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法善天師繼續帶著澄懷遊曆四方,搜尋冶劍的材料。
子虛與石清留在太鶴山洞天,每日早起讀書,學習卜辭、符架、琴術、劍術,午後,向耕心草堂的師兄們學醫,日子忙碌而充實。
這天,忙完功課,喂了小鹿,子虛提著蓮花天師盞,往丹山門走去。
耕心草堂外,幾位布衣鄉人跪在地上,撮土焚香,向著西方虔誠地叩拜,嘴裏叨念著“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尊號。
他急忙上前喝斥道:“你們為何在此拜佛?”
鄉人們迴道:“天後令沙門禪師智運於洛陽龍門山上鑿成一萬五千尊佛像,稱之為萬佛洞,今日正式開光了。”
“聽說那洞中,正壁上有一尊巨大的阿彌陀佛,高約一丈多,端坐於束腰蓮花座上,背後有五十四枝蓮花,分別坐有菩薩或供養人像,極其壯觀。我們無法前去敬一炷香,隻能在此遙遙相拜了!”
另一位鄉人說:“萬佛洞外南壁上,還鑿刻了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右手執麈尾,左手提淨瓶,那是佛家 ‘萬法皆空歸南海,一塵不染靜禪心’的至高境界,我們不可不敬啊!”
七嘴八舌,心虔意誠。
子虛又氣又急,哭笑不得。
“人人都知道,天後崇佛至深。阿彌陀佛是西方淨土教主,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可是,這裏是道家聖地太鶴山洞天,供奉的是三清、四禦和昊天大帝!”
鄉人們麵麵廝覷,說不出話來。
他們忘記了,這裏是太鶴山洞天,在道家聖地拜佛,豈不是來砸場子的?
子虛又道:“如果你們是為了祈福祛病,在此拜佛,情有可原。如果不是,你們就不怕神仙降罪嗎?”
“是啊,佛陀和菩薩固然尊貴,神仙也得罪不起啊!”
眾人嘴裏嘟囔著,默默地收拾了香火蠟燭,子虛也就不去追究了。
道教本是大唐國教,被曆代皇帝尊為上教。隻因天後崇佛,到處鑿石窟,立大像,百姓也紛紛跟著她信了佛教。
他搖了搖頭,正欲進入耕心草堂,一位抱著孩子的女子忽地放聲大哭起來。
懷中的小女孩麵紅耳赤,雙目緊閉,臉頰滾燙,渾身一滴汗都沒有。
隊伍那麽長,輪到她還早的很,年輕的母親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嚶嚶地哭了出來。
子虛走過去,給小女孩診了脈。
她的脈搏虛浮無力,細軟如冉冉蝦遊,隱隱約約,忽而一躍,忽而一浮,有時候又杳然不見,難以尋覓。
“這位娘子,不要著急!小姑娘看起來很嚴重,但她隻是外感發熱,侵襲體內,大約是受了風寒引起的。估摸著身體不好,胃口也不好,是不是一兩天未進食了?”
女子連連點頭,道:“她兩天未吃下一口飯了。”
子虛從身上掏出一張符籙,道:“這張五雷金符可祛病驅邪,迴去之後貼於姑娘的後腦,再取濕布貼在她的額頭降溫,喂飽了飯,不出半日,自然就好了。”
女子接了符籙,千恩萬謝。
“子虛道長年紀輕輕,卻那麽有本事。誰說我佛慈悲,普渡眾生,當然還是道教最好,一張符籙,就得天地眾神相助,化解各種災禍病痛!”
剛才那幾位焚香拜佛的鄉人十分不服氣,與她爭論起來。
“釋迦深思苦難之道,創立佛教,傳入中原,大唐百姓才開始深悟四諦、緣起、五蘊、無常和無我!”
那女子迴道:“道教為大唐本土宗教,是清靜仙化之道,你們舍宗忘本,偏要信什麽夷狄之教!”
“信佛教好!佛家勸人多布施,多修福慧。你看,天後日日虔誠禮佛,天下得以平平安安,無災無害,多好啊!”
“當然是道教好!大唐以道教立國,數代皇帝明確規定,道教位居佛教之上!”
一位年老的婆婆拄著拐杖,也加入了爭辯的隊伍。
“娘子,我們信佛的人相信眾生根器不同,教導之法,不能泥一,也不會詆毀其他宗教。不像玄門中屢屢出現一些惡徒,寫什麽《老子化胡經》,來詆毀佛法,快跟著天後信佛教吧!”
