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談心
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 作者:演義唐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邢承恩和眾人推心置腹談了一下大家的處境和未來的發展,大家也都對此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這樣的民主生活會應該常開,可以統一一下思想。
“二哥兒,老朽有一事還要請教,望二哥兒解惑。”
“族叔,有事兒就說,我還年幼,有考慮不穩妥的地方還需要你們多提點呢,咱們商量著來。”
看著邢國舉不安的神色,邢承恩趕緊安族叔的心,人家肯和自己說真話這是真的信任自己了。
“老朽看二哥兒土地使用的法子像唐時的均田製,可是天下土地終究是有限的,人口多了不夠分最後晚唐的悲劇不可不防啊!”
唐朝的繁榮,建立在均田製的基礎上。
均田製,最早是北魏馮太後推行,主要措施就是國家將土地按照相對平均的數額分發給農民。
土地分配後,土地依然屬於國家,農民無法買賣,隻能夠耕種,和後世的土地製度有點像。
均田製的推行可以抑製土地兼並,保障下層百姓的利益。
唐朝建立後,均田製在全國推行。
在這種土地製度的作用下,唐朝的經濟持續發展了100多年。
和均田製配合的就是府兵製。
府兵製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創立的,主要特點就是兵農合一。
府兵製的推行,可以增加軍隊的數量,同時減少軍費開支,適合一個朝代建立早期推行。
均田製和府兵製成為了唐朝統治的兩大支柱。
在唐朝初期,河東、關中、隴西的軍府數量達到了443個,占據全國四分之三。
如此,唐朝大部分軍隊都駐紮於關中和附近,唐朝的統治可謂安如磐石。
唐朝前期,府兵製的戰鬥力也相當強悍,他們的腳步遍布整個大漠、西域,消滅了東突厥、西突厥、薛延陀、高麗等一個個強大的政權。
可到了唐玄宗時期,唐的人口達到8000萬,官員枉法兼並土地更加嚴重,國家掌握的土地麵積不斷減少,但是人口卻不斷增加,均田製分配的土地份額已經嚴重不足。
不過國家還要征收足額的租庸調,百姓的負擔加重了。
土地份額不足,府兵的積極性就嚴重下滑,所以從唐高宗後期開始,唐朝對外戰爭是敗多勝少,甚至還有一些府兵逃了。
唐玄宗上台後,為了維護舊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重申均田法令,嚴禁流徙;
二是檢括客戶,聽其所在落籍;
三是招募流民客戶充軍。
但是,這些措施都失敗了。
因此,開元年間表麵繁榮,但是內部卻暗藏危機。
在這幾種辦法中,前兩種都失敗了,而募流民客戶為兵的辦法雖能誘得“通逃者”“爭出應募”,暫時解決了社會問題,卻使這批人漸漸成為雇傭兵而不可卒去。
於是,由於均田製度的崩潰,導致了唐兵製從府兵的征兵製,向募兵製演化。
唐玄宗時期,府兵製已經沒有戰鬥力。
749年,府兵製直接被廢除。
代替府兵製的是募兵製,也就是向全國招募正規軍。
早在武則天時代,募兵製就開始推行。
募兵的目的比較明確,那就是對付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武則天時代以來,吐蕃、後突厥強盛。
契丹常常叛亂,唐朝不得不將大量的軍隊駐紮於北方邊疆。
如此,就改變了唐朝的軍隊布局,形成了“外重內輕”“守外輕內”的局麵。
唐朝的主要對手都是遊牧民族,他們經常處於流動作戰中,常規的戰爭方法難以應付。
中原王朝對付遊牧民族的主要方法,那就是在長城一線屯田、屯軍。在北魏時期,開始在漠南設置六鎮,此為軍鎮的開端。
唐朝也繼承了軍鎮製度。唐朝為了適應邊防需求,於684年開始在軍鎮設立節度使,由統領當地軍隊的都督兼任。
唐朝前期,軍鎮的軍隊主要由府兵構成,而將帥則是臨時任命。
但是這種製度的機動性較差,在動員、訓練的過程就浪費了大量時間,不利於抵抗遊牧民族的突然襲擊。
從677年開始,武則天開始招募軍隊駐紮河西走廊,西域,這些軍隊是長期駐紮,而將領也是長期不變。
這種模式可以有效對付突厥和吐蕃,所以被繼承下來。
邢承恩現在實行土地國有,耕地一人十畝很像均田製,軍製采用的是募兵製,和唐朝藩鎮很像,所以邢國舉才有些疑惑。
而且人家說的也是實話,國家實力強大人口自然會增長,均田製必然會不夠分,而且封建王朝很難抑製土地兼並,這個均田製度最終會因為地不夠分而走向消亡。
“族叔,您看咱大宋海貿之利比種田如何?”
