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年年初,李隆基召安祿山入京,他推說生病沒來。
為他的大兒子安慶宗賜婚,令他出席觀禮,安祿山也稱病推辭了。
楊國忠再次信誓旦旦地進言說:“陛下,安祿山性情乖張、反複無常,任由他在河北坐大坐強,朝廷不加以製約,將來,一定會叛亂的!”
這一次,李隆基真的生氣了。
他大發雷霆道:“你說,召安祿山入朝,可試真心,結果,他如約而至;朕派中官輔趚琳去河北視察,他忠心耿耿,不見任何異常。難道,他真的叛變了,你才開心嗎?”
楊國忠被懟得啞口無言。
李隆基又道:“楊卿再說安祿山有謀反之心,朕隻能將你綁縛了,送給他處理!”
沒過多久,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以“憂國危”、“清君側”為名,悍然發動手中武力,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多民族共同組成的十五萬武卒,號稱二十萬,起兵反叛了大唐。
叛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
海內承平日久,大唐百姓有數代人未見過戰爭,不知金鼓之聲為何物。
安祿山的精銳步騎煙塵千裏,鼓噪聲震天動地,所過之處,皆望風瓦解。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如夢初醒的李隆基,終於相信安祿山是真的反了。
十一月,李隆基授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清為範陽節度使,至東都洛陽募兵,擊討安祿山。
封常清匆匆忙忙募得六萬兵馬,皆為庸工市井之流。
十二月初,叛軍到達洛陽城郊。
封常清首戰失利,且戰且退,西奔至陝州,遇到河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大軍,兩人退守潼關。
監軍使邊令誠大進讒言,說他們無故棄地、畏戰不前,還誣陷高仙芝克扣軍糧。盛怒之下,李隆基下旨將封常清與高仙芝賜死。
叛軍很快攻破洛陽,兵鋒直指長安。
駐紮在隴右、河西、朔方一帶的十五萬精兵被調遣到內地,造成邊防空虛。
吐蕃趁機而入,盡得隴右地區和河西走廊。
見宮闕而尊雄,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迫不及待地在洛陽稱帝,建立偽燕政權,年號聖武。
危急之中,在京養病的哥舒翰將軍被任命為太子先鋒兵馬元帥,率軍前往潼關拒敵。他和封常清、高仙芝一樣,采取守勢,固守潼關拒敵。
叛軍長久不得進,形勢眼見著有所好轉。
楊國忠不懂戰術,進讒言讓李隆基派出中官,逼其出關滅敵。
心急如焚的李隆基,不複年輕時代的英明果決,輕信讒言,不斷派出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
天寶十五年六月四日,年邁的哥舒翰被迫出戰,不幸兵敗被擒。
河東、華陰、馮翊、上洛的防禦使紛紛棄城而走,各郡守兵也都潰散逃命,戰場形勢急轉而下。
錯失潼關,長安無險可據,門戶洞開。六月二十日,安祿山的叛軍長驅直入,攻陷了長安。
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和高力士的護送下,李隆基帶著貴妃楊玉環、太子李亨、以及少數親信、皇子和公主,倉惶從禁苑的延秋門逃出,西入蜀地避難。
生活在皇宮外的大批皇子、皇孫和眷屬都未來得及帶上。
七月十五日,一行人到了金城縣馬嵬驛。
天氣炎熱,行路艱辛,饑腸轆轆的將士們對楊氏兄妹專權禍國,引起這場動亂,感到極度不滿。
驛館外一陣騷亂。有人喊道:“楊國忠與吐蕃和好使共同謀反!”“國賊就是你,非他人!”
李隆基不敢多問。他知道,這樣的騷亂,肯定沒有什麽好事。
過了很久,才戰戰兢兢地問道:“力士,外麵發生了何事?”
