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究竟因何而起?
其實,在一戰之前,歐洲就已經矛盾重重了。當時主要的矛盾有三,首先是法的矛盾。其次是俄奧矛盾,最後是英德矛盾,你覺得哪一對矛盾才是最主要的呢?我們今天先來說一下法德矛盾。
本來法國是歐洲的霸主,是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強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可是,在普法戰爭中,法國卻輸給了小國普魯士,而且輸的一敗塗地,慘不忍睹,而且是法國去主動攻擊普魯士的,結果一不小心,侵略戰爭打成了自衛戰爭,被普魯士打的鼻青臉腫,最後實在是打不下去了。
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也就是拿破侖的侄子,主動向普魯士投降,跪地求饒。就這樣,法國皇帝和三十九名將軍以及十多萬法軍官兵一下子就成為了普軍的俘虜。這個說出去實在是太丟人了。
一個歐洲霸主被一個小國按在地上,反複摩擦,毫無招架之力。而且當時的其他列強也很冷漠,袖手旁觀,沒有一個來幫法國,這讓法國人體會到了絕望。
與此同時,巴黎爆發了革命,人民眼見自家的皇帝這麽窩囊廢。於是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結束了法國曆史上王朝統治的時代,而得勝的普魯士借此機會,完成了對德國的統一。
為了懲罰法國,剛剛統一的德國用武力逼迫法國割地賠款,叫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賠款五十億法郎,這筆錢相當於十三億兩白銀,甲午戰爭的時候,清朝賠給日本的是兩億兩白銀。
由此可知,德國對法國有多狠,而且這筆賠款年內就要交付十億法郎,剩下的四十億要在三年內付清,在賠款付清之前,德國要對法國三分之一的領土實行占領,由法國負責供應占領軍的給養。
最後,法國隻能像大清一樣簽下了這一份不平等條約。但不同於大清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的一蹶不振。法國當時可是擁有一千二百多萬平方公裏的殖民地,靠著殖民地的輸血,法國三年就還完了戰爭賠款,元氣也得到了恢複。
緩過來後,法國人一想起那一份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天天被情緒折磨的痛苦不堪,恨不得把德國人剝皮抽筋,永世不得翻身。
之後,法國人對德國的敵意和複仇情緒有增無減,德國也給自己招來了無可調和的仇恨。這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種子。
說完了法德矛盾的內容,接著來說一下俄奧矛盾,要說起這對矛盾,就要講到德意誌的曆史了。
德國曾經是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可是後麵卻分崩離析,變成三百多個邦國,上千個獨立的騎士國,其中,實力最強大的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個邦國。
為了爭奪德意誌的最高霸權,普奧兩國進行了一個多世紀的衝突與戰爭,最終普魯士統一了其他的德意誌地區,成功的打敗了奧地利,並把奧地利驅逐出了德意誌。
說到這裏,可能大家就會感到疑惑。為什麽普魯士要這樣子做呢?把奧地利納入到德國的版圖,豈不是更好嗎?其實這主要是因為統治奧地利的哈布斯家族太喜歡結婚了,把種子播撒到歐洲各地,搞得歐洲各國的王室都跟他有血緣關係,這個家族依靠婚姻縱橫歐洲六百多年,巔峰時期的時候,統治著半個以上的歐洲領土,連當時的美洲、亞洲、非洲也有哈布斯堡帝國的勢力範圍。
但是,正所謂成也聯姻,敗也聯姻,哈布斯堡家族因為長期的近親結婚,正常的後代越來越少,而且時不時出現斷代,這就給了其他國家可乘之機。其他國家動不動就跳出來說,我也有繼承奧地利皇帝的權利。
