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顧應洲聽釋永安介紹佛的“三身”時,隻是抱著遊覽、增長見識的目的,但是越聽越覺的佛教的博大精深,佛的存在狀態,不正是對這個世界最好的描述嗎。特別是當聽到那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時,他似乎抓到了這個世界的根本,但又像是什麽也沒抓到,他努力地去思考,想從這種思考中,找出剛才那靈魂的一閃念。身體便不由自主地坐下來,在浩如煙海的腦海中一點一點地尋找。
這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以前也曾讀過,但從未像今天這樣,理解的深入透徹。月如佛性,千江則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無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無所不映。任何一位眾生,隻要他有心學佛,他便會有佛性,任何一條江河,隻要有了水,他就會有明月。後一句,天上有雲,雲上是天。隻要萬裏天空都無雲,那麽,萬裏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雲則是物欲、是煩惱。煩惱、物欲盡去,則佛心本性自然顯現。
但是道呢,道不講這些具體的現象,但隻研究這些具體現象背後的規律,掌握規律,運用規律提升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水平。
佛的時空觀以三世佛代表,豎三世即燃燈、釋迦牟尼、彌勒三佛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以橫三世即藥師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代表東、中、西,但是道則以一句:“上下左右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概括,言簡意賅,大道至簡。
所以有人比喻,基督教就如小學生,它隻講生死、地獄和天堂的二元論,一勞永逸;佛教就如中學生,他修的是來世,講的是因果輪迴,無限循環。道教則是大學生,他隻修今生,追求的是長生永恆。所以基督教和佛教者眾,而道教者寡。
這時,顧應洲的腦海中浮出了一幅巨畫,從高空的極遠處,他看到了千座山峰,山腳下居住著農家,在這群山之中,點綴著大小不一的湖泊,波光粼粼,天空上掛著圓盤一樣的明月,深邃的天空沒有一絲雲彩。在月輝的普照下,千山共一月,而每一個湖泊都倒映著明亮的月影。
普通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佛教卻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他們看到的是佛性,月是佛性,天空是佛性,千山不過是眾生,雲彩是煩惱,是物欲;但是一般的道家學者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看千山依然是千山,看農家依然是農家,這是一幅天人合一最好具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但是顧應洲從這幅遠觀鳥瞰圖中,看山已不見山,看水已不見水,他看到的是道,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不過是道的演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萬事萬物,小到沙塵,大到宇宙星河,都不過是道的演化而已。這是認識的第四重境界,是看山不見山,看水不見水,是人類認識的最高境界,也是道的最高境界。
而正是此時,顧應洲感到了自身的異常,首先是在他的腦海中,那幅虛擬的畫瞬間破碎,而打破這一巨幅畫像的卻是那朵盛開的白蓮花,體內的魂力瞬間被蓮花吸收了大半,蓮花下的湖水暴漲了一圈,而蓮花的瓣也在不聲不響地生長,不一會兒,便從原來的二十四片增加到了五九四十五瓣,這是自顧應洲修煉淨神絕魂白蓮功以後,花瓣增幅最大的一次。而他丹田處的那枚金丹,也更加圓潤,大有突破人仙境大成境界的趨勢。
釋永安在在發現顧應洲在進入頓悟狀態後,便悄悄地退出了大殿,並將此事報告給了寺廟住持。佛修坐禪,能夠進入頓悟狀態,是多少僧眾追求的境界,住持立刻下令阻止遊人進入大殿,並招唿眾弟子觀摩,當然是是遠觀,太靠近了怕是打擾到顧應洲。
好在顧應洲所有的變化都在體內,況且,他修煉的境界也未突破,僅是有些鬆動的跡象,外界並看不出任何異常。當顧應洲從頓悟中醒來時,看到身邊不見了釋永安,再看殿外,卻是一群僧眾正用疑惑的眼神看著他,心下奇怪地道:
“怎麽這麽多人圍在一起,卻是何意?”
住持上前道;“居士多心了,我們見居士在我佛足下進入頓悟狀態,這是多少求佛之人心之所往,便來此觀摩,若是驚擾到了居士,我等罪過可大了!”
住持將顧應洲稱為居士,自是想當然地認為他是在家修行禮佛之人,否則也不會在這大殿佛前頓悟。
顧應洲心道,我剛剛確實在想些問題,現下想通了,怎麽還進入頓悟狀態,進入這種狀態很難嗎!
