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華也很無語,這出乎意料啊,隻怪自己當初,沒有跟吳知縣講定對災民的要求。


    備忘錄上沒寫,袁大雷一時沒了主意。


    舜華隻好跟袁大雷商量,把災民們分成青壯和老幼,按體力分配工作。


    青壯男女,先挑選出來,做最重的體力活。


    老年人還有體力的,負責割蘆葦,挑可用的,紮成蘆葦簾子,編工地上用的筐,不可用的,做柴火。


    體力不行的老人家,和小孩子一起,撿拾柴火,抓魚撈蝦。


    所有人都按勞取酬,當場發錢,用銅錢到食堂買飯。


    飯食是大米、麥子、高粱和各種豆子一起煮的雜糧飯。菜,是泡菜和水煮青菜,以補充鹽份和維生素。


    為了節省食材,孩子們撈迴來的魚蝦,湯洗幹淨後,被連皮帶骨磨成了魚糜,加上切碎的青菜,做成了魚肉丸子。


    一碗水煮青菜裏麵,有一個魚丸,對災民們來說,就是打牙祭了。


    開荒工程第一件事,是要修築一條寬大的土堤,把這一大片地圈起來,阻止豐水期的湖水灌進來。


    為了提高效率,袁家村的吊架作坊,派來了十幾個木工師傅,在湖岸周邊的山坡上,砍來樹木,叮叮當當地打造簡陋的獨輪手推車。


    這種簡單實用的手推車,立即在工地上風靡起來,很多災民自發地砍來樹木,求著木工師傅幫他們打造一台。


    袁鴻舟調來一艘船,往返碼頭鎮和赤湖工地之間,運送人員和物資。


    空閑的時候,就安排船員們,在赤湖裏打魚,賣給工地的食堂。


    謝阿牛和他的阿爺阿奶,也在災民隊伍裏。他阿爹在袁家村做工,每日拿迴的三斤糧食,也夠他們糊口。


    他阿爺卻說,今年的天氣還不知道怎麽樣呢,他們三口人出來躲災,家裏也能存點糧。


    謝阿牛已經十七歲,算個青壯,第一次出來做工,被他堂兄拉到一個組裏,也好照應照應他。


    他的堂兄謝萬民,在工地上做了一個小組長,十幾個人,全部來自謝家村, 有八個男子,六個婦人。


    謝萬民比較機靈,因為和袁家村沾親帶故,他經常到袁大雷麵前,老表前老表後的獻殷勤,所以,第一批領到了一台手推車。


    用手推車推土, 比肩挑背駝可輕鬆多了,也快多了。


    工地上的人太多,下一次再發手推車的時間,不知道要排到幾時去了。


    謝萬民靈機一動,帶著組員,利用下工的時間,去山上砍來了一堆樹木,送給打造手推車的師傅們。


    果然從師傅們的手上,換來了七八台手推車,這一下,他們的工作進度加快了許多。


    同樣的地段,同樣的土方,他們一天的工作量,能抵別的小組三天的工作量。


    當然啦,得到的報酬也比別人多得多。


    自那以後,木工師傅們就不用砍樹了,那些希望早點拿到手推車的災民,都跟謝萬民一樣,自動自發的砍來木材,給師傅們使用。


    還有些等不及的,幹脆按照師傅們給出的尺寸和樣板,自己把木材給做了出來。


    師傅們得到了啟發,隻提供那個像木心一樣的轉動裝置,其他的,都由墾荒隊伍自己做。


    墾荒隊伍裏也有能人,不久之後,就有人能自己打造手推車了。


    碼頭鎮修船廠裏的鐵釘,都被袁大雷買光了,舜華隻好從九江造船廠,買了一批鐵釘,送過去救急。


    謝阿牛的阿爺,在後勤隊裏砍蘆葦,他的阿奶,跟在後麵撿柴火。


    兩人每天背迴十捆柴火,得五文錢。


    一文錢,可以到食堂吃一頓飯,一大碗雜糧飯,一碟泡菜,喝一碗水煮青菜。


    這一天,謝阿牛推迴來一台嶄新的手推車,對他阿爺說:“阿爺,這是堂兄自己做的手推車,送給您拉柴火用,這樣您和阿姐,就不用那麽累了。”


