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國璋帶著渴求的眼神,望著方明善。方明善不緊不慢地說:“徐壽輝於湖廣舉事,官府近日正在進剿,所需糧草由海道都漕運萬戶府督辦,我已探明,糧草現已集中到劉家港各倉,正要運往湖廣。”


    “好,”方國璋說,“我們就在水路把官軍的糧草給劫了。”


    “不,不,”方明善搖了搖頭說,“不可一劫了之,若官府查出是我義軍所劫,必會追責。到那時,我義軍非但要退迴糧草,連隱匿的水師也會暴露。”


    “那該如何?”方國璋問。


    “我們隻需派些人馬化作山寇,沿途襲擾,阻斷他糧道。”方明善說,“漕運水道皆在我義軍控製之下,糧道不通,官府自會將運糧之任交付與我義軍,到那時冬衣、軍糧豈不唾手可得?”


    “嗯,好計謀。”陳仲達點了點頭,說,“若能掌控漕運,官府供給皆出自我手,我義軍何愁五千套冬衣、五千石軍糧?”


    “妙,妙!”方國璋連連擊掌說,“明善侄賢,你這一計,徹底去除了我和仲達的心愁,我這就去迴稟主帥。”


    “二將軍何必如此著急,”陳仲達說,“喝完酒再去也不遲。”


    “嗬嗬,光想著交差了,把喝酒也忘了。”方國璋笑著說,“明善出了這麽好的主意,應該多敬兩杯。(舉杯)來,喝!”


    “喝!”陳仲達、方明善同時舉起酒杯。


    杭州,壽寧寺。禪院內有一石案,劉基與壽寧寺住持照玄法師正在對弈。劉基手捏棋子,欲落又止,猶豫不定。


    “先生以往行棋,氣勢如虹,”照玄看了看劉基說,“今日行棋為何左顧右盼,遲疑不決?”


    “唉。”劉基長歎一聲,說,“心緒煩亂,難以凝神定氣。”


    劉基把手中的棋子丟入棋罐。


    照玄法師笑了笑說:“先生還在為建言被拒而糾結?”


    “那豈止是一紙建言?”劉基說,“一場劫難即將來襲,我想阻止,可身居高位者全然不知,竟還自以為是。”


    照玄法師說:“居高位者渾渾噩噩,又有幾人能居安思危。天若譴之,也是咎由自取。”


    “理雖如此,”劉基說,“可遭難的往往是無辜的百姓。”


    “凡事皆有因緣,既為定數,必難違之。”照玄法師說,“佛主欲攜眾生脫離苦海,可苦海無涯,先生又怎能憑一己之力拯救眾生於水火呢?”


    “劫難來襲,我若不知也就罷了。”劉基說,“我已經預察,再袖手無睹,豈能心安?”


    “嗬嗬。”照玄微微一笑說,“貧僧知先生深諳讖緯之術,能知世人所未知。世間之事能看穿者入智,能看透者入悟,能看開者入佛。先生本是大徹大悟之人,為何還戚戚於形呀?”


    “看穿,看透,看開……”劉基說,“我已看穿眾生即將蒙受劫難,我也能看透憑我一己之力不能迴天,可我怎能看開?”


    照玄法師說:“世事皆有因緣。劫是劫,禍是禍,劫未必皆是禍,豈不聞劫後餘生之說?”


    劉基苦笑了笑:“我之氣度,終不及法師。”


    “嗬嗬。”照玄微微一笑說,“先生之於貧僧,非氣度之別,實乃儒性與佛性之別。”


    二人相視而笑,繼續下棋。


    巡防千戶所營帳內,方國珍與劉仁本正在商議軍事,帳外傳了來方國璋的聲音:“主帥,有了,有了……”


    方國珍、劉仁本尋聲望去,方國璋一瘸一拐地走了進來。


    “主帥,有了。”方國璋說。


    方國珍看了方國璋一眼,生氣地說:“此處是主帥營帳,擅自闖入,還高聲喧嚷,成何體統!”


    “啊?”方國璋說,“主帥莫怪,我一高興,把禮數全忘了,要不然我出去,稟報之後再進來?”


    “已經進來了,還稟報什麽!”方國珍語氣平和了一些,問,“剛才喧嚷‘有了’,什麽有了?”


