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剛迴到府中,都元帥府同知夏銘璋匆匆趕來拜訪,袖中還藏著什麽東西。夏同知說:“劉都事,走得好快。剛才在都元帥府想和你聊上幾句,轉眼就不見了你的蹤影。”
劉基迴身發現是夏同知,笑著說:“哦,是夏大人,這麽急著找我,有何要事呀?”
夏同知突然來了興致,說:“都說你劉都事神機妙算,你猜猜看。”
“嗬嗬,要我猜猜。”劉基笑著說:“我若猜中,如何?”
夏同知說:“若是你能算出我為何事而來,我就在‘海月樓’備上等的美酒佳肴,以作酬謝。”
“好,好,好,夏大人有此美意,我豈有不賞光之理?待我卜算卜算。”劉基笑著說,裝模作樣,掐指卜算,然後說,“啊,有了,夏大人必是為一件寶物而來。”
夏同知很是驚詫,說:“真乃神人!劉都事如何算出我為寶物而來?”
“嗬嗬,何需卜算,”劉基笑著說,“大人匆匆而來,氣息紊亂,衣袖沉碩,必是身攜寶物。”
“嗬嗬……劉大人呀,劉大人,什麽也瞞不過你這雙眼。”夏同知說,“劉大人既知我來意,何不邀我到書房一坐?”
劉基微微一笑:“嗬嗬,隻顧說笑,把待客之禮也忘了,夏大人,請——”
劉基把同知夏銘璋延請入書房,二人落坐。蘇晴兒上茶。
劉基問:“夏大人有何寶物,也讓下官見識見識?”
夏同知從袖中掏出一個手卷,小心地遞上,說:“近日偶得一手卷,不知真偽,想借劉都事慧眼,以作明斷。”
“隻求一飽眼福,豈敢妄言明斷。”劉基:雙手接過,在書案上展開,細細觀賞。
夏同知也湊近觀賞:“說是王冕王元章先生的墨寶,可我眼拙,不能辨真偽,劉都事和王元章先生交情至深,應該對元章先生的書畫頗為熟悉,所以想煩請你來掌一掌眼。”
劉基又仔細查看一番,說:“唯有梅花屋主(注:王冕,字元章,號梅花屋主、煮石山農等)才能畫出梅的這般風骨,這般氣勢!”
夏同知抑製不住喜悅:“果真是王元章先生的手筆?”
劉基肯定地點點頭,說:“嗯,確定無疑,就是王冕王元章先生的手筆。此畫從何處得來?”
夏同知說:“一親眷偶然從市上購得。”
劉基感慨說:“梅花屋主之梅圖,可遇而不可求呀!”
劉基慢慢卷起畫軸,交給夏同知,夏同知收起,二人迴到座位上。
“是呀。”夏同知說:“劉大人的這位好友清逸脫俗,多少人千金求他一畫不得,而他卻甘願窮困潦倒,避於市井鬻文賣畫。”
劉基說:“王冕先生才是大智慧,我等哪裏能及呀”
夏同知笑了笑,端起茶,呷了一口說:“不說你的這好友了,剛才我看你劉大人未等議完事,就匆匆離開都元帥府,這是為何?”
劉基說:“我見眾人扯天扯地,無甚正事可議,就離開了。”
夏同知說:“都元帥臥床不起,現在無人主政,眾人也甚為焦急。”
“嗯。”劉基點頭說:“都元帥殫精竭慮謀劃這麽久,沒曾想竟是這個結局,心結一時難解呀。”
夏同知說:“如今浙東匪患未平,人心不穩,長此下去,恐生變故。”
劉基說:“我也深為此擔心。”
“劉大人,你足智多謀。”夏同知說,“你看這該如何是好?”
劉基說:“別無他法,惟有都元帥才能撐起浙東大局。”
“都元帥已輟食多日,何日康複尚不可知。”夏同知說,“如何能撐浙東大局?”