因為我和奧地利皇帝也有血緣關係,或者反對奧地利方麵,指定女人為繼承人,而奧地利方麵自然不同意一個外國人來本國當皇帝,於是,本來是親戚的他們,撕破臉皮,動手打來打去。
一七四零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就是這麽爆發的。基於這些曆史教訓,所以,普魯士在統一德國的過程中,為了減少皇位紛爭,決定把奧地利踢出去,而奧地利被趕出去後,心情很鬱悶,自己畢竟好歹是列強,至少要稱王稱霸某一塊地區,才符合自己的氣質和身份,但奧地利看了歐洲地圖,一圈又一圈,發現中歐不適合我玩,普魯士太強了,惹不起。而西歐有法國也幹不過,北歐離自己又太遠,東歐有俄國都不行。
最後隻有南歐的巴爾幹半島,適合自己玩。這一塊地區的國家都是弱雞,肯定打不過我,為了更好的欺負他國,讓實力更強大一些,奧地利於是拉上匈牙利合並成立了二元製的奧匈帝國。
而俄國一看,奧匈帝國在這一片地區,耀武揚威心裏麵很不爽。為什麽呢?因為俄國垂涎巴爾幹已久,俄國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不斷爭奪東羅馬帝國的遺產,恨不得滅了奧斯曼土耳其光赴君士坦丁堡,而君士坦丁堡就在巴爾幹東端,隻要控製巴爾幹,君士坦丁堡就不在話下。
因此,俄歐雙方為了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製權,矛盾越來越嚴重。
說了法德矛盾和俄澳矛盾。接著來講一下英德矛盾。
長期以來,英國能夠一直稱霸世界,主要是基於兩個條件,主觀條件是英國在經濟方麵和海上力量方麵都有著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優勢,而經濟實力主要是依靠廣大的殖民地,而客觀條件是,歐洲其他的國家都在忙於應付歐洲大陸事務,不可能對英國的世界政策形成嚴重的威脅。
但是到了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這兩個條件已逐漸消失。英國在地球上有了眾多的競爭對手,與他展開爭奪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
這些對手裏麵當屬德國最具威脅性。作為一個後起的工業強國,德國在各方麵都表現出不甘現狀,而且急躁,新興的德國急切的挑戰傳統的老牌強國,恨不得馬上將大英帝國取而代之。
為了能夠把英國趕下世界第一的寶座,德國迫不及待的去爭奪英國人最敏感最核心的兩個東西,也就是廣大的殖民地和海洋霸權。
在海洋霸權上,英國一直是海軍頭號強國,他以堅持兩強標準為榮,也就是英國海軍的實力要超過其他兩個海軍強國的總和。
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末,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了德國的挑戰。
一八九八年,德國通過了為期二十年的龐大海軍計劃。
一九零零年又將計劃擴大了一倍。根據計劃,德國將會擁有三十四艘主力艦、十一艘重巡洋艦、三十四艘輕巡洋艦和一百艘驅逐艦。
為了取得技術優勢,一九零五年,英國開始製造無畏艦,德國也奮起直追,第二年,也製造起了無畏艦,直接威脅著英國的核心優勢,這就觸動了英國最敏感的神經。
無奈之下,英國試圖與德國協商,甚至暗示德國,隻要德國願意限製海軍實力。英國就會與法俄保持距離。英國特別希望通過談判來限製德國海軍力量。可是,德皇威廉二世的態度卻十分強硬,而且要價過高,英國人實在無法接受。
而威廉二世則明確的表示,不論英國人喜歡還是不喜歡,德國的海軍法案都要全部實行。如果他們要戰爭,那就讓他們去發動吧,我們不害怕。
最終,英國同德國的幾次秘密接觸和談判均遭失敗。此外,德國還將手伸向了殖民地,在爭奪殖民地的過程中,德皇威廉二世不講策略,咄咄逼人,德國的勢力在進入南,非洲後,很快就把這一地區變成了德國的殖民地,這就與英國產生了矛盾。
因為此前,非洲南部一直是英國的傳統勢力範圍,而且德國還在一八九七年強租中國的膠州灣,企圖在遠東占住。
