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士兵最不喜歡什麽方式的戰爭,相信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巷戰。在現代戰爭中,巷戰可以說是最殘酷的一種戰法,雙方在極為有限的空間內短兵相接,對戰完全沒有章法可循。近距離“爆頭”則是常有的事,場麵血腥至極。


    1994年,俄軍與車臣武裝在格羅茲尼展開巷戰,戰後無論勝方還是敗者都產生了不小的心理陰影。


    用親曆者的話說,當一整座城市都在尖叫時,你還有聽過比這更毛骨悚然、更撕心裂肺的哭訴嗎?


    當然,考慮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下降明顯,因此很多人想知道,遇到這種情況美國佬是如何應對的呢?而類似的戰力還真有,那就是費盧傑之戰。


    2003年3月,美軍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薩達姆政權。戰後美國政府機械地照搬了當年改造德國和日本的經驗,將伊拉克原政府的民事及軍事領導人全部撤職。


    然而伊拉克的國情並不同於德國、日本,美國政府的魯莽之舉導致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非常激烈的權力鬥爭。這有點兒像咱們的清末民初,清政府垮台後,全國遍地草頭王。不管是哪路軍閥的殘兵敗將,還是土匪流寇,隻要手裏有點武器裝備,再拉幫結派湊幾個人就能自己占個山頭大王。


    伊拉克的這些草頭王,由於許多是擁薩反美的遜尼派武裝,如此一來,原以為戰爭已經結束的美國大兵們便又陷入到了一場看不到對手的治安戰之中。而兩次費盧傑戰役,就是美軍當時碰到的最極端的案例。費盧傑位於巴格達以西約七十公裏處,是連接巴格達與約旦敘利亞的重要交通樞紐。


    2003年,費盧傑約三十萬人口,九成以上的居民是遜尼派穆斯林。由於遜尼派占絕對多數,因此該地區一直是薩達薩達姆的主要支持區。


    伊拉克戰爭期間,英美聯軍由南向北進攻,止步於巴格達,費盧傑因為不在英美聯軍的攻擊軸線上,城市免遭戰火屠毒,薩達姆政權倒台後,美軍第八十二空降師一部進入費盧傑,與此同時,不少出生於費盧傑的複興黨高官逃迴故鄉,隱跡於市井。


    對於這種現象,美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這時候的美國政府,還沒有長期經營伊拉克的打算,想著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扶持建立親美政權。抓到薩達姆後就班師迴國,大肆慶祝一番。


    也正因為如此,駐防於費盧傑的第八十二空降師並沒有控製整個市區,僅僅控製了某些關鍵要點,比如提供水電的公共服務單位。我們知道美國早先對伊拉克的治理吃相是極其難堪,具體可以參考之前的內容。


    而美國一手扶持的伊拉克新政府也是腐敗透頂,一點兒也不輸薩達姆政權。漸漸的人們對美國人和新政府產生了不滿,這民國咋還不如大清呢?


    見民眾心生怨氣,“基地”組織意識到搞事的機會來了。2003年4月28日,數百名費盧傑民眾走上街頭,在第八十二空降師駐紮的學校外,舉行抗議活動。就在美軍士兵試圖用廣播公告驅散人群時,混跡在人群中的不明武裝分子以抗議民眾做掩護,開槍襲擊美軍。美軍遭到偷襲,當場還擊,打死不少武裝分子,但也打死了17名無辜群眾。就這樣,“基地”組織的目的達到了。從這一天開始,他們贏得了費盧傑當地人的支持。後來,此類事件是越來越頻繁。


    6月,一輛巡邏的美軍悍馬車被rpg襲擊,導致一名士兵死亡。


    11月,一架美軍直升機在費盧傑郊區被地對空導彈擊落,導致六名士兵喪生。而次年的黑水公司事件,則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2004年3月31日,四名黑水公司的美國雇員,在費盧傑市區遭到大批叛亂分子的伏擊,四人猝不及防,均被當場殺死。伏擊成功後,叛亂分子歡唿雀躍的將四具屍體掛在一座橋上,暴屍於眾。這一幕被在費盧傑的外國記者拍了下來。


