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當記住的日子。這一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在這場舉世皆知的投降背後,有很多曆史細節值得一說。
1945年2月,在歐洲戰場,西線盟軍突破齊格菲防線,東線蘇軍勢如破竹,納粹德國的覆滅指日可待。德國要是完了,日本將是什麽下場?
對此,東京大本營其實心知肚明,既然盟軍可以碾壓強大的德國,那麽平推日本,自然不在話下。但是,賭徒心態導致日本高層並不服輸,依舊幻想著如何有條件的“終戰”,也就是保留日本主權和天皇地位,盟軍不能進入日本本土,拒絕處置戰犯等。用陸軍大臣阿南惟幾的話說:大和民族是團結的,為了天皇和大和民族的榮譽,必須“本土決戰”!必須“玉碎”,日本絕不接受以戰敗國身份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為了所謂的“1億玉碎”。
日本政府規定,15到60周歲的男人和17到45周歲的女人,除了服務於重要的科研軍工單位者外,皆須編入“國民義勇戰鬥隊”,在短時間內硬湊出了2800萬民兵。除了裹挾民眾,日本陸軍還在本土設立第一、第二及航空總軍。總軍是日本陸軍在二戰期間的最高編製,司令官一般為大將。日本陸軍的這三個總軍下轄58個臨時拚湊的陸軍師團、2個戰車師團、7個戰車旅團、4個防空師團、28個旅團,以及若幹飛行師團,總兵力達240萬之眾。
此外,日本海軍在本土也臨時拚湊了100多萬陸戰隊,部署在本土的陸海兩軍合計370萬,再算上部署在中國、東南亞及太平洋諸島嶼的派遣軍,投降前的日軍兵力約700萬,一口氣搞出這麽多炮灰後,日本政府瘋狂叫囂,:我敢死1億人,你們盟國敢死幾個?怕了吧,怕了就與我有條件的停戰。鬼子的虛張聲勢,並沒有嚇倒同盟國,美國總統杜魯門強硬表示,要麽無條件投降,要麽被碾碎,日本沒有談條件的資本。
而早在1944年,美國軍方就籌劃了“沒落行動”。沒落行動又包括兩個部分,奧林匹克行動和小王冠行動。奧林匹克行動計劃於1945年11月1日實施,美軍投入250萬兵力登陸並占領九州島。小王冠行動則計劃於1946年3月1日實施,美軍加上100萬英聯邦軍,直接殺向東京灣,力爭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徹底摧毀日本本土的軍事潛力。
當然,考慮到日軍的強烈抵抗,華盛頓當局也承認,如果實施“沒落計劃”,盟軍的損失必然不小。按照預估,美軍和英聯邦軍的損失會在100萬人左右。為了減少傷亡,美國極力希望蘇聯出兵,先消滅盤踞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
當美軍和英聯邦軍由南向北推進時,蘇軍再適時從北海道切入日本,掐斷東京大本營向北逃竄的退路。巧的是,日本當時也視蘇聯為救命稻草。
1941年4月,日本與蘇聯簽署《蘇日中立條約》,此後四年,無論蘇德戰爭形勢如何,日本都沒有出兵幫助德國夾擊蘇聯。至1945年時,蘇德在歐洲打得熱火朝天,美日在太平洋打得熱火朝天,但日本與蘇聯之間並沒有宣戰,竟然還詭異的維持著和平的狀態。
或許在日本人看來,我在你蘇聯最困難的時候沒有落井下石。你現在應該拉我一把,但這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且不論蘇聯對遠東地區本來就有企圖,就說斯大林這會與杜魯門、丘吉爾的關係處得也還湊合,怎麽會因為一個行將就木的日本,而開罪於英美呢?