顧應洲道:“那我在這裏坐了多長時間?”
住持道:“居士頓悟了三個時辰。”
什麽?顧應洲心驚,明明是就想一個問題,而且,隻是對這“千山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空。”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怎麽用了這麽久,這不科學啊,明明感覺是很短時間,卻怎麽過去了三個時辰。難道說自己睡著了?可怎麽一點感覺都沒有!
顧應洲抬腳邁出大殿,卻看頭上的太陽已經已是正午偏西。看來真的是了,忙說道:“打擾了諸位清修,我冒失了!請長老責罰!”
住持笑道:“通過觀摩居士的頓悟,我們都受益匪淺,何來責罰一說,請居士後堂用餐。”
在寺廟飯堂用過素食後,顧應洲便起身告辭,住持本意是希望留下顧應洲一同參禪,但顧應洲哪敢應承,以他對佛理的理解,不過是隻言片語,哪敢在高僧麵前搬門弄斧,急忙以俗務纏身,不敢誤事雲雲,搪塞過去。
釋永安將顧應洲送至廟門口後,對顧應洲鄭重說道:“施主,我總感覺你有事來這寺廟,希望施主不要做出不利佛門之事!”
顧應洲心驚,這小和尚確有幾分道行,能猜知我到此有事,真的不簡單。人類真正精英,常常隱伏在這茫茫人海之中,隻有危難之時,他們才會入世救民,顯出英雄本色。
顧應洲忙道:“法師何出此言,我與佛家有緣,也曾數度與佛家之人交往,怎會做出對佛家不利的事情,請法師放心,不必記掛,以免誤了清修!”
釋永安笑道:“如此甚好!請施主慢行!”
顧應洲邊走邊想,他怎知我要做出對佛門不利的事情,半天後才想到一件事,當時我問陸吾,如果我將陣眼玄鐵挪開,他便可脫困,後來我問他,是否會弄出動靜,他迴應當然,我才問他是否有辦法別弄出動靜,他才告訴我來這廟中挪動那個鼎一個身位。假使我不繼續問上一句,冒然挪開玄鐵,這陸吾出來時,豈不山崩地裂,不僅草帽山不存,甚至這寺廟都將毀於一旦。這釋永安所指必是此事。
難道這釋永安小小年紀,真得是得道高僧,雪域高原的寺廟裏的上師轉世?不管是與不是,總之絕不能讓這次放陸吾出來一事驚擾到佛門清靜。
顧應洲在轉了幾圈後,見後麵無人追蹤,迤邐望後山而去。
轉過山頭,俯首下望,下麵確有一山穀,待行至穀底,山穀兩旁卻是桃花盛開,此時,正是太陽斜射,桃花如流水,紅豔滿枝。山穀中有一石壁,上書白居易的一首詩,字跡新鮮,顯然就是這幾天書寫: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歎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顧應洲笑道:“在此時此刻,配上這首詩,確是應景!”
不遠處,確有一處井轆轤架在那裏,想來那便是陸吾所說的古井了。遠處來了一僧人肩挑水桶,顯然是來此汲水。現在全國各地,已很難見到這樣的情景了。即便是顧應洲在蒙古高原牧場上的水井,也是牧民用上汽油發電機做動力提水。顧應洲還是在電視劇上才看到過。好奇心起,便偷偷地躲在桃樹後麵,看那僧人汲水。
隻見那僧人十分熟練,將水桶掛在繩上,然後將水桶往井裏一扔,轆轤在水桶重力拉扯下,快速轉動,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僧人一手扶著轆轤,待轆轤不轉後,用手猛地擺動下繩索,想是擺動水桶,讓桶全部沉入水中,然後開始一圈一圈地搖轆轤,登時,滿滿一桶水便汲了上來。如此往複又汲上一桶後,僧人便擔水離開。
顧應洲暗道,這僧人來此汲水,恐怕不是做飯,應該是用於泡茶或其他用途,否則不會單單來此汲水。
看那擔水僧人不見了蹤影,顧應洲來到水井旁,見這口井圓形,直徑不過一米二左右,井壁上長滿了青苔。顧應洲也不猶豫,意念沿著井壁延伸了三十多米後,終於見到了水麵,繼續下潛四五米深,井底卻是極為寬敞,底下也無淤泥,看來,這寺廟應該是年年都來淘井,使井底特別幹淨。
意念在井底巡視一周,果見洞壁有一洞口,進入裏麵七八米後,出現一圓形倉室,中間果然有一柱形玄鐵,雖久在水中卻無鏽跡,看來這玄鐵應該不會是普通玄鐵。
所有情況探查清楚後,顧應洲一邊玩著山景,慢慢迴到了賓館。
這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以前也曾讀過,但從未像今天這樣,理解的深入透徹。月如佛性,千江則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無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無所不映。任何一位眾生,隻要他有心學佛,他便會有佛性,任何一條江河,隻要有了水,他就會有明月。後一句,天上有雲,雲上是天。隻要萬裏天空都無雲,那麽,萬裏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雲則是物欲、是煩惱。煩惱、物欲盡去,則佛心本性自然顯現。