高力士從門外進來,對著漆黑的屋子道:“陛下,士卒嘩變,諸軍圍驛,擒殺了楊國忠,懸首驛門。其子楊暄及韓國夫人同時被殺,虢國夫人和楊國忠的夫人裴氏趁亂逃走了。”
“這些年,楊國忠得罪太多人,太子李亨、宦官李輔國、陳玄禮將軍,他們都不會放過他的……”
驛中無燈,高力士看不清楚李隆基是什麽表情。
他隻是靜靜地坐著,與同樣沉默著的楊玉環,在黑暗中無聲地對坐著,聽著外麵此起彼伏的騷動。
過了一會兒,高力士又沉聲道:“陛下,外麵六軍依然不發!”
“他們為何不發?”
“眾將士認為,楊國忠謀反,貴妃不應再侍駕!”高力士的聲音十分輕微。
話音未落,門外傳來了將士們粗獷有力的高唿聲:“陛下,楊氏一族禍國殃民,臣等請殺貴妃!”
忿忿不平的情緒猶如野火燎原,瞬間漫及到各個角落。
李隆基的心猛地顫抖了一下。
請殺貴妃的將士越來越多,連陳玄禮將軍也加入了請命的隊伍。
李隆基驟然驚覺,自己在位四十四年,已是七十二歲的高齡,哪裏還有力量與他們對抗?
由始至終,楊玉環沒有出聲,連一聲暗泣都沒有。
如果她因為害怕而啼哭了一聲,李隆基或許就心軟了。
他們默坐了整整半個時辰,誰也沒有出聲。
李隆基隻能忍痛割愛,含恨下令。“力士,賜貴妃三尺白綾,你一定要輕柔點,不要弄疼她的玉頸。”
黑暗中,他的聲音是那麽蒼老,那麽無力,像一個沉屙不愈的久病者。
“哎!老奴遵旨!”高力士悄悄抹了一下眼淚。
沒有人敢說,是這位偉大的開元聖帝在位後期,怠慢朝政,沉溺享樂,大唐朝政腐敗,國事日非,導致了這場安史之亂。
他們把大唐王朝由盛轉衰,國力急跌而下的罪過,都加到了一個無辜的女子身上。
高力士親手引楊玉環入宮,又親手將她送上了歸程。“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麵救不得,迴看血淚相和流。”
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三十八歲的某一天,為開元盛世的隕落,做了替罪的羔羊。
兵分二路。
太子李亨北上靈武,與支援關中的朔方大軍會合,組織反攻叛軍,被眾人擁立為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至德二年年初,安祿山被次子安慶緒所殺。
在白衣山人李泌的運籌下,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副使李光弼等人,挫其銳,解其紛,又得迴紇之助,成功收複了長安、洛陽。
大軍繼續向河東、河北挺進。
李隆基迴到長安,立刻被幽禁在興慶宮中。
他的童年是在幽閉中度過的,誰也沒想到,到了人生暮年,又迴到了幽閉的生活。
伺候他的,依然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侍監高力士。偶爾,玉真公主會帶著舊時宮女和梨園弟子來看望他。
寧王李憲於開元二十九年薨逝於長安府邸。身邊,隻剩下一位至親妹妹。
自己為父不慈,反噬他的是兒孫不孝。
晚年的他,在興慶宮裏獨居兩年多,夜夜看著一輪孤月升起,墜落在景龍池裏。每一個夜晚,都是淒涼又痛苦的。
昔日打過的羯鼓,吹過的玉笛,譜寫的曲子,統統收入到匣子裏,任它生塵積垢。
《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成了亡國之音,再也沒有人唱過、跳過。
一聽到它們,李隆基就會想起驚天動地的漁陽鼙鼓,想起蜀中斜穀雨寺中的鈴音。
最讓他心痛的是,兩京乾元殿收藏的十幾萬卷開元藏書,在這場動亂中一朝傾覆,尺簡不藏。《三洞瓊綱》也散失了大部分藏書。
那個為他修史纂書的澄懷,在開元末年孤獨地老去了。
李隆基懷念自己一手締造的開元盛世,卻又痛恨自己吹落了所有的繁花。
最懷念的,是敦敦教導自己的葉尊師。
他說過,如果自己不兢兢業業,半生功業會淪為泡影。他是開元盛世的締造者,也是開元盛世的的終結者!
