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一年,阿富汗人民曆經多年抗爭,終於迫使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國,承認其政治和外交上的完全獨立。


    彼時的西方,列強正忙於挖空德國。蘇俄則忙於平定內亂,都無暇顧及阿富汗,也因此,阿富汗的外交環境迎來曆史上最寬鬆的時刻。趁此良機,時任阿富汗國王阿曼努拉在國內掀起了一場世俗化改革。


    我們在之前的內容中提到過,阿曼努拉從小就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深知阿富汗與西方國家的差距,為了將阿富汗從封建和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盡快融入現代世界。


    這場由阿曼努拉主導的改革,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激進的。比如說阿曼努拉規定,阿富汗男人不得幹涉女性穿衣自由,女性必須摘掉罩袍,甚至為了貫徹赤令,他還跑到別人家裏親手私撕碎了女主人的罩袍。


    還有一次,他在大街上命令一名婦女脫去罩袍,讓人就這麽赤身裸體的迴家,也不管別人丟不丟臉,以後怎麽見人。除了規定摘掉罩袍,阿曼努拉還要求凡在政府工作的公務員,必須穿西裝、打領帶。


    同時,他還禁止酷刑和童婚,廢除奴隸製,開辦世俗學校,大力發展工商業。很顯然,阿曼努拉的這些改革政策,無一例外的傷害到了守舊勢力的利益,導致守舊派對他是恨之入骨,而最為致命的是過於激進的改革措施,使得改革的受益者,比如阿富汗婦女,也不支持阿曼努拉,無獨有偶,同時期的土耳其在凱末爾的領導下,也進行了世俗化的改革。


    阿曼努拉的偶像正是凱末爾。然而阿富汗畢竟不是土耳其。阿曼努拉也不是凱末爾,土耳其的世俗文化改革能成功是因為奧斯曼帝國時期就已經打下了改革基礎,並且凱末爾也是一位“馬上天子”,他的威望遠不是阿曼努拉能比擬的。而阿富汗是個什麽情況呢?


    整個國家碎成渣,褶皺山脈群中的興都庫什山脈,就像一把扇將阿富汗分割成數不清得獨立小區域,每個區域內都有文化各異,極度守舊的小部落。


    在這種情況下,身為一國之主的阿曼努拉,他的政令在首都喀布爾或許還有效,但走出喀布爾,地方上的酋長沒人聽他的。由於步子邁得太大,阿曼努拉的改革引發了大規模叛亂,阿曼努拉派兵鎮壓,結果因為軍隊也不支持改革,臨陣倒戈,阿曼努拉最終隻得宣布下野流亡海外。


    阿曼努拉倒台後,他的族兄納迪爾繼承王位,納迪爾也是一位開明君主,心底裏傾向改革,但為了獲得守舊勢力的支持,他還是廢除了阿曼努拉時期頒布的一部分改革敕令,打算走“溫和變革”路線。可是,即便如此,保守派還是對他不滿,決心除之。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八日,納迪爾遇刺身亡,納迪爾死後,他的獨子查希爾被推上王位,查希爾繼位後,他也深知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的道理,不過他也不是愣頭青。為了減小改革的阻力,查希爾采取更溫和的手段,決心一點一點的改革阿富汗社會存在的陋習。


    舉個例子說,阿曼努拉當年為了推行世俗化,多次手撕婦女的罩袍,結果是適得其反,查希爾顯然做不出這種荒唐事,他的策略是,先讓王室女性不穿罩袍,並經常讓王室女性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麵。


    由於範圍隻限於王室,影響看似不大,守舊勢力對此並無過多非議。後來民眾漸漸接受了王室女眷不穿罩袍,習慣成自然。


    很多阿富汗普通女性也開始不再穿罩袍上街。阿曼努拉當年沒解決的問題,就這樣被查希爾在無形之中搞定了,查希爾時期類似的溫和策略還有很多,在他一點一點的努力下,阿富汗的世俗化穩步推進,經濟也取得了長足進展。


    如果放在其他國家,查希爾憑借潤物細無聲的手腕是很有可能改革成功的。然而,前文說過,阿富汗這個國家最大的特點是分裂,地方守舊勢力極其強大。無論上層怎麽在城市推行改革,遍布在山溝溝裏的眾多部落,就是不聽號令,而這種極其矛盾的現狀,使得查希爾的改革越是深入,他對地方的影響力就越小。


    因為大家覺得一個背叛了伊斯蘭的國王,不值得尊敬。為了強化王權,查希爾任命自己的堂兄達烏德為首相,希望聯合阿富汗國內的左派勢力推行改革,但達烏德也不是善類。他雖然出身皇族,卻與蘇聯關係密切,被稱為“紅色親王”。