但是道呢,道不講這些具體的現象,但隻研究這些具體現象背後的規律,掌握規律,運用規律提升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水平。
佛的時空觀以三世佛代表,豎三世即燃燈、釋迦牟尼、彌勒三佛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以橫三世即藥師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代表東、中、西,但是道則以一句:“上下左右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概括,言簡意賅,大道至簡。
所以有人比喻,基督教就如小學生,它隻講生死、地獄和天堂的二元論,一勞永逸;佛教就如中學生,他修的是來世,講的是因果輪迴,無限循環。道教則是大學生,他隻修今生,追求的是長生永恆。所以基督教和佛教者眾,而道教者寡。
這時,顧應洲的腦海中浮出了一幅巨畫,從高空的極遠處,他看到了千座山峰,山腳下居住著農家,在這群山之中,點綴著大小不一的湖泊,波光粼粼,天空上掛著圓盤一樣的明月,深邃的天空沒有一絲雲彩。在月輝的普照下,千山共一月,而每一個湖泊都倒映著明亮的月影。
普通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佛教卻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他們看到的是佛性,月是佛性,天空是佛性,千山不過是眾生,雲彩是煩惱,是物欲;但是一般的道家學者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看千山依然是千山,看農家依然是農家,這是一幅天人合一最好具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但是顧應洲從這幅遠觀鳥瞰圖中,看山已不見山,看水已不見水,他看到的是道,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不過是道的演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萬事萬物,小到沙塵,大到宇宙星河,都不過是道的演化而已。這是認識的第四重境界,是看山不見山,看水不見水,是人類認識的最高境界,也是道的最高境界。
而正是此時,顧應洲感到了自身的異常,首先是在他的腦海中,那幅虛擬的畫瞬間破碎,而打破這一巨幅畫像的卻是那朵盛開的白蓮花,體內的魂力瞬間被蓮花吸收了大半,蓮花下的湖水暴漲了一圈,而蓮花的瓣也在不聲不響地生長,不一會兒,便從原來的二十四片增加到了五九四十五瓣,這是自顧應洲修煉淨神絕魂白蓮功以後,花瓣增幅最大的一次。而他丹田處的那枚金丹,也更加圓潤,大有突破人仙境大成境界的趨勢。
釋永安在在發現顧應洲在進入頓悟狀態後,便悄悄地退出了大殿,並將此事報告給了寺廟住持。佛修坐禪,能夠進入頓悟狀態,是多少僧眾追求的境界,住持立刻下令阻止遊人進入大殿,並招唿眾弟子觀摩,當然是是遠觀,太靠近了怕是打擾到顧應洲。
好在顧應洲所有的變化都在體內,況且,他修煉的境界也未突破,僅是有些鬆動的跡象,外界並看不出任何異常。當顧應洲從頓悟中醒來時,看到身邊不見了釋永安,再看殿外,卻是一群僧眾正用疑惑的眼神看著他,心下奇怪地道:
“怎麽這麽多人圍在一起,卻是何意?”
住持上前道;“居士多心了,我們見居士在我佛足下進入頓悟狀態,這是多少求佛之人心之所往,便來此觀摩,若是驚擾到了居士,我等罪過可大了!”
住持將顧應洲稱為居士,自是想當然地認為他是在家修行禮佛之人,否則也不會在這大殿佛前頓悟。
顧應洲心道,我剛剛確實在想些問題,現下想通了,怎麽還進入頓悟狀態,進入這種狀態很難嗎!
顧應洲道:“那我在這裏坐了多長時間?”
住持道:“居士頓悟了三個時辰。”
什麽?顧應洲心驚,明明是就想一個問題,而且,隻是對這“千山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空。”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怎麽用了這麽久,這不科學啊,明明感覺是很短時間,卻怎麽過去了三個時辰。難道說自己睡著了?可怎麽一點感覺都沒有!