“我決不信佛!”那女子堅定地拒絕了。
眾人七嘴八舌。看那架勢,雙方幾乎要打起架來了。
一個說道好,一個說佛好。
一個說跟天皇崇道好,一個說跟天後崇佛好。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究竟是為何好。
那女子抱著孩子,以一己之力,力敵眾舌。
“佛教這麽好,為何有那麽多皇帝下令滅佛,將佛刹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為尊者、和尚改為道士,讓他們留發頂冠呢?”
一句話把大家說的啞口無言。
子虛趕緊走過來,拉開了雙方。
“佛道二者,興替衰榮,都不離帝王的愛惡親仇,我們有什麽好爭論的?大家各成派係,排斥異己,互相詆毀,佛徒著笑道論,道流亦作笑佛,實在是無趣的很。在這裏,我們隻談病情,莫談佛道!”
眾人聽了,罵罵咧咧地散去,佛道之爭才漸漸平息下去。
子虛輕歎一聲,信步走入耕心草堂,站在大堂上,一股藥香撲鼻而來。
白芷、當歸、獨活、厚樸、莪術、丁香、八角、砂仁、海棠、白蘇、肉桂、艾草、黃芪、五加皮、樟腦、沉香、麝香、藿香、冰片、薄荷、黨參。
還有芒硝、硫黃、赭石、雄黃、膽礬、明礬、赤石脂、海浮石等等,各種本草和礦物混合成一股奇異的藥香。
耕心草堂不僅有本草湯液、針灸,也有導引、胎息、內丹、辟穀,內視等,兼道、德、符、占、簽、咒、齋、祭等道術,挽迴了無數病染膏肓的性命。
七星鬥櫃貼牆而立,陳列整齊,櫃台上擺著藥鬥、藥戥、藥匙、藥尺、藥碾、藥缽、藥篩等物品。
負責調劑藥品的小道站在鬥櫃前,忙得團團轉,抬手取,低頭拿,準確快速地配好所需的藥品。
幾位師兄正在望聞問切,一番斟酌之後,提筆開方。
“子虛,你來得正好,這裏缺個人手,師兄剛想去尋你呢!”清溪觀中年紀最大的師兄逸隱法師看見他,連忙舉手招唿。
“石清不是在嗎?”
“他不學無術,什麽也幫不了。望聞問診不行,畫符念咒不行,厭劾鬼神也不行,大概隻能在藥釜前做個燒火童子,添根木柴煽把火。”
“他年紀還小,等他開竅了就好了!”子虛笑笑,朝逸隱法師走去,“剛才,他說要來這裏幫你們的,怎麽不見他的影子呢?”
逸隱法師一努嘴巴,道:“諾,你看他,一個人在院子裏玩得正起勁呢!”
子虛沒有迴頭。不看用,他知曉石清貪玩的樣子。
送走最後一個病人,天色已晚,暮靄沉沉,風起四麵八方,吹來了陣陣徹骨的寒意。
子虛在櫃台上收拾著淩亂的藥戥、藥碾和藥缽,忽然看見窗外紛紛揚揚飄起了鵝毛大雪,心裏才幡然憬覺,又一個歲暮嚴冬來臨了。
雪落霏霏,一會兒,漫山遍野如銀裝素裹一般,目光所及之處,皆是白茫茫的。
耕心草堂外,幾株翠竹上堆滿了層層積雪。
不知何處飛來一隻灰雀兒,蹙踏著竹梢的微雪玩耍,偶爾啾鳴一兩聲,好像也在為這場突如其來的落雪而感到驚喜呢。
子虛捧起蓮花天師盞,掀起暖帳走到庭院中,看見石清在牆角下堆了一個雪人。
師弟學業不堪造就,但真的是心靈手巧,做的雪人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天冷,雪人也怕凍的!”子虛把圍在脖子上的桂皮棕色的巾帛摘下,圍在了雪人身上。
“謝謝師兄!你日日無微不至地照顧小鹿,辛苦了!”石清含笑瞥了他一眼,專心地給雪人雕琢起眼睛鼻子來。
子虛低頭看著蓮花天師盞中的小鹿。
經過師父多次修複元神、他的精心喂養,小鹿日漸靈動起來。
它整日在青芝漿水中悠然遊蕩,一會兒把琉璃蓮蓬當作懸崖,縱身躍下;一會兒,踩著一支花蕊,把自己彈迴到蓮蓬上。
玩累了,這會兒正頭枕蓮子,唿唿大睡呢!