    從這個稱號就可以看出,他的政治傾向與查希爾是天差地別。達烏德認為,查希爾的改革太軟弱了,阿富汗就應該像隔壁的蘇聯一樣,用強力手腕對守舊勢力趕盡殺絕,跑步進入現代化。由於理念不同,加之達烏德作風強勢,兩人的合作不歡而散。


    一九六三年,查希爾罷免達烏德,之後的十年,達烏德在家賦銜,賦銜期間,蘇聯對扶持達烏德很感興趣。一直以來,蘇聯都想插足阿富汗,因為隻有先拿下阿富汗,蘇聯才能繼續南下,獲得進入印度洋的通道,切斷西方陣營的海上石油運輸線,進而將西方勢力逐出中東地區。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蘇聯早在一九五零年代就對阿富汗進行滲透,培養了一大批親蘇知識分子和親蘇軍官,有親蘇派自然就有親美派。而每當兩派發生爭吵時,查希爾往往會偏向於親美派。於是,這就使得親蘇派倒向了達烏德。


    一九七三年七月,趁著查希爾前往意大利養病的機會。達烏德在蘇聯和親蘇派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宣布廢除君主製,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國達,烏德則自任新政府總統,並兼任總理、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等職務及軍政大權於一身。


    達烏德上台後,為了展現推進現代化的決心,他首先放棄了親王爵位。隨後,他將部落酋長宗教傳統勢力大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通通往死裏整,達烏德這麽幹,很爽,但導致的結果也是災難性的,那就是遍地反賊。阿富汗中央政府的統治根基徹底沒了。


    當然,達烏德對此早有應對措施,他在外交上全麵倒向蘇聯,不但接受蘇聯援助購買蘇聯武器,還聘請蘇聯教官訓練軍隊,在蘇聯的幫助下,達烏德肅清了官兵中的忠軍思想和部落歸屬意識,擁有了一支新式軍隊。他試圖通過新軍肅清國內的反對派,但事實證明,這位紅色親王把問題想簡單了,肅清阿富汗地方勢力,這是連英美蘇三個超級大國都沒能幹成的壯舉。他達烏德何德何能憑什麽能幹成?


    果不其然,一番大戰下來,反對派遊擊隊是越打越多。不僅如此,達烏德還發現自己貌似被底下的人給架空了。當初那批支持他的親蘇派,如今繞開了他,直接與蘇聯建立了合作關係,眼看情況不對,達烏德立即調整政策,對內清洗左翼勢力,對外與蘇聯劃清界限,並改善與西方的關係,可他又把事情想簡單了。蘇聯的小弟豈是你想當就當,想不當就不當的。


    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在蘇聯的支持下,左翼武裝發動政變,血洗總統府,達烏德一家三十餘口,除了一個孫女兒幸免於難外,全部在政變中慘遭屠殺,達烏德死後,親蘇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組織新政府,並由該黨領袖塔拉基出任國家元首。


    但沒過多久,塔拉基被自己的副手哈菲佐拉阿明取代了,塔拉基和阿明在對蘇聯的政策上存在明顯不同。塔拉基奉行的是完全親蘇的政策,因此得到了蘇聯的鼎力支持。而阿明隻是表麵對蘇聯畢恭畢敬,實則一麵清除異己,培植自己的勢力,一麵與美國暗通款曲,見阿明有可能脫離掌控,蘇聯發出通牒,要求他盡快到莫斯科拜碼頭,但遭到阿明拒絕。


    自從達烏德上台以來,蘇聯前前後後在阿富汗投入近二十億美元。如果阿明倒向美國,蘇聯的投入就打了水漂,並且阿富汗倒戈,這對蘇聯的形象也會造成打擊。蘇聯以後還怎麽帶隊伍,思來想去,蘇聯領導人博列日涅夫決定對阿明下手。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蘇聯以扞衛阿富汗免遭外來的反革命入侵為由,在蘇阿邊境集結十萬大軍,準備入侵阿富汗。


    第二天,即十二月二十七日晚,蘇聯特種部隊空降喀布爾,進攻阿明所在的總統府。阿明指揮總統府衛隊英勇抵抗。但由於孤立無援,寡不敵眾,被蘇軍俘虜。隨後,阿明和他的四個妻子、二十四名子女、除一個女兒逃過一劫外,其餘全部慘遭殺害。


    十二月二十八日淩晨,早已集結在邊境的蘇軍分東西兩個突擊集團,正式入侵阿富汗。此後一周,阿富汗全境失陷,軍事目的達到後,蘇聯破天荒的想要扶持一個能管理到基層的阿富汗政府。於是原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內的“旗幟派”領袖卡爾麥勒便被蘇聯扶上了寶座。


