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元氏進毒不成功,太平公主有點心虛膽怯,居然沉寂了半年之久。
先天二年上半年,朝野平靜,無風無浪。雙方都在低調隱忍中,暗暗修鱗養爪,積銳蓄威。
夜色之濃,莫過於破曉前的那一段黑暗。
敵人隱匿於黑暗中,並不說明他們要放棄初衷。
也許,隻是蹺足以待,等候一個合適的機會。一旦鼓角齊鳴,他們便會傾巢而出。
而李隆基,必須時時弓上弦,刀出鞘,支更坐夜,秉燭待旦。
先天二年四月以來,頻繁出入鎮國公主府的人,忽然多了許多。
除了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李猷、胡僧惠範,還有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晙、雍州長史新興郡王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等人。
李隆基獲取的名單中,還見到了太子少保薛稷的名字。
薛稷是父親多年的至交好友,幾乎可以算是唯一的好友。
景雲元年,他被貶為左散騎常侍後,很快又升為工、禮二部尚書,冊封晉國公,賜實封三百戶,加太子少保,參決政事,恩遇絲毫不減半分。
世人皆尊稱他為“薛少保”。
兒子薛伯陽,迎娶涼國公主,拜駙馬都尉、右千牛衛將軍,封安邑郡公。
李隆基十分敬重薛稷,朝中大事,常常請教於他。
中宗皇帝主政的時候,薛稷與宗楚客、竇懷貞等人交好。
不知何時開始,他漸漸被太平公主黨羽拉攏,與他們父子倆越走越遠。
或許,他還惦記著那次貶官,便離心懷恨,站到了敵對的立場上吧!
入夜,太極宮武德殿裏燈燭輝煌,李隆基看了侍中魏知古呈上來的一道密奏,獨自沉思了很久,再也無心處理政務。
一個人伏案弄墨,抄起《老子》來。
忽然,耳邊響起了熟悉的聲音。
“這幅八分隸書,遠看豐腴華麗,莊嚴恢弘。細看之下,用筆柔而無骨,結體雜亂無章,顯得特別拘謹,遠遠不及您的章草瀟灑,更得太宗皇帝的清麗之風,可見陛下抑鬱滿胸啊!”
葉法善天師不知何時站到了他的身後。
“尊師見笑了!”李隆基立刻起身,道,“太宗皇帝雅好翰墨,癡迷王羲之、師從虞世南,筆實墨沉,龍章鳳姿,連太上皇都隻能學得一二。予未敢言有太宗之風!”
葉法善天師走到禦前,道了一聲“福生無量天尊”。
“陛下自小便有聰慧之名,明斷幹練,智勇過人。少年靈氣最是難得,臣希望,您能時時保持這份靈氣,莫要越長大越規行矩步!”
李隆基道:“願聽尊師教誨!”
“臣發現,陛下和太宗皇帝有諸多相似之處。”
“予怎敢與太宗皇帝相提並論!”
“不!你們都有雄才大略,都以睿智著稱,都是二十七歲登基為帝。他強於陛下的,除了為大唐開國創下的累累戰功,還有他在生死攸關之際,一劍封喉、一招製敵的非凡魄力!”
禦案前,立著一座鎏金蓮座雁魚九枝燈。
幾盞燈豆裏的燈芯快要燃盡,即將滑落在膏油裏。
李隆基拿起一枚燈栝,將燈芯從膏油中一一挑了出來,武德殿裏又豁然明亮起來。
熒熒燭火,印在棱角分明的臉上,也照出了眼裏的幾分迷茫。
“太宗皇帝文武兼修,開創貞觀之治,是有史以來的治世巔峰。但玄武門之變,讓他背負了罵名,這個罵名,怕是要千年萬年地背下去了!”
“如果殺兄弑弟,為天下百姓換來一位頂天立地的天可汗,換來一個繁榮強盛的大唐盛世,後世百姓永遠尊奉為 ‘聖君’、 ‘千古帝範’,太宗皇帝一定也是樂於背下這個罵名的!”