這天,李隆基煢然站在花萼相輝樓上,遠眺著劫後餘生的長安。
行色匆匆的行人臉上,掛著憂傷的神情。那些在戰爭中被毀的坊門、圍牆、屋宇,還未來得及維修。
朝廷的經費都撥到邊地維修軍鎮和設施去了,重新穩固大唐邊防係統,比重建家園更加緊迫。
不遠處的勤政務本樓,原本是他批閱奏書,處理公務的地方。退位之後,他極少登上此樓,處處蛛網塵埃,荒涼至極。
此時,安史之亂並未結束,史思明父子擁兵割地,再次稱帝。
迴京的路上,人煙斷絕,千裏蕭條。
長安經曆多年的戰亂,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顯然比聖帝天後篡唐立周帶來的傷害,要嚴重多了。
大唐盛世,在一夜之間跌入了深淵。
不知不覺,李隆基成了曆史的罪人!
耳邊傳來一支熟悉的曲子。
有個清澈的童聲娓娓唱道:“琵琶聲聲怨楊柳,胡地迢迢水東流。玉門關外是唐土,何人解道收涼州。”
循聲望去,一位小姑娘穿著漿果色的齊胸襦裙,嘴裏哼著《涼州曲》,蹦蹦跳跳地從宮牆外經過。
看見須發皆白的李隆基,停下腳步,對著他揮手微笑。
一勾櫻唇,如清冷秋月一般,溫婉而靈動。
那身形、那微笑的模樣,像極了一個人。李隆基的嘴角情不自禁地漾起一絲微瀾,輕輕抬起手,朝她揮舞了幾下。
原來,天下詩人還在源源不斷地為《涼州曲》填詞!
小姑娘唱的這支歌詞,不知是何人所作,李隆基從來沒有聽過。
他們對西涼的歌詠,轉而為大唐朝廷丟失了河隴地區而扼腕哀歌。
駐紮在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唐軍,被吐蕃切斷了與中原王朝的聯絡,孤懸在外,苦苦堅守著搖搖欲墜的西域。
“玉門關外是唐土,何人解道收涼州。”他親手創作的《涼州曲》,旋律是那麽豪邁激越,為歌詞增添了幾分悲壯的色彩。
這不是一首簡單的曲子,更像是世人追憶開元盛世的音符!
高力士挺著老邁而略顯佝僂的身軀,慢慢走到他的身邊。
還未發話,臉上起了恛惶之色。
“太上皇,陛下久病纏身,怕您趁機複位,放任心腹寺人李輔國步步緊逼,處處為難我們。就在剛才,他將您最喜歡的三百多匹西域駿馬,幾乎都收走了……”
“收迴就收迴吧,給朕留個十匹就夠了。”李隆基背著雙手,低聲道。
“不多不少,就給您留下了十匹。”
李隆基說不出話。高力士又道:“他把興慶宮的寺人全部調迴大明宮,隻留下幾個老弱病殘的婢女……”
“有你一人忠心耿耿、不離不棄,陪伴朕就好!”
高力士眉間驟然一蹙。
“今日,陛下神智不清,李輔國強行要將您遷於太極宮甘露殿。老奴跟他頂了幾句嘴,他氣勢洶洶地說,要以 ‘潛通逆黨’的罪名,將我流放到遠地,還要勒令陳玄禮將軍致仕,讓您孤苦終老!”
“遷就遷吧!朕退位之後,煢煢獨處,形影相吊,去哪裏都是淒慘!”
不久前,長安久雨初晴,李隆基登上勤政務本樓。長安百姓發現了久未露麵的太上皇,紛紛高唿萬歲,聲動天地。
此事,令李亨極為不滿。
封為郕國公的李輔國趁機進讒言說:“太上皇居興慶宮,日日與外人交通,這都是高力士、陳玄禮等人的異謀!六軍將士,盡是靈武勳臣,日子久了,恐生不安!”
雖然退下大位,李隆基在百姓心中,還是威望極高的開元聖帝。
李亨龍體欠佳,纏綿病榻許久。
他擔心自己皇權不穩,有人趁機作亂,便默許李輔國將太上皇移宮到偏僻的甘露殿。
李輔國卻拿著雞毛當令箭,處處刁難興慶宮的人。
高力士強忍著傷悲,道:“李輔國設察事廳子,名義上是偵察百官。其實,是用來監督、逼壓興慶宮的。”
李隆基哀聲道:“朕寵信奸臣,決策失誤,開元之功,遠遠抵不了安史之過,活該受到欺壓!”