其實,在一戰之前,歐洲就已經矛盾重重了。當時主要的矛盾有三,首先是法的矛盾。其次是俄奧矛盾,最後是英德矛盾,你覺得哪一對矛盾才是最主要的呢?我們今天先來說一下法德矛盾。
本來法國是歐洲的霸主,是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強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可是,在普法戰爭中,法國卻輸給了小國普魯士,而且輸的一敗塗地,慘不忍睹,而且是法國去主動攻擊普魯士的,結果一不小心,侵略戰爭打成了自衛戰爭,被普魯士打的鼻青臉腫,最後實在是打不下去了。
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也就是拿破侖的侄子,主動向普魯士投降,跪地求饒。就這樣,法國皇帝和三十九名將軍以及十多萬法軍官兵一下子就成為了普軍的俘虜。這個說出去實在是太丟人了。
一個歐洲霸主被一個小國按在地上,反複摩擦,毫無招架之力。而且當時的其他列強也很冷漠,袖手旁觀,沒有一個來幫法國,這讓法國人體會到了絕望。
與此同時,巴黎爆發了革命,人民眼見自家的皇帝這麽窩囊廢。於是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結束了法國曆史上王朝統治的時代,而得勝的普魯士借此機會,完成了對德國的統一。
為了懲罰法國,剛剛統一的德國用武力逼迫法國割地賠款,叫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賠款五十億法郎,這筆錢相當於十三億兩白銀,甲午戰爭的時候,清朝賠給日本的是兩億兩白銀。
由此可知,德國對法國有多狠,而且這筆賠款年內就要交付十億法郎,剩下的四十億要在三年內付清,在賠款付清之前,德國要對法國三分之一的領土實行占領,由法國負責供應占領軍的給養。
最後,法國隻能像大清一樣簽下了這一份不平等條約。但不同於大清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的一蹶不振。法國當時可是擁有一千二百多萬平方公裏的殖民地,靠著殖民地的輸血,法國三年就還完了戰爭賠款,元氣也得到了恢複。
緩過來後,法國人一想起那一份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天天被情緒折磨的痛苦不堪,恨不得把德國人剝皮抽筋,永世不得翻身。
之後,法國人對德國的敵意和複仇情緒有增無減,德國也給自己招來了無可調和的仇恨。這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種子。
說完了法德矛盾的內容,接著來說一下俄奧矛盾,要說起這對矛盾,就要講到德意誌的曆史了。
德國曾經是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可是後麵卻分崩離析,變成三百多個邦國,上千個獨立的騎士國,其中,實力最強大的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個邦國。
為了爭奪德意誌的最高霸權,普奧兩國進行了一個多世紀的衝突與戰爭,最終普魯士統一了其他的德意誌地區,成功的打敗了奧地利,並把奧地利驅逐出了德意誌。
說到這裏,可能大家就會感到疑惑。為什麽普魯士要這樣子做呢?把奧地利納入到德國的版圖,豈不是更好嗎?其實這主要是因為統治奧地利的哈布斯家族太喜歡結婚了,把種子播撒到歐洲各地,搞得歐洲各國的王室都跟他有血緣關係,這個家族依靠婚姻縱橫歐洲六百多年,巔峰時期的時候,統治著半個以上的歐洲領土,連當時的美洲、亞洲、非洲也有哈布斯堡帝國的勢力範圍。
但是,正所謂成也聯姻,敗也聯姻,哈布斯堡家族因為長期的近親結婚,正常的後代越來越少,而且時不時出現斷代,這就給了其他國家可乘之機。其他國家動不動就跳出來說,我也有繼承奧地利皇帝的權利。
因為我和奧地利皇帝也有血緣關係,或者反對奧地利方麵,指定女人為繼承人,而奧地利方麵自然不同意一個外國人來本國當皇帝,於是,本來是親戚的他們,撕破臉皮,動手打來打去。