    “還能有什麽?”方國璋說,“你命我籌辦的冬衣、軍糧啊。”


    “啊,已經辦妥了?”方國珍大為驚喜,問,“冬衣、軍糧現在何處?劉先生,我們一同前去查驗。”


    “主帥莫急,”方國璋笑了笑說,“冬衣、軍糧還在劉家港的倉庫。”


    “什麽?冬衣、軍糧還在劉家港的倉庫!”方國珍臉色突變,“官府的倉庫豈能沒有冬衣、軍糧,何用你說!籌辦不力,還來戲弄本帥,該當何罪!”


    “主帥,先不要動怒。”方國璋說,“聽我把話說完。”


    “說吧,”方國珍說,“本帥聽著呢。”


    方國璋說:“我有一計,可讓官府倉庫中的冬衣、軍糧變成我們義軍的。”


    “哦?”方國珍問,“你有何計,敢誇此海口?”


    “主帥,此事聽起來難,做起來倒不難。”方國璋說,“我們隻需派些人馬,扮成山賊,阻斷漕運水道,官府糧草運不出去,自會來求我義軍。到那時,漕運由我義軍掌控,冬衣、糧草存放官府倉中與存我我義軍倉庫有什麽兩樣?”


    “阻斷漕運水道……”方國珍大為驚訝,他迴頭望著劉仁本問,“先生以為此計如何?”


    劉仁本點了點頭說:“我看此計可行。”


    方國珍大喜,說:“二將軍能有此等妙計,難得,難得。”


    “主帥把人看扁了,我為何不能有妙計?”方國璋一臉慍色,說,“主帥,這計成了,功勞可要記到我頭上。”


    “好,好。”方國珍說,“事成之後,功勞算你的。”


    三人同笑。


    “劉先生,”方國珍問,“你看派何人去襲擾官府糧隊?”


    劉仁本說:“何須另派他人,二將軍最合適不過。”


    “嗯。”方國珍點點頭,轉向方國璋命令,“二將軍聽令:現命你和陳仲達率所部人馬前去襲擾官府糧船,阻斷糧道,不得有誤。”


    “遵命!”方國璋領命,笑著離開。


    方國珍微笑著看劉仁本,問“先生,你看二將軍這計是何人所出?”


    “主帥,”劉仁本問,“難道你不相信此計是二將軍所出?”


    “先生,”方國珍說,“我見你笑而不語,豈不是也不相信嗎?”


    “嗬嗬嗬,主帥洞察入微。”劉仁本笑著說,“依我看,此計該是明善將軍為二將軍所出。”


    “嗯,將軍中惟有明善有此計謀。”方國珍點了點頭,問,“先生以為此計能成否?”


    “主帥盡可放心。”劉仁本說,“二將軍雖有些粗枝大葉,可陳仲達機謀善變,行事周密,喬裝改扮,他又輕車熟路,此計能成。”


    方國珍說:“漕運若由我掌控,我義軍衣食無憂矣!”


    杭州 劉基府。蘇晴兒走出廚房,來到院中。


    “葉安,葉安——”蘇晴兒高聲喊。


    “來了,來了。”葉安跑了過來,問“晴兒,何事?”


    “何事,你還不餓,是吧?”蘇晴兒說,“看看都什麽時辰了,還不去請叔父來用早飯。”


    “老爺……”葉安說,“老爺,他早走了。”


    “早走了?”蘇晴兒問,“叔父他去哪了?”


    “還能去哪,”葉安說,“壽寧寺唄。”


    “叔父又去壽寧寺了?”蘇晴兒說,“葉安,你怎麽不跟著?”


    “我倒是想跟著。”葉安說,“可……老爺不讓我跟。”


    “不讓跟你就不跟,”蘇晴兒生氣地說,“你脖上頂的是什麽呀?”


    葉安摸了摸腦袋,傻傻地說:“是腦袋呀。”


    “那是腦袋呀,”蘇晴兒氣笑了,說,“我看就是一隻木瓜!叔父現在心情不好,你就不會想個法子,逗他開開心。老去什麽壽寧寺,都快成和尚了。”


    “啊?”葉安緊張地說,“晴兒,你說,老爺會不會真的要出家呀。”


    “叔父真的出家才好呢。”蘇晴兒偷偷一笑,“嘻嘻。”


    “你笑什麽?”葉安問,“老爺出家有什麽好?”


    “我笑呀……”蘇晴兒說,“叔父出家一定帶著你,我好看看你變成小和尚什麽樣呀。”


    “你——”


    葉安舉拳要打,蘇晴兒笑著跑開。


    壽寧寺內。石案前,一個小沙彌在研墨,另一個小沙彌鋪紙,照玄法師飽蘸濃墨,在紙上書寫:古木陰中係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筆勢飛動,遒勁灑脫。“好!好!”身後一人連聲喝彩,照玄法師迴頭一看是劉基。


    照玄法師笑著說:“先生何時到我禪院了?”