    當天,經媒體報道,該事件傳遍全世界。很多美國人看到這番景象,不由得想起了黑鷹墜落,想起當年在摩加迪沙被遊街鞭屍的美國特種兵。從軍事角度而言,零零散散的恐怖襲擊改變不了什麽,所以事發後,前線美軍多次建議決策層不要大動幹戈。


    但因為當時正逢美國大選年,小布什需要通過強硬形象為自己爭取選票,因此在4月2日,也就是襲擊發生的三天後,小布什匆匆批準“警惕決心”行動,命令此時已經接替第八十二空降師的陸戰一師對費盧傑的反美武裝采取嚴厲的懲罰,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給其他城市的反美勢力做個榜樣。


    這場行動的負責人是後來特朗普時期的美國國防部長,有著“瘋狗”之稱的詹姆斯·馬蒂斯。在美軍中,馬蒂斯是實戰派,他參加過海灣戰爭,指揮過阿富汗戰爭,研究過兩次格羅茲尼巷戰,深知巷戰的難處。


    於是,馬蒂斯將行動分為三個階段:封鎖、作戰和戰後處理。封鎖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隔離城市,也就是切斷費盧傑與外界的聯係。為此,美軍投入1.8萬人對費盧傑周邊城市實施佯攻,牽製外部敵人增援費盧傑,完成封鎖後,接下來就是作戰。


    我們先來看一下費盧傑市區的布局,費盧傑位於幼發拉底河畔,城區東西長約3.5公裏,南北寬約三公裏,蜿蜒的幼發拉底河從城區西南角流過,河上有一南一北兩座大橋,北橋的橋頭坐落著費盧傑的綜合醫院,南橋則與十號高速公路相連。十號高速公路從東向西穿城而過,將費盧傑分成南北兩塊區域,名義上,北部以居民區為主,而南部則是工業區。


    總體而言,費盧傑城區的布局比較混亂,街道密集狹窄,典型的住宅結構是被高牆包裹的兩層房屋,前後各有小院,且具有多個出入口,房屋之間相互連接,形成條狀街區。對於熟悉地形的防守者而言,這種布局,城內的每一片街區都是天然的巷戰堡壘。當年的車臣戰爭情況與此類似,守軍也是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俄軍第131摩步旅在突進格羅茲尼後。因為戰術失誤,坦克縱隊的先導車和尾車被對手打翻而堵得動彈不得,整個車隊成了對手的活靶子。最終,該旅3000多名官兵,包括旅長在內,800多人陣亡,1000多人受傷,78人被俘,損失坦克20輛,損失步兵戰車102輛,基本上是全軍覆沒了。


    馬蒂斯研究過格羅茲尼巷戰,考慮到費盧傑的地形對武裝分子有利,他沒有讓士兵開著坦克從一個方向長驅直入,而是將四個步兵營布置在城市的四角,目的是以區域壓迫的方式不斷收縮包圍圈。另外,在進攻中,馬蒂斯還要求步兵始終充當掃蕩的主力,不求快,但求穩。坦克和兩棲登陸裝甲車的任務則是隨步兵之後在較安全的位置提供火力支援。


    戰鬥打響後,陸戰五團一營和陸戰一團二營首先發起進攻。陸戰五團一營從費盧傑東南角發起進攻,向難啃的舒哈達工業區推進,陸戰一團二營則從西北角發起進攻,向同樣最難啃的約蘭居民區推進。配屬於城市東北和西南方向的陸戰四團三營和二團二營暫時按兵不動。馬蒂斯之所以沒有讓四個營同時突擊,是因為他想把分散在城中的武裝分子驅趕到一條更為集中的軸線上,以便聚而殲之。


    4月7日,經過三天掃蕩,美軍拿下市區1\/4的區域,馬蒂斯的戰術初見成效。不過,城內的武裝分子也不是善茬,這些人有極強的戰鬥信念,且擁有較強的戰鬥素養,見正麵迎戰不是對手。武裝分子組織起小規模、機動性極強的小隊,采用打了就跑的戰術,不斷對美軍進行騷擾。他們經常誘敵深入,誘導美軍落入伏擊圈,然後發起突然襲擊。