“當然是海貿之利豐厚,人人都希望參與其中,隻是海貿之利雖大但是風險也大,還是田產鋪子穩定啊!而且海貿這行當百姓很難參與進來,都是權貴在做。”
“田產的產出有農業合作社統一收購,不得私人買賣,而且糧食收購價格都是統一的,這利益能有多少?”
“二哥兒,如果別的地方糧價高,百姓肯定會去其他地方賣的,咱江浙百姓往金國密州賣米的少嗎?”
“這就需要咱們的海軍出動打擊走私了,而且這是需要海船才能辦成的事情,船廠可是在咱們手裏,島上的人去哪裏搞船?”
“這隻要有利益,人家還是會想辦法去做的,最關鍵的是朝廷海禁啊!”
“所以我要把大家引入海貿裏邊來啊,咱們有白糖,有鋼鐵,還有高度酒,這些可以開放大家加入,再有海貿收益,土地的那點收益可就看不上眼了,商業才是財富聚集地啊。”
唐朝不需要海禁,因為唐朝的民間工商業遠落後於官營工商業;從宋朝才開始出現海禁政策,但海禁不是禁止海貿,而是禁止民間私自海貿,官府想要壟斷海貿利潤。
邢承恩想要的是全民參與進來,這樣才能推動大航海。
“二哥兒想的長遠就好,可能是老朽跟不上二哥兒的思路了,不過商業確實是暴利啊,可是二哥兒不擔心商人做大不利於統治?自古都是重農抑商啊!”
“族叔,這個製度下最大的商人是我們自己啊,船是我們造的,物資是我們生產的,銷售是我們在做啊!稅收也是我們在繳納。”
邢承恩現在的模式是不健康的,以後需要分離的,可是現在還需要扶上馬送一程,要不然政府財政就是虧損。
“咱們的軍製采用募兵製,這是需要商業稅收來維持的,商業稅收才是我們未來的重心,農業稅保證糧食儲備安全就可以了,甚至要靠商業稅收補貼農業讓農業生產隻有微利,這樣把人從土地解綁出來,成為工廠作坊裏的工人,沒人耕種土地再多也無用了。”
宋朝經濟發達,甚至遠超盛唐,宋朝人林勳在《本政書》中指出,宋二稅之數,視唐增至七倍。
宋朝疆域比唐朝小得多,歲入卻大很多,原因在哪?
就在於商貿發達!
宋朝不光外貿做得出色,內需也很強勁。
不信迴頭再去找下《清明上河圖》,仔細看,運河繁忙,沿街商鋪鱗次櫛比、甚至已經出現了品牌連鎖等市場化概念。
宋朝的經濟相對於唐朝,經濟增長迅猛得多。
在盛世王朝生產關係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曆史時期,要保證大國經濟快速發展,必須滿足四個最基本的條件:自由化的市場、穩健的貨幣政策、安全的內部環境、充沛的勞動力資源。其中,市場是核心內容、貨幣是循環手段、環境是信心保證、勞動力是根本基礎。
後世如果社會沒有有效消費能力,衰退是必然的。
而現實卻是,企業為了資本積累瘋狂從供給端把巨量人類勞動占有並物化,將所謂低端蠔菜死死地榨幹,另一方麵卻發現消費端已經找不到買家有實力消費掉,典型的就是成千上萬的商品資本庫存堆積了。
因為在供給端打工賣勞動、賣生命,去生產商品的,和最迫切需要這些商品效用的使用價值的,是同一批人,是占人口總數90%以上的體力和腦力無產者。
所以,這種生產關係必然導致生產相對過剩和相對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用工難和廣大靈活就業的矛盾。
後世一個典型表現就是房地產企業賣不出去產品,沒生意負債累累,同時廣大消費者花光半輩子積蓄也買不到房子之間的魔幻現實。
這不正是:那屢見不鮮的富者手上的產品多到幾輩子都用不完,而大量精神貧瘠物質窘迫的普通人花大筆血汗錢也買不起這些產品。
老百姓不是沒有需求,而且對住得上房、看得起病、買得起車等等的需求非常強烈,然而本該用來實現需求,實現使用價值而要讓渡的價值早就在工作中被老板提前抽走了。
把你的價值物化成一個又一個本該屬於你的但又你買不起的商品,你不買就借錢讓你買,透支你一輩子的勞動時間。
事實上,沒有人不明白這種事關人心向背、事關政治合法性的大問題,但古往今來的興衰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隻要刀沒架到脖子上,既得利益者寧可自家糧倉發黴腐爛也絕不會施舍窮鬼半粒。
於是王朝的覆滅和經濟危機的發生都事關於此時此刻的生產關係。
“如此,倒是老朽多想了,且看二哥兒手段吧,現在說這些還有些早了,二哥兒心中有計劃就好。”
邢國舉倒是希望再看看情況。
“二哥兒,老朽有一事還要請教,望二哥兒解惑。”
“族叔,有事兒就說,我還年幼,有考慮不穩妥的地方還需要你們多提點呢,咱們商量著來。”
看著邢國舉不安的神色,邢承恩趕緊安族叔的心,人家肯和自己說真話這是真的信任自己了。
“老朽看二哥兒土地使用的法子像唐時的均田製,可是天下土地終究是有限的,人口多了不夠分最後晚唐的悲劇不可不防啊!”