“更氣人的是,陛下不喜歡玉真公主經常來看望您,下令禁止她入宮。公主無奈,隻好迴到玉真觀居住。從此以後,恐怕再也沒有人會來看您了!”
除了高力士,還有誰會來看他呢?
昔日的兄弟,各個先他而去。
與他傾心相愛過的趙非兒、武慧語、楊玉環,都已香消玉殞,成了落在記憶中的一瓣梅花。
對了,有一瓣雪白的梅花,始終飄忽在他的記憶裏,從未落過地。
“阿翁,您為什麽要哭啊?”宮牆外的小姑娘高高仰起頭,大聲問道。
李隆基舉起手,拭去眼角的淚花,道:“阿翁哭自己不會做皇帝!前半生做了明君,後半生卻做了一個昏君!”
涼風拂起他鬢角的蓬鬆白發,那縷蒼白的顏色,若隱若現,與微弱的日光融合在了一起。
小姑娘的母親走過來,帶走了她。
也許,她憎恨這位給大唐帶來災難的帝王,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抬頭看他一眼。
李隆基憮然輕歎一聲,轉身進入花萼相輝樓內。
兩年後,寶應元年四月,李隆基在長安太極宮神龍殿淒涼離世,終年七十八歲。
群臣上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葬於泰陵。
此時,高力士被李輔國矯詔流放黔中,遇到大赦,才得以迴歸。
走到朗州,碰到流放之人談及長安京中事,才知太上皇和皇帝都已經駕崩,廣平王李豫登基為大唐新帝。
北望長安,高力士號啕痛哭,吐血而死。
一個強大的盛世,隨著這對君臣的離去,悄然無息地隕落了。
往日的繁華和輝煌,隻能從詩聖杜甫的《憶昔》中尋找一二: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為他的大兒子安慶宗賜婚,令他出席觀禮,安祿山也稱病推辭了。
楊國忠再次信誓旦旦地進言說:“陛下,安祿山性情乖張、反複無常,任由他在河北坐大坐強,朝廷不加以製約,將來,一定會叛亂的!”
這一次,李隆基真的生氣了。
他大發雷霆道:“你說,召安祿山入朝,可試真心,結果,他如約而至;朕派中官輔趚琳去河北視察,他忠心耿耿,不見任何異常。難道,他真的叛變了,你才開心嗎?”
楊國忠被懟得啞口無言。
李隆基又道:“楊卿再說安祿山有謀反之心,朕隻能將你綁縛了,送給他處理!”
沒過多久,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以“憂國危”、“清君側”為名,悍然發動手中武力,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多民族共同組成的十五萬武卒,號稱二十萬,起兵反叛了大唐。
叛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
海內承平日久,大唐百姓有數代人未見過戰爭,不知金鼓之聲為何物。
安祿山的精銳步騎煙塵千裏,鼓噪聲震天動地,所過之處,皆望風瓦解。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如夢初醒的李隆基,終於相信安祿山是真的反了。
十一月,李隆基授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清為範陽節度使,至東都洛陽募兵,擊討安祿山。