“是呀。”劉基說,“務之急是醫好都元帥之病。”
“如此一天天苦苦支撐也不是辦法。”夏同知說,“劉大人,你倒拿個主意呀。”
劉基說:“此事需慢慢計議,急不得。”
“此話怎講?”夏同知愣了一下,忽然若有所悟,“莫非劉都事已有妙方?”
劉基故弄玄虛地說:“妙方倒是有,我在等一味良藥。”
夏同知問:“是何良藥?”
劉基神秘地說:“天機不可泄露。
夏同知指著劉基說:“劉大人呀,劉大人,你總是神秘莫測。”
二人相視而笑。
院門外,一名驛卒翻身下馬,高喊:“這裏可是劉伯溫劉大人府上?”
守門軍士問答:“正是。”
“這裏有封書信,要呈送你家大人。”驛卒說,從文袋中掏出書信交給守門軍士。
守門軍士說:“多謝多謝,我這就交給我家大人。”
劉基與夏同知聊得正濃,蘇晴兒走了進來,說:“叔父,剛才驛卒送來處州石抹大人的書信。”
“哦?”劉基衝夏同知神秘一笑,說,“良藥已到。”
蘇晴兒遞上書信,劉基接過,打開,細細看,看後遞給夏同知。
夏同知接過,仔細看了看,不解地問“這哪裏是什麽良藥,分明就是一首詩嗎?”
“夏大人,你再仔細看看。”劉基說。
夏同知又看了一遍,說:“我又看一遍,仍是詩作一首,怪我眼拙,還請劉大人指點。”
劉基笑著說:“此詩看是閑適之作,實乃一捷報。”
“這點我倒能看得出。”夏同知說,“我來時剛看到呈報,說處州有閩寇犯境,被石抹將軍一舉蕩平。可這與良藥有何關係?”
劉基說:“此詩即是一服良藥,足以讓都元帥康健如初。”
夏同知半信半疑,“這首詩竟有如此功效?”
“一點不假,”劉基說,“不過……這藥尚需一味藥引?”
“需一味什麽藥引?”夏同知問。
“這藥引麽……”劉基微微一笑,目光轉向夏同知衣袖。
夏同知有些緊張,趕忙把衣袖藏於身後,說:“劉大人,你……你……該不是打我這手卷的主意吧?”
“還真讓大人言中了,”劉基笑笑說,“我要尋的藥引正是夏大人袖中之物。”
“劉大人,你是何居心!”夏同知有些生氣,說:“你與王冕是至交,想必他的書畫你定不會少,我隻有這一幅手卷,你還設計奪取,是何道理!”
劉基忙解勸說:“夏大人想多了,我雖不缺梅花屋主之作,可卷上滿是唱和題跋,如何做藥引呢?”
夏同知有些不舍得,說:“可我……”
劉基笑著問:“莫非夏大人不願都元帥早日康健?”
“為醫好都元帥之病,我何惜一幅手卷!”夏同知說,從袖中掏出手卷,欲交給劉基,又停住,說,“若不能醫好都元帥之病……我定不饒恕!”
劉基信心十足地說:“夏大人隻管放心,若醫不好都元帥之病,下官甘受處置。”
夏同知遞上手卷,劉基接過,走到書案前,把手卷展開,喊:“晴兒,研墨。”
蘇晴兒,端來石硯,研墨。
夏同知不解地問:“劉大人,你這是要……”
“調製良藥呀。”劉基神秘地說,在畫卷上書寫。
夏同知湊近,觀看劉基在畫上題詩。他問:“劉大人所題寫之詩,不正是剛才石抹萬戶所贈的詩作嗎?”
“不錯。”劉基說,“王冕先生的墨梅配上石抹萬戶的詩,正是我所說的良藥。”
夏同知點頭,似有所悟
劉基將畫卷上的墨吹了吹,卷起,說,“夏大人,你我二人同去醫治都元帥之病,如何?”
“好,好。”夏同知說,二人一同走出書房。
泰不華依然躺在臥室的床上。抱琴引夏同知、劉基,來到泰不華的床側。
夏同知問道:“都元帥,今日感覺如何?”