1945年4月5日,蘇聯通知日本,中立條約到期後,自動作廢,不會再延長。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按理說,日本也沒有必要再把希望寄托在蘇聯身上,但由於《蘇日中立條約》還有一年才到期,日本人覺得在此期間,可能會發生很多事,比如因為意識形態不和,蘇聯與西方撕破臉。一旦如此,蘇聯將需要日本在遠東幫其牽製英美,所以東京大本營便病急亂投醫,將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了蘇聯身上。求人幫忙,你得有籌碼,沒好處,誰幫你?東京大本營憋了半天,最終拿出了一個毫無誠意的籌碼,想以廢紙。
1905年簽訂的《樸茨茅斯合約》,讓出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和庫頁島,換取蘇聯出麵調停。為什麽說毫無誠意呢?因為按照1945年2月簽署的《雅爾塔協定》,這些地方早就被英美賣給了蘇聯。羅斯福生前極力拉攏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出讓了相當多的權益。所以此時的斯大林完全是一種待價而沽的心態,他想要的非常多,除了朝鮮半島和庫頁島外,他還想與美國瓜分日本,就像瓜分德國一樣,在日本駐軍。
就在蘇日各自打著小算盤時,美軍對日本本土實施了全麵轟炸。轟炸過後的日本,滿目瘡痍,隻剩下東京、京都、新澙、小倉、廣島、長崎等城市還有再次轟炸的價值,而這幾個地方,就是後來杜魯門決定投放原子彈的備選城市。
1945年7月17日,杜魯門與丘吉爾和斯大林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舉行二戰期間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三國首腦會議。雖然當時已經有原子彈了,但杜魯門還是希望蘇聯能出兵夾擊日本。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發布,中英美三國以宣言形式敦促日本政府馬上無條件投降。《波茨坦公告》發布後,日本政府本來想投降來的,因為盟軍持續不斷的轟炸,不僅摧毀了日本的工業,還影響了農業生產,導致日本當時麵臨著極其嚴重的饑荒威脅,美國預計登陸日本本土要死傷百萬人。
實際上,即將斷糧的日本,已經完全失去繼續作戰的能力。如果1945年的秋收受影響,用不著盟軍打,日本會不戰自潰,將會有上千萬人餓死、凍死在1945年的冬天。可是日軍中的主戰派看了公告後,發現裏麵沒有提要天皇退位的內容,而且,蘇聯代表沒有簽字,這就讓這些人又重燃信心,感覺事態仍有轉機。其實,天皇是否退位的問題,是丘吉爾考慮到自家也有國王,想著做人留一線,反對一棍子打死,所以在公告文本中就沒提這一茬。蘇聯雖然沒有簽字,但174萬蘇軍此時已經在遠東部署到位,隨時可以發動攻勢。日本高層不知道實情,一廂情願,便再次拒絕投降,1945年8月初,等了七八天。卻隻等來日本拒絕投降的消息。杜魯門煩了,隨即拍板,隻要天氣情況允許,就扔原子彈吧。
1945年8月6日9點15份,一架b-29在廣島上空投下原子彈“小男孩”,聽說廣島挨了核彈後,日本高層竟然很詭異的不當迴事,因為高層的那幫馬鹿,不相信美國搞出了原子彈,就算有,也認為隻有一顆。比如當時的海軍軍令部總長豐田副武就信誓旦旦的稱:米畜頂天也就一顆原子彈,扔了這一顆,現在已經沒了。日本民眾聽聞廣島被夷為平地後,也沒太當迴事,因為此前的李梅轟炸,老百姓已經被炸麻木了,無所謂了,躲得了原子彈,也躲不了汽油彈,管他什麽彈,小老百姓最終還不是個死。也正因為這種無所謂的態度,廣島挨了核彈後的8月7日,日本內閣居然都沒有開會,專門研究這件事兒。
直到8月8日,蘇聯突然對日宣戰,日本最後一張底牌失效,內閣這才慌忙召開緊急會議。也就是說,廣島核爆對日本高層的震撼,沒有蘇聯出兵來得大。所以8月8日的會議,日本高層討論的議題,便不是原子彈,而是如何應對蘇聯進攻。蘇聯人可不是美國人,這一幫鬼畜來了,日本的1億國民,那就真有可能集體“玉碎”。