    另外,武裝分子也擅長利用輿論。馬蒂斯在戰前部署時,忽視了位於費如傑城西的綜合醫院的重要性,沒有在發起戰鬥後第一時間拿下醫院。當然,也有人認為這不是馬蒂斯粗心大意,更像是有意為之,為的是讓在交火中被誤傷的平民能得到基本的醫療保障。


    但很顯然,武裝分子抓住了這個漏洞,故意吸引美軍在醫院附近進行戰鬥。同時,他們還有意允許外國記者在醫院入口處報道或拍攝傷員到達醫院的場景。可以想象一下,當缺胳膊斷腿的平民被送進醫院救治,而全球觀眾在電視機前看到了這血腥的一幕,後果會怎麽樣?很顯然,輿論會一邊倒的傾向於反戰。


    第一次費如傑之戰本就是小布什為了選票而倉促發動的,現在輿論抨擊美軍,影響了總統大選,小布什自然也就不想繼續打了。很快,白宮的停火命令便傳到馬蒂斯的手中,這令他大為惱火,因為根據他的估算,可能最多三天就能徹底擊潰敵軍,而現在收手,意味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但軍令不可違,馬蒂斯隻好服從命令。


    隨後。以升官的方式調離了一線。第一次費盧傑之戰因為政治壓力匆匆開局,最終又因為政治壓力草草結束,向人們充分演繹了什麽叫做戰爭隻是政治的延伸。


    這場戰役,美軍有39人死亡,大約200名武裝分子和約600名費盧傑平民被打死。戰後,費盧傑當地的部族首領向美軍和伊拉克政府提議說,可以把當地人組織起來,成立一支部隊,趕走城裏的武裝分子。這個提議明麵上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減小美軍的傷亡和美國政府的輿論壓力,二是可以分化敵人。美國政府和伊拉克政府都認為可行,於是由美軍提供裝備。後來又對美軍倒戈一擊的“費盧節”旅便這麽誕生了。


    2004年五月初,美軍退出費盧傑,城內的武裝分子得到消息後,紛紛走上街頭慶祝。就在這時,搞笑的一幕出現了,“費盧節”旅中的不少官兵也加入了慶祝活動。“費盧節”旅由前伊拉克政府軍和薩達姆時期的政府官員組成,這一幫兵與美軍不久前打擊的匪,其實是穿一條褲子的關係。後來,“費盧節”旅又爆出醜聞,該旅的副指揮官賈西姆薩利夫少將曾在薩達姆時期對什葉派穆斯林進行過屠殺。


    為此,伊拉克政府解除了薩利夫的職務。薩利夫被解職後,旅長也跑了。緊接著,有人發現“費盧節”旅的士兵向城內武裝分子倒賣槍支彈藥,甚至有不少官兵直接攜帶美製裝備加入到了武裝分子陣營。


    到了2004年9月,“費盧節”旅名存實亡,美國隻得將這支組建不到五個月的伊拉克本土部隊原地解散,整整一個旅的裝備,幾乎白送給了武裝分子,這對士氣的打擊必然不小。更糟糕的是,士氣這玩意兒往往是此消彼長,一方的士氣降了,另一方就會隨之大漲。如此一來,費盧傑這座城市變成了伊拉克反美運動的象征,來自中東各地的武裝分子,紛紛趕來入夥。


    2004年9月,美軍情報人員向上級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中稱,費盧傑城內的武裝人員達到了4000人之多。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費盧傑化工廠開始大規模生產簡易爆炸裝置,汽修店則造起了自爆卡車,一些廢棄的建築和汽車被拉上引線,埋上炸藥,變成了致命的詭雷陷阱,整個城市就像一座巨型堡壘。 另外,情報人員還懷疑紮卡維也秘密潛入到了城中。紮卡維是基地組織的三號人物。被美國政府懸賞2500萬美元。這麽重要的人物如果真的藏身於費盧傑,那就太可怕了。


    因為2005年1月,伊拉克即將迎來後薩達姆時代的首次大選,而費盧傑距離巴格達僅70公裏,如果武裝分子想要搞事,開車一小時就能到。鑒於形勢惡化,美軍和伊拉克政府決定武力解決費盧傑城中的叛亂分子。