他抬起頭,仰望著混元峰,山上的小徑、梅林、蒼鬆、翠竹、秀石,所有的亭台樓閣,都被三尺大雪洗滌得幹幹淨淨、一塵不染。
子虛拍了一下蓮花天師盞,輕喚道:“醒醒!醒醒!混元峰下雪啦,我帶你去看看混元峰的雪景,你一定沒有欣賞過!”
小鹿迷迷糊糊地醒來,一躍而起。
他小心翼翼地捧著蓮花天師盞,踏著滿階雪滿,一步一步走上山來。
小徑上,腳底蓮花步步生,很快又被漫天飛雪抹去了。
子虛一邊走,一邊介紹起來。
“你看,進入丹山門便是清溪觀,這是太鶴山洞天唯一的一座道觀。因為山間有一條芝溪,清冽無比,所以得名。師父也常常被人稱為清溪道士呢!”
“點易台到了,我最喜歡在這裏撫琴。十裏青山,鶴聲斷續,幾點落花,一榻清風,別有一番幽趣!”
隔著晶瑩剔透的琉璃盞壁,小鹿好奇地打量著這個雪白的世界。
子虛的身子向右轉去。
“遠處那片大殿是紫霞宮,師父居住在那裏。滿山的白梅,已經含苞欲放,不出兩日,就要盛開了。花開時,迎風鬥雪,不知是滿山白梅還是滿山白雪呢。”
小鹿嚶嚶地低鳴了兩聲,好像在說,等梅花開了,你帶我來看看啊!
繼續前行,走到白鶴洞外。
“一步一數,從山下走到師父的白鶴洞,剛好是九百九十九步。洞裏冬暖夏涼,可是個讀書修行的好地方!”
白鶴洞坐落在混元峰之巔。
一塊四四方方的巨大青石,掩覆在皚皚白雪下,猶如華蓋一般,與其他幾塊青石,隨意搭在山坡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天然洞穴。
幾棵古拙虯曲的蒼鬆,頂著一頭白雪,簇擁著青石,昂首指向萬裏蒼穹,撒下一地的清幽。
葉法善天師把白鶴洞上方的這塊巨石起名叫四角岩。
他時常囑咐弟子,做人行事,也要像這塊青石,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直內方外之人,才是君子。
步入白鶴洞。洞內有石案、石凳、石榻,別有一番天地。
一汪清泉清澈見底,繞著石榻日夜潺流,氤氳水霧終年升騰,從來不會漫溢出來。
“這叫渡心泉。師父說,這汪清泉本是仙根,源自天上,常喝有化腐生肌、起死迴生的功效。所以,他常常用這裏的泉水為百姓治病,救了無數奄奄一息的病患。”
轉了一圈,子虛捧著蓮花天師盞走出白鶴洞。
白鶴洞外,一株老梅開得正歡,滿樹瓊枝。風細細,雪垂垂,香氣彌漫在山野間。
走到梅樹前,把蓮花天師盞放在枝柯上。
他拍拍樹幹,自言自語道:“這株老梅,是混元峰當之無愧的梅王,年年就數它開得最早。等它快凋謝了,其它梅樹才敢競相開放!”