    隨後,蘇聯派出大量工作組,深入到阿阿富汗基層推行土地改革和婦女解放,試圖用階級鬥爭,瓦解阿富汗的舊秩序。但很顯然,這一套在阿富汗行不通,因為這不但違背了阿富汗的曆史傳統,激起了阿富汗人的民族主義,還惹怒了阿拉伯世界的宗教極端主義勢力。


    在阿富汗人看來,以前連本民族的政府都管不了老子,一個外國人扶持的傀儡政府,還想管老子。與此同時,以“聖戰”為名義,大批來自其他穆斯林國家的誌願者,趕赴阿富汗。


    在這場所謂的“聖戰”中,善於大兵團作戰的蘇軍,在擅長山地遊擊戰的阿富汗遊擊隊麵前,毫無還手之力,而阿富汗則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美國、伊、朗巴基斯坦埃及沙特等國都秘密對阿富汗抵抗組織,提供了大量裝備及人員的訓練,通過訓練,阿富汗人迅速掌握各種戰術思想,醫療救護技術和新式武器的操作原理,一群連勾股定理都不懂得遊擊隊員,拿著美國的毒刺導彈,就能輕鬆打下蘇聯的米-24武裝直升機,打著打著蘇聯官兵漸漸意識到,阿富汗就是個火坑,自己掉坑裏了。


    其實,入侵阿富汗之前,蘇聯高層就考慮到了這個結果,但蘇聯人很“軸”,就這麽死磕,每年耗費大量物資,幫助傀儡政府樹立秩序,而蘇聯人的固執,最終導致的結果也是災難性的。


    一九八零年的莫斯科奧運會,包括中、美等六十七個國家缺席。蘇聯政府耗資九十億美元舉辦的盛會,最終成為了史上最失敗的奧運會。除了抵製奧運會,蘇聯經濟被製裁,技術被封鎖,外交也被孤立。這裏麵的每一項給蘇聯帶來的損失,都遠比戰場損失要大得多。而即便是看似損失最小的戰場方麵,蘇聯付出的代價也不小。


    表麵上看,從開始入侵到最後撤軍。蘇聯在親阿戰爭中隻投入了二百億美元,約四點七萬人死傷,這遠比美國在越南戰場的投入和死傷要小得多,但蘇聯的仗不是這樣算的。


    首先,越戰結束後,美國擺出防守反擊的架勢,蘇聯則陳兵東歐,擺出隨時平推歐洲的架勢。這個時候誰先出招,誰吃虧,但蘇聯沉不住氣。首先打出了自己的底牌。


    據傳言,當蘇聯深陷阿富汗泥潭後,美國地緣戰略理論家布熱津斯基大舒一口氣,對卡特總統說道:“現在,我們有機會讓蘇聯人也來一場越戰了”。其二,侵阿戰爭嚴重拖累了蘇聯內部的經濟改革。


    早在一九六零年代後期,時任蘇聯總理科西金就希望通過一場改革,抑製過度膨脹的蘇聯軍工產業,將重心放在民用經濟方麵。但因為伯列日涅夫不支持,科西金的改革不了了之。


    一九八二年,伯列日涅夫死後,改革問題再次拿到台麵上討論。如果當時立即改革,蘇聯也許還有救,但因為侵略阿富汗,武器裝備需求旺盛,蘇聯軍工企業拒絕縮減生產任務,這就使得改革一直拖到一九八五年,也就是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才開始。


    而我們知道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本身也是困難重重,執行力度也大打折扣。後來戈爾巴喬夫對侵略阿富汗做了一個總結。他認為阿富汗就是蘇聯一個日夜流血不止的傷口,這其實是一種體麵說辭。阿富汗置於蘇聯,更像是吃進嘴裏的一粒沙子,而這粒沙子還是蘇聯自己放進嘴裏的,蘇聯試圖將它嚼碎。可結果卻是割碎了原本就不太好的一嘴蟲牙。


    戰爭進行到一九八八年,蘇聯終於意識到必須要吐出那粒沙子了,但為時已晚,紅色巨人最終因為那一粒不起眼的沙子轟然倒下。


    當然,為了抗擊蘇聯,阿富汗付出的代價更大。這場曆時九年多的戰爭,導致阿富汗有一百三十多萬人喪生,五百多萬人淪為難民。


    一九八九年二月,當蘇軍撤出阿富汗時,本就碎成渣的阿富汗,也淪為了人間地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平洋戰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喜歡讀書的阿興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喜歡讀書的阿興哥並收藏太平洋戰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