    2004年10月13日,伊拉克臨時政府總理阿拉維勒令費盧傑叛亂武裝交出紮卡維,否則將對費盧傑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事後證明情報有誤,紮卡維並不在費盧傑,但當時武裝分子不能認慫,懶得解釋,一口迴絕了伊拉克政府。隨後,美伊聯軍以此為借口將費盧傑包圍。


    與突然爆發的第一次費盧傑之戰不同,對於第二次費盧傑戰役,雙方都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反美武裝分子這邊以當地眾多清真寺為聚集點,大量儲備彈藥和物資。由於判斷美軍會像四月份一樣將主攻方向放在城市東南部的工業區,因此城內的大部分武裝分子聚集在了城南,在那裏建立了一個層層阻擊的防禦體係。


    而美軍這邊則靠著強大的諜報係統,在戰前摸清楚了城內的布防情況,美軍的情報甚至詳細到了哪棟樓內藏有炸彈,哪間房子住著武裝分子。依托詳細的情報,美軍製定了新的作戰計劃,代號“幻影憤怒”。行動之前,為了減小攻堅阻力,美軍切斷了城內的電力和供水。


    同時,美軍用空投傳單等手段實施心理戰。對城內居民進行勸離,若到期仍不離開的,則一律按照恐怖分子處理。在這種威逼利誘下,城內30萬居民紛紛逃離,最後隻剩下約五萬人滯留城中,其中包括各類武裝人員約4000人。在驅離居民的同時,美軍對費盧傑外圍據點還進行了四天四夜的“拔點”行動。


    11月2日,美軍戰機空襲城南預定目標。之後的三天,美軍戰機和海軍陸戰隊對武裝分子設在城東南和城東北部的指揮部、若幹彈藥庫以及若幹據點進行了精確打擊。


    11月6日,美軍在城南發起佯攻,這使得城內的武裝分子進一步產生了誤判,認定城南就是美軍的主攻方向。


    美軍真正的地麵攻勢從11月7日開始。這一天的炮火尤為猛烈,從早上七點開始,一連轟了12個小時,直到晚上,美軍的先鋒小隊。才在夜色的掩護下悄悄開始行動。


    這一次,美軍吸取教訓,首先對費如傑醫院發起突襲。由於城內的電力已經被切斷,配備夜視儀的美軍很輕鬆的就拿下了費盧傑醫院。拿下醫院後,美軍突擊部隊又順便奪取了幼發拉底河上的兩座大橋。至此,英軍在費盧傑城東布下警戒線,城南有騎兵第一師第二旅和伊拉克政府軍,城北則是美軍的主攻部隊,反美武裝被徹底包圍,插翅難飛。


    參加這次行動的部隊總計約1.5萬人,其中美軍1.2萬人,除了陸戰隊,還有騎兵一師和陸軍第一步兵師。伊拉克和英國分別派出2500人和850人助戰。第一次費盧傑戰役時,伊拉克政府其實也派兵參戰了,但伊軍士氣低落,臨戰之前,大量士兵臨陣逃脫。沒辦法,美軍隻好獨自行動。


    11月8日,為了迷惑城內武裝分子,美軍又在城北和城西發動了兩次佯攻。這兩次佯攻讓城內的武裝分子蒙圈了,徹底摸不清美軍的主攻方向。


    當天晚上19時整,美軍第一團級戰鬥隊和第七團級戰鬥隊在裝甲車輛的掩護下,越過費盧傑北郊的鐵路線,對城市西北角的約蘭居民區和東北角的哈德拉清真寺發起攻擊。


    美軍的戰鬥隊形從西向東分別為陸戰一團三營、陸戰五團三營、騎兵七團二營、陸戰八團一營、陸戰三團一營、步兵二團二營。其中騎兵七團二營和步兵二團二營為開路先鋒。在美軍身後緊跟著的是五個伊拉克步兵營,在後麵是民政部隊和海軍工程兵,他們的任務是恢複秩序和清掃道路。


