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阿富汗,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帝國墳場”。但在近代以前,阿富汗卻是個人見人欺的弱雞,誰都能對他踩上一腳。曆史上最早征服阿富汗的外來勢力是雅利安人。之後的幾千年,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塞琉西王朝、貴霜帝國、白匈奴、西突厥、阿拉伯帝國、花拉子模、蒙古帝國、莫沃爾帝國、波斯薩法維王朝陸續征服阿富汗。


    可以說,在那個年頭,南來北往,無問東西,甭管哪個方向上的大國崛起,第一時間的標準動作就是對阿富汗踩上一腳。那時候的人並不覺得阿富汗是個雷,更不會認為他是什麽“帝國墳場”。而也正是因為幾千年來反複被外來勢力蹂躪,阿富汗人始終未能獨立建國。這種情況直到出身於阿富汗杜蘭尼部落的艾哈邁德的出現才有所改變。


    公元1747年,趁著波斯薩法維王朝內鬥,艾哈邁德成功統一普什圖各部落,建立起了阿富汗曆史上的第一個獨立政權杜蘭尼王朝。獨立之後,杜蘭尼王朝國運昌盛。在艾哈邁德的領導下,阿富汗人東征西討,陸續打服曾經奴役過自己的波斯和印度莫沃爾帝國,迫使他們割地賠款。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於阿富汗攻打印度,摧毀了莫沃爾帝國的軍事力量,這才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趁虛而入,逐步控製了印度。


    1770年前後,杜蘭尼王朝的國勢達到頂峰,疆域包括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當時是僅次於奧斯曼帝國的伊斯蘭第二大強權。但好景不長.


    1773年,艾哈邁德病死。由於生前未指定繼承人,艾哈邁德死後,他的25個兒子相互攻擊,盛極一時的杜蘭尼王朝驟然衰落。後來,艾哈邁德的次子鐵木爾莎在混戰中獲勝,阿富汗獲得短暫安寧。但由於鐵木爾莎生前也沒有指定繼承人,在他死後,他的23個兒子又爆發了混戰。這場內戰前前後後持續20多年,最終導致杜蘭尼王朝土崩瓦解。


    1826年,出生於阿富汗巴拉克仔部落的多斯特穆罕默德,在一片混亂中建立起了巴拉克仔王朝。多斯特稱王建國時,英國控製的印度的大部地區,並試圖進一步向中亞擴張。同一時間,沙俄為了獲得夢寐以求的印度洋出海口,也將觸手伸向了中亞。作為一個典型的高原國家,阿富汗很窮,山地占到了國土麵積的六成,沙漠占三成,耕地還不到10%。礦產方麵,阿富汗擁有銅礦、鐵礦,但一直得不到有效開采,不過,雖然阿富汗窮得非常純粹,看似無利可圖,但它的地理位置好,堪稱是四戰之地,亞洲心髒。也正是因為如此,阿富汗這才被英國和沙俄同時盯上,兩大強權都想拿下這塊戰略要地。


    1837年,英國人首先出手,英國駐印度總督喬治·艾登派了一支代表團到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要阿富汗趕緊認英國做大哥。當時多斯特本想任英國做大哥,畢竟他也聽說過給沙俄做小弟被賣隻是時間問題。但這位多斯特國王是不占便宜就覺得吃虧的性格,他認為難得拜一次大哥,如果不讓英國人吐出點什麽,自己就吃虧了。


    於是,多斯特就對英國人說,白沙瓦是我們阿富汗的固有領土,但現在被錫克人搶去了,希望大英帝國做主,把白沙瓦還給我們。很顯然,英國人也是不占便宜就覺得吃虧的性格。我來收編你,結果我還得先吐出一塊地兒,萬一你反悔了怎麽辦?但我傻呀,於是,英印當局選擇果斷止損,拒絕了多斯特的要求。


    不久後,沙俄方麵聽說了英阿談判破裂的消息,立即派使節到喀布爾,表示支持多斯特收複白沙瓦。反正白沙瓦也不是沙俄的地盤,這種空頭支票可以隨便開。得知多斯特與沙俄攪和在了一起,英國人大怒,多斯特這小子不識抬舉,你也不打聽打聽,全世界有多少人想當我們大英帝國的狗,你居然還敢挑骨頭找打,隨即,英國議會批準了喬治艾登的侵略計劃。這個計劃的內容很簡單,殺入阿富汗,推翻巴拉克在王朝,然後扶持艾哈邁德的孫子舒賈莎成為國王,取代多斯特。


    1838年12月,英軍出兵2萬,浩浩蕩蕩殺入阿富汗,第一次英阿戰爭爆發。這一場戰爭的過程可以用一波三折來形容。


    戰爭初期,英軍勢如破竹,僅用幾個月時間就攻下了喀布爾,而英軍死傷近200來人。多斯特戰敗後先逃往中亞,後率領追隨者反攻,結果被英軍俘虜。英軍橫掃阿富汗的同時,還發動了鴉片戰爭,全方位吊打大清。