燭光搖曳中,李隆基仿佛看見十九歲的太宗皇帝身披明光鎧甲,騎著白蹄烏,手持步槊,縱馳在淺水原的戰場上,出生入死,為李唐掃平西北。
秦王殿下的大名,在那一年威震隴西。
二十歲,平劉武周、宋金剛,收複並州,河東大捷,北方政權得以鞏固。
二十二歲,虎牢關之戰。擒兩王定中原,滅王世充、竇建德,定天下一統之勢。金甲凱旋歸來長安,功高蓋世,封無可封,高祖皇帝想破腦袋,賜給他一個“天策上將”的封號。
二十三歲,設計水淹七軍,揮師南下,聲震淮泗,重創劉黑闥、徐圓朗,收複河北山東。
二十五歲,平定楊文幹叛亂,擊退突厥。
二十七歲,玄武門喋血奪權,登基稱帝。
太宗皇帝一個人的戰功,就占了大唐開國功臣的七成。大唐最重要、最強大的對手,都是敗在他的手下。
登基的第二年,改元貞觀,精簡官吏,嘔心瀝血,開啟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迴望自己的前半生,二十五歲那年,力挽狂瀾,平定內難,使大唐王朝免遭再次顛覆。
這份功績,雖然無法與太宗皇帝相提而論,但他是大唐帝王,太宗皇帝的重孫,也該有“天上天下,唯吾獨尊”的氣魄!
在江山社稷麵前,豈容荊棘蔓草縱橫,虺蟲蛇蠍作祟?
葉法善天師從風袖裏掏出一把魚皮鞘金銀鈿裝獸紋短刀,雙手托舉著,獻給李隆基。
“此刀,是尚書左相張說委托臣轉交陛下的!”
李隆基伸手接過沉甸甸的短刀,眼眸深深眯了一下。
“這把短刀,安金藏用它剖心救過太上皇,予將其討來,隨身佩戴多年。去年驪山秋獮,公主黨羽叫囂著要與予比武。張說憤而應戰,贏了挑戰他的崔湜,予將此刀賞賜給了他。”
“張丞郎說,看到此刀,您就會明白他的心意!
李隆基慢慢抽出刀鋒,一道凜若秋霜的寒光,閃過他的眼前。
硎新雪刃,光納日月,叫人赫然生出徹骨的寒意。
張說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被罷去宰相之職,貶為尚書左相、東都留守。
迴贈短刀,分明是在暗示他要果斷行事,盡早以武力鏟除公主一黨!
“尊師,您還記得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嗎?”李隆基嗖地將刀鋒推入魚皮鞘中。
“臣當然記得,天樞聳立在洛陽紫微城端門外,整整二十年了!聽說,天樞落成那日,洛陽人頭攢動、車駕如流,宮裏宮外大酺三日。”
“那天,上林苑宿羽宮大宴百官和四方來賓,皇祖母笑得合不攏嘴。學士們獻詩不可勝數,文章宿老李嶠站在台上,誦讀他的《奉和天樞成宴夷夏群僚應製》。出使中原的各國使節,無不以瞻仰過天樞、明堂和天堂為榮!”
“洛陽如此熱鬧,陛下在哪裏呢?”
“那時,予才十歲,剛剛失去母親不久,坐在席上,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並沒有聽懂他們吟詠讚美的是什麽,也不明白,天樞上那一句 ‘紀革命之功,貶皇家之德’,究竟是什麽意思!”
“紀革命之功,貶皇家之德,充分說明,天樞是武氏家族的紀功柱。”葉法善天師道。
他看見李隆基皺眉蹙眼,臉頰上的肌肉在微微抽動著。
“予現在明白了,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不僅僅武氏黜唐頌周的紀功柱,也是李氏王朝的恥辱柱!”
“陛下終究是明白了,現在明白也不遲!”
李隆基緊緊地握住師父的手。
“尊師說得對!太平公主是大周王朝最大的政治遺留,一直深刻地影響著當下的政局。她就是這一柱令人羞恥的天樞!予發誓,為了天下太平,一定要銷毀天樞,鏟除公主的勢力!”
葉法善天師星目含威,他的手,輕輕地蓋在李隆基的手背上。
雪刀封隱,孤劍在匣,一旦出鞘,必定會威震天下!
