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端午節要到了。羊山村比以往的這個時候都要冷清。往年,每到端午節,在北江打工的一部分人會趁著廠子裏沒事做,迴來陪老人孩子過節。可是這一兩年,很少有人中途迴來過這無關緊要的節日了,大家都忙著掙錢。更重要的一個原因,隨著小作坊的取締,年輕一些的人進了正軌廠子,時間上沒有這麽自由,不方便迴來。而上了年紀,被淘汰下來的那些人呢,有的留在家裏帶孫兒,還有的到別的地方謀出路去了。其中一部分人到了縣裏的工地上打小工,還有的像陳有和一樣,投靠到了小孩的身邊。


    整個羊山村寂靜得可怕。正月裏熱鬧非凡的巷子在此刻見不到一個人影,偶爾有一個兩個人走在路上,都能清晰地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和唿吸聲。大隊門口沒有一群一夥談天說地的年輕人,沒有拖兒帶女來吃豆腐腦的媽媽,也沒有打秋風閑逛的閑人、跑來跑去的孩子。當然,也不會有擺攤賣豆腐腦、燒烤、麻辣燙的小攤。大隊附近的三家小賣店沒有一個顧客,店主人坐在屋裏百無聊賴地看電視。不遠處的祠堂,隻開了一扇側門,裏邊連個人影子也沒有。大家都忙,忙著拉扯孩子、忙著田間地頭、忙著在服務區上班,誰也沒空像以前一樣總到這些地方來閑逛。以前大家都講究快活,現在都攢著一口氣想多掙點錢,想著怎麽超越別人。


    同時隨著年輕人的離開,原本停在村子裏的那些令人驚歎的小轎車也不見了,隻有一些人家停著三輪車在門口。


    與這冷清景象相反的是羊山房屋建築的紅火。羊山家家戶戶清一水的氣派樓房,水泥馬路通到每家每戶的門口,自來水也在去年年底通了,人們徹底擺脫了打水吃的日子。村裏甚至還在各個路口安上了路燈,一到夜裏就會亮。


    可是這些漂亮的房子卻成了空殼,很多的房子門窗緊閉,它們的主人在正月就離開了,要到臘月才迴來。


    即使有人住的房子也是同樣冷清。一般家庭都是老人帶著小孩,少部分是媽媽陪著孩子在家,甚至有的隻有孩子守著。偌大的房子,成天沒有聲響,連說話都能聽見迴聲。很多房子你根本不知道它有沒有人在住,隻有通過煮飯的聲音判斷家裏有沒有人。也隻有這個時候,羊山村才有那麽一點人氣。


    因為怕弄髒新房子,人們都不願意養雞鴨鵝等家禽,想吃就去鎮上買。原本在村裏隨處可見的黃狗也不見蹤影。記憶中雞鳴狗吠的場景再也看不見了……


    你說,那有沒有可能大家都到田地裏去了呢?


    顯然也沒有。


    此時,羊山前邊的那片一望無際的稻田已經染成了淡黃色,過不了多久,稻穀就要成熟。可是無垠的黃色大地上卻不見幾個人在忙活。除了三四個挽著褲腳、在這黃色的大地上間雜著的綠色菜地裏忙活的莊稼人,再也不見其他。


