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平了自己的目光,嚐試著從一個貧寒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去體悟芸芸眾生的需求,他也嚐試著站在劉徹的立場,去感受每一份政令的利與弊,不知不覺的,他的藥王訣完成了無意識的周天自轉,再不需要白錦刻意主動去催動,便能無時無刻地修煉了。
他踏遍了漢朝的郡縣諸侯國,有富庶繁華,也有荒涼腐敗,有為國為民的好官,也有貪婪無知的國主,不一而足,他隻在心裏默默地記下所見所聞,傳聞中的淮南王,不知是不是被劉徹這些年勵精圖治的名望鎮住,並不像史上那樣野心勃勃,反而一心發展治下的經濟,把腦筋都用在了正途上,淮南的百姓們自給自足,日子過得十分滿足,而那位給劉徹帶來了極大□□的劉陵翁主,自然也在好好地做她尊貴的翁主,嫁人生子,仗著娘家勢力和本人的心機手段,日子過得居然不錯。
不知道在這些諸侯國國主都特別乖順聽話、偏安一隅的情況下,劉徹還怎麽通過鎮壓叛亂來收迴各國土地,加強中央集權?
武帝一朝,不能完成國家一統,難道要拖到他手裏解決?白錦想想都頭疼,一點也不想費這個神。
隻要他一天是太子,就會有人源源不斷地把消息傳遞給他,他要做的,就是辨別這些消息的真假,找到應對之法,另外再從中提取出有用的價值,最近朝中議論得甚囂塵上的儒家學說,以及董仲舒這人,便很快落入他心裏。
而關於中央集權的理念,無疑就是出自這些浸淫儒家學說的傢夥們抬出來提高身份和話語權的利劍!
曾經,他們成功了——漢武一朝,武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文治方麵,亦是奠定了後世思想的根基,尤其到後期,真正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綿延千年,長盛不衰,把儒家文化的核心精髓,刻進了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人的基因和靈魂裏。
而現在,白錦的到來,算是歷史在這裏拐了一個彎,徹底打破了儒家想要壟斷帝國思想學術的勢頭——有個活生生的、出身於皇家的準神仙,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便是上天對劉姓江山的肯定和庇佑,是劉氏皇族統治天下的金字招牌,亦是道門抗衡儒家的關鍵,如今哪怕儒家磨破了嘴皮子,劉徹也絕對不會允許儒家一家獨大了。
從帝王本心出發,儒家學說無疑是最合乎劉徹心意的,一言一字都仿佛是為劉徹量身定製,完全滿足了他身為帝王的所有權力欲望,但從宗族未來出發,有白錦為代表的修仙得道,無疑是穩定劉氏皇族統治的基石,且給將來畫出一個夢幻又完美的世界,尤其是,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其他墨家兵家法家等等見狀,也不敢和兩個大佬別苗頭,趁此良機猥瑣發育,擺脫了儒家明裏暗裏的打壓,發展得欣欣向榮,且跪得又快又好,又是發明實用的生活用品,又是上供練兵之道,又是埋頭鑽研合乎現狀的國策法律,完全不吝於舉一派之力為國家朝廷百姓做貢獻,如此知情識趣,反而獲得了劉徹的青眼,暗中思忖著以前是不是被某些大儒蒙蔽了,小看了這百家流派?
第67章 漢武尋仙 第二十一章
邊疆的牧草又經一輪春秋,城外經過一遍遍宛若篦子梳頭一般細緻的梳理,早已把所有危險都消滅在萌芽狀態,這世道商人的嗅覺最是靈敏,漠北一安定,這段曾經貫通東西的荒廢商道,便漸漸增添了人煙。
新繁榮起來的商道上,每隔五十裏便設立了一個驛館,館長和夥計們都是軍中因殘疾退下來的悍卒,日常在驛館後開闢了田地種些菜蔬,圈養些家禽,每有行商經過,也能提供兩餐粗茶淡飯,一間安穩的臥房。
商道越是繁華,來往的行商越多,驛館接待的客人便越多,營收也會越來越多,不但養活驛館裏的人綽綽有餘,還能交一部分稅補貼邊軍的供給。
而士兵出身的驛館差人,也給南來北往的行商們帶來了極大的安全感,畢竟都是身經百戰的悍卒,哪怕是斷胳膊斷腿,武力值也不是普通商隊保鏢能比的,竟然有聰明人發現了商機,開始僱傭起這些兵卒當起了深入草原西域的導遊來,給這些退役的士卒們又打開了一扇新的就業之門。
這些安置士卒的法子,都是衛青在了解過白錦遊歷以來的行事作風後產生的念頭。
衛青和霍去病雖是舅甥倆,也都是大漢空前絕後的戰神級名將,但名將領兵的方式也各有不同,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霍去病是不折不扣的天之驕子,因為衛子夫在他出生前便已崛起,衛青又早早展現了超絕的領兵天賦,受到劉徹的賞識栽培,所以他雖然出身有瑕,但從小被衛青愛如親子般撫養長大,又被劉徹另眼相待,錦衣玉食聰明驕傲,自幼就沒過過一天苦日子,盡管打仗的天賦卓絕,無人能及,但卻不是個能和普通士卒共情的將軍。
衛青就不一樣了,同樣是私生子,衛青卻是騎奴出生,俗稱馬前卒,可以說是最最低等的士兵,天然便能理解底層士卒的困窘處境,他成為將軍後,凡行兵打仗,都和士兵同吃同睡,哪怕如今貴為平陽駙馬,大司馬,長平侯,成為長安權貴圈子裏跺跺腳都能震三震的大人物,可內心裏,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出身。
他本就是聰明人,看透了白錦的打算,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由此也想到了自身,想到了他麾下的士兵——經歷過戰場殘酷的士卒們,一旦解甲歸田,真正能過得好的人寥寥無幾,與其給他們幾兩銀子遣散迴鄉,倒不如幫他們尋一條妥帖的生存之道。
他踏遍了漢朝的郡縣諸侯國,有富庶繁華,也有荒涼腐敗,有為國為民的好官,也有貪婪無知的國主,不一而足,他隻在心裏默默地記下所見所聞,傳聞中的淮南王,不知是不是被劉徹這些年勵精圖治的名望鎮住,並不像史上那樣野心勃勃,反而一心發展治下的經濟,把腦筋都用在了正途上,淮南的百姓們自給自足,日子過得十分滿足,而那位給劉徹帶來了極大□□的劉陵翁主,自然也在好好地做她尊貴的翁主,嫁人生子,仗著娘家勢力和本人的心機手段,日子過得居然不錯。
不知道在這些諸侯國國主都特別乖順聽話、偏安一隅的情況下,劉徹還怎麽通過鎮壓叛亂來收迴各國土地,加強中央集權?