    估計是覺得東方國家不堪一擊,大部分英國人都很快陶醉在享受中,他們在喀布爾城中安排起板球、賽馬和打獵等娛樂活動。在晚上,東印度公司的軍官們攜著妻子一起參加晚會,喝著馬德拉白葡萄酒,觀看包括仲夏夜之夢在內的話劇表演。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上層軍官紙醉金迷,下層兵士自然也是愈發鬆懈。很多人放棄了易守難攻的城塞,轉而在無險可守的地區另建條件優渥的軍營。後來,英印當局覺得不需要留那麽多兵,便把大量的部隊調迴了印度。


    前麵說過,阿富汗直到1747年才完成獨立建國,並且山區和沙漠還占到了該國國土麵積的九成。在這種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使得1840年的阿富汗不僅算不上是近代國家,它甚至都不是一個中世紀國家,而隻是一個被山區折疊起來的草原帝國。


    也就是說,阿富汗不同於集權統治的大清。清朝戰敗了,隻要皇帝發一紙詔書,全國的抗英鬥爭便會偃旗息鼓。而阿富汗不同,無論是一代梟雄艾哈邁德,還是不占便宜就渾身難受的多斯特,他們的實際地位隻相當於盟主,並非一言九鼎、獨攬朝綱的帝王。


    如果盟主有能力,能帶領大家喝酒吃肉,大家當然聽他的號令,但如果盟主沒什麽能力,割據一方的酋長們勢必會產生想法,廢物都能做國王,老子為什麽不行?兄弟們,聽我號令,殺入喀布爾,奪他鳥位。阿富汗是個什麽情況,英國人其實也知道。所以旗開得勝後,為了安撫地方上的酋長,英國政府自掏腰包給酋長們發錢。但這就很矛盾了,英國人到處殖民就是為了多撈油水,怎麽可能長期補貼呢?果不其然,一年時間不到,英國便以財政危機為由停止發放補助金。


    常言道,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英國人不給錢,舒賈莎又是個沒能力的傀儡,各地的酋長們就不給麵子了,紛紛發動起義,在阿富汗各地偷襲英軍,搞得英國人是疲憊不堪。


    到了1841年10月,反抗軍占領阿富大部分地區,而英軍能控製的僅有喀布爾附近巴掌大的地盤。那個年代還沒有飛機,一旦被圍困意味著補給斷絕,所有人都會餓死。這個時候隻有兩個選擇,要麽增兵,要麽撤退。英國議會在一番扯皮後認為增兵勢必要增加投入,不如撤退算了,及時止損。


    於是在1842年1月,4500名英軍及1.2萬隨軍家屬主動突圍,打算就這麽走迴印度。然而,阿富汗人又怎麽可能輕易放英軍離去呢?在英國人撤退期間,3萬阿富汗遊擊隊各種敲悶棍,打的英軍幾乎是全軍覆沒,隻剩下一個叫威廉布萊頓的軍醫逃過一劫。


    據傳,當威廉逃迴印度後,眾人麵麵相覷,問他大部隊在哪裏?威廉答道,哪還有什麽大部隊,我就是整支部隊,多人被團滅,英國肯定要報複。


    很快。在英軍集結力量再度殺迴阿富汗,並在喀布爾製造了大屠殺。不過發現怒火後,英國人又冷靜了下來,咱費力巴拉的到底是圖個什麽?難道是為了在這窮山溝裏扶貧嗎?不是啊,咱這不是為了防止山那邊的沙俄打過來嗎?


    現在看來,沙俄也不可能征服這片土地,既然如此,那繼續呆在這山溝溝裏也沒什麽意義啊,溜吧,英國人溜走後,舒賈沙淪為棄子,被阿富汗人幹掉,杜蘭尼王朝徹底滅亡,多斯特則被英國釋放,重登王位。


    隨後的30年,英國、俄羅斯、阿富汗三方私下裏達成了一種默契,即英俄都不謀求占領阿富汗,阿富汗在兩國之間嚴守中立,不倒向任何一方。


    時間來到1870年代,由於在早年的克裏米亞戰爭中,沙俄被英法聯軍擊敗,其向西擴張的勢頭受挫,於是沙俄轉而向東擴張,將目光瞄準了中亞。麵對強勢的沙俄,時任阿富汗國王希爾阿裏心中生出一絲幻想,他覺得自己可以“聯俄抗英”,借沙俄之手,報當年喀布爾被英軍血洗的一箭之仇。


    得知阿富汗要與沙俄合作,正在印度悠然喝茶的英國人不淡定了。隨即,英國派使團前往喀布爾,企圖威脅希爾不許與沙俄合作。但希爾決心已定,英國使團被拒之門外。遭到拒絕後,英國遂以阿富汗不遵守默契為借口,發動的第二次英阿戰爭。這次戰爭一樣的劇本,一樣的開局。開戰後,英國一路暢通無阻,希爾為此是心力交瘁,於1879年2月病死。