會議期間,以首相鈴木貫太郎為代表的投降派主張馬上停戰,隻要保留天皇就行,而以阿南惟幾為代表的主戰派則依舊堅持有條件投降。由於雙方分歧實在太大,屢屢爭吵,會議便一直開到了次日淩晨。就在兩派人爭論不休時,突然有人推門進來報告,長崎又挨了一顆原子彈。聽聞長崎也被核爆了,剛剛消停的會場又開始爭論了起來,鈴木貫太郎和海軍大臣米內光政主張立即馬上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隻要保留天皇即可。阿南惟幾、豐田副武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以及“神風特攻隊”創始者大西瀧治郎等人仍然不甘心失敗,宣稱“加強防空就能避免原子彈轟炸”,主張“死中求生”,頑抗到底。到了投票表決環節,兩派人平票,繼續相持不下。看到這個結果,鈴木貫太郎和米內光政差點沒被氣死。阿南惟幾和梅津美治郎是陸軍出身,海軍管不著,但豐田副武和大西瀧治郎是海軍出身。為此,米內光政把兩人叫到辦公室大罵一通,斥責兩人將把日本帶向滅亡之徒,其聲音之大,隔著門板都能聽得到。結果,豐田和大西二人壓根不當迴事。二人和阿南惟幾一樣,始終堅持,米國鬼畜縱然有核彈百枚,足可夷平日本,但我大日本帝國軍人就是不慫。
見實在說不動主戰派,鈴木貫太郎隻好請天皇裕仁出來聖裁。有意思的是,東京大本營在本土臨時拚湊的幾十個師團,大部分都是裝備短缺的狀態,很多人連槍都沒有,隻分到一根竹竿,所以這些部隊又被戲稱為“竹槍師團”。然而,美軍接管日本後,卻在日本政府控製的倉庫中,發現了246萬支步槍、8.1萬把手槍、18.6萬挺自動武器、20.1萬門各式火炮(含擲彈筒)以及119萬噸彈藥。明明有武器,為什麽卻扔在倉庫裏吃灰呢?唯一的解釋就是,當時的日本軍隊和政府是相互獨立的,軍隊隻知道自己控製的工廠生產了多少,政府那頭到底生產了多少裝備,軍隊不知道,但是,裕仁肯定知道,因為軍隊和政府都要向他負責。裕仁和政府文官故意扣押著武器,說明他們都不想打了。
所謂的“1億玉碎”,不過是做做樣子嚇唬敵人。遇人很清楚,真要是把這些武器分發給一線部隊,死扛到底,大家都得玩完。由於裕仁不想“招核”,聖裁的結果自然便是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按理說,既然天皇已經裁決了,內閣和軍部照命令執行就好了。可散會之後,阿南惟幾卻拉著梅津美治郎等人繼續與投降派爭吵不休,這一吵,又是三天。
在此期間,蘇軍席卷中國東北,並準備在千葉群島發動登陸。按照“落日計劃”,美軍至少要在1946年的一季度才有可能拿下東京灣。蘇軍按計劃也是在同一時間對北海道發動攻勢,可蘇軍的進展過於迅速,不僅超出了日本的預料,也超出了美國的預料,讓人不寒而栗。
由此,美國對日本的態度也出現軟化,為了避免蘇聯染指日本,杜魯門突然接受了日本方麵打了折扣的“無條件投降”,也就是可以保留天皇帝位,不改變日本國體。為此,杜魯門還提前公布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並宣布全國放假兩天。美國的態度有所鬆動。
裕仁在8月14日再次召開禦前會議,又再次裁定“終戰”,君無戲言。天皇兩次裁定“終戰”,這事本應該就這麽定了,然而,裕仁的第二次裁定居然被主戰派給扣下了,這幫人拒絕向下傳達命令。當天下午,見爭吵沒個結果,裕仁明白,就算自己第三次裁定,也不會有結果的。於是,他便讓首相鈴木起草《終戰詔書》,準備第二天直接通電全國,造成既定事實。
8月14日夜,裕仁拿著詔書去錄音,錄完音後,讓人保存,準備在8月15日中午12點交由電台廣播宣布。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天皇決定投降的消息傳出後,陸軍軍官竹下正彥等人連夜殺死近衛師團師團長,又假借師團長森赳的名義,發布軍事動員令,起兵叛亂。叛軍一度控製了皇宮,四處尋找錄音,並派人搜尋鈴木貫太郎,想要將其除掉。
早在“二二六兵變”時,鈴木就被陸軍刺殺過,叛軍近距離向他連開三槍,但這老頭也是命硬,三發子彈居然都沒有擊中要害,得以死裏逃生。有了先前被刺殺的教訓,這迴聽到風吹草動,衛兵立即抬著鈴木逃出首相官邸,讓這老頭又僥幸撿迴一命。叛軍沒找到鈴木,一怒之下,放火燒了首相府,臨走前還打死一個中將。隨後,叛軍搜遍皇宮也沒有找到錄音。原來,內大臣木戶幸一提前得知陸軍有人要叛亂,將錄音藏了起來。
8月15日是中午12時,天皇的《終戰詔書》被播報了出來。廣播結束後,參與叛亂的軍士全部自殺,阿南惟幾等30幾名主戰派高層也選擇切腹自盡
1945年2月,在歐洲戰場,西線盟軍突破齊格菲防線,東線蘇軍勢如破竹,納粹德國的覆滅指日可待。德國要是完了,日本將是什麽下場?