    村裏的田很多都被別人承包了,幾十畝幾十畝的包。很多人不在家,家裏的地就以一年幾百元的價格給了一些承包商做。


    剩下一些沒有被承包的地也不用主人像之前一樣管。現在種地都講機械化,耕田有耕田機,插秧有插秧機,收割有收割機,什麽都是先進的現代化。


    港子河兩岸是綠油油的水草。壩上的草也異常豐美。那是因為現在沒有人家養牛了,沒有牛來吃草。要是放在二十年前,那是放牛娃們最愛去的幾個地方。


    可惜了這麽好的草。


    村裏人氣最旺的地方估計也隻有村小學了吧。朗朗的讀書聲從羊山小學的上空傳來,是那樣動聽。


    中午十二點整,“叮鈴鈴”的下課鈴聲響起。


    羊山小學瞬間像燒開的水一樣沸騰起來。一群一夥的孩子從鐵柵欄門裏衝出來,打打鬧鬧地跑進了村中的各條小巷子。


    在這些孩子中,一個圓圓腦袋、單眼皮的男娃娃正和另一個瘦瘦的男生肩並肩往學堂的右邊走去。過了兵子醫生原先的診所,往前走一二十米,就拐進了往學友門前的那條小路。


    圓圓腦袋的男孩正是錦生,而另一個男生則是他的同班同學小睿,也是學凱的孫子。


    今年十一歲的錦生在羊山小學上五年級。現在是放學吃午飯的時間,他要迴家裏吃飯。


    兩個孩子追追打打地跑進了巷子,很快就到了學凱的門前。小睿高高興興地跑進了路邊一棟小洋房裏,錦生繼續往前走著。他徑直朝斜對麵,幾十米遠處的陳有登屋裏走去。


    這些年錦生一直跟著二伯、二伯娘生活。他的吃穿用度全部都是有登在負責,他生病、學校報名、開家長會等等,全都是有登在管。錦生幾乎可以說是有登的親兒子,除了不是有登親生的,其他方麵有登可以說比一個父親還要盡職盡責。錦生也把有登兩口子當作親生父母般看待。


    從學凱門口往前走十來米就右拐上了一條寬一點的水泥路,沿著這條水泥馬路走一二十米,就看到了有登那棟貼著綠色瓷磚的三層樓房。


    有登的房子在馬路的左手邊第二棟,靠路邊的一棟是組裏另外一戶人家起的小洋房。


    錦生輕車熟路地走到有登的門口。門前的屋簷下停著一輛耕田機,旁邊還堆了不少碼得整整齊齊的柴火。雖然村裏絕大部分的人家都用上了液化氣,可是有登兩口子舍不得花那個錢,還是時不時會去耙點鬆針、砍柴迴來燒。已經成才的樹是不準砍的,他們一般都是砍點灌木。


    在大門的另一邊,一個摔得坑坑窪窪的鋁盆子就那樣擱在地上,盆子裏是半盤子拌了米糠的稀飯。五六隻“咕咕”叫的母雞和三隻毛色漂亮的公雞正圍著盤子搶食。


    錦生一腳邁進屋裏,隻見二伯娘叢蓮正好從後邊的灶房裏端出熱騰騰的菜。一碗辣椒煎豆腐,裏邊還擱了肉沫,一碗素炒黃瓜。


    錦生親熱地喊了一聲“伯娘”。


    叢蓮把菜擱到仿大理石圓桌上,對錦生說:“剛好飯熟了,快來吃飯。”


    錦生去灶房門前的搖水井上洗了手,這才返迴到前廳。


    有登去給慶來老板的油茶林鬆土去了,還沒迴來。


    錦生從碗櫃裏拿出兩副碗筷,叢蓮和錦生各盛了一碗飯,先吃上了。


    沒一會兒,有登扛著鋤頭,一身濕淋淋地進了門。


    錦生馬上懂事地起身去碗櫃裏再拿出一副碗筷。


    叢蓮從樓梯口的那間房裏提出一個白色的塑料壺,壺裏是半壺糯米酒。這是從村裏陳九斤屋裏買來的米酒,專門給有登解乏用的。因為常年幹重活,陳有登總是感覺渾身腰酸背痛,為了緩解疼痛,他總愛在幹完活後喝一碗米酒。聽說楊梅泡酒喝了對身體好,他還特意去山裏采了野楊梅,讓叢蓮泡酒。


    等叢蓮的楊梅酒擺到了桌上,有登也從搖水井那裏洗好臉出來了。他把濕淋淋的上衣脫了,搭在椅背上,然後一口氣幹下了半碗酒。


    “嗨呀……”


    有登發出暢快的一聲感歎。


    然後一家三口一邊吃飯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


    桃花在學校裏上學,金生在閩中市幹活,丹紅也在北江進廠打鞋,家裏隻有他們三個。


    飯吃到一半,有登想起來今天上午在慶來的油茶林有豐打電話給他的事,他對錦生說到,“錦生,你爸說端午節就不迴來了。”


    錦生無所謂地說:“哦,曉得。”


    有豐這些年沒怎麽管過錦生,他迴不迴來對錦生來說好像沒什麽關係。他並不會像別的一些爸媽不在身邊的孩子一樣,總是盼望著爸媽早點迴來。其實,他連他媽長什麽樣也不知道,也從來沒有喊過一聲媽媽。至於爸爸,有同沒有是一樣的。