    “剛才看你書興正濃,便沒打擾。”劉基看照玄書法,讚道,“妙哉!誌南之詩,法師之書法,意境交融,相映生輝。”


    “先生過譽了。”照玄法師說,“論書法,貧僧哪裏及先生。先生請坐。”


    “法師請。”


    劉基與照玄法師坐於石案前,沙彌端上茶。


    照玄法師說:“先生請用茶。”


    劉基端起茶碗,嗅了嗅,吟誦道:“流華淨肌骨,疏瀹(yue)滌心源。”(飲茶)


    照玄笑著說:“先生方才所吟,莫非是顏真卿的《月夜啜茶聯句》?”


    劉基說:“正是,正是。”


    照玄法師說:“先生今日詩興甚濃,莫非又得佳句?”


    “不。”劉基搖了搖頭說,“不是我又得佳句,而是又拜讀了佳作。”


    “哦?”照玄法師問,“是何人之作?”


    “昨日石抹公新作送至,正欲與法師共賞。”劉基遞上詩稿。


    照玄法師展開詩稿,邊看邊自語:“《秋日感懷》……(連聲讚歎)石抹公之詩堪稱一絕,貧僧甚是仰慕。”


    “石抹公詩如其人。”劉基說,“此篇雖說是閑適之作,也不乏兵戈之氣。”


    “嗯。”照玄法師點頭說,“惟有泰不華、石抹宜孫兩位大人才有此胸襟。”


    劉基、照玄正聊間,禪院外飄來吟誦之聲。


    宋濂在禪院外吟誦: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注:唐·靈一《與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法師與我在聊閑適之作,”劉基指了指牆外,說,“此人就吟閑適之詩。(笑)嗬嗬。”


    照玄法師說:“所吟之詩乃靈一法師之七絕,果真是閑適之人吟誦閑適之詩。先生可曾聽出吟詩者是何人?”


    劉基說:“我之故友,豈能不知?”


    照玄笑笑說:“正是景濂(注:宋濂,字景濂)先生。”


    劉基、照玄法師向寺門望去,隻見宋濂走進禪院。


    “景濂先生,”劉基驚喜地快步走過去,緊緊握住宋濂的手,“你因何到此?”


    宋濂指了指茶,笑著說:“茗香四溢,不能自持,我是聞香而來,嗬嗬。”


    “茗香引來故友,”照玄法師笑著說,“伯溫先生真得感謝貧僧的這杯茶了,嗬嗬。”


    三人開懷大笑。劉基、宋濂來到石案旁落座。小沙彌,上茶。


    劉基問:“聽說景濂先生一直在浦江閉門著書,因何到杭州來了?”


    宋濂說:“前幾日,恩師黃溍(黃溍,元代著名的理學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書畫家。)謝官歸田,暫駐杭州,我特來拜望,聞聽伯溫先生也在杭州,就一路尋來了,(指茶)順便也討杯茶喝,嗬嗬。”


    照玄法師:“景濂先生就品一下,這茶如何?”


    宋濂呷了一口,品了品,點點頭說:“清香脫俗,非山下之茶所能及。”


    照玄法師笑著說:“更有脫俗之物,先生尚未能見。”


    “哦?”宋濂問,“何物?”


    “七律一首,”照玄法師遞上石抹宜孫的詩稿,說,“先生請看。”


    宋濂看著詩稿,驚訝地說:“石抹公的七律?”


    “正是。”劉基說,“石抹公的新作,昨日剛寄來。”


    “好詩,好詩。”宋濂稱讚,“如此撼人肺腑之作,伯溫先生何不和上一首,以成佳話。”


    “嗯。”劉基思索了片刻,說,“我就次韻一首。”


    小沙彌重新鋪上紙,劉基提筆書寫:


    郊原如赭已無秋,況複幹戈未肯休。


    肉食不知田野事,布衣深為廟廊憂。


    典章淪落悲芻狗,饋餉倭遲想木牛。


    禮樂將軍今郤縠,豺狼滿地待虔劉。 (注:劉基《次韻和石抹公秋日感懷見寄》)


    “好,好!”劉基書寫畢,宋濂擊掌大讚,“石抹公之詩撼人肺腑,伯溫先生的次韻詩作意境大開。”


    “是呀,是呀,”照玄法師也稱讚說,“真可謂是珠聯璧合,相映生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伯溫之宦海沉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泉之淙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泉之淙淙並收藏劉伯溫之宦海沉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