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與小黃門客套過後,立即安排酒宴隆重款待,席間還奉上一箱金銀珠寶,樂得小黃門連連保證,必會在張公(張讓)麵前多說好話。
酒宴中與小黃門閑聊,聽聞張讓竟然將借貸之事於朝中大肆宣揚,還不斷誇讚張東乃國之棟梁,驚得張東出了一身冷汗。
名聲算是傳出去了,然這個張讓卻是好心辦了壞事,此番過後,滿朝公卿必視張東為仇寇矣。
事已至此,張東隻能無奈接受,不過好處倒是超乎想象。漢靈帝狠狠賺了一大筆,在張讓慫恿下竟然下旨遍傳天下,但凡張東所求之物,各州郡縣必要允之,並折算成銀錢上湊存檔,令張東哭笑不得。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誠不欺人也。既然漢靈帝劉宏已下旨,那麽大漢天下之資源,豈不是唾手可得?
一碼歸一碼,漢靈帝還有四年才掛掉,那麽從今日起,能賒欠多少就賒欠多少,借錢是孫子,欠錢是大爺,欠漢靈帝錢越多,自身就越安全。
此刻起,天下最不希望我張東死掉的,非當今天子劉宏不可,哈哈哈...。張東心中暗自狂笑,不停與小黃門推杯換盞,其樂融融。
兩日過後,小黃門使命已達,好處已收,滿載一馬車錢貨,一步三迴頭與張東告別,心中則不停感慨,不枉前番三日風餐露宿,此來一趟勝過三年收入,張太守不愧乃張公極力拉攏之人,真乃妙人,妙人啊...。
見到小黃門車駕已遠去,張東臉上笑容忽然一收,立即轉身返迴府衙。
朝廷聖旨,不日已遍傳大漢各州郡,五原郡郡守張東,張雲起之名,揚名天下。一郡之守竟然向當今天子借錢賑災,真乃千古奇聞。然張東已被天下有誌之士打成宦官一派,美名有之,惡名亦有之,褒貶不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
“二牛。”
張東設下九原縣城之困局,隻待胡人自投羅網,然自身安全也要考慮,連忙喚來張二牛。
“東哥,何事喚我。”
張二牛急匆匆走進來,開口問道。
“五原縣城之密道,進度如何?”
天下爭霸,保住小命才能爭霸不是?張東將所有主力安排在九原縣城,進行埋伏,五原城防已凸顯弱勢,萬一縣城被胡人攻破,從暗道逃命成了上上之選。
“東哥,冰雪已有消融之跡象,坑道似有滲水,進度還在加快,隻是不知,待冰雪完全消融之時,坑道會不會被水淹。”
張二牛不確定說道。
“此刻坑道已挖多少裏?”
至於滲水之問題,張東嘴上說著,手中握筆立即畫出草圖,在坑道兩邊挖出排水溝,利於排水。
“按照東哥所說,暗道出口置於五裏外之山間,此時工匠正在日夜不停趕工,隻待鑿穿岩層便可完工。”
張二牛答道。
聽聞二牛如此一說,張東點點頭,道:“此密道乃我軍潛出城去偷襲胡人之坑道,是為機密,嚴令下去,不可私下傳之,違令者,斬。”
“是,東哥,二牛曉得,挖坑道之人選,皆乃跟隨我軍到來五原郡之百姓,一路生死相隨數月,定然可靠無比。”
張二牛拍著胸脯保證道。
此乃第一批衷心擁護張東之百姓,忠心自不必多說,張東放心不少。
問完話,張二牛剛離去不到三分鍾,忽然折返迴來,抱拳一禮,“東哥,府外有一自稱徐州糜氏之信使求見。”
徐州糜氏?這麽快就來了?河北甄氏離去不過十數天,風聲也傳不了那麽快吧?