“昏昏沉沉,仍覺無力。”泰不華聲音很微弱。
“藥可曾吃下?”劉基問。
“已吃了多服,全然無效。”泰不華說。
“可否讓下官再切一下脈?”劉基問。
泰不華伸出手臂,劉基切脈。
劉基說:“脈象平和,並無大礙,隻是氣鬱於胸,心火難去。下官這裏有一劑良藥,可以理氣去火,都元帥不妨一試。”
泰不華問:“是何良藥?”
劉基掏出手卷,在床前慢慢展開,說:“都元帥請看。”
泰不華看了一眼,眼光突然一亮,說:“扶我起身……”
抱琴扶泰不華坐起,泰不華仔細地看了又看,口中念念有詞……忽然大笑說:“好!好!石抹萬戶好謀略!”
劉基、夏同知驚喜地看著泰不華。
泰不華說:“王冕先生的梅、石抹萬戶的詩再加劉大人的筆墨,這劑藥讓我心頭頓感輕爽!抱琴,拿筆紙來,我要給石抹萬戶修書一封。”
抱琴要去取紙筆,劉基攔住,說:“都元帥,先吃點東西,再修書不遲。”
“哦,對,對!”泰不華說,“抱琴,把羹端來。”
“吃什麽羹呀,”夏同知大喜,說,“我與劉都事打賭,輸了一頓酒筵,走,一起去‘海月樓’,吃上一頓。”
劉基說:“都元帥多日未進飯食,豈能突然享用美酒佳肴?”
“噢!”夏同知一拍腦門,說,“看到都元帥康愈,隻顧高興,倒把這事給忘了。”
劉基笑著說:“夏大人,這頓酒筵先記下,待都元帥恢複了元氣,我三人再痛飲,如何?”
夏同知說:“好,好,一言為定!”
抱琴端羹過來,泰不華接過,邊吃邊說:“好久沒吃過這麽好吃的羹了。”
劉基、夏同知相視而笑,悄悄退了出來。二人出了都元帥府,邊走邊聊。
夏同知問:“都元帥這病徹底痊愈了?”
劉基說:“夏大人,你親眼所見,還能有假?”
夏同知停下腳步,說:“都元帥臥病多日,想不到一幅手卷就給治好了,都事是如何想出此妙計的?”
劉基也停下腳步說:“其實都元帥並無大恙,隻是一時氣鬱於胸,心疾還需心藥醫,一服心藥,把心火散去,病自然痊愈。”
“哦。”夏同知恍然大悟,大讚,“妙,妙!不過,劉大人,我尚有一事不明。”
“夏大人還有何事不明?”劉基問。
夏同知說:“劉大人以石抹萬戶之詩作心藥,我尚能領會,為何要以王冕先生之畫作藥引呢?”
劉基笑問:“都元帥與王冕先生之交情,夏大人還不知曉?”
夏同知說:“尚不知曉。”
劉基說:“多年前,王冕先生北遊大都,就寄居在泰大人府中,那時泰大人任秘書卿,兩人詩文唱和,相見恨晚。泰大人見王冕先生才學過人,就推薦他赴史館供職,王冕力辭不就,並且告誡,不需十年,盜寇蜂起,為官須謹慎,從此隱居山林。如今,江浙賊寇四起,王冕之語已經應驗,泰大人對他愈加敬重。”
夏同知說:“噢,原來如此。”
劉基說:“所以呀,惟有王冕王元章先生的梅圖,這藥才能更起作用。”
夏同知點頭。
溫州街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劉基走在前邊,邊走邊歎氣,蘇晴兒、葉安在後邊跟隨。
蘇晴兒低聲說:“從海上迴來之後,叔父一直鬱鬱寡歡的,葉安,你想個辦法,讓叔父開心開心呀。”
“想什麽辦法呀?”葉安問,“老爺不開心,我能有什麽辦法呀。”
“叔父白疼你了。”蘇晴兒說,“你那腦袋就是隻木瓜,一點用也沒有。老爺這樣了,讓你哄他開開心,你都不會。”
“你頭腦好使,轉得快。老爺還經常誇你,那你想個辦法呀。”葉安很不服氣。
“我想辦法,要你幹什麽?”蘇晴兒生氣說,“你呀……白跟了叔父這麽多年,一點長進了沒有!