唐朝的繁榮,建立在均田製的基礎上。
均田製,最早是北魏馮太後推行,主要措施就是國家將土地按照相對平均的數額分發給農民。
土地分配後,土地依然屬於國家,農民無法買賣,隻能夠耕種,和後世的土地製度有點像。
均田製的推行可以抑製土地兼並,保障下層百姓的利益。
唐朝建立後,均田製在全國推行。
在這種土地製度的作用下,唐朝的經濟持續發展了100多年。
和均田製配合的就是府兵製。
府兵製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創立的,主要特點就是兵農合一。
府兵製的推行,可以增加軍隊的數量,同時減少軍費開支,適合一個朝代建立早期推行。
均田製和府兵製成為了唐朝統治的兩大支柱。
在唐朝初期,河東、關中、隴西的軍府數量達到了443個,占據全國四分之三。
如此,唐朝大部分軍隊都駐紮於關中和附近,唐朝的統治可謂安如磐石。
唐朝前期,府兵製的戰鬥力也相當強悍,他們的腳步遍布整個大漠、西域,消滅了東突厥、西突厥、薛延陀、高麗等一個個強大的政權。
可到了唐玄宗時期,唐的人口達到8000萬,官員枉法兼並土地更加嚴重,國家掌握的土地麵積不斷減少,但是人口卻不斷增加,均田製分配的土地份額已經嚴重不足。
不過國家還要征收足額的租庸調,百姓的負擔加重了。
土地份額不足,府兵的積極性就嚴重下滑,所以從唐高宗後期開始,唐朝對外戰爭是敗多勝少,甚至還有一些府兵逃了。
唐玄宗上台後,為了維護舊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重申均田法令,嚴禁流徙;
二是檢括客戶,聽其所在落籍;
三是招募流民客戶充軍。
但是,這些措施都失敗了。
因此,開元年間表麵繁榮,但是內部卻暗藏危機。
在這幾種辦法中,前兩種都失敗了,而募流民客戶為兵的辦法雖能誘得“通逃者”“爭出應募”,暫時解決了社會問題,卻使這批人漸漸成為雇傭兵而不可卒去。
於是,由於均田製度的崩潰,導致了唐兵製從府兵的征兵製,向募兵製演化。
唐玄宗時期,府兵製已經沒有戰鬥力。
749年,府兵製直接被廢除。
代替府兵製的是募兵製,也就是向全國招募正規軍。
早在武則天時代,募兵製就開始推行。
募兵的目的比較明確,那就是對付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武則天時代以來,吐蕃、後突厥強盛。
契丹常常叛亂,唐朝不得不將大量的軍隊駐紮於北方邊疆。
如此,就改變了唐朝的軍隊布局,形成了“外重內輕”“守外輕內”的局麵。
唐朝的主要對手都是遊牧民族,他們經常處於流動作戰中,常規的戰爭方法難以應付。
中原王朝對付遊牧民族的主要方法,那就是在長城一線屯田、屯軍。在北魏時期,開始在漠南設置六鎮,此為軍鎮的開端。
唐朝也繼承了軍鎮製度。唐朝為了適應邊防需求,於684年開始在軍鎮設立節度使,由統領當地軍隊的都督兼任。
唐朝前期,軍鎮的軍隊主要由府兵構成,而將帥則是臨時任命。
但是這種製度的機動性較差,在動員、訓練的過程就浪費了大量時間,不利於抵抗遊牧民族的突然襲擊。
從677年開始,武則天開始招募軍隊駐紮河西走廊,西域,這些軍隊是長期駐紮,而將領也是長期不變。
這種模式可以有效對付突厥和吐蕃,所以被繼承下來。
邢承恩現在實行土地國有,耕地一人十畝很像均田製,軍製采用的是募兵製,和唐朝藩鎮很像,所以邢國舉才有些疑惑。
而且人家說的也是實話,國家實力強大人口自然會增長,均田製必然會不夠分,而且封建王朝很難抑製土地兼並,這個均田製度最終會因為地不夠分而走向消亡。
“族叔,您看咱大宋海貿之利比種田如何?”
