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二年十一月。


    年關將近,但是華夏大地上的百姓卻注定無法渡過一個平靜的新春了。


    朱允炆將南方數省的兵力集合,總計五十萬,準備對抗南下的北軍,就在不久之前,他們攻破開封,迫使傅友德東逃山東,隨後一路向南。


    南陽等城先後告破。


    他們開始向著東南推進,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對方的真正目標,是那應天城。


    連諸王也沒有想到,他們才剛剛起事,就要麵臨最終的決戰。


    就連一向支持朱棣的遼王,也麵對嚴鏗提出了異議。


    為何不穩紮穩打?


    要知道南京是敵人的腹心。


    大江南北,還有無數的城池接受南京的詔令。


    他看著被封為平叛大將軍的曹國公李景隆,開口道:


    道理很淺顯,諸王也並非不知兵之人。


    就連朱棣,也滿臉疑惑地轉向了自己的這名心腹大將。


    兩個駙馬,雖然都會弓馬之術,但是總體上說,還是偏向文臣更多一些。


    嚴鏗搖了搖頭,在所有人的反對聲中,他抽出長刀,在沙盤上繞著雙方的地盤畫了一個圈。


    “以四省之力對決天下,一旦進入對峙,則變為底蘊之爭,北地遠不及南方繁華,假以時日我軍必敗無疑。”


    二叔被貶,南邊的投資已經失敗,南廷就算勝利,也與他們家族關係不大了。


    “為今之計,便是火速南下,迅速結束戰鬥,改天換日。”


    一刹那間,熱血沸騰。


    諸王沉默了。


    南廷,占據南直隸、福建、浙江、四川……


    按照他的想法,也是不斷占據各個省份,擴大自己的力量,直到與南廷最後決戰。


    “曹國公,朕相信你便是朕的周亞夫,此去必定馬到成功,平定叛亂!曹國公,請。”


    朝中已無可用之將,老將盡皆出征。


    好在這個時空,有嚴鏗為他出謀劃策。


    “然即便如此慘敗,南廷之實力依然遠勝於我等。他們更是坐擁大明最繁華的東南之地,一旦放下所謂的麵皮,堅壁清野對抗我軍,則難勝也。”


    “嚴指揮使,莫要如此心急,不如穩紮穩打,可不能拿將士們的性命開玩笑。”


    朱允炆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諸王絕對會被拖死,甚至沒有了南方的漕糧與財政的支持,他們手中這數十萬的大軍能維持多久都是個未知數。


    或許,等李景隆的戰鬥結果出來,就是該站隊的時候了。


    李景隆抬起頭,看著上方的皇帝,此時的他背對烈陽,明黃色的衣袍在陽光下閃爍,竟真有幾分龍氣。


    慶王和肅王的臉色有些訕訕的,他們以為對方貪功冒進,卻不知看不清天下大勢的原來是他們。


    現在大戰,太早了。


    這一天,所有的士兵匯聚在了南京城外,朱允炆親自登台,鼓舞士氣,文武百官皆在後方戰力,為大軍送行。


    他們在等待,等待著南廷或諸王露出頹勢。


    麵對密密麻麻的人群,朱允炆挺起了胸膛。這是他自登基之日起,第一次離開南京城,也是第一次站在這麽多人麵前。


    他眯起了眼睛。


    質疑聲,震耳欲聾。


    隻有嚴涯站在下首看著這一幕幕,嘴角劃過一絲弧度。


    要不是前線拉鋸太久導致後方防禦鬆懈,被燕軍直接打到了南京,朱棣必敗無疑!


    如果南京方麵真的不要臉,堅守不戰,與燕軍展開拉鋸,那就變成了國力的比拚。


    那個時候,便是天下景從之時。


    勳貴之中,第二代鬧出了些名堂的,隻有四個人:曹國公李景隆、越國公嚴涯、韓國公李祺、魏國公徐輝祖。


    那些有二心的人,也不由地收起了多餘的心思。


    戰爭比拚的,可從來不是人數。北軍悍勇,相比於南方的軍戶,他們的戰鬥力強上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八王之亂,再現於今,北地糜爛,河山淪陷,此盡乃朕之過也。”


    “他們視我軍為叛逆,那建文更是自詡聖主明君,自不可能固收等待‘叛軍’來攻,於是迫其軍出戰,南軍戰力不及我等,才有今日。”


    看到這般場麵的眾人,也不由地在心裏感歎,朝廷如此強大,諸王真的可以獲勝嗎?


    就連北方,都沒有徹底平息。這個時候南下,未免有些突兀,也容易被人偷老家。


    決戰終於到來了。


    南方沒有大的戰事,自然不會有什麽新銳的將領。


    “定不負吾皇所托。”他沉聲地說道,雙手接過酒杯,一飲而盡。


    要知道在原本的曆史上,朱棣與南京反複拉扯,到建文四年的時候,燕軍的後勤已經一塌糊塗,也正是因為後勤已經崩潰,朱棣才在接到道衍的指點後很幹脆地孤注一擲,千裏奔襲,不要後勤就地給糧。


    決議已定,北軍調轉了方向。他們本來已經打算攻湖廣,但是現在這輛戰車的矛頭指向了東南。


    不僅是嚴涯,天下無數雙眼睛,都在緊緊盯著北上的李景隆。


    “嚴指揮使還是年輕啊,殊不知此戰不同於與草原上的戰爭,我等可萬不有失敗,不然便萬劫不複,嚴指揮使倒是會打仗,但是對這天下大勢卻是一竅不通啊!”


    “我軍看似連連取勝,攻城掠地,其實是南軍戰略失當,在主力慘敗之後致使士氣低落,又兵力空虛,才輕而易舉連下數城。”


    肅王與慶王,叫得更是歡暢。


    他輕輕撫摸自己不長的胡須,心中思緒萬千。


    他親自為李景隆斟酒,鄭重地遞到他麵前。


    徐輝祖雖然也會帶兵,不過總體上而言,還是李景隆更強一些,至少李景隆可是連太祖都誇讚的。


    “出征!”他拿起朱允炆賜下的斧鉞,用力一揮,發出了指令。五十萬大軍,開始啟程,一瞬間旌旗招展,遮天蔽日,聲勢極為浩大。


    北軍,占據遼東、北直隸、河南、山西。


    入仕為官者,嚴家共有十一人,其中四人為京官,七人為地方官,最高的,達到了正四品的知府。


    這支大軍,便是南廷最後的底牌了。


    朱允炆隻能將最後的希望,放在了李景隆的頭上。


    “如今之勢,不可拖延。”嚴鏗堅定地說道:


    韓國公李善長在洪武二十六年病逝,之後便由駙馬都尉李祺繼承他的爵位,他和嚴涯一樣,都是國公兼駙馬。


    ……


    諸將恍然大悟,臉上浮現出了讚同的聲色。


    他並不覺得,南軍此戰定然獲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寒夜吳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寒夜吳歌並收藏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