    麵對美軍的推進,聚集在約蘭區和哈德拉清真寺的武裝分子依舊是老戰法,他們在主要的道路上設置障礙,並安設了大量的地雷和簡易爆炸裝置,以延緩坦克的前進,並分成若幹獨立的作戰小組,試圖利用地形優勢不斷變換位置與美軍展開遊擊戰。但美軍這次沒有給他們閃轉騰挪的機會。


    戰鬥開始後僅十分鍾,美軍工程兵便突破了武裝分子設置的第一道障礙,見外圍防線被輕鬆突破。武裝分子以4到12人為一小隊,躲在經過加固的房屋內或屋頂上,用火箭彈、機槍和迫擊炮向美軍射擊。但由於沒有夜視裝備,武裝分子在夜間很難對美軍構成真正的威脅。而美軍則出動推土機和挖掘機清理前進道路上的路障。路障清除後,在坦克、步兵、戰車、裝直升機以及各式火炮的全力掩護下,步兵逐防進行搜索清剿。


    為了減少傷亡,美軍步兵采取非接觸性作戰及一旦遭到阻擊便迅速後撤,然後召喚後方火力支援,對目標進行定點清除。在地形複雜、不適合轟炸的地方,美軍則召喚狙擊手清除敢於露頭的敵軍。


    值得一提的是,美軍在1980年代曾認為坦克不適合在城市巷戰中作戰,但在第二次費盧傑戰役期間,坦克發揮了大作用。美軍將坦克連拆成六加八模式及六輛坦克掩護一個步兵營,八輛掩護另一個步兵營,每兩輛坦克為一組,掩護一個配屬步兵戰車和aav-7型兩棲裝甲車的步兵連,同時還配屬一台第九型裝甲推土機,負責為步兵推出圍牆積壘等障礙。


    戰鬥中,為了避免被懸掛在門上和牆上的鬼彈殺傷,美軍通常都會先用坦克推倒房屋的牆壁,然後步兵再衝入進行搜查。隨著美軍深入城市核心區,武裝分子打著打著漸漸意識到自己貌似上當了,於是駐守在費盧傑南部的部分武裝分子開始掉頭迴援。


    但美軍在戰前已經用遠程偵察監測係統對費盧傑實施了24小時無死角偵察。武裝分子隻要走在大街上,遠程偵察監測係統立即就會提供坐標,引導重火力實施炮火覆蓋。


    11月11日,兩個團級戰鬥群在城內會師,美軍完成了對費盧傑北部地區的控製。這時候,城內的武裝分子意識到冒頭就會被打,於是他們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躲在房子裏。等到美軍進屋。然後再貼身肉搏,抹平火力上的劣勢。可是,遊擊戰的精髓在於油而不是雞。一旦你自己不動了,並且裝備又差,那結果就隻能是喪命。


    11月12日晚上,費盧傑城中大規模聚集的武裝分子或被擊潰,或被消滅,美軍隨即展開掃殘行動。在向費盧傑城南推進的過程中,美軍打死約600名反美武裝人員,自己也付出了傷178人,死18人的代價。


    11月13日,美軍集中兵力占領武裝分子在城南的最後一個據點,被圍困在一座清真寺裏的300多名反美武裝人員最終投降。


    11月16日,美軍宣布完全占領費盧傑。此後的一個月,零星戰鬥時有發生。由於武裝分子中很多是員費盧傑旅的士兵,有伊拉克軍的軍裝,這些人便冒充友軍對美軍發起自殺式襲擊。一開始,這種偷襲打法對美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但美國人也是向來不講武德,隻要感覺有危險,就先給一槍再說,管他是不是友軍。


    從2004年11月7日開始到12月23日,零星抵抗全部結束。美軍在第二次費盧傑戰役中,總計83人陣亡,600多人受傷,參加戰鬥的伊拉克部隊六人陣亡,55人受傷。武裝分子原本希望複製1994年俄羅斯格羅斯尼的成功戰力,但在費盧傑他們卻沒有能夠如願。據估算,費盧傑城內的4000多名叛亂武裝分子約2000人死亡,另有1200人被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平洋戰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喜歡讀書的阿興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喜歡讀書的阿興哥並收藏太平洋戰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