李隆基星夜召迴了東都留守張說、荊州長史崔日用。
他在武德殿裏秘密召見了他們。
一同出席的還有葉法善天師、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兵部尚書郭元振、剛剛升為中書侍郎的王琚、左武衛將軍王毛仲、金吾衛中郎將李宜德、尚乘奉禦王守一、殿中少監薑皎、太仆少卿李令問等人。
眾人齊坐一堂。李隆基和高力士慢悠悠地從屏風後麵踱步出來。
還未坐定,李隆基指著王琚說道:“座下諸卿,就數王琚最有血性!”
王琚站起來,行了個叉手禮。
“近年來,臣和葉天師一樣,閉門讀讀玄象合煉之書,十分安分守己,並無出格之事!”
“予說的是,你在神龍年間,與駙馬王同皎密謀刺殺武三思一事,雖未成功,但你做了很多李氏宗親想做又不敢做的事,予非常欣賞你!”
王琚含笑道:“王同皎被武三思誅殺後,臣逃至揚州,隱姓埋名,躲過了一劫。得到陛下賞識,拜為中書侍郎,這是三生之幸!”
李旦登基後,王琚聽到朝廷為王同皎平反昭雪的消息,返迴長安。
在寶昌寺普潤法師的引薦下,與當時還是太子的李隆基有過一次會麵。
正是那一次會麵,王琚一針見血地指出,太平公主就是當下最大的威脅,必須先下手為強。
這在極度缺人的情況下,王琚的出現,簡直就是天降甘露。
從此,他以煉丹師的身份,遊走於東宮和鎮國公主府之間,為李隆基提供了不少重要的消息。
幾位宮婢們列隊上來敬茶,擺上瓜果點心。
今日的李隆基,一臉雲淡風輕,眾人都以為,他要與大家開一個茶話會。
李隆基撣了撣絳紅色團龍紋袍衫上的塵土,安然坐到龍榻上。
眉頭忽而一蹙,道:“太平公主權傾朝野,朝中大臣,多為其用,成為當下一大禍患。她不僅行廢太子、阻止太上皇傳位,甚至,在予的飲食中進毒,幸得上天護佑,樁樁都未成功!”
李範和李業第一次知道,太平姑姑曾在三郎的飲食中下毒,不由得大吃一驚,臉上愀然失了色。
馬上明白過來,今日這場聚會,並不是什麽吟詩鬥茗的茶話會。
又聽到他說道:“予接到王琚和魏知古的密報,太平公主將於七月初四操縱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等人,圖謀逼宮。予已經忍無可忍,決意要結束這一切!”
太平公主雄心勃勃地決定,效法唐隆之變,率領羽林禁軍突入武德殿,控製皇帝,逼其退位,然後另立他人。
竇懷貞、蕭至忠、岑羲、李猷和李欽等人在南衙舉兵響應。
李隆基鏗鏘果斷的聲音,像一尊大鼎,把李範和李業的腦袋沉沉地壓了下去。
父親禪位三郎,是因為他兩邊都不想得罪,既不想傷了與姑姑的兄妹之情,又不想傷了與三郎的父子之情,卻無法真正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
隻要軍國大權還掌握在父親手中,姑姑就有同三郎繼續鬥爭的資本和底氣。
三郎處處忍讓,難以維持自己的帝位,唯有再次發起兵變,掌握朝廷的主導權,方能真正保全自己!
葉法善天師感歎了一句:“太平公主身份顯貴,富可敵國,與陛下幾乎隻有一步之遙。溪壑可盈,人心卻貪婪無饜,她終究還是邁出了這一步,可惜啊可惜!”
郭元振、張說、王毛仲、李宜德等人目目相覷,沒有說話。
四下闃然無聲。
崔日用起身道:“今日是七月初一了,眼見公主謀逆在即,時間非常緊迫。陛下身為太子時,欲討捕她,礙於子道臣道,不易明誅。現在您已登大位,但下一詔,逆黨賊子誰敢不伏誅呢?”
“予不是不敢下詔,隻恐驚動了太上皇!”