“我……”葉安不知說什麽好。
劉基、葉安、蘇晴兒三人正在街上走著,一股清香飄了過來,蘇晴兒嗅了嗅,說:“啊,好香呀!”
劉基停下腳步,也嗅了嗅,說:“嗯,這香氣,好清雅。”
葉安也停下腳步,嗅了嗅,說:“真的好香啊,這是賣什麽的呀?”
蘇晴兒四下張望,突然驚喜地指著前邊的一個店鋪說:“叔父,你看——”
劉基順著蘇晴兒手指的方向看去,隻見前邊一家客棧,店門上掛著招牌——“緣香客棧”。
蘇晴兒說:“這招牌還真的名副其實呀。”
劉基吟誦道:“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嚐……”(唐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蘇晴兒說:”柳花本無香,那是李太白心中自有香,今日我三人嗅到的可是實實在在的花香,桂花香。”
“老爺,你與晴兒聊什麽呢?”葉安說,“又是香,又是酒的,把我的饞蟲都勾出來了。”
“你呀,葉安,就知道吃。”蘇晴兒笑著說,“我和叔父在聊李太白的詩呢。”
“聊詩有什麽用呀,又不能管飽。我以為你們在找酒館呢。”葉安說,“走了大半天,我早就饑腸轆轆了。快找個地方,吃點東西吧。”
劉基笑著說:“嗬嗬,那我們就到這‘緣香客棧’看看。”
葉安、蘇晴兒一起說:“好,好。去看看。”
劉基、葉安、蘇晴兒三人走進緣得客棧,店小二熱情地迎了上來。
“客官裏麵請——”店小二高喊。
“小二,找個清靜的座兒。”葉安說。
“對,要靠窗的座兒。”蘇晴兒說。
店小二說:“有,有,有,樓上有雅間,客官這邊請。”
劉基迴身發現是夏同知,笑著說:“哦,是夏大人,這麽急著找我,有何要事呀?”
夏同知突然來了興致,說:“都說你劉都事神機妙算,你猜猜看。”
“嗬嗬,要我猜猜。”劉基笑著說:“我若猜中,如何?”
夏同知說:“若是你能算出我為何事而來,我就在‘海月樓’備上等的美酒佳肴,以作酬謝。”
“好,好,好,夏大人有此美意,我豈有不賞光之理?待我卜算卜算。”劉基笑著說,裝模作樣,掐指卜算,然後說,“啊,有了,夏大人必是為一件寶物而來。”
夏同知很是驚詫,說:“真乃神人!劉都事如何算出我為寶物而來?”
“嗬嗬,何需卜算,”劉基笑著說,“大人匆匆而來,氣息紊亂,衣袖沉碩,必是身攜寶物。”
“嗬嗬……劉大人呀,劉大人,什麽也瞞不過你這雙眼。”夏同知說,“劉大人既知我來意,何不邀我到書房一坐?”
劉基微微一笑:“嗬嗬,隻顧說笑,把待客之禮也忘了,夏大人,請——”
劉基把同知夏銘璋延請入書房,二人落坐。蘇晴兒上茶。
劉基問:“夏大人有何寶物,也讓下官見識見識?”
夏同知從袖中掏出一個手卷,小心地遞上,說:“近日偶得一手卷,不知真偽,想借劉都事慧眼,以作明斷。”
“隻求一飽眼福,豈敢妄言明斷。”劉基:雙手接過,在書案上展開,細細觀賞。
夏同知也湊近觀賞:“說是王冕王元章先生的墨寶,可我眼拙,不能辨真偽,劉都事和王元章先生交情至深,應該對元章先生的書畫頗為熟悉,所以想煩請你來掌一掌眼。”
劉基又仔細查看一番,說:“唯有梅花屋主(注:王冕,字元章,號梅花屋主、煮石山農等)才能畫出梅的這般風骨,這般氣勢!”