“當然是海貿之利豐厚,人人都希望參與其中,隻是海貿之利雖大但是風險也大,還是田產鋪子穩定啊!而且海貿這行當百姓很難參與進來,都是權貴在做。”
“田產的產出有農業合作社統一收購,不得私人買賣,而且糧食收購價格都是統一的,這利益能有多少?”
“二哥兒,如果別的地方糧價高,百姓肯定會去其他地方賣的,咱江浙百姓往金國密州賣米的少嗎?”
“這就需要咱們的海軍出動打擊走私了,而且這是需要海船才能辦成的事情,船廠可是在咱們手裏,島上的人去哪裏搞船?”
“這隻要有利益,人家還是會想辦法去做的,最關鍵的是朝廷海禁啊!”
“所以我要把大家引入海貿裏邊來啊,咱們有白糖,有鋼鐵,還有高度酒,這些可以開放大家加入,再有海貿收益,土地的那點收益可就看不上眼了,商業才是財富聚集地啊。”
唐朝不需要海禁,因為唐朝的民間工商業遠落後於官營工商業;從宋朝才開始出現海禁政策,但海禁不是禁止海貿,而是禁止民間私自海貿,官府想要壟斷海貿利潤。
邢承恩想要的是全民參與進來,這樣才能推動大航海。
“二哥兒想的長遠就好,可能是老朽跟不上二哥兒的思路了,不過商業確實是暴利啊,可是二哥兒不擔心商人做大不利於統治?自古都是重農抑商啊!”
“族叔,這個製度下最大的商人是我們自己啊,船是我們造的,物資是我們生產的,銷售是我們在做啊!稅收也是我們在繳納。”
邢承恩現在的模式是不健康的,以後需要分離的,可是現在還需要扶上馬送一程,要不然政府財政就是虧損。
“咱們的軍製采用募兵製,這是需要商業稅收來維持的,商業稅收才是我們未來的重心,農業稅保證糧食儲備安全就可以了,甚至要靠商業稅收補貼農業讓農業生產隻有微利,這樣把人從土地解綁出來,成為工廠作坊裏的工人,沒人耕種土地再多也無用了。”
宋朝經濟發達,甚至遠超盛唐,宋朝人林勳在《本政書》中指出,宋二稅之數,視唐增至七倍。
宋朝疆域比唐朝小得多,歲入卻大很多,原因在哪?
就在於商貿發達!
宋朝不光外貿做得出色,內需也很強勁。
不信迴頭再去找下《清明上河圖》,仔細看,運河繁忙,沿街商鋪鱗次櫛比、甚至已經出現了品牌連鎖等市場化概念。
宋朝的經濟相對於唐朝,經濟增長迅猛得多。
在盛世王朝生產關係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曆史時期,要保證大國經濟快速發展,必須滿足四個最基本的條件:自由化的市場、穩健的貨幣政策、安全的內部環境、充沛的勞動力資源。其中,市場是核心內容、貨幣是循環手段、環境是信心保證、勞動力是根本基礎。
後世如果社會沒有有效消費能力,衰退是必然的。
而現實卻是,企業為了資本積累瘋狂從供給端把巨量人類勞動占有並物化,將所謂低端蠔菜死死地榨幹,另一方麵卻發現消費端已經找不到買家有實力消費掉,典型的就是成千上萬的商品資本庫存堆積了。
因為在供給端打工賣勞動、賣生命,去生產商品的,和最迫切需要這些商品效用的使用價值的,是同一批人,是占人口總數90%以上的體力和腦力無產者。
所以,這種生產關係必然導致生產相對過剩和相對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用工難和廣大靈活就業的矛盾。
後世一個典型表現就是房地產企業賣不出去產品,沒生意負債累累,同時廣大消費者花光半輩子積蓄也買不到房子之間的魔幻現實。
這不正是:那屢見不鮮的富者手上的產品多到幾輩子都用不完,而大量精神貧瘠物質窘迫的普通人花大筆血汗錢也買不起這些產品。
老百姓不是沒有需求,而且對住得上房、看得起病、買得起車等等的需求非常強烈,然而本該用來實現需求,實現使用價值而要讓渡的價值早就在工作中被老板提前抽走了。
把你的價值物化成一個又一個本該屬於你的但又你買不起的商品,你不買就借錢讓你買,透支你一輩子的勞動時間。
事實上,沒有人不明白這種事關人心向背、事關政治合法性的大問題,但古往今來的興衰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隻要刀沒架到脖子上,既得利益者寧可自家糧倉發黴腐爛也絕不會施舍窮鬼半粒。
於是王朝的覆滅和經濟危機的發生都事關於此時此刻的生產關係。
“如此,倒是老朽多想了,且看二哥兒手段吧,現在說這些還有些早了,二哥兒心中有計劃就好。”
邢國舉倒是希望再看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