“天子之孝在於安定四海!陛下可快人一步,先奪北衙四軍,後收逆黨,速戰速決,根本不會驚動太上皇!”
“崔卿此計,非常幹脆利落!予對這個 ‘快’字,深有感觸。唐隆一戰,我們僅僅快了韋庶人一步,就奪取了先機,贏得最後的勝利!”
“請陛下下令,我們一定勇往直前,決不退縮!”
李隆基頷之,轉身對王毛仲道:“毛仲,你這邊能調動的武衛禁軍有多少?”
前不久,王毛仲升為左武衛將軍,統領府兵去了。
他行了個叉手禮,道:“臣手下有武衛禁軍五百人。”
“七月初三那天,你與王琚、薑皎一起,調用閑廄中的馬匹,率領三百禁軍,從武德殿進入虔化門,埋伏在門後。予像往常一樣,召見常元楷、李慈和李欽,他們來武德殿,必定經過虔化門,見到他們,立刻將其斬首!”
王毛仲響亮地迴了一聲“是!”
唐隆之戰他臨陣脫逃,心中一直愧疚。這一次,無論如何,都要把這個差事辦好。
“李宜德!”
李宜德挺身應道:“臣在!請陛下吩咐!”
“你和薛王、王守一、李令問組隊,率領一支金吾衛禁軍,去南衙搜捕竇懷貞、蕭至忠、岑羲、崔湜、李猷、賈膺福、唐晙等人,並將他們一一斬首。事定之後,予會與張說、崔日用一起,出來宣布他們的罪狀!”
眾人齊聲頷命。
葉法善天師道:“兩座皇宮的安全誰來負責?”
李隆基道:“予已經全權委托給葛福順將軍了。”
郭元振輕咳兩聲,道:“陛下,老臣是兵部尚書,您可別忘了老臣。”
“郭卿年紀大了,予不忍心讓你去冒險。眼下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非得托付你不可!”
“請陛下吩咐!”
“太上皇在太極宮百福殿養病,初三那天,你率一支萬騎精銳保護他,務必要守好肅章門、承慶門和百福門,莫要讓他驚恐!”
郭元振鄭重地凝視一眼李隆基,叉手領命。
先天二年上半年,朝野平靜,無風無浪。雙方都在低調隱忍中,暗暗修鱗養爪,積銳蓄威。
夜色之濃,莫過於破曉前的那一段黑暗。
敵人隱匿於黑暗中,並不說明他們要放棄初衷。
也許,隻是蹺足以待,等候一個合適的機會。一旦鼓角齊鳴,他們便會傾巢而出。
而李隆基,必須時時弓上弦,刀出鞘,支更坐夜,秉燭待旦。
先天二年四月以來,頻繁出入鎮國公主府的人,忽然多了許多。
除了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李猷、胡僧惠範,還有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晙、雍州長史新興郡王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等人。
李隆基獲取的名單中,還見到了太子少保薛稷的名字。
薛稷是父親多年的至交好友,幾乎可以算是唯一的好友。
景雲元年,他被貶為左散騎常侍後,很快又升為工、禮二部尚書,冊封晉國公,賜實封三百戶,加太子少保,參決政事,恩遇絲毫不減半分。
世人皆尊稱他為“薛少保”。
兒子薛伯陽,迎娶涼國公主,拜駙馬都尉、右千牛衛將軍,封安邑郡公。
李隆基十分敬重薛稷,朝中大事,常常請教於他。
中宗皇帝主政的時候,薛稷與宗楚客、竇懷貞等人交好。
不知何時開始,他漸漸被太平公主黨羽拉攏,與他們父子倆越走越遠。
或許,他還惦記著那次貶官,便離心懷恨,站到了敵對的立場上吧!
入夜,太極宮武德殿裏燈燭輝煌,李隆基看了侍中魏知古呈上來的一道密奏,獨自沉思了很久,再也無心處理政務。
一個人伏案弄墨,抄起《老子》來。
忽然,耳邊響起了熟悉的聲音。
“這幅八分隸書,遠看豐腴華麗,莊嚴恢弘。細看之下,用筆柔而無骨,結體雜亂無章,顯得特別拘謹,遠遠不及您的章草瀟灑,更得太宗皇帝的清麗之風,可見陛下抑鬱滿胸啊!”