武帝一朝,不能完成國家一統,難道要拖到他手裏解決?白錦想想都頭疼,一點也不想費這個神。
隻要他一天是太子,就會有人源源不斷地把消息傳遞給他,他要做的,就是辨別這些消息的真假,找到應對之法,另外再從中提取出有用的價值,最近朝中議論得甚囂塵上的儒家學說,以及董仲舒這人,便很快落入他心裏。
而關於中央集權的理念,無疑就是出自這些浸淫儒家學說的傢夥們抬出來提高身份和話語權的利劍!
曾經,他們成功了——漢武一朝,武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文治方麵,亦是奠定了後世思想的根基,尤其到後期,真正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綿延千年,長盛不衰,把儒家文化的核心精髓,刻進了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人的基因和靈魂裏。
而現在,白錦的到來,算是歷史在這裏拐了一個彎,徹底打破了儒家想要壟斷帝國思想學術的勢頭——有個活生生的、出身於皇家的準神仙,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便是上天對劉姓江山的肯定和庇佑,是劉氏皇族統治天下的金字招牌,亦是道門抗衡儒家的關鍵,如今哪怕儒家磨破了嘴皮子,劉徹也絕對不會允許儒家一家獨大了。
從帝王本心出發,儒家學說無疑是最合乎劉徹心意的,一言一字都仿佛是為劉徹量身定製,完全滿足了他身為帝王的所有權力欲望,但從宗族未來出發,有白錦為代表的修仙得道,無疑是穩定劉氏皇族統治的基石,且給將來畫出一個夢幻又完美的世界,尤其是,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其他墨家兵家法家等等見狀,也不敢和兩個大佬別苗頭,趁此良機猥瑣發育,擺脫了儒家明裏暗裏的打壓,發展得欣欣向榮,且跪得又快又好,又是發明實用的生活用品,又是上供練兵之道,又是埋頭鑽研合乎現狀的國策法律,完全不吝於舉一派之力為國家朝廷百姓做貢獻,如此知情識趣,反而獲得了劉徹的青眼,暗中思忖著以前是不是被某些大儒蒙蔽了,小看了這百家流派?
第67章 漢武尋仙 第二十一章
邊疆的牧草又經一輪春秋,城外經過一遍遍宛若篦子梳頭一般細緻的梳理,早已把所有危險都消滅在萌芽狀態,這世道商人的嗅覺最是靈敏,漠北一安定,這段曾經貫通東西的荒廢商道,便漸漸增添了人煙。
新繁榮起來的商道上,每隔五十裏便設立了一個驛館,館長和夥計們都是軍中因殘疾退下來的悍卒,日常在驛館後開闢了田地種些菜蔬,圈養些家禽,每有行商經過,也能提供兩餐粗茶淡飯,一間安穩的臥房。
商道越是繁華,來往的行商越多,驛館接待的客人便越多,營收也會越來越多,不但養活驛館裏的人綽綽有餘,還能交一部分稅補貼邊軍的供給。
而士兵出身的驛館差人,也給南來北往的行商們帶來了極大的安全感,畢竟都是身經百戰的悍卒,哪怕是斷胳膊斷腿,武力值也不是普通商隊保鏢能比的,竟然有聰明人發現了商機,開始僱傭起這些兵卒當起了深入草原西域的導遊來,給這些退役的士卒們又打開了一扇新的就業之門。
這些安置士卒的法子,都是衛青在了解過白錦遊歷以來的行事作風後產生的念頭。
衛青和霍去病雖是舅甥倆,也都是大漢空前絕後的戰神級名將,但名將領兵的方式也各有不同,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霍去病是不折不扣的天之驕子,因為衛子夫在他出生前便已崛起,衛青又早早展現了超絕的領兵天賦,受到劉徹的賞識栽培,所以他雖然出身有瑕,但從小被衛青愛如親子般撫養長大,又被劉徹另眼相待,錦衣玉食聰明驕傲,自幼就沒過過一天苦日子,盡管打仗的天賦卓絕,無人能及,但卻不是個能和普通士卒共情的將軍。
衛青就不一樣了,同樣是私生子,衛青卻是騎奴出生,俗稱馬前卒,可以說是最最低等的士兵,天然便能理解底層士卒的困窘處境,他成為將軍後,凡行兵打仗,都和士兵同吃同睡,哪怕如今貴為平陽駙馬,大司馬,長平侯,成為長安權貴圈子裏跺跺腳都能震三震的大人物,可內心裏,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出身。
他本就是聰明人,看透了白錦的打算,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由此也想到了自身,想到了他麾下的士兵——經歷過戰場殘酷的士卒們,一旦解甲歸田,真正能過得好的人寥寥無幾,與其給他們幾兩銀子遣散迴鄉,倒不如幫他們尋一條妥帖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