對此,東京大本營其實心知肚明,既然盟軍可以碾壓強大的德國,那麽平推日本,自然不在話下。但是,賭徒心態導致日本高層並不服輸,依舊幻想著如何有條件的“終戰”,也就是保留日本主權和天皇地位,盟軍不能進入日本本土,拒絕處置戰犯等。用陸軍大臣阿南惟幾的話說:大和民族是團結的,為了天皇和大和民族的榮譽,必須“本土決戰”!必須“玉碎”,日本絕不接受以戰敗國身份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為了所謂的“1億玉碎”。
日本政府規定,15到60周歲的男人和17到45周歲的女人,除了服務於重要的科研軍工單位者外,皆須編入“國民義勇戰鬥隊”,在短時間內硬湊出了2800萬民兵。除了裹挾民眾,日本陸軍還在本土設立第一、第二及航空總軍。總軍是日本陸軍在二戰期間的最高編製,司令官一般為大將。日本陸軍的這三個總軍下轄58個臨時拚湊的陸軍師團、2個戰車師團、7個戰車旅團、4個防空師團、28個旅團,以及若幹飛行師團,總兵力達240萬之眾。
此外,日本海軍在本土也臨時拚湊了100多萬陸戰隊,部署在本土的陸海兩軍合計370萬,再算上部署在中國、東南亞及太平洋諸島嶼的派遣軍,投降前的日軍兵力約700萬,一口氣搞出這麽多炮灰後,日本政府瘋狂叫囂,:我敢死1億人,你們盟國敢死幾個?怕了吧,怕了就與我有條件的停戰。鬼子的虛張聲勢,並沒有嚇倒同盟國,美國總統杜魯門強硬表示,要麽無條件投降,要麽被碾碎,日本沒有談條件的資本。
而早在1944年,美國軍方就籌劃了“沒落行動”。沒落行動又包括兩個部分,奧林匹克行動和小王冠行動。奧林匹克行動計劃於1945年11月1日實施,美軍投入250萬兵力登陸並占領九州島。小王冠行動則計劃於1946年3月1日實施,美軍加上100萬英聯邦軍,直接殺向東京灣,力爭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徹底摧毀日本本土的軍事潛力。
當然,考慮到日軍的強烈抵抗,華盛頓當局也承認,如果實施“沒落計劃”,盟軍的損失必然不小。按照預估,美軍和英聯邦軍的損失會在100萬人左右。為了減少傷亡,美國極力希望蘇聯出兵,先消滅盤踞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
當美軍和英聯邦軍由南向北推進時,蘇軍再適時從北海道切入日本,掐斷東京大本營向北逃竄的退路。巧的是,日本當時也視蘇聯為救命稻草。
1941年4月,日本與蘇聯簽署《蘇日中立條約》,此後四年,無論蘇德戰爭形勢如何,日本都沒有出兵幫助德國夾擊蘇聯。至1945年時,蘇德在歐洲打得熱火朝天,美日在太平洋打得熱火朝天,但日本與蘇聯之間並沒有宣戰,竟然還詭異的維持著和平的狀態。
或許在日本人看來,我在你蘇聯最困難的時候沒有落井下石。你現在應該拉我一把,但這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且不論蘇聯對遠東地區本來就有企圖,就說斯大林這會與杜魯門、丘吉爾的關係處得也還湊合,怎麽會因為一個行將就木的日本,而開罪於英美呢?
