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之中,嚴淩輕輕拍了拍嚴涯的肩膀,看著他垂頭喪氣的樣子安慰似地說道:


    “沒必要灰心,你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醫師這個問題由來已久,最大的原因便是醫師的收入與太過低下的地位不成正比。”


    士農工商,醫屬於工,理論上講比商還高一級,可是明朝中後期還是出現了大規模的“棄儒入賈”,究其原因,還是商人太賺錢了,而醫生相較之下,頂多養家糊口而已。


    “首先要提高醫師的待遇,財帛動人心,隻要有錢,不會愁沒人願意當醫師的。”


    “我之前定下規矩,各鎮子醫師,除了治病救人掙來的錢外,我額外每個月再發一兩五錢銀子,但是現在看來我之前定下的工錢還不夠,那就再增!


    “待會兒你去和主管的人說,月錢增到四兩,學徒也有一兩銀子,然後找人在鎮子裏悄悄宣傳出去。”


    聽聞此言,嚴涯臉上露出喜色:“這般高的工錢,何愁百姓不動心啊!”


    那個時候普通農民一年,也就幾兩十幾兩的錢而已,勉強可以糊口罷了。


    而嚴淩在一張紙上寫寫畫畫,不一會兒便拿起來展示給了嚴涯。


    隻見上麵寫著幾句話:


    “治病救人,功德無量。”


    “救命之恩,當湧泉相報,醫師治人,恩重如山。”


    “照這個樣式,多寫幾張,張貼在大街小巷。”嚴淩說道。


    “爹,這是幹什麽?”嚴涯有些疑惑。


    “要是你每天走到哪裏,都能看到這些讚頌醫師的東西,告訴你醫師所作所為實際等同於救命,那你慢慢的,是不是也會覺得,醫師沒有那麽低賤?這是從根子裏解決問題。”


    嚴淩見嚴涯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於是繼續說道:


    “另外,可以建一個類似學堂的東西,請名醫來教學醫術、編纂醫書,如同私塾之於讀書人,便可使大夫郎中增加,也可以規範行醫。”


    有些時候也不能怪百姓,有些人看了兩本醫書就自稱郎中,結果腳氣治到截肢,感冒治到逝世,不受待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嚴涯點了點頭,表示記住了。嚴淩隻能在幕後給他提供建議,真正執行還是要靠他。


    “對了,我看最近族裏收入不佳啊。”說了些花錢的事兒,嚴淩自然想起了族內如今的財政狀況。


    一聽這個,嚴涯立刻倒起了苦水:


    “爹,您是不知道,我前些天看賬本才曉得,咱們的府庫這段時日基本都是空的,三叔按您的吩咐辦事,把賺來的銀子基本花得一幹二淨。”


    “咱們家地的租子,隻收其他地主的五成,收入太少了!自從海貿給停了,基本就靠著城裏的那些商鋪收入,本來也是夠用了,可是這幾年,又是給那些族人建房子,又是讓那些孩子上私塾,這麽一搞,不虧都是不錯的。”


    “爹,我看咱是對那些百姓太好了。就算是咱們的族人,也是出了服的,爹您何必……咱們把租子提高一些吧,或者那些房子多收一點錢,這價值三四十兩的房子您十幾兩就賣了,未免也太……”


    “住口!”嚴淩卻是大喝一聲:“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我教過你很多次了!你爹我的權勢,就是靠著家族的海船,靠著族兵一刀一劍拚起來的,要不是我厚待他們,他們又豈會如此擁護我?”


    “聚財,是要聚的,但是絕不能剝削族人百姓!我們是家族,求的是延續,要的是興旺,錢財隻是實現這一切的助力與途徑!”


    一席話罵得嚴涯低下了頭,嚴淩見他麵有慚色,知道他是聽進去了,這才繼續說道:


    “對於家族的建設不能放鬆,不過比較花錢的幾個已經快要結束,之後幾年估計可以攢下點錢來,你順便派人去考察一下良田。”等到之後海禁鬆弛的時候,就可以繼續大撈特撈了。


    不僅如此,等過了那幾個強勢的皇帝,朝廷管理鬆弛,百姓向士紳投效土地,那嚴家絕對會是首選。


    薄利多銷嘛,到時候嚴家租子低,百姓投效的時候,自然是優先考慮他們。雖然每一家少,但是合起來的數字卻會很可觀,而且那些都是青壯年農夫,必要的時候,可都是……


    現在少收點租子,關係到百年的大計。


    明朝的賦役製度很混亂,前期的幾個皇帝在的時候,憑借著本事壓得住,他們一死,躲役漏賦立刻就開始了。


    事實上明朝從來沒有免田賦的規定,也沒必要給某些群體免。


    三十稅一,文景之治的時候也不過如此了。


    倒是有很多有背景的士紳拖欠錢糧,但是法律允許的免稅是不存在的。


    真正造成明朝大量土地被士紳階級兼並的原因,是因為官員有免徭役的特權,並且連親屬也可以免。


    明代的徭役是按照土地來折算的,分為正役和雜役,其中雜役就是官員們免除的部分,正役則是可以出錢免去。


    明朝前中期的時候,朝政還算清明,雖然底層有些小動作,但是總體上官員士紳們還是規矩的。


    但是中後期的時候,士紳與官員勾結,幹脆連正役一起逃掉了,這下最後的一道門檻也沒了,不用交正役的錢了。


    於是大量的農民開始投效土地,到了士紳手底下,就沒了徭役。


    七大姑八大姨,先就少了一批。


    又有一些腦袋靈活的,再少一批。


    接著,這麽多人不服徭役了,那黃河總要有人去治,路總要人去修,官老爺的轎子,總不能沒人抬吧?


    全都轉嫁到了平民的頭上。


    受不了了,逃吧。


    流民就這樣起來了。


    他們走了,於是地主就占了這些土地,又不用服徭役了。


    剩下的平民更加痛苦。


    就像利滾利一樣,就這麽卷起來了。


    再加上天災人禍,明末大量流民,就是這麽來的。


    而且一條鞭法,幹脆把徭役實體化為白銀,導致了“賦中有役,役中有賦”的結果。於是官紳勾結之下,便出現了不僅是徭役,連田賦都開始收不上來的情況。


    -----------------


    ps:關於明代賦稅問題,我在網上查了些資料,總結出這些,不一定對,歡迎大佬指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寒夜吳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寒夜吳歌並收藏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