封常清匆匆忙忙募得六萬兵馬,皆為庸工市井之流。
十二月初,叛軍到達洛陽城郊。
封常清首戰失利,且戰且退,西奔至陝州,遇到河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大軍,兩人退守潼關。
監軍使邊令誠大進讒言,說他們無故棄地、畏戰不前,還誣陷高仙芝克扣軍糧。盛怒之下,李隆基下旨將封常清與高仙芝賜死。
叛軍很快攻破洛陽,兵鋒直指長安。
駐紮在隴右、河西、朔方一帶的十五萬精兵被調遣到內地,造成邊防空虛。
吐蕃趁機而入,盡得隴右地區和河西走廊。
見宮闕而尊雄,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迫不及待地在洛陽稱帝,建立偽燕政權,年號聖武。
危急之中,在京養病的哥舒翰將軍被任命為太子先鋒兵馬元帥,率軍前往潼關拒敵。他和封常清、高仙芝一樣,采取守勢,固守潼關拒敵。
叛軍長久不得進,形勢眼見著有所好轉。
楊國忠不懂戰術,進讒言讓李隆基派出中官,逼其出關滅敵。
心急如焚的李隆基,不複年輕時代的英明果決,輕信讒言,不斷派出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
天寶十五年六月四日,年邁的哥舒翰被迫出戰,不幸兵敗被擒。
河東、華陰、馮翊、上洛的防禦使紛紛棄城而走,各郡守兵也都潰散逃命,戰場形勢急轉而下。
錯失潼關,長安無險可據,門戶洞開。六月二十日,安祿山的叛軍長驅直入,攻陷了長安。
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和高力士的護送下,李隆基帶著貴妃楊玉環、太子李亨、以及少數親信、皇子和公主,倉惶從禁苑的延秋門逃出,西入蜀地避難。
生活在皇宮外的大批皇子、皇孫和眷屬都未來得及帶上。
七月十五日,一行人到了金城縣馬嵬驛。
天氣炎熱,行路艱辛,饑腸轆轆的將士們對楊氏兄妹專權禍國,引起這場動亂,感到極度不滿。
驛館外一陣騷亂。有人喊道:“楊國忠與吐蕃和好使共同謀反!”“國賊就是你,非他人!”
李隆基不敢多問。他知道,這樣的騷亂,肯定沒有什麽好事。
過了很久,才戰戰兢兢地問道:“力士,外麵發生了何事?”
高力士從門外進來,對著漆黑的屋子道:“陛下,士卒嘩變,諸軍圍驛,擒殺了楊國忠,懸首驛門。其子楊暄及韓國夫人同時被殺,虢國夫人和楊國忠的夫人裴氏趁亂逃走了。”
“這些年,楊國忠得罪太多人,太子李亨、宦官李輔國、陳玄禮將軍,他們都不會放過他的……”
驛中無燈,高力士看不清楚李隆基是什麽表情。
他隻是靜靜地坐著,與同樣沉默著的楊玉環,在黑暗中無聲地對坐著,聽著外麵此起彼伏的騷動。
過了一會兒,高力士又沉聲道:“陛下,外麵六軍依然不發!”
“他們為何不發?”
“眾將士認為,楊國忠謀反,貴妃不應再侍駕!”高力士的聲音十分輕微。
話音未落,門外傳來了將士們粗獷有力的高唿聲:“陛下,楊氏一族禍國殃民,臣等請殺貴妃!”
忿忿不平的情緒猶如野火燎原,瞬間漫及到各個角落。
李隆基的心猛地顫抖了一下。
請殺貴妃的將士越來越多,連陳玄禮將軍也加入了請命的隊伍。
李隆基驟然驚覺,自己在位四十四年,已是七十二歲的高齡,哪裏還有力量與他們對抗?