1945年4月5日,蘇聯通知日本,中立條約到期後,自動作廢,不會再延長。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按理說,日本也沒有必要再把希望寄托在蘇聯身上,但由於《蘇日中立條約》還有一年才到期,日本人覺得在此期間,可能會發生很多事,比如因為意識形態不和,蘇聯與西方撕破臉。一旦如此,蘇聯將需要日本在遠東幫其牽製英美,所以東京大本營便病急亂投醫,將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了蘇聯身上。求人幫忙,你得有籌碼,沒好處,誰幫你?東京大本營憋了半天,最終拿出了一個毫無誠意的籌碼,想以廢紙。
1905年簽訂的《樸茨茅斯合約》,讓出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和庫頁島,換取蘇聯出麵調停。為什麽說毫無誠意呢?因為按照1945年2月簽署的《雅爾塔協定》,這些地方早就被英美賣給了蘇聯。羅斯福生前極力拉攏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出讓了相當多的權益。所以此時的斯大林完全是一種待價而沽的心態,他想要的非常多,除了朝鮮半島和庫頁島外,他還想與美國瓜分日本,就像瓜分德國一樣,在日本駐軍。
就在蘇日各自打著小算盤時,美軍對日本本土實施了全麵轟炸。轟炸過後的日本,滿目瘡痍,隻剩下東京、京都、新澙、小倉、廣島、長崎等城市還有再次轟炸的價值,而這幾個地方,就是後來杜魯門決定投放原子彈的備選城市。
1945年7月17日,杜魯門與丘吉爾和斯大林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舉行二戰期間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三國首腦會議。雖然當時已經有原子彈了,但杜魯門還是希望蘇聯能出兵夾擊日本。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發布,中英美三國以宣言形式敦促日本政府馬上無條件投降。《波茨坦公告》發布後,日本政府本來想投降來的,因為盟軍持續不斷的轟炸,不僅摧毀了日本的工業,還影響了農業生產,導致日本當時麵臨著極其嚴重的饑荒威脅,美國預計登陸日本本土要死傷百萬人。
實際上,即將斷糧的日本,已經完全失去繼續作戰的能力。如果1945年的秋收受影響,用不著盟軍打,日本會不戰自潰,將會有上千萬人餓死、凍死在1945年的冬天。可是日軍中的主戰派看了公告後,發現裏麵沒有提要天皇退位的內容,而且,蘇聯代表沒有簽字,這就讓這些人又重燃信心,感覺事態仍有轉機。其實,天皇是否退位的問題,是丘吉爾考慮到自家也有國王,想著做人留一線,反對一棍子打死,所以在公告文本中就沒提這一茬。蘇聯雖然沒有簽字,但174萬蘇軍此時已經在遠東部署到位,隨時可以發動攻勢。日本高層不知道實情,一廂情願,便再次拒絕投降,1945年8月初,等了七八天。卻隻等來日本拒絕投降的消息。杜魯門煩了,隨即拍板,隻要天氣情況允許,就扔原子彈吧。
1945年8月6日9點15份,一架b-29在廣島上空投下原子彈“小男孩”,聽說廣島挨了核彈後,日本高層竟然很詭異的不當迴事,因為高層的那幫馬鹿,不相信美國搞出了原子彈,就算有,也認為隻有一顆。比如當時的海軍軍令部總長豐田副武就信誓旦旦的稱:米畜頂天也就一顆原子彈,扔了這一顆,現在已經沒了。日本民眾聽聞廣島被夷為平地後,也沒太當迴事,因為此前的李梅轟炸,老百姓已經被炸麻木了,無所謂了,躲得了原子彈,也躲不了汽油彈,管他什麽彈,小老百姓最終還不是個死。也正因為這種無所謂的態度,廣島挨了核彈後的8月7日,日本內閣居然都沒有開會,專門研究這件事兒。
直到8月8日,蘇聯突然對日宣戰,日本最後一張底牌失效,內閣這才慌忙召開緊急會議。也就是說,廣島核爆對日本高層的震撼,沒有蘇聯出兵來得大。所以8月8日的會議,日本高層討論的議題,便不是原子彈,而是如何應對蘇聯進攻。蘇聯人可不是美國人,這一幫鬼畜來了,日本的1億國民,那就真有可能集體“玉碎”。