一七四零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就是這麽爆發的。基於這些曆史教訓,所以,普魯士在統一德國的過程中,為了減少皇位紛爭,決定把奧地利踢出去,而奧地利被趕出去後,心情很鬱悶,自己畢竟好歹是列強,至少要稱王稱霸某一塊地區,才符合自己的氣質和身份,但奧地利看了歐洲地圖,一圈又一圈,發現中歐不適合我玩,普魯士太強了,惹不起。而西歐有法國也幹不過,北歐離自己又太遠,東歐有俄國都不行。
最後隻有南歐的巴爾幹半島,適合自己玩。這一塊地區的國家都是弱雞,肯定打不過我,為了更好的欺負他國,讓實力更強大一些,奧地利於是拉上匈牙利合並成立了二元製的奧匈帝國。
而俄國一看,奧匈帝國在這一片地區,耀武揚威心裏麵很不爽。為什麽呢?因為俄國垂涎巴爾幹已久,俄國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不斷爭奪東羅馬帝國的遺產,恨不得滅了奧斯曼土耳其光赴君士坦丁堡,而君士坦丁堡就在巴爾幹東端,隻要控製巴爾幹,君士坦丁堡就不在話下。
因此,俄歐雙方為了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製權,矛盾越來越嚴重。
說了法德矛盾和俄澳矛盾。接著來講一下英德矛盾。
長期以來,英國能夠一直稱霸世界,主要是基於兩個條件,主觀條件是英國在經濟方麵和海上力量方麵都有著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優勢,而經濟實力主要是依靠廣大的殖民地,而客觀條件是,歐洲其他的國家都在忙於應付歐洲大陸事務,不可能對英國的世界政策形成嚴重的威脅。
但是到了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這兩個條件已逐漸消失。英國在地球上有了眾多的競爭對手,與他展開爭奪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
這些對手裏麵當屬德國最具威脅性。作為一個後起的工業強國,德國在各方麵都表現出不甘現狀,而且急躁,新興的德國急切的挑戰傳統的老牌強國,恨不得馬上將大英帝國取而代之。
為了能夠把英國趕下世界第一的寶座,德國迫不及待的去爭奪英國人最敏感最核心的兩個東西,也就是廣大的殖民地和海洋霸權。
在海洋霸權上,英國一直是海軍頭號強國,他以堅持兩強標準為榮,也就是英國海軍的實力要超過其他兩個海軍強國的總和。
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末,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了德國的挑戰。
一八九八年,德國通過了為期二十年的龐大海軍計劃。
一九零零年又將計劃擴大了一倍。根據計劃,德國將會擁有三十四艘主力艦、十一艘重巡洋艦、三十四艘輕巡洋艦和一百艘驅逐艦。
為了取得技術優勢,一九零五年,英國開始製造無畏艦,德國也奮起直追,第二年,也製造起了無畏艦,直接威脅著英國的核心優勢,這就觸動了英國最敏感的神經。
無奈之下,英國試圖與德國協商,甚至暗示德國,隻要德國願意限製海軍實力。英國就會與法俄保持距離。英國特別希望通過談判來限製德國海軍力量。可是,德皇威廉二世的態度卻十分強硬,而且要價過高,英國人實在無法接受。
而威廉二世則明確的表示,不論英國人喜歡還是不喜歡,德國的海軍法案都要全部實行。如果他們要戰爭,那就讓他們去發動吧,我們不害怕。
最終,英國同德國的幾次秘密接觸和談判均遭失敗。此外,德國還將手伸向了殖民地,在爭奪殖民地的過程中,德皇威廉二世不講策略,咄咄逼人,德國的勢力在進入南,非洲後,很快就把這一地區變成了德國的殖民地,這就與英國產生了矛盾。
因為此前,非洲南部一直是英國的傳統勢力範圍,而且德國還在一八九七年強租中國的膠州灣,企圖在遠東占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