張東滿腦子問號,道:“傳。”
“是。”
張二牛再次轉身離開,返迴時身後跟著一個風塵仆仆之人。
“小人拜見張太守。”
糜氏信使一見到張東,連忙跪伏在地行禮。
“起身免禮。”
張東伸手虛扶。
“小人謝過太守大人。”
糜氏信使一邊拜謝,站起身時,一邊伸手入懷,掏出一封拜帖,恭恭敬敬遞給身旁的張二牛。
二牛接過拜帖,細細觀察一番,放到鼻子邊聞了聞,未發現異味,確認拜帖安全後,走到張東麵前遞上來。
徐州糜氏乃大漢四大巨商之一,此番呈上拜帖,必是與河北甄氏一般,專為雪花鹽而來。張東心中早有定論,打開拜帖,匆匆閱覽過後,立即揮筆疾書,寫好迴帖,遞給二牛。
張二牛接過迴帖,轉身走迴糜氏信使身旁,遞過去。
糜氏信使收好迴帖,再次跪拜一禮,“謝過太守大人,小人這就迴去稟報,恕小人先行告退。”
說完,糜氏信使連忙起身,匆匆離開大廳。
“東哥,徐州糜氏乃何人物?”
張二牛好奇問道。
“糜氏現任族長糜竺,乃徐州富商,與河北甄氏、河東衛氏、淮南魯氏,並稱大漢四大巨商,他的先祖世代經營墾殖,養有僮仆、食客近萬人,資產過億,徐州牧陶謙惜其才,辟糜竺為別駕從事,堪稱徐州豪門世家。”
張二牛不是外人,但凡有所問,張東有問必答,立即將糜氏之根腳說出。
“大漢四大巨商之一?此番來意莫不是如那河北甄氏一般?”
張二牛跟隨張東日久,腦瓜子已靈活不少,一語中的。
“然也。”
張東點頭應道。
“東哥,此番豈不是又要發大財了?”
張二牛忽然兩眼放光,府庫財務皆由他親自清點監督,深知此刻張東已富得流油,再收上一筆,可不止發大財那麽簡單了。
“府庫充盈,隻待開春擊敗胡人入侵,東哥我便要大展拳腳,打造一支鐵甲大軍,從此所向披靡。”
張東忽然興致大發,霸氣外露,胸中一團烈火熊熊燃燒。
“東哥,我張二牛必生死相隨。”
張二牛深受張東所感,連忙拜服在地,指天發下誓言。
“二牛起來,你從小跟隨與我,與親兄弟無異,不必動不動行如此大禮。”
張東將二牛扶起身,在他胸口上輕輕砸了一拳。
“東哥,能跟隨於你,乃我張二牛之幸,此生我張二牛必誓死追隨,刀山火海,在所不辭。”
酒宴中與小黃門閑聊,聽聞張讓竟然將借貸之事於朝中大肆宣揚,還不斷誇讚張東乃國之棟梁,驚得張東出了一身冷汗。
名聲算是傳出去了,然這個張讓卻是好心辦了壞事,此番過後,滿朝公卿必視張東為仇寇矣。
事已至此,張東隻能無奈接受,不過好處倒是超乎想象。漢靈帝狠狠賺了一大筆,在張讓慫恿下竟然下旨遍傳天下,但凡張東所求之物,各州郡縣必要允之,並折算成銀錢上湊存檔,令張東哭笑不得。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誠不欺人也。既然漢靈帝劉宏已下旨,那麽大漢天下之資源,豈不是唾手可得?
一碼歸一碼,漢靈帝還有四年才掛掉,那麽從今日起,能賒欠多少就賒欠多少,借錢是孫子,欠錢是大爺,欠漢靈帝錢越多,自身就越安全。
此刻起,天下最不希望我張東死掉的,非當今天子劉宏不可,哈哈哈...。張東心中暗自狂笑,不停與小黃門推杯換盞,其樂融融。
兩日過後,小黃門使命已達,好處已收,滿載一馬車錢貨,一步三迴頭與張東告別,心中則不停感慨,不枉前番三日風餐露宿,此來一趟勝過三年收入,張太守不愧乃張公極力拉攏之人,真乃妙人,妙人啊...。
見到小黃門車駕已遠去,張東臉上笑容忽然一收,立即轉身返迴府衙。
朝廷聖旨,不日已遍傳大漢各州郡,五原郡郡守張東,張雲起之名,揚名天下。一郡之守竟然向當今天子借錢賑災,真乃千古奇聞。然張東已被天下有誌之士打成宦官一派,美名有之,惡名亦有之,褒貶不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
“二牛。”
張東設下九原縣城之困局,隻待胡人自投羅網,然自身安全也要考慮,連忙喚來張二牛。
“東哥,何事喚我。”
張二牛急匆匆走進來,開口問道。
“五原縣城之密道,進度如何?”