由始至終,楊玉環沒有出聲,連一聲暗泣都沒有。
如果她因為害怕而啼哭了一聲,李隆基或許就心軟了。
他們默坐了整整半個時辰,誰也沒有出聲。
李隆基隻能忍痛割愛,含恨下令。“力士,賜貴妃三尺白綾,你一定要輕柔點,不要弄疼她的玉頸。”
黑暗中,他的聲音是那麽蒼老,那麽無力,像一個沉屙不愈的久病者。
“哎!老奴遵旨!”高力士悄悄抹了一下眼淚。
沒有人敢說,是這位偉大的開元聖帝在位後期,怠慢朝政,沉溺享樂,大唐朝政腐敗,國事日非,導致了這場安史之亂。
他們把大唐王朝由盛轉衰,國力急跌而下的罪過,都加到了一個無辜的女子身上。
高力士親手引楊玉環入宮,又親手將她送上了歸程。“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麵救不得,迴看血淚相和流。”
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三十八歲的某一天,為開元盛世的隕落,做了替罪的羔羊。
兵分二路。
太子李亨北上靈武,與支援關中的朔方大軍會合,組織反攻叛軍,被眾人擁立為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至德二年年初,安祿山被次子安慶緒所殺。
在白衣山人李泌的運籌下,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副使李光弼等人,挫其銳,解其紛,又得迴紇之助,成功收複了長安、洛陽。
大軍繼續向河東、河北挺進。
李隆基迴到長安,立刻被幽禁在興慶宮中。
他的童年是在幽閉中度過的,誰也沒想到,到了人生暮年,又迴到了幽閉的生活。
伺候他的,依然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侍監高力士。偶爾,玉真公主會帶著舊時宮女和梨園弟子來看望他。
寧王李憲於開元二十九年薨逝於長安府邸。身邊,隻剩下一位至親妹妹。
自己為父不慈,反噬他的是兒孫不孝。
晚年的他,在興慶宮裏獨居兩年多,夜夜看著一輪孤月升起,墜落在景龍池裏。每一個夜晚,都是淒涼又痛苦的。
昔日打過的羯鼓,吹過的玉笛,譜寫的曲子,統統收入到匣子裏,任它生塵積垢。
《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成了亡國之音,再也沒有人唱過、跳過。
一聽到它們,李隆基就會想起驚天動地的漁陽鼙鼓,想起蜀中斜穀雨寺中的鈴音。
最讓他心痛的是,兩京乾元殿收藏的十幾萬卷開元藏書,在這場動亂中一朝傾覆,尺簡不藏。《三洞瓊綱》也散失了大部分藏書。
那個為他修史纂書的澄懷,在開元末年孤獨地老去了。
李隆基懷念自己一手締造的開元盛世,卻又痛恨自己吹落了所有的繁花。
最懷念的,是敦敦教導自己的葉尊師。
他說過,如果自己不兢兢業業,半生功業會淪為泡影。他是開元盛世的締造者,也是開元盛世的的終結者!
這天,李隆基煢然站在花萼相輝樓上,遠眺著劫後餘生的長安。
行色匆匆的行人臉上,掛著憂傷的神情。那些在戰爭中被毀的坊門、圍牆、屋宇,還未來得及維修。
朝廷的經費都撥到邊地維修軍鎮和設施去了,重新穩固大唐邊防係統,比重建家園更加緊迫。
不遠處的勤政務本樓,原本是他批閱奏書,處理公務的地方。退位之後,他極少登上此樓,處處蛛網塵埃,荒涼至極。
此時,安史之亂並未結束,史思明父子擁兵割地,再次稱帝。
迴京的路上,人煙斷絕,千裏蕭條。
長安經曆多年的戰亂,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顯然比聖帝天後篡唐立周帶來的傷害,要嚴重多了。
大唐盛世,在一夜之間跌入了深淵。
不知不覺,李隆基成了曆史的罪人!
耳邊傳來一支熟悉的曲子。
有個清澈的童聲娓娓唱道:“琵琶聲聲怨楊柳,胡地迢迢水東流。玉門關外是唐土,何人解道收涼州。”
循聲望去,一位小姑娘穿著漿果色的齊胸襦裙,嘴裏哼著《涼州曲》,蹦蹦跳跳地從宮牆外經過。
看見須發皆白的李隆基,停下腳步,對著他揮手微笑。
一勾櫻唇,如清冷秋月一般,溫婉而靈動。
那身形、那微笑的模樣,像極了一個人。李隆基的嘴角情不自禁地漾起一絲微瀾,輕輕抬起手,朝她揮舞了幾下。
原來,天下詩人還在源源不斷地為《涼州曲》填詞!
小姑娘唱的這支歌詞,不知是何人所作,李隆基從來沒有聽過。
他們對西涼的歌詠,轉而為大唐朝廷丟失了河隴地區而扼腕哀歌。
駐紮在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唐軍,被吐蕃切斷了與中原王朝的聯絡,孤懸在外,苦苦堅守著搖搖欲墜的西域。
“玉門關外是唐土,何人解道收涼州。”他親手創作的《涼州曲》,旋律是那麽豪邁激越,為歌詞增添了幾分悲壯的色彩。
這不是一首簡單的曲子,更像是世人追憶開元盛世的音符!