混元峰的水土很奇怪,無論什麽品種的梅花種在這裏,開出的花都是潔白如玉的。
一到梅開季節,太鶴山洞天就會成為一片廣袤無垠的香雪海。
等到來年,黃鶯鳴澗時,滿山的梅子逐漸進入成熟期,梅林又變成鬱鬱蔥蔥的樣子。
葉法善天師便會吩咐弟子采擷青梅,或製成梅幹,或釀成甘甜的梅子酒。
師徒們坐在點易台上,談經論道,各抒己見。渴了,便輕呷一口梅子酒。
子虛麵冠如玉,一身素雅道袍,與梅樹一樣清姿卓然。
明眉皓齒,謙謙君子態;溫文爾雅,翩翩少年郎。
漫山遍野,梅香隱隱。一輪圓月從山巔升起,碩大、潔白而又明亮。
月光下,一位白衣少年屏氣凝神,深深吸了一口梅花的清香,一個迴身,騞然抽出了身後的太乙混元劍。
茫茫雪地裏,袖藏神武,身姿翩躚。
一劍臥霜鬥,七星纏蛟龍,劍氣凜如芒,銀輝滌人心。
太上無極劍法橫掃八方、縱橫四海。劍光流淌處,急風掃地,薄雲低垂,足下卻不沾一絲雪痕。
月光落在蓮花天師盞裏,照出一個玲瓏剔透的別樣世界。
小鹿瞪著杏核般的眼睛,一動不動地看著子虛舞劍,看到興起處,便歡快地揚起蹄子,四下亂躥。
子虛收劍入鞘,在雪地裏臨風而立。
雪後初霽,月光暮寒,山河俱白,這樣的美景,怕是一生一世也看不夠。
“天色已晚,我們也該下山了。”
他輕輕地捧起蓮花天師盞,踩著月光一路返迴,一步一數,身後蓮花朵朵。
永隆二年,立春剛剛過去,天氣乍暖還寒。一道敕旨從長安快馬送至青田太鶴山洞天。
子虛、石清代替師父接了敕旨。
待使者遠去,子虛偷偷打開敕旨,看了一遍。
“聽說,師叔祖到了長安,陛下和太子對其極其寵信,重新執掌了玄都觀,還被立為東宮太傅。在他的推動下,師父也得到了一個隆重的封號,可惜他老人家雲遊四海去了,這份驚喜,暫時先替他保管著吧!”
石清拿過敕旨一看,李治天皇敕封師父為元真護國法師,並命其淬煉護國聖劍。
“這些蝸名蠅利,師父才看不上!陛下命其淬煉護國聖劍,才是最合他心意的事!”
“是啊!師父終於有借口長期居於太鶴山洞天,不用進京侍君了!”
“師父身負天命,終究要再次出山的。淬煉聖劍,冥助帝業,他一個都不會落下,隻是孰先孰後的問題。”
子虛將敕旨重新封好,裝入匣子中。
“師弟言之有理。這一定是師叔祖給陛下出的主意,他在為師父爭取留在江南的時間!”
“聖劍成,既是護國法器,也是我們太鶴山洞天的法器,一舉兩得,師父一定會很開心的!”
子虛輕輕闔上匣子,道:“師父和師兄離開太鶴山洞天很久了,不知道他們到哪裏,什麽時候才能迴來呢?”
子虛與石清留在太鶴山洞天,每日早起讀書,學習卜辭、符架、琴術、劍術,午後,向耕心草堂的師兄們學醫,日子忙碌而充實。
這天,忙完功課,喂了小鹿,子虛提著蓮花天師盞,往丹山門走去。
耕心草堂外,幾位布衣鄉人跪在地上,撮土焚香,向著西方虔誠地叩拜,嘴裏叨念著“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尊號。
他急忙上前喝斥道:“你們為何在此拜佛?”
鄉人們迴道:“天後令沙門禪師智運於洛陽龍門山上鑿成一萬五千尊佛像,稱之為萬佛洞,今日正式開光了。”
“聽說那洞中,正壁上有一尊巨大的阿彌陀佛,高約一丈多,端坐於束腰蓮花座上,背後有五十四枝蓮花,分別坐有菩薩或供養人像,極其壯觀。我們無法前去敬一炷香,隻能在此遙遙相拜了!”
另一位鄉人說:“萬佛洞外南壁上,還鑿刻了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右手執麈尾,左手提淨瓶,那是佛家 ‘萬法皆空歸南海,一塵不染靜禪心’的至高境界,我們不可不敬啊!”
七嘴八舌,心虔意誠。
子虛又氣又急,哭笑不得。
“人人都知道,天後崇佛至深。阿彌陀佛是西方淨土教主,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可是,這裏是道家聖地太鶴山洞天,供奉的是三清、四禦和昊天大帝!”
鄉人們麵麵廝覷,說不出話來。
他們忘記了,這裏是太鶴山洞天,在道家聖地拜佛,豈不是來砸場子的?
子虛又道:“如果你們是為了祈福祛病,在此拜佛,情有可原。如果不是,你們就不怕神仙降罪嗎?”
“是啊,佛陀和菩薩固然尊貴,神仙也得罪不起啊!”