葉法善天師不知何時站到了他的身後。
“尊師見笑了!”李隆基立刻起身,道,“太宗皇帝雅好翰墨,癡迷王羲之、師從虞世南,筆實墨沉,龍章鳳姿,連太上皇都隻能學得一二。予未敢言有太宗之風!”
葉法善天師走到禦前,道了一聲“福生無量天尊”。
“陛下自小便有聰慧之名,明斷幹練,智勇過人。少年靈氣最是難得,臣希望,您能時時保持這份靈氣,莫要越長大越規行矩步!”
李隆基道:“願聽尊師教誨!”
“臣發現,陛下和太宗皇帝有諸多相似之處。”
“予怎敢與太宗皇帝相提並論!”
“不!你們都有雄才大略,都以睿智著稱,都是二十七歲登基為帝。他強於陛下的,除了為大唐開國創下的累累戰功,還有他在生死攸關之際,一劍封喉、一招製敵的非凡魄力!”
禦案前,立著一座鎏金蓮座雁魚九枝燈。
幾盞燈豆裏的燈芯快要燃盡,即將滑落在膏油裏。
李隆基拿起一枚燈栝,將燈芯從膏油中一一挑了出來,武德殿裏又豁然明亮起來。
熒熒燭火,印在棱角分明的臉上,也照出了眼裏的幾分迷茫。
“太宗皇帝文武兼修,開創貞觀之治,是有史以來的治世巔峰。但玄武門之變,讓他背負了罵名,這個罵名,怕是要千年萬年地背下去了!”
“如果殺兄弑弟,為天下百姓換來一位頂天立地的天可汗,換來一個繁榮強盛的大唐盛世,後世百姓永遠尊奉為 ‘聖君’、 ‘千古帝範’,太宗皇帝一定也是樂於背下這個罵名的!”
燭光搖曳中,李隆基仿佛看見十九歲的太宗皇帝身披明光鎧甲,騎著白蹄烏,手持步槊,縱馳在淺水原的戰場上,出生入死,為李唐掃平西北。
秦王殿下的大名,在那一年威震隴西。
二十歲,平劉武周、宋金剛,收複並州,河東大捷,北方政權得以鞏固。
二十二歲,虎牢關之戰。擒兩王定中原,滅王世充、竇建德,定天下一統之勢。金甲凱旋歸來長安,功高蓋世,封無可封,高祖皇帝想破腦袋,賜給他一個“天策上將”的封號。
二十三歲,設計水淹七軍,揮師南下,聲震淮泗,重創劉黑闥、徐圓朗,收複河北山東。
二十五歲,平定楊文幹叛亂,擊退突厥。
二十七歲,玄武門喋血奪權,登基稱帝。
太宗皇帝一個人的戰功,就占了大唐開國功臣的七成。大唐最重要、最強大的對手,都是敗在他的手下。
登基的第二年,改元貞觀,精簡官吏,嘔心瀝血,開啟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迴望自己的前半生,二十五歲那年,力挽狂瀾,平定內難,使大唐王朝免遭再次顛覆。
這份功績,雖然無法與太宗皇帝相提而論,但他是大唐帝王,太宗皇帝的重孫,也該有“天上天下,唯吾獨尊”的氣魄!
在江山社稷麵前,豈容荊棘蔓草縱橫,虺蟲蛇蠍作祟?
葉法善天師從風袖裏掏出一把魚皮鞘金銀鈿裝獸紋短刀,雙手托舉著,獻給李隆基。
“此刀,是尚書左相張說委托臣轉交陛下的!”
李隆基伸手接過沉甸甸的短刀,眼眸深深眯了一下。
“這把短刀,安金藏用它剖心救過太上皇,予將其討來,隨身佩戴多年。去年驪山秋獮,公主黨羽叫囂著要與予比武。張說憤而應戰,贏了挑戰他的崔湜,予將此刀賞賜給了他。”
“張丞郎說,看到此刀,您就會明白他的心意!