    小作坊的取締,使得陳有豐在北江的日子更加艱難。他不想受正規廠裏的管,又找不到別的事,去年下半年他在羊山待了半年,什麽也不做,就在村裏閑逛。


    因為他實在不像話,有登狠狠地說過他幾迴,他便在去年正月賭氣搬迴了他媽原先的那間舊屋。


    陳有豐也實在不像話。就比如去年,本來兩個和他一起長大的夥伴看他日子實在艱難,便帶著他一塊到蕪豐的工地上去做工。誰知道他不爭氣呀。人家工地明確不準喝酒上工,他倒好,不僅喝,兜裏還揣著一瓶,時不時掏出來嘬兩口。你說人家工地怎麽敢要他做,萬一出什麽事不得了。走投無路的陳有豐今年又蕩迴了北江,在那裏他起碼還能糊個口。


    陳有登也沒對他有什麽指望,他想:大不了錦生自己來管,他短命的不來拖累孩子就行。至於學費方麵,高中以前是不用交學費的,隻用管夥食費。米自家種有,拿去換飯票就是。就隻要一個菜錢。大不了自己去慶來老板那裏多做點工,反正不會讓他餓著。假如他成績好,考得上高中,那他也會管。有和也跟他說過,錦生上高中的學費他來承擔一半。


    年僅十一歲的錦生比同齡人要成熟和憂鬱。其實他心裏一直知道,自己爸爸不作用,而自己是寄養在伯伯家裏的。所以他一直以來都表現出懂事、乖巧。錦生知道伯伯伯娘對自己的好,他隻想好好地讀書,將來報答他們的付出。


    吃過飯,錦生就出門了。他要到學校裏去午睡。


    一迴到教室,小睿就跑來錦生的座位,自豪地說:“錦生,你知道嗎,我馬上要去縣裏上學了。”


    “真的?”


    “真的。我媽說等這個學期上完,就給我轉學到縣城去。學校都找好了。”


    “哦……”。錦生有些傷心。他舍不得小睿。去年他們班就有好幾個同學轉到縣城去讀了,其中有一個還是他和小睿共同的好朋友。


    唉,班裏的學生越來越少了。


    其實,不止他們班,其他班也有不少學生轉學到城裏去讀的。


    作為村裏最熱鬧、最有活力的地方,羊山小學也在漸漸衰落。


    還記得在最鼎盛的時候,羊山小學六個年級十二個班,共有六百名學生,而現在隻剩四百名了。


    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有很多家長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他們明白隻有讀書才有可能改變孩子的命運。他們開始在意孩子的學習情況。很多家長動起了心思把孩子往城裏送,因為聽說城裏的教學質量好。而且在城裏上小學、初中,升縣城重點高中的機會要大很多。一些家長便想方設法給孩子轉學到縣城,有的甚至租了房子在城裏陪讀。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現在的出生率低。年輕人都不願意生孩子了。盡管距離全麵放開二胎已經有一年半了,可反響並不大。現在的年輕人並不像前麵的幾輩人一樣熱衷於生孩子,很多人覺得有一個就夠了,兩個頂了天了。


    當然,年輕人有他們的顧慮和煩惱。現在養個小孩可不容易。以前的小孩隻要生出來就行,一家一串,像放牛一樣隨便,隻要管吃飯就行。以數量取勝。這麽多兄弟姐妹,以後有個什麽事,幫忙的也多。


    現在的父母考慮更多的是怎麽將孩子培養成才。別人家的孩子去學跳舞、唱歌,自己孩子也不能落後,決不能輸在起跑線!


    你去什馬、田中的鎮上瞧一瞧,會發現不少教小孩舞蹈的培訓室,還有教各種樂器和其他一些興趣班。這都要錢啊!


    還有,人家都開上了小汽車,你要不要買?要買就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努力搞錢。哪裏有心思生孩子。


    這幾個方麵讓羊山小學走向衰退。不止羊山小學,很多村小的學生人數一年比一年少了,有一些村小甚至被合並到鎮上,像柏林村小學,還有譚家英大姐所在的聶家山小學都關了,學生人數少,沒有專門為這點孩子開一個學校的必要。孩子們都轉到了鎮上的小學讀書,有校車接送。曾經歡聲笑語的校園破敗荒廢了,鏽跡斑斑的鐵柵欄門歪倒在一旁……


    這與城裏上學難、上學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一個是有教育資源沒學生,另一個是有學生,教育資源又跟不上,兩個極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遷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曆三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曆三月並收藏大遷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