夏同知抑製不住喜悅:“果真是王元章先生的手筆?”
劉基肯定地點點頭,說:“嗯,確定無疑,就是王冕王元章先生的手筆。此畫從何處得來?”
夏同知說:“一親眷偶然從市上購得。”
劉基感慨說:“梅花屋主之梅圖,可遇而不可求呀!”
劉基慢慢卷起畫軸,交給夏同知,夏同知收起,二人迴到座位上。
“是呀。”夏同知說:“劉大人的這位好友清逸脫俗,多少人千金求他一畫不得,而他卻甘願窮困潦倒,避於市井鬻文賣畫。”
劉基說:“王冕先生才是大智慧,我等哪裏能及呀”
夏同知笑了笑,端起茶,呷了一口說:“不說你的這好友了,剛才我看你劉大人未等議完事,就匆匆離開都元帥府,這是為何?”
劉基說:“我見眾人扯天扯地,無甚正事可議,就離開了。”
夏同知說:“都元帥臥床不起,現在無人主政,眾人也甚為焦急。”
“嗯。”劉基點頭說:“都元帥殫精竭慮謀劃這麽久,沒曾想竟是這個結局,心結一時難解呀。”
夏同知說:“如今浙東匪患未平,人心不穩,長此下去,恐生變故。”
劉基說:“我也深為此擔心。”
“劉大人,你足智多謀。”夏同知說,“你看這該如何是好?”
劉基說:“別無他法,惟有都元帥才能撐起浙東大局。”
“都元帥已輟食多日,何日康複尚不可知。”夏同知說,“如何能撐浙東大局?”
“是呀。”劉基說,“務之急是醫好都元帥之病。”
“如此一天天苦苦支撐也不是辦法。”夏同知說,“劉大人,你倒拿個主意呀。”
劉基說:“此事需慢慢計議,急不得。”
“此話怎講?”夏同知愣了一下,忽然若有所悟,“莫非劉都事已有妙方?”
劉基故弄玄虛地說:“妙方倒是有,我在等一味良藥。”
夏同知問:“是何良藥?”
劉基神秘地說:“天機不可泄露。
夏同知指著劉基說:“劉大人呀,劉大人,你總是神秘莫測。”
二人相視而笑。
院門外,一名驛卒翻身下馬,高喊:“這裏可是劉伯溫劉大人府上?”
守門軍士問答:“正是。”
“這裏有封書信,要呈送你家大人。”驛卒說,從文袋中掏出書信交給守門軍士。
守門軍士說:“多謝多謝,我這就交給我家大人。”
劉基與夏同知聊得正濃,蘇晴兒走了進來,說:“叔父,剛才驛卒送來處州石抹大人的書信。”
“哦?”劉基衝夏同知神秘一笑,說,“良藥已到。”
蘇晴兒遞上書信,劉基接過,打開,細細看,看後遞給夏同知。
夏同知接過,仔細看了看,不解地問“這哪裏是什麽良藥,分明就是一首詩嗎?”
“夏大人,你再仔細看看。”劉基說。
夏同知又看了一遍,說:“我又看一遍,仍是詩作一首,怪我眼拙,還請劉大人指點。”
劉基笑著說:“此詩看是閑適之作,實乃一捷報。”
“這點我倒能看得出。”夏同知說,“我來時剛看到呈報,說處州有閩寇犯境,被石抹將軍一舉蕩平。可這與良藥有何關係?”
劉基說:“此詩即是一服良藥,足以讓都元帥康健如初。”
夏同知半信半疑,“這首詩竟有如此功效?”
“一點不假,”劉基說,“不過……這藥尚需一味藥引?”
“需一味什麽藥引?”夏同知問。
“這藥引麽……”劉基微微一笑,目光轉向夏同知衣袖。
夏同知有些緊張,趕忙把衣袖藏於身後,說:“劉大人,你……你……該不是打我這手卷的主意吧?”