會議期間,以首相鈴木貫太郎為代表的投降派主張馬上停戰,隻要保留天皇就行,而以阿南惟幾為代表的主戰派則依舊堅持有條件投降。由於雙方分歧實在太大,屢屢爭吵,會議便一直開到了次日淩晨。就在兩派人爭論不休時,突然有人推門進來報告,長崎又挨了一顆原子彈。聽聞長崎也被核爆了,剛剛消停的會場又開始爭論了起來,鈴木貫太郎和海軍大臣米內光政主張立即馬上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隻要保留天皇即可。阿南惟幾、豐田副武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以及“神風特攻隊”創始者大西瀧治郎等人仍然不甘心失敗,宣稱“加強防空就能避免原子彈轟炸”,主張“死中求生”,頑抗到底。到了投票表決環節,兩派人平票,繼續相持不下。看到這個結果,鈴木貫太郎和米內光政差點沒被氣死。阿南惟幾和梅津美治郎是陸軍出身,海軍管不著,但豐田副武和大西瀧治郎是海軍出身。為此,米內光政把兩人叫到辦公室大罵一通,斥責兩人將把日本帶向滅亡之徒,其聲音之大,隔著門板都能聽得到。結果,豐田和大西二人壓根不當迴事。二人和阿南惟幾一樣,始終堅持,米國鬼畜縱然有核彈百枚,足可夷平日本,但我大日本帝國軍人就是不慫。
見實在說不動主戰派,鈴木貫太郎隻好請天皇裕仁出來聖裁。有意思的是,東京大本營在本土臨時拚湊的幾十個師團,大部分都是裝備短缺的狀態,很多人連槍都沒有,隻分到一根竹竿,所以這些部隊又被戲稱為“竹槍師團”。然而,美軍接管日本後,卻在日本政府控製的倉庫中,發現了246萬支步槍、8.1萬把手槍、18.6萬挺自動武器、20.1萬門各式火炮(含擲彈筒)以及119萬噸彈藥。明明有武器,為什麽卻扔在倉庫裏吃灰呢?唯一的解釋就是,當時的日本軍隊和政府是相互獨立的,軍隊隻知道自己控製的工廠生產了多少,政府那頭到底生產了多少裝備,軍隊不知道,但是,裕仁肯定知道,因為軍隊和政府都要向他負責。裕仁和政府文官故意扣押著武器,說明他們都不想打了。
所謂的“1億玉碎”,不過是做做樣子嚇唬敵人。遇人很清楚,真要是把這些武器分發給一線部隊,死扛到底,大家都得玩完。由於裕仁不想“招核”,聖裁的結果自然便是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按理說,既然天皇已經裁決了,內閣和軍部照命令執行就好了。可散會之後,阿南惟幾卻拉著梅津美治郎等人繼續與投降派爭吵不休,這一吵,又是三天。
在此期間,蘇軍席卷中國東北,並準備在千葉群島發動登陸。按照“落日計劃”,美軍至少要在1946年的一季度才有可能拿下東京灣。蘇軍按計劃也是在同一時間對北海道發動攻勢,可蘇軍的進展過於迅速,不僅超出了日本的預料,也超出了美國的預料,讓人不寒而栗。
由此,美國對日本的態度也出現軟化,為了避免蘇聯染指日本,杜魯門突然接受了日本方麵打了折扣的“無條件投降”,也就是可以保留天皇帝位,不改變日本國體。為此,杜魯門還提前公布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並宣布全國放假兩天。美國的態度有所鬆動。
裕仁在8月14日再次召開禦前會議,又再次裁定“終戰”,君無戲言。天皇兩次裁定“終戰”,這事本應該就這麽定了,然而,裕仁的第二次裁定居然被主戰派給扣下了,這幫人拒絕向下傳達命令。當天下午,見爭吵沒個結果,裕仁明白,就算自己第三次裁定,也不會有結果的。於是,他便讓首相鈴木起草《終戰詔書》,準備第二天直接通電全國,造成既定事實。
8月14日夜,裕仁拿著詔書去錄音,錄完音後,讓人保存,準備在8月15日中午12點交由電台廣播宣布。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天皇決定投降的消息傳出後,陸軍軍官竹下正彥等人連夜殺死近衛師團師團長,又假借師團長森赳的名義,發布軍事動員令,起兵叛亂。叛軍一度控製了皇宮,四處尋找錄音,並派人搜尋鈴木貫太郎,想要將其除掉。
早在“二二六兵變”時,鈴木就被陸軍刺殺過,叛軍近距離向他連開三槍,但這老頭也是命硬,三發子彈居然都沒有擊中要害,得以死裏逃生。有了先前被刺殺的教訓,這迴聽到風吹草動,衛兵立即抬著鈴木逃出首相官邸,讓這老頭又僥幸撿迴一命。叛軍沒找到鈴木,一怒之下,放火燒了首相府,臨走前還打死一個中將。隨後,叛軍搜遍皇宮也沒有找到錄音。原來,內大臣木戶幸一提前得知陸軍有人要叛亂,將錄音藏了起來。
8月15日是中午12時,天皇的《終戰詔書》被播報了出來。廣播結束後,參與叛亂的軍士全部自殺,阿南惟幾等30幾名主戰派高層也選擇切腹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