眾人嘴裏嘟囔著,默默地收拾了香火蠟燭,子虛也就不去追究了。
道教本是大唐國教,被曆代皇帝尊為上教。隻因天後崇佛,到處鑿石窟,立大像,百姓也紛紛跟著她信了佛教。
他搖了搖頭,正欲進入耕心草堂,一位抱著孩子的女子忽地放聲大哭起來。
懷中的小女孩麵紅耳赤,雙目緊閉,臉頰滾燙,渾身一滴汗都沒有。
隊伍那麽長,輪到她還早的很,年輕的母親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嚶嚶地哭了出來。
子虛走過去,給小女孩診了脈。
她的脈搏虛浮無力,細軟如冉冉蝦遊,隱隱約約,忽而一躍,忽而一浮,有時候又杳然不見,難以尋覓。
“這位娘子,不要著急!小姑娘看起來很嚴重,但她隻是外感發熱,侵襲體內,大約是受了風寒引起的。估摸著身體不好,胃口也不好,是不是一兩天未進食了?”
女子連連點頭,道:“她兩天未吃下一口飯了。”
子虛從身上掏出一張符籙,道:“這張五雷金符可祛病驅邪,迴去之後貼於姑娘的後腦,再取濕布貼在她的額頭降溫,喂飽了飯,不出半日,自然就好了。”
女子接了符籙,千恩萬謝。
“子虛道長年紀輕輕,卻那麽有本事。誰說我佛慈悲,普渡眾生,當然還是道教最好,一張符籙,就得天地眾神相助,化解各種災禍病痛!”
剛才那幾位焚香拜佛的鄉人十分不服氣,與她爭論起來。
“釋迦深思苦難之道,創立佛教,傳入中原,大唐百姓才開始深悟四諦、緣起、五蘊、無常和無我!”
那女子迴道:“道教為大唐本土宗教,是清靜仙化之道,你們舍宗忘本,偏要信什麽夷狄之教!”
“信佛教好!佛家勸人多布施,多修福慧。你看,天後日日虔誠禮佛,天下得以平平安安,無災無害,多好啊!”
“當然是道教好!大唐以道教立國,數代皇帝明確規定,道教位居佛教之上!”
一位年老的婆婆拄著拐杖,也加入了爭辯的隊伍。
“娘子,我們信佛的人相信眾生根器不同,教導之法,不能泥一,也不會詆毀其他宗教。不像玄門中屢屢出現一些惡徒,寫什麽《老子化胡經》,來詆毀佛法,快跟著天後信佛教吧!”
“我決不信佛!”那女子堅定地拒絕了。
眾人七嘴八舌。看那架勢,雙方幾乎要打起架來了。
一個說道好,一個說佛好。
一個說跟天皇崇道好,一個說跟天後崇佛好。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究竟是為何好。
那女子抱著孩子,以一己之力,力敵眾舌。
“佛教這麽好,為何有那麽多皇帝下令滅佛,將佛刹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為尊者、和尚改為道士,讓他們留發頂冠呢?”
一句話把大家說的啞口無言。
子虛趕緊走過來,拉開了雙方。
“佛道二者,興替衰榮,都不離帝王的愛惡親仇,我們有什麽好爭論的?大家各成派係,排斥異己,互相詆毀,佛徒著笑道論,道流亦作笑佛,實在是無趣的很。在這裏,我們隻談病情,莫談佛道!”
眾人聽了,罵罵咧咧地散去,佛道之爭才漸漸平息下去。
子虛輕歎一聲,信步走入耕心草堂,站在大堂上,一股藥香撲鼻而來。
白芷、當歸、獨活、厚樸、莪術、丁香、八角、砂仁、海棠、白蘇、肉桂、艾草、黃芪、五加皮、樟腦、沉香、麝香、藿香、冰片、薄荷、黨參。
還有芒硝、硫黃、赭石、雄黃、膽礬、明礬、赤石脂、海浮石等等,各種本草和礦物混合成一股奇異的藥香。
耕心草堂不僅有本草湯液、針灸,也有導引、胎息、內丹、辟穀,內視等,兼道、德、符、占、簽、咒、齋、祭等道術,挽迴了無數病染膏肓的性命。
七星鬥櫃貼牆而立,陳列整齊,櫃台上擺著藥鬥、藥戥、藥匙、藥尺、藥碾、藥缽、藥篩等物品。
負責調劑藥品的小道站在鬥櫃前,忙得團團轉,抬手取,低頭拿,準確快速地配好所需的藥品。
幾位師兄正在望聞問切,一番斟酌之後,提筆開方。
“子虛,你來得正好,這裏缺個人手,師兄剛想去尋你呢!”清溪觀中年紀最大的師兄逸隱法師看見他,連忙舉手招唿。
“石清不是在嗎?”