    謝阿公和謝阿奶高興得合不攏嘴,連連說好。


    謝阿奶見大孫子迴來了,連忙把他拉進自家住的窩棚:“阿牛,快進來,阿奶給你留了好吃的。”


    說著,從角落裏拿出一個粗瓷碗,遞到孫子麵前:“還是熱的,快趁熱吃。”


    謝阿牛一看,碗裏有兩顆魚丸,和著青菜捏成的那種,還有半碗湯,散發著淡淡的熱氣。


    謝阿牛愣了半響,想起自己在阿公家,像乞丐一樣吃白食的日子,耳邊仿佛還迴想著大舅母的咒罵聲。


    他的眼睛濕潤了,哽咽著說:“阿奶,阿牛不餓,阿牛在工地上幹活,有了這手推車,每天能掙6枚銅板。


    用三枚銅板吃飯,已經吃飽啦。


    阿爺和阿奶,每天砍柴,也很辛苦,這魚丸,你和阿爺吃了吧。”


    謝阿奶見大孫子終於懂事了,開心的笑著,露出掉了牙的牙齦:


    “好好好,明天開始,阿爺和阿奶就不留了,這兩顆魚丸,阿牛吃了吧,吃了長得壯壯的。”


    謝阿牛搖搖頭,自從他來到工地,憑著自己的勞動,賺來飯食以後,他就發誓:他以後吃的每一口飯食,都要靠自己的勞動掙來。


    自己掙的粗茶淡飯,也勝過別人家的山珍海味。


    兩萬多人,分布在一條十裏長的大堤上,並不見得擁擠。


    幸好有湖邊大片的蘆葦蕩,提供了燃料和建築材料,讓墾荒的成本節省了一大截。


    饒是如此,舜華囤積在社倉裏的糧食,不到一個月,就被拉光了。


    隻好把王衍爵九江倉庫裏存儲的糧食,拉出來應急。


    三月中旬,吳知縣把上級分來的,兩千多人的河南災民,全部拉到工地上來,讓舜華養活。


    這些災民更慘,全都瘦得皮包骨頭,走路直打愰。老人幾乎沒有,都是些青壯和孩子們。


    這些人被安置在窩棚裏,休養了10多天,才能出來做工。


    大堤越做越高的時候,連吊架也用上了,群眾的創造力真是無限的。


    到了四月底,一條長十二裏,底寬五米,麵寬三米,高兩米的長堤,終於完工。


    許多本地的災民,要迴家收夏糧,準備大田插秧,在山坡上種瓜種豆。


    這個持續了一年半的天災,算是渡過去了。


    被圈起來的土地,還需要平整,修築田埂,挖排水溝。一些老弱,貪圖工地上的飯食和工錢,留下來繼續打工。


    吳知縣送來的那批河南災民,幾乎沒有迴家的,他們在老家,大多也是無田無地的佃戶。


    迴去也是做佃戶,何不就在此地,租些田地耕種,也少受一顛沛流離的之苦。


    舜華及時頒布了政策:


    災民們可以一家一戶承包荒地,也可以一村一裏統一承包。


    按照東家的要求,兩成的田地用來種口糧,餘下的八成田地,要按東家的要求,種麻,或者棉花。


    田租隻收麻和棉花,多餘的按市場價收購。


    這批河南來的難民,很快按家族,按村莊,按親戚朋友組成了一個個的小團體,承包了上萬畝地,邊開墾,邊種上了苧麻。


    種苧麻很簡單,隻要撒上籽,發芽以後,及時除草。等到苧麻苗長得比野草高,就不用管了,等到秋天收麻。


    這些承包荒地的農民,秋收之前的糧食,還要由舜華提供。


    謝阿牛家,在謝村隻有幾畝薄田。聽到這個政策,他立即跑迴家找堂兄謝萬民商量。


    堂兄弟倆商量以後,決定到赤湖邊租賃二百畝土地,按東家的要求耕種。


    別的不說,單是兩成的田地可以種糧食,他們就能開出四十畝水田種水稻。


    一年積存的糧食,夠一大家人吃三年,再有任何大災,也不會像現在這麽狼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姐當家,我在大明做外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種菊南山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菊南山下並收藏長姐當家,我在大明做外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