“還真讓大人言中了,”劉基笑笑說,“我要尋的藥引正是夏大人袖中之物。”
“劉大人,你是何居心!”夏同知有些生氣,說:“你與王冕是至交,想必他的書畫你定不會少,我隻有這一幅手卷,你還設計奪取,是何道理!”
劉基忙解勸說:“夏大人想多了,我雖不缺梅花屋主之作,可卷上滿是唱和題跋,如何做藥引呢?”
夏同知有些不舍得,說:“可我……”
劉基笑著問:“莫非夏大人不願都元帥早日康健?”
“為醫好都元帥之病,我何惜一幅手卷!”夏同知說,從袖中掏出手卷,欲交給劉基,又停住,說,“若不能醫好都元帥之病……我定不饒恕!”
劉基信心十足地說:“夏大人隻管放心,若醫不好都元帥之病,下官甘受處置。”
夏同知遞上手卷,劉基接過,走到書案前,把手卷展開,喊:“晴兒,研墨。”
蘇晴兒,端來石硯,研墨。
夏同知不解地問:“劉大人,你這是要……”
“調製良藥呀。”劉基神秘地說,在畫卷上書寫。
夏同知湊近,觀看劉基在畫上題詩。他問:“劉大人所題寫之詩,不正是剛才石抹萬戶所贈的詩作嗎?”
“不錯。”劉基說,“王冕先生的墨梅配上石抹萬戶的詩,正是我所說的良藥。”
夏同知點頭,似有所悟
劉基將畫卷上的墨吹了吹,卷起,說,“夏大人,你我二人同去醫治都元帥之病,如何?”
“好,好。”夏同知說,二人一同走出書房。
泰不華依然躺在臥室的床上。抱琴引夏同知、劉基,來到泰不華的床側。
夏同知問道:“都元帥,今日感覺如何?”
“昏昏沉沉,仍覺無力。”泰不華聲音很微弱。
“藥可曾吃下?”劉基問。
“已吃了多服,全然無效。”泰不華說。
“可否讓下官再切一下脈?”劉基問。
泰不華伸出手臂,劉基切脈。
劉基說:“脈象平和,並無大礙,隻是氣鬱於胸,心火難去。下官這裏有一劑良藥,可以理氣去火,都元帥不妨一試。”
泰不華問:“是何良藥?”
劉基掏出手卷,在床前慢慢展開,說:“都元帥請看。”
泰不華看了一眼,眼光突然一亮,說:“扶我起身……”
抱琴扶泰不華坐起,泰不華仔細地看了又看,口中念念有詞……忽然大笑說:“好!好!石抹萬戶好謀略!”
劉基、夏同知驚喜地看著泰不華。
泰不華說:“王冕先生的梅、石抹萬戶的詩再加劉大人的筆墨,這劑藥讓我心頭頓感輕爽!抱琴,拿筆紙來,我要給石抹萬戶修書一封。”
抱琴要去取紙筆,劉基攔住,說:“都元帥,先吃點東西,再修書不遲。”
“哦,對,對!”泰不華說,“抱琴,把羹端來。”
“吃什麽羹呀,”夏同知大喜,說,“我與劉都事打賭,輸了一頓酒筵,走,一起去‘海月樓’,吃上一頓。”
劉基說:“都元帥多日未進飯食,豈能突然享用美酒佳肴?”
“噢!”夏同知一拍腦門,說,“看到都元帥康愈,隻顧高興,倒把這事給忘了。”
劉基笑著說:“夏大人,這頓酒筵先記下,待都元帥恢複了元氣,我三人再痛飲,如何?”
夏同知說:“好,好,一言為定!”
抱琴端羹過來,泰不華接過,邊吃邊說:“好久沒吃過這麽好吃的羹了。”
劉基、夏同知相視而笑,悄悄退了出來。二人出了都元帥府,邊走邊聊。
夏同知問:“都元帥這病徹底痊愈了?”