    當年5月,希爾的兒子雅庫布放棄抵抗,很快服軟。但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雅庫布的軟弱激起了各地酋長的不滿。為了抵製英國,阿富汗人又起義了,對英軍是各種關門打狗。與此同時,沙俄為了給英國製造麻煩,支持希爾的侄子阿卜杜拉赫曼組織軍隊,向喀布爾推進,眼看又要全軍覆沒,英國火速調整政策,也轉而支持阿卜杜。阿卜杜覺得英國人不圖土地也不圖錢,隻圖自己不跟俄國人走到一起。而阿富汗本來也沒什麽外交事務,唯一的外交事務說到底就是親俄還是親英而已,便爽快的答應了。


    第二次英阿戰爭,最終以阿富汗統治者妥協放棄部分領土及外交權而告終。這次戰爭後,阿富汗丟掉了700公裏海岸線。由沿海國家淪為了山地內陸國。大體來看,英國兩次侵略阿富汗雖然很狼狽,但戰略目的達到了,不僅讓阿富汗成為英俄之間的緩衝區,還控製了阿富汗外交近40年。


    1890年前後,德國在歐洲強勢崛起,其工業產值相當於英法的總和,嚴重威脅到了英法的霸主地位。為了製衡德國,在法國的撮合下,鬥了幾十年的英國和沙俄結為同盟。既然是盟友,那也沒必要再為了阿富汗撕來撕去。所以一直到一戰結束,英俄都沒有再繼續撕扯阿富汗,阿富汗也迎來了難得的和平時期。


    1901年,哈卜杜去世,其子哈比布拉繼位,這一位新國王對西方文明充滿了崇拜,因此,在位期間,哈比布拉對阿富汗進行了一係列的西化改革,比如引進西方科技,按照西方模式建立阿富汗的公立學校、軍校等。不過,哈比布拉的改革隻是圍繞著皇宮進行,它從西方引進的電燈、電話、汽車等現代產品,都隻為阿富汗上層服務,而廣大的人民則無福消受。


    實際上,大部分穆斯林國家都是如此,接受西化的隻是一小部分人,占總人口近八成的農村一直沒變過。蒙古大軍當年來的時候是什麽樣,現在還是什麽樣。當然,這也不是說哈比布拉的西化改革一無是處。哈比布拉對阿富汗最重大的政治遺產在於,他給後代培養了一大批具有政治抱負的知識分子,而這些人中的佼佼者就是被稱為阿富汗民族解放運動領袖的塔吉爾。


    1911年,塔吉爾利用自己改革顧問的身份,創辦了《光明新聞》雜誌,並擔任該刊物的主編。隨後的幾年間,卡吉爾頻繁在報刊雜誌上發表評論文章,抨擊英國對阿富汗的侵略政策。


    雖然在1919年1月,哈比布拉強迫塔吉爾停辦《光明新聞》,但通過多年的宣傳,一大批阿富汗人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被喚醒,這其中就有後來的阿富汗國王、當時還是王子的阿曼努拉。《光明新聞》停刊的第二個月,哈比布拉遇刺身亡。


    隨後,哈比布拉的弟弟納斯魯拉在王室保守派和宗教領袖們的支持下登基即位。塔吉爾聞訊認為,如果默認這一事實,那就意味著阿富汗又要落在封建貴族和外國殖民者的雙重壓迫下。於是,他果斷支持阿曼努拉繼位,與納斯魯拉針鋒相對,最終打敗了納斯魯拉。


    由於痛恨英國殖民政策,阿曼努拉即位的當天,便發表公告,宣布阿富汗內政外交完全獨立自主。這時的英國剛剛打贏一戰。正在興頭上卻遭到迎頭暴擊,頓時便怒火中燒。


    1919年5月,為了給阿曼努拉一個教訓,英國集結大軍發動了第三次英阿戰爭。這次戰爭與前兩次不一樣,英軍出兵後並沒有急於進攻,因為沙俄在兩年前已經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陷入內戰泥潭的蘇俄。英國人判斷30年內蘇俄無法恢複元氣。既然如此,那麽通過控製阿富汗來圍堵俄國人南下的戰略目的就失去意義了。


    於是,到了當年6月,英國便主動與阿曼努拉展開談判,加之此時,印度人在甘先生的帶領下搞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英國得知後院起火,急於結束戰爭的意願更加強烈。


    因而不久之後,英阿簽訂合約,英國承認阿富汗擁有獨立自主的外交和內政主權,堂堂的日不落帝國,卻在貧瘠的阿富汗連續三次铩羽而歸。實在是令人唏噓,這便是阿富汗“帝國墳場”外號的由來。


    當然,這還隻是開始,接下來的幾十年,又有兩個超級大國主動跳進了這座火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平洋戰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喜歡讀書的阿興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喜歡讀書的阿興哥並收藏太平洋戰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