“他不學無術,什麽也幫不了。望聞問診不行,畫符念咒不行,厭劾鬼神也不行,大概隻能在藥釜前做個燒火童子,添根木柴煽把火。”
“他年紀還小,等他開竅了就好了!”子虛笑笑,朝逸隱法師走去,“剛才,他說要來這裏幫你們的,怎麽不見他的影子呢?”
逸隱法師一努嘴巴,道:“諾,你看他,一個人在院子裏玩得正起勁呢!”
子虛沒有迴頭。不看用,他知曉石清貪玩的樣子。
送走最後一個病人,天色已晚,暮靄沉沉,風起四麵八方,吹來了陣陣徹骨的寒意。
子虛在櫃台上收拾著淩亂的藥戥、藥碾和藥缽,忽然看見窗外紛紛揚揚飄起了鵝毛大雪,心裏才幡然憬覺,又一個歲暮嚴冬來臨了。
雪落霏霏,一會兒,漫山遍野如銀裝素裹一般,目光所及之處,皆是白茫茫的。
耕心草堂外,幾株翠竹上堆滿了層層積雪。
不知何處飛來一隻灰雀兒,蹙踏著竹梢的微雪玩耍,偶爾啾鳴一兩聲,好像也在為這場突如其來的落雪而感到驚喜呢。
子虛捧起蓮花天師盞,掀起暖帳走到庭院中,看見石清在牆角下堆了一個雪人。
師弟學業不堪造就,但真的是心靈手巧,做的雪人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天冷,雪人也怕凍的!”子虛把圍在脖子上的桂皮棕色的巾帛摘下,圍在了雪人身上。
“謝謝師兄!你日日無微不至地照顧小鹿,辛苦了!”石清含笑瞥了他一眼,專心地給雪人雕琢起眼睛鼻子來。
子虛低頭看著蓮花天師盞中的小鹿。
經過師父多次修複元神、他的精心喂養,小鹿日漸靈動起來。
它整日在青芝漿水中悠然遊蕩,一會兒把琉璃蓮蓬當作懸崖,縱身躍下;一會兒,踩著一支花蕊,把自己彈迴到蓮蓬上。
玩累了,這會兒正頭枕蓮子,唿唿大睡呢!
他抬起頭,仰望著混元峰,山上的小徑、梅林、蒼鬆、翠竹、秀石,所有的亭台樓閣,都被三尺大雪洗滌得幹幹淨淨、一塵不染。
子虛拍了一下蓮花天師盞,輕喚道:“醒醒!醒醒!混元峰下雪啦,我帶你去看看混元峰的雪景,你一定沒有欣賞過!”
小鹿迷迷糊糊地醒來,一躍而起。
他小心翼翼地捧著蓮花天師盞,踏著滿階雪滿,一步一步走上山來。
小徑上,腳底蓮花步步生,很快又被漫天飛雪抹去了。
子虛一邊走,一邊介紹起來。
“你看,進入丹山門便是清溪觀,這是太鶴山洞天唯一的一座道觀。因為山間有一條芝溪,清冽無比,所以得名。師父也常常被人稱為清溪道士呢!”
“點易台到了,我最喜歡在這裏撫琴。十裏青山,鶴聲斷續,幾點落花,一榻清風,別有一番幽趣!”
隔著晶瑩剔透的琉璃盞壁,小鹿好奇地打量著這個雪白的世界。
子虛的身子向右轉去。
“遠處那片大殿是紫霞宮,師父居住在那裏。滿山的白梅,已經含苞欲放,不出兩日,就要盛開了。花開時,迎風鬥雪,不知是滿山白梅還是滿山白雪呢。”
小鹿嚶嚶地低鳴了兩聲,好像在說,等梅花開了,你帶我來看看啊!
繼續前行,走到白鶴洞外。
“一步一數,從山下走到師父的白鶴洞,剛好是九百九十九步。洞裏冬暖夏涼,可是個讀書修行的好地方!”