劉基說:“夏大人,你親眼所見,還能有假?”
夏同知停下腳步,說:“都元帥臥病多日,想不到一幅手卷就給治好了,都事是如何想出此妙計的?”
劉基也停下腳步說:“其實都元帥並無大恙,隻是一時氣鬱於胸,心疾還需心藥醫,一服心藥,把心火散去,病自然痊愈。”
“哦。”夏同知恍然大悟,大讚,“妙,妙!不過,劉大人,我尚有一事不明。”
“夏大人還有何事不明?”劉基問。
夏同知說:“劉大人以石抹萬戶之詩作心藥,我尚能領會,為何要以王冕先生之畫作藥引呢?”
劉基笑問:“都元帥與王冕先生之交情,夏大人還不知曉?”
夏同知說:“尚不知曉。”
劉基說:“多年前,王冕先生北遊大都,就寄居在泰大人府中,那時泰大人任秘書卿,兩人詩文唱和,相見恨晚。泰大人見王冕先生才學過人,就推薦他赴史館供職,王冕力辭不就,並且告誡,不需十年,盜寇蜂起,為官須謹慎,從此隱居山林。如今,江浙賊寇四起,王冕之語已經應驗,泰大人對他愈加敬重。”
夏同知說:“噢,原來如此。”
劉基說:“所以呀,惟有王冕王元章先生的梅圖,這藥才能更起作用。”
夏同知點頭。
溫州街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劉基走在前邊,邊走邊歎氣,蘇晴兒、葉安在後邊跟隨。
蘇晴兒低聲說:“從海上迴來之後,叔父一直鬱鬱寡歡的,葉安,你想個辦法,讓叔父開心開心呀。”
“想什麽辦法呀?”葉安問,“老爺不開心,我能有什麽辦法呀。”
“叔父白疼你了。”蘇晴兒說,“你那腦袋就是隻木瓜,一點用也沒有。老爺這樣了,讓你哄他開開心,你都不會。”
“你頭腦好使,轉得快。老爺還經常誇你,那你想個辦法呀。”葉安很不服氣。
“我想辦法,要你幹什麽?”蘇晴兒生氣說,“你呀……白跟了叔父這麽多年,一點長進了沒有!
“我……”葉安不知說什麽好。
劉基、葉安、蘇晴兒三人正在街上走著,一股清香飄了過來,蘇晴兒嗅了嗅,說:“啊,好香呀!”
劉基停下腳步,也嗅了嗅,說:“嗯,這香氣,好清雅。”
葉安也停下腳步,嗅了嗅,說:“真的好香啊,這是賣什麽的呀?”
蘇晴兒四下張望,突然驚喜地指著前邊的一個店鋪說:“叔父,你看——”
劉基順著蘇晴兒手指的方向看去,隻見前邊一家客棧,店門上掛著招牌——“緣香客棧”。
蘇晴兒說:“這招牌還真的名副其實呀。”
劉基吟誦道:“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嚐……”(唐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蘇晴兒說:”柳花本無香,那是李太白心中自有香,今日我三人嗅到的可是實實在在的花香,桂花香。”
“老爺,你與晴兒聊什麽呢?”葉安說,“又是香,又是酒的,把我的饞蟲都勾出來了。”
“你呀,葉安,就知道吃。”蘇晴兒笑著說,“我和叔父在聊李太白的詩呢。”
“聊詩有什麽用呀,又不能管飽。我以為你們在找酒館呢。”葉安說,“走了大半天,我早就饑腸轆轆了。快找個地方,吃點東西吧。”
劉基笑著說:“嗬嗬,那我們就到這‘緣香客棧’看看。”
葉安、蘇晴兒一起說:“好,好。去看看。”
劉基、葉安、蘇晴兒三人走進緣得客棧,店小二熱情地迎了上來。
“客官裏麵請——”店小二高喊。
“小二,找個清靜的座兒。”葉安說。
“對,要靠窗的座兒。”蘇晴兒說。
店小二說:“有,有,有,樓上有雅間,客官這邊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