高力士挺著老邁而略顯佝僂的身軀,慢慢走到他的身邊。
還未發話,臉上起了恛惶之色。
“太上皇,陛下久病纏身,怕您趁機複位,放任心腹寺人李輔國步步緊逼,處處為難我們。就在剛才,他將您最喜歡的三百多匹西域駿馬,幾乎都收走了……”
“收迴就收迴吧,給朕留個十匹就夠了。”李隆基背著雙手,低聲道。
“不多不少,就給您留下了十匹。”
李隆基說不出話。高力士又道:“他把興慶宮的寺人全部調迴大明宮,隻留下幾個老弱病殘的婢女……”
“有你一人忠心耿耿、不離不棄,陪伴朕就好!”
高力士眉間驟然一蹙。
“今日,陛下神智不清,李輔國強行要將您遷於太極宮甘露殿。老奴跟他頂了幾句嘴,他氣勢洶洶地說,要以 ‘潛通逆黨’的罪名,將我流放到遠地,還要勒令陳玄禮將軍致仕,讓您孤苦終老!”
“遷就遷吧!朕退位之後,煢煢獨處,形影相吊,去哪裏都是淒慘!”
不久前,長安久雨初晴,李隆基登上勤政務本樓。長安百姓發現了久未露麵的太上皇,紛紛高唿萬歲,聲動天地。
此事,令李亨極為不滿。
封為郕國公的李輔國趁機進讒言說:“太上皇居興慶宮,日日與外人交通,這都是高力士、陳玄禮等人的異謀!六軍將士,盡是靈武勳臣,日子久了,恐生不安!”
雖然退下大位,李隆基在百姓心中,還是威望極高的開元聖帝。
李亨龍體欠佳,纏綿病榻許久。
他擔心自己皇權不穩,有人趁機作亂,便默許李輔國將太上皇移宮到偏僻的甘露殿。
李輔國卻拿著雞毛當令箭,處處刁難興慶宮的人。
高力士強忍著傷悲,道:“李輔國設察事廳子,名義上是偵察百官。其實,是用來監督、逼壓興慶宮的。”
李隆基哀聲道:“朕寵信奸臣,決策失誤,開元之功,遠遠抵不了安史之過,活該受到欺壓!”
“更氣人的是,陛下不喜歡玉真公主經常來看望您,下令禁止她入宮。公主無奈,隻好迴到玉真觀居住。從此以後,恐怕再也沒有人會來看您了!”
除了高力士,還有誰會來看他呢?
昔日的兄弟,各個先他而去。
與他傾心相愛過的趙非兒、武慧語、楊玉環,都已香消玉殞,成了落在記憶中的一瓣梅花。
對了,有一瓣雪白的梅花,始終飄忽在他的記憶裏,從未落過地。
“阿翁,您為什麽要哭啊?”宮牆外的小姑娘高高仰起頭,大聲問道。
李隆基舉起手,拭去眼角的淚花,道:“阿翁哭自己不會做皇帝!前半生做了明君,後半生卻做了一個昏君!”
涼風拂起他鬢角的蓬鬆白發,那縷蒼白的顏色,若隱若現,與微弱的日光融合在了一起。
小姑娘的母親走過來,帶走了她。
也許,她憎恨這位給大唐帶來災難的帝王,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抬頭看他一眼。
李隆基憮然輕歎一聲,轉身進入花萼相輝樓內。
兩年後,寶應元年四月,李隆基在長安太極宮神龍殿淒涼離世,終年七十八歲。
群臣上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葬於泰陵。
此時,高力士被李輔國矯詔流放黔中,遇到大赦,才得以迴歸。
走到朗州,碰到流放之人談及長安京中事,才知太上皇和皇帝都已經駕崩,廣平王李豫登基為大唐新帝。
北望長安,高力士號啕痛哭,吐血而死。
一個強大的盛世,隨著這對君臣的離去,悄然無息地隕落了。
往日的繁華和輝煌,隻能從詩聖杜甫的《憶昔》中尋找一二: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