白鶴洞坐落在混元峰之巔。
一塊四四方方的巨大青石,掩覆在皚皚白雪下,猶如華蓋一般,與其他幾塊青石,隨意搭在山坡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天然洞穴。
幾棵古拙虯曲的蒼鬆,頂著一頭白雪,簇擁著青石,昂首指向萬裏蒼穹,撒下一地的清幽。
葉法善天師把白鶴洞上方的這塊巨石起名叫四角岩。
他時常囑咐弟子,做人行事,也要像這塊青石,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直內方外之人,才是君子。
步入白鶴洞。洞內有石案、石凳、石榻,別有一番天地。
一汪清泉清澈見底,繞著石榻日夜潺流,氤氳水霧終年升騰,從來不會漫溢出來。
“這叫渡心泉。師父說,這汪清泉本是仙根,源自天上,常喝有化腐生肌、起死迴生的功效。所以,他常常用這裏的泉水為百姓治病,救了無數奄奄一息的病患。”
轉了一圈,子虛捧著蓮花天師盞走出白鶴洞。
白鶴洞外,一株老梅開得正歡,滿樹瓊枝。風細細,雪垂垂,香氣彌漫在山野間。
走到梅樹前,把蓮花天師盞放在枝柯上。
他拍拍樹幹,自言自語道:“這株老梅,是混元峰當之無愧的梅王,年年就數它開得最早。等它快凋謝了,其它梅樹才敢競相開放!”
混元峰的水土很奇怪,無論什麽品種的梅花種在這裏,開出的花都是潔白如玉的。
一到梅開季節,太鶴山洞天就會成為一片廣袤無垠的香雪海。
等到來年,黃鶯鳴澗時,滿山的梅子逐漸進入成熟期,梅林又變成鬱鬱蔥蔥的樣子。
葉法善天師便會吩咐弟子采擷青梅,或製成梅幹,或釀成甘甜的梅子酒。
師徒們坐在點易台上,談經論道,各抒己見。渴了,便輕呷一口梅子酒。
子虛麵冠如玉,一身素雅道袍,與梅樹一樣清姿卓然。
明眉皓齒,謙謙君子態;溫文爾雅,翩翩少年郎。
漫山遍野,梅香隱隱。一輪圓月從山巔升起,碩大、潔白而又明亮。
月光下,一位白衣少年屏氣凝神,深深吸了一口梅花的清香,一個迴身,騞然抽出了身後的太乙混元劍。
茫茫雪地裏,袖藏神武,身姿翩躚。
一劍臥霜鬥,七星纏蛟龍,劍氣凜如芒,銀輝滌人心。
太上無極劍法橫掃八方、縱橫四海。劍光流淌處,急風掃地,薄雲低垂,足下卻不沾一絲雪痕。
月光落在蓮花天師盞裏,照出一個玲瓏剔透的別樣世界。
小鹿瞪著杏核般的眼睛,一動不動地看著子虛舞劍,看到興起處,便歡快地揚起蹄子,四下亂躥。
子虛收劍入鞘,在雪地裏臨風而立。
雪後初霽,月光暮寒,山河俱白,這樣的美景,怕是一生一世也看不夠。
“天色已晚,我們也該下山了。”
他輕輕地捧起蓮花天師盞,踩著月光一路返迴,一步一數,身後蓮花朵朵。
永隆二年,立春剛剛過去,天氣乍暖還寒。一道敕旨從長安快馬送至青田太鶴山洞天。
子虛、石清代替師父接了敕旨。
待使者遠去,子虛偷偷打開敕旨,看了一遍。
“聽說,師叔祖到了長安,陛下和太子對其極其寵信,重新執掌了玄都觀,還被立為東宮太傅。在他的推動下,師父也得到了一個隆重的封號,可惜他老人家雲遊四海去了,這份驚喜,暫時先替他保管著吧!”
石清拿過敕旨一看,李治天皇敕封師父為元真護國法師,並命其淬煉護國聖劍。
“這些蝸名蠅利,師父才看不上!陛下命其淬煉護國聖劍,才是最合他心意的事!”
“是啊!師父終於有借口長期居於太鶴山洞天,不用進京侍君了!”
“師父身負天命,終究要再次出山的。淬煉聖劍,冥助帝業,他一個都不會落下,隻是孰先孰後的問題。”
子虛將敕旨重新封好,裝入匣子中。
“師弟言之有理。這一定是師叔祖給陛下出的主意,他在為師父爭取留在江南的時間!”
“聖劍成,既是護國法器,也是我們太鶴山洞天的法器,一舉兩得,師父一定會很開心的!”
子虛輕輕闔上匣子,道:“師父和師兄離開太鶴山洞天很久了,不知道他們到哪裏,什麽時候才能迴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