顧應洲抬腳邁出大殿,卻看頭上的太陽已經已是正午偏西。看來真的是了,忙說道:“打擾了諸位清修,我冒失了!請長老責罰!”
住持笑道:“通過觀摩居士的頓悟,我們都受益匪淺,何來責罰一說,請居士後堂用餐。”
在寺廟飯堂用過素食後,顧應洲便起身告辭,住持本意是希望留下顧應洲一同參禪,但顧應洲哪敢應承,以他對佛理的理解,不過是隻言片語,哪敢在高僧麵前搬門弄斧,急忙以俗務纏身,不敢誤事雲雲,搪塞過去。
釋永安將顧應洲送至廟門口後,對顧應洲鄭重說道:“施主,我總感覺你有事來這寺廟,希望施主不要做出不利佛門之事!”
顧應洲心驚,這小和尚確有幾分道行,能猜知我到此有事,真的不簡單。人類真正精英,常常隱伏在這茫茫人海之中,隻有危難之時,他們才會入世救民,顯出英雄本色。
顧應洲忙道:“法師何出此言,我與佛家有緣,也曾數度與佛家之人交往,怎會做出對佛家不利的事情,請法師放心,不必記掛,以免誤了清修!”
釋永安笑道:“如此甚好!請施主慢行!”
顧應洲邊走邊想,他怎知我要做出對佛門不利的事情,半天後才想到一件事,當時我問陸吾,如果我將陣眼玄鐵挪開,他便可脫困,後來我問他,是否會弄出動靜,他迴應當然,我才問他是否有辦法別弄出動靜,他才告訴我來這廟中挪動那個鼎一個身位。假使我不繼續問上一句,冒然挪開玄鐵,這陸吾出來時,豈不山崩地裂,不僅草帽山不存,甚至這寺廟都將毀於一旦。這釋永安所指必是此事。
難道這釋永安小小年紀,真得是得道高僧,雪域高原的寺廟裏的上師轉世?不管是與不是,總之絕不能讓這次放陸吾出來一事驚擾到佛門清靜。
顧應洲在轉了幾圈後,見後麵無人追蹤,迤邐望後山而去。
轉過山頭,俯首下望,下麵確有一山穀,待行至穀底,山穀兩旁卻是桃花盛開,此時,正是太陽斜射,桃花如流水,紅豔滿枝。山穀中有一石壁,上書白居易的一首詩,字跡新鮮,顯然就是這幾天書寫: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歎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顧應洲笑道:“在此時此刻,配上這首詩,確是應景!”
不遠處,確有一處井轆轤架在那裏,想來那便是陸吾所說的古井了。遠處來了一僧人肩挑水桶,顯然是來此汲水。現在全國各地,已很難見到這樣的情景了。即便是顧應洲在蒙古高原牧場上的水井,也是牧民用上汽油發電機做動力提水。顧應洲還是在電視劇上才看到過。好奇心起,便偷偷地躲在桃樹後麵,看那僧人汲水。
隻見那僧人十分熟練,將水桶掛在繩上,然後將水桶往井裏一扔,轆轤在水桶重力拉扯下,快速轉動,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僧人一手扶著轆轤,待轆轤不轉後,用手猛地擺動下繩索,想是擺動水桶,讓桶全部沉入水中,然後開始一圈一圈地搖轆轤,登時,滿滿一桶水便汲了上來。如此往複又汲上一桶後,僧人便擔水離開。
顧應洲暗道,這僧人來此汲水,恐怕不是做飯,應該是用於泡茶或其他用途,否則不會單單來此汲水。
看那擔水僧人不見了蹤影,顧應洲來到水井旁,見這口井圓形,直徑不過一米二左右,井壁上長滿了青苔。顧應洲也不猶豫,意念沿著井壁延伸了三十多米後,終於見到了水麵,繼續下潛四五米深,井底卻是極為寬敞,底下也無淤泥,看來,這寺廟應該是年年都來淘井,使井底特別幹淨。
意念在井底巡視一周,果見洞壁有一洞口,進入裏麵七八米後,出現一圓形倉室,中間果然有一柱形玄鐵,雖久在水中卻無鏽跡,看來這玄鐵應該不會是普通玄鐵。
所有情況探查清楚後,顧應洲一邊玩著山景,慢慢迴到了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