戴,四方歸附。可這蘄水畢竟是一小縣,地狹人少,城小池淺,終非帝都之象,兩位愛卿,可有長遠謀劃?”
“陛下說的極是,”鄒普勝說,“這小縣城,往馬屁股上拍一巴掌,就能躥出城牆外去。”
三人同笑
“太師雖是說笑,可道出的是實情。”徐壽輝說,“這地方一旦官軍來襲,可是無要可憑,無險可守啊。如今我兵甲齊備,糧草充足,應該慮及久遠,以固大業。”
“陛下,臣近日也在思慮此事。”彭瑩玉說,“有一處城池,得到它,就足以穩固基業。”
“哪座城池?”徐壽輝問。
彭瑩玉說:“武昌。”
“武昌?”徐壽輝問。
“不錯。”彭瑩玉說,“武昌扼江漢之咽喉,西通巴蜀,東連吳越,乃兵家必爭之重鎮,據有武昌,能借其通衢之利,順江而下,克江州、贛州、徽州,直逼江浙。若能如此,大元半壁江山盡入我手,江南富庶之地盡歸我有,天完基業豈不穩固?”
“軍師說的有理,”鄒普勝說,“武昌距我不遠,對我威脅最甚,據有武昌不僅徹底解除我西邊之威脅,而且能乘其便利,窺視江南各省,不如早日取之。”
“軍師這番謀劃,很合朕意。”徐壽輝說,“不過朕聽說漢陽、安陸與武昌,成雙星拱月之勢,武昌受襲,漢陽、安陸之官軍即刻馳援,極難謀取。軍師有何製勝之策?”
彭瑩玉說:“我義軍可派兩支勁旅,先攻下漢陽、安陸,斷其兩翼,待武昌成為一座孤城,再圍而取之。”
“武昌非尋常城池,”徐壽輝說,“即使是一座孤城,也易守難攻,加之我義軍士兵剛入列者多,經戰事者少,恐怕一時難以攻克。”
“陛下,”彭瑩玉說,“臣已派人打探過了,武昌城池雖固,但是守城的湖廣行省平章星吉與威順王寬徹不花多有不和,我義軍或許有機可乘。”
“哦,看來軍師已成竹在胸呀。”徐壽輝說,“那就先奪下武昌,再圖江南各州府!”
計議已定,徐壽輝令人擇取吉日,誓師出兵。
清泉寺,大雄寶殿內。徐壽輝手持三支香,站在佛主塑像前,天完文武官員分列於在他身後。
徐壽輝莊重地說:“天完建立,朝廷震懾,官軍四麵進逼,欲傾覆我基業。武昌離我最近,如一惡虎,伏於臥榻之側,必須除之。我欲西征,祈求佛主護佑,助我攻下武昌,以固我天完根基。”
徐壽逃叩拜。眾官員一齊叩拜:“祈求佛主護佑,助我攻下武昌。”
徐壽輝叩拜,進香畢,慢慢轉過身來。
“丁普郎、徐明遠二將軍聽令!”徐壽輝高喊。
丁普郎、徐明遠出列說:“末將在。”
“朕命你二人率所部人馬,攻取漢陽,不得有誤!”徐壽輝說。
“遵命!”丁普郎、徐明遠領命。
“魯法興將軍聽令!”徐壽輝喊道。
魯法興出列說:“末將在。”
“朕命你率所部人馬,北攻安陸,不得有誤!”徐壽輝說。
“遵命!”魯法興領命。
“太師鄒普勝聽令!”徐壽輝高喊。
“臣在。”鄒普勝上前施禮。
“朕命你盡起城中兵馬,攻取武昌。”徐壽輝說。
“遵命!”鄒普勝領命。
江水奔流,香軍的船隊逆江而上。江麵桅檣林立,旌旗蔽日,香軍的船隊首尾相接,覆蓋了大半個江麵。船上士兵衣著不齊,武器各異,有的手握長矛大刀,有的手拿鋤頭鐵鏟,有的竟然隻拿根竹竿或木棍。但是一個個頭裹紅巾,目光炯炯有神……
一艘大船上,船頭站著鄒普勝和彭瑩玉。
鄒普勝問:“不知漢陽、安陸那邊戰事進展如何?”
彭瑩玉說:“取漢陽不難,奪安陸可能要費些周折。”
“這是為何?”鄒普勝問,“安陸隻不過一座小城,為何比漢陽難取?”
彭瑩玉說:“漢陽離江岸不遠,我大軍一到,守城官軍聞之膽怯,自會棄城而逃。安陸憑其地利,必會死守,況且知府醜閭本是進士出身,極會籠絡人心,城中軍民皆願為其效命,好在魯法興智勇雙全,定能出奇製勝。”
“噢。”鄒普勝點了點頭。
安陸城外,寒風裹著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知府醜閭帶著府裏的官員,踏著長長的條石台階上了城牆。城牆上覆著一層白雪,垛口下,放著石塊,檑木……每個垛口後都站著守城的軍士,寒風中,軍士握兵器的手凍得通紅。醜閭來到一名軍士麵前,檢查了一下他的裝束,又接過他手中的刀,看了看刀刃,滿意地點了點頭……
醜閭迴身麵向眾官員,指著軍士說:“諸位同僚,你眼前之軍士皆血肉之軀,他們也為父母所養,他們能上陣殺寇,你我為何不能?”
身後的眾官員肅然。
醜閭高喊:“府判——”
府判拱手:“下官在。”
醜閭說:“為府中官吏各配一兵器!”
“是。”府判答道。
軍士抬兵器過來,府判為官員一一發放兵器。
醜閭說:“諸位,隨我在此守城!”
香軍將軍魯法興率義軍來到安陸城外,他勒住戰馬遠遠看去,白茫茫的雪地上臥著一座孤城,並不十分高大。
魯法興馬鞭一指,問身後的副將:“前邊就是安陸府城?”
“不錯。”副將催馬上前說,“將軍,前邊就是安陸府城。”
“城中有多少官軍?”魯法興問。
“我派人已打探過了,”副將說,“城中不過數百官軍守衛。”
“區區數百守軍,怎能敵我?”魯法興大笑,“傳我軍令,不忙安營紮寨,攻下安陸再作修整。”
“是!”副將轉身高喊,“列隊,準備攻城——”
戰鼓擂起,香軍士兵香軍士兵排成整齊方陣,向安陸府城進發。
城門樓上,寒風蕭蕭,戰旗獵獵。戰鼓聲由遠及近。從城門樓上看去,隻見城下一個巨大的赤色方陣,正壓向安陸城門,士兵陣容整齊,步履有聲。陣前一匹高大的戰馬,魯法興騎在馬上,一身鎧甲閃著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