李隆基慢慢抽出刀鋒,一道凜若秋霜的寒光,閃過他的眼前。
硎新雪刃,光納日月,叫人赫然生出徹骨的寒意。
張說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被罷去宰相之職,貶為尚書左相、東都留守。
迴贈短刀,分明是在暗示他要果斷行事,盡早以武力鏟除公主一黨!
“尊師,您還記得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嗎?”李隆基嗖地將刀鋒推入魚皮鞘中。
“臣當然記得,天樞聳立在洛陽紫微城端門外,整整二十年了!聽說,天樞落成那日,洛陽人頭攢動、車駕如流,宮裏宮外大酺三日。”
“那天,上林苑宿羽宮大宴百官和四方來賓,皇祖母笑得合不攏嘴。學士們獻詩不可勝數,文章宿老李嶠站在台上,誦讀他的《奉和天樞成宴夷夏群僚應製》。出使中原的各國使節,無不以瞻仰過天樞、明堂和天堂為榮!”
“洛陽如此熱鬧,陛下在哪裏呢?”
“那時,予才十歲,剛剛失去母親不久,坐在席上,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並沒有聽懂他們吟詠讚美的是什麽,也不明白,天樞上那一句 ‘紀革命之功,貶皇家之德’,究竟是什麽意思!”
“紀革命之功,貶皇家之德,充分說明,天樞是武氏家族的紀功柱。”葉法善天師道。
他看見李隆基皺眉蹙眼,臉頰上的肌肉在微微抽動著。
“予現在明白了,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不僅僅武氏黜唐頌周的紀功柱,也是李氏王朝的恥辱柱!”
“陛下終究是明白了,現在明白也不遲!”
李隆基緊緊地握住師父的手。
“尊師說得對!太平公主是大周王朝最大的政治遺留,一直深刻地影響著當下的政局。她就是這一柱令人羞恥的天樞!予發誓,為了天下太平,一定要銷毀天樞,鏟除公主的勢力!”
葉法善天師星目含威,他的手,輕輕地蓋在李隆基的手背上。
雪刀封隱,孤劍在匣,一旦出鞘,必定會威震天下!
李隆基星夜召迴了東都留守張說、荊州長史崔日用。
他在武德殿裏秘密召見了他們。
一同出席的還有葉法善天師、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兵部尚書郭元振、剛剛升為中書侍郎的王琚、左武衛將軍王毛仲、金吾衛中郎將李宜德、尚乘奉禦王守一、殿中少監薑皎、太仆少卿李令問等人。
眾人齊坐一堂。李隆基和高力士慢悠悠地從屏風後麵踱步出來。
還未坐定,李隆基指著王琚說道:“座下諸卿,就數王琚最有血性!”
王琚站起來,行了個叉手禮。
“近年來,臣和葉天師一樣,閉門讀讀玄象合煉之書,十分安分守己,並無出格之事!”
“予說的是,你在神龍年間,與駙馬王同皎密謀刺殺武三思一事,雖未成功,但你做了很多李氏宗親想做又不敢做的事,予非常欣賞你!”
王琚含笑道:“王同皎被武三思誅殺後,臣逃至揚州,隱姓埋名,躲過了一劫。得到陛下賞識,拜為中書侍郎,這是三生之幸!”
李旦登基後,王琚聽到朝廷為王同皎平反昭雪的消息,返迴長安。
在寶昌寺普潤法師的引薦下,與當時還是太子的李隆基有過一次會麵。
正是那一次會麵,王琚一針見血地指出,太平公主就是當下最大的威脅,必須先下手為強。
這在極度缺人的情況下,王琚的出現,簡直就是天降甘露。
從此,他以煉丹師的身份,遊走於東宮和鎮國公主府之間,為李隆基提供了不少重要的消息。
幾位宮婢們列隊上來敬茶,擺上瓜果點心。
今日的李隆基,一臉雲淡風輕,眾人都以為,他要與大家開一個茶話會。
李隆基撣了撣絳紅色團龍紋袍衫上的塵土,安然坐到龍榻上。
眉頭忽而一蹙,道:“太平公主權傾朝野,朝中大臣,多為其用,成為當下一大禍患。她不僅行廢太子、阻止太上皇傳位,甚至,在予的飲食中進毒,幸得上天護佑,樁樁都未成功!”