天下爭霸,保住小命才能爭霸不是?張東將所有主力安排在九原縣城,進行埋伏,五原城防已凸顯弱勢,萬一縣城被胡人攻破,從暗道逃命成了上上之選。
“東哥,冰雪已有消融之跡象,坑道似有滲水,進度還在加快,隻是不知,待冰雪完全消融之時,坑道會不會被水淹。”
張二牛不確定說道。
“此刻坑道已挖多少裏?”
至於滲水之問題,張東嘴上說著,手中握筆立即畫出草圖,在坑道兩邊挖出排水溝,利於排水。
“按照東哥所說,暗道出口置於五裏外之山間,此時工匠正在日夜不停趕工,隻待鑿穿岩層便可完工。”
張二牛答道。
聽聞二牛如此一說,張東點點頭,道:“此密道乃我軍潛出城去偷襲胡人之坑道,是為機密,嚴令下去,不可私下傳之,違令者,斬。”
“是,東哥,二牛曉得,挖坑道之人選,皆乃跟隨我軍到來五原郡之百姓,一路生死相隨數月,定然可靠無比。”
張二牛拍著胸脯保證道。
此乃第一批衷心擁護張東之百姓,忠心自不必多說,張東放心不少。
問完話,張二牛剛離去不到三分鍾,忽然折返迴來,抱拳一禮,“東哥,府外有一自稱徐州糜氏之信使求見。”
徐州糜氏?這麽快就來了?河北甄氏離去不過十數天,風聲也傳不了那麽快吧?
張東滿腦子問號,道:“傳。”
“是。”
張二牛再次轉身離開,返迴時身後跟著一個風塵仆仆之人。
“小人拜見張太守。”
糜氏信使一見到張東,連忙跪伏在地行禮。
“起身免禮。”
張東伸手虛扶。
“小人謝過太守大人。”
糜氏信使一邊拜謝,站起身時,一邊伸手入懷,掏出一封拜帖,恭恭敬敬遞給身旁的張二牛。
二牛接過拜帖,細細觀察一番,放到鼻子邊聞了聞,未發現異味,確認拜帖安全後,走到張東麵前遞上來。
徐州糜氏乃大漢四大巨商之一,此番呈上拜帖,必是與河北甄氏一般,專為雪花鹽而來。張東心中早有定論,打開拜帖,匆匆閱覽過後,立即揮筆疾書,寫好迴帖,遞給二牛。
張二牛接過迴帖,轉身走迴糜氏信使身旁,遞過去。
糜氏信使收好迴帖,再次跪拜一禮,“謝過太守大人,小人這就迴去稟報,恕小人先行告退。”
說完,糜氏信使連忙起身,匆匆離開大廳。
“東哥,徐州糜氏乃何人物?”
張二牛好奇問道。
“糜氏現任族長糜竺,乃徐州富商,與河北甄氏、河東衛氏、淮南魯氏,並稱大漢四大巨商,他的先祖世代經營墾殖,養有僮仆、食客近萬人,資產過億,徐州牧陶謙惜其才,辟糜竺為別駕從事,堪稱徐州豪門世家。”
張二牛不是外人,但凡有所問,張東有問必答,立即將糜氏之根腳說出。
“大漢四大巨商之一?此番來意莫不是如那河北甄氏一般?”
張二牛跟隨張東日久,腦瓜子已靈活不少,一語中的。
“然也。”
張東點頭應道。
“東哥,此番豈不是又要發大財了?”
張二牛忽然兩眼放光,府庫財務皆由他親自清點監督,深知此刻張東已富得流油,再收上一筆,可不止發大財那麽簡單了。
“府庫充盈,隻待開春擊敗胡人入侵,東哥我便要大展拳腳,打造一支鐵甲大軍,從此所向披靡。”
張東忽然興致大發,霸氣外露,胸中一團烈火熊熊燃燒。
“東哥,我張二牛必生死相隨。”
張二牛深受張東所感,連忙拜服在地,指天發下誓言。
“二牛起來,你從小跟隨與我,與親兄弟無異,不必動不動行如此大禮。”
張東將二牛扶起身,在他胸口上輕輕砸了一拳。
“東哥,能跟隨於你,乃我張二牛之幸,此生我張二牛必誓死追隨,刀山火海,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