李範和李業第一次知道,太平姑姑曾在三郎的飲食中下毒,不由得大吃一驚,臉上愀然失了色。
馬上明白過來,今日這場聚會,並不是什麽吟詩鬥茗的茶話會。
又聽到他說道:“予接到王琚和魏知古的密報,太平公主將於七月初四操縱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等人,圖謀逼宮。予已經忍無可忍,決意要結束這一切!”
太平公主雄心勃勃地決定,效法唐隆之變,率領羽林禁軍突入武德殿,控製皇帝,逼其退位,然後另立他人。
竇懷貞、蕭至忠、岑羲、李猷和李欽等人在南衙舉兵響應。
李隆基鏗鏘果斷的聲音,像一尊大鼎,把李範和李業的腦袋沉沉地壓了下去。
父親禪位三郎,是因為他兩邊都不想得罪,既不想傷了與姑姑的兄妹之情,又不想傷了與三郎的父子之情,卻無法真正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
隻要軍國大權還掌握在父親手中,姑姑就有同三郎繼續鬥爭的資本和底氣。
三郎處處忍讓,難以維持自己的帝位,唯有再次發起兵變,掌握朝廷的主導權,方能真正保全自己!
葉法善天師感歎了一句:“太平公主身份顯貴,富可敵國,與陛下幾乎隻有一步之遙。溪壑可盈,人心卻貪婪無饜,她終究還是邁出了這一步,可惜啊可惜!”
郭元振、張說、王毛仲、李宜德等人目目相覷,沒有說話。
四下闃然無聲。
崔日用起身道:“今日是七月初一了,眼見公主謀逆在即,時間非常緊迫。陛下身為太子時,欲討捕她,礙於子道臣道,不易明誅。現在您已登大位,但下一詔,逆黨賊子誰敢不伏誅呢?”
“予不是不敢下詔,隻恐驚動了太上皇!”
“天子之孝在於安定四海!陛下可快人一步,先奪北衙四軍,後收逆黨,速戰速決,根本不會驚動太上皇!”
“崔卿此計,非常幹脆利落!予對這個 ‘快’字,深有感觸。唐隆一戰,我們僅僅快了韋庶人一步,就奪取了先機,贏得最後的勝利!”
“請陛下下令,我們一定勇往直前,決不退縮!”
李隆基頷之,轉身對王毛仲道:“毛仲,你這邊能調動的武衛禁軍有多少?”
前不久,王毛仲升為左武衛將軍,統領府兵去了。
他行了個叉手禮,道:“臣手下有武衛禁軍五百人。”
“七月初三那天,你與王琚、薑皎一起,調用閑廄中的馬匹,率領三百禁軍,從武德殿進入虔化門,埋伏在門後。予像往常一樣,召見常元楷、李慈和李欽,他們來武德殿,必定經過虔化門,見到他們,立刻將其斬首!”
王毛仲響亮地迴了一聲“是!”
唐隆之戰他臨陣脫逃,心中一直愧疚。這一次,無論如何,都要把這個差事辦好。
“李宜德!”
李宜德挺身應道:“臣在!請陛下吩咐!”
“你和薛王、王守一、李令問組隊,率領一支金吾衛禁軍,去南衙搜捕竇懷貞、蕭至忠、岑羲、崔湜、李猷、賈膺福、唐晙等人,並將他們一一斬首。事定之後,予會與張說、崔日用一起,出來宣布他們的罪狀!”
眾人齊聲頷命。
葉法善天師道:“兩座皇宮的安全誰來負責?”
李隆基道:“予已經全權委托給葛福順將軍了。”
郭元振輕咳兩聲,道:“陛下,老臣是兵部尚書,您可別忘了老臣。”
“郭卿年紀大了,予不忍心讓你去冒險。眼下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非得托付你不可!”
“請陛下吩咐!”
“太上皇在太極宮百福殿養病,初三那天,你率一支萬騎精銳保護他,務必要守好肅章門、承慶門和百福門,莫要讓他驚恐!”
郭元振鄭重地凝視一眼李隆基,叉手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