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六月份,美國參議院在國會通過了一項提案,那就是擴充海軍,美國以前的戰艦數量不算多,跟德國公海艦隊也差不了多少,但是德國的海軍增長緩慢是有原因的,主要還是地緣不好,船隻的出生地太差了。


    雖然德國的公海艦隊不咋地,但是德國的太平洋艦隊牛逼啊,隻能說在東瀛這種有海洋傳統的地區就是舒坦,東瀛人又自願無償加班兩小時,那德國也隻能含淚將這麽牛逼的項目給他們了,事實證明他們的實力不容小覷。


    海軍大建之後,到目前為止,德國在遠東總共擁有二百六十艘戰艦,最先進的無畏級戰列艦都有十二艘。


    這是個什麽意思呢,光論規模可以排在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比法國還牛逼,法國都隻有九艘無畏級的戰列艦,法國海軍總規模也就兩百多艘戰艦的樣子,唯一的缺點就是這些戰艦的基地全在東京,基本上也都是在太平洋訓練的,目的是為了對抗美國,所以不經常迴歐洲,自然沒辦法參與到爭奪波羅的海與地中海的鬥爭中。


    而英國在搞出無畏艦之後,也開始了海上力量的大換血,英國皇家海軍目前服役的軍艦總共有六百多艘,別看數量不少,但大部分的戰艦都在海外的軍事基地,最先進的無畏艦總共有二十八艘,的確是大於第二第三名之和,皇家海軍的總噸位也比德國太平洋艦隊高不少。


    但是美國的造船水平師承英國,再加上其強大的工業實力以及大蕭條對其製造業的刺激,現在美國的市場完全是飽和的,美國軍隊的訂單各大造船廠都會去搶,更何況美國是一個猶太人眾多的國家,這也就使得這個國家擁有大量的財富,對於美國這種迫在眉睫的威脅,英國肯定不能放任不管。


    莉莉安比任何人都要清楚美國的潛力,而且美國現在走上了一條通向戰爭的不歸路,很快它就要對英國動手,英國在歐洲大陸上也有挑戰者,戰爭將不會局限於美國和英國,這是場世界大戰,為此她必須得到歐洲國家的支持。


    英國首相格萊斯頓也一直在思考這件事情,到底要跟誰結盟,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其實不是德國,而是法國,因為法國的實力跟德國對比相對較弱,跟它結盟可以讓德國撈不到好處。


    英國派出使者前往法國與法國內政大臣弗雷西內見麵,雙方就英法締結合作條約的想法進行了磋商,法國跟美國其實差不多,他們都留了個心眼,美國跟法國約定的同時沒有放棄爭取德國,那法國也當然也可以在美國明知要對英國發起進攻的同時跟英國締約。


    但問題是法國的領土需求該如何滿足,弗雷西內就直接擺出了法國的要求,“很簡單,我們要求德國歸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


    “這一點英國可以通過外交手段與德國協商,或者法國也可以做出一些讓步,促使兩國領土的交換得以實現。”英國大使的態度很明顯,如果法國願意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的話,那英國可以在其中斡旋,而且德國也並非沒有歸還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想法,這種事情是可以商量的。


    而且不是還有公投嗎?就算德國不還,不是也能靠公投將阿爾薩斯洛林要迴來嗎,不一定要掐一架。


    但法國很明顯不是這個意思,它一定得打,在他們看來,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對法國的羞辱令法蘭西民族顏麵盡失,普魯士的炮火踐踏了法國的土地,他們的炮彈不隻是炸死了法國的士兵,還炸死了數以萬計的平民,普魯士炮轟巴黎的事件也讓他們心懷不滿,德皇在凡爾賽宮的加冕更是把仇恨值拉滿,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場向邪惡的德國人複仇的戰爭。


    而且德國占領阿爾薩斯洛林之後,擔任總督的人還是畢典菲爾特,這個人他在管理方麵有點魔怔,由於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有很多的礦石,所以他批準了很多項開采礦石的項目,還蓋了很多工廠,這就導致了這個地區的汙染十分嚴重,當地的人也對德國的統治也有一些意見。


    法國甚至師出有名,種種原因使得法國絕對不能退讓,不然它的人民就會失望,它的帝國也不再能夠稱為帝國,某種意義上,法國也是被裹挾著走上了那場命中注定的戰爭。


    法國也知道自己一國並不是德國的對手,所以它想拉英國人下水,想辦法拉攏英國人站在他們這邊,有一個這個現役世界霸主的幫助,它也許就能取得勝利。


    不然光靠法國單挑德國,容錯率太低了,法國必須小心翼翼的贏下每一場戰役,才有可能扳倒德國,稍有不慎就會摔的粉身碎骨。


    這就讓英國大使很難辦,他借休息的時間去詢問了帝國議會的意見,內閣陸軍大臣倫道夫對於這件事情給出了自己的迴應,“英國不應該與德國敵對,這種做法十分的不明智。”


    張伯倫也持同樣觀點,“我們應當保證英普同盟能夠延續,而不是上法國人的賊船。”


    無論是帝國聯邦議會還是內閣,都堅決反對與德國敵對,畢竟張伯倫這個內政一把手就是英國第一德國吹,他一直反對英國卷入德法之戰,特別是跟德國的戰爭。


    莉莉安也說過,扶弱抑強不再是英國的戰略,既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那還怕什麽,德國人的坦克不可能飄著遊過英吉利海峽,現在飛機也還沒發明出來,不過就算發明出來了也無所謂,英國未嚐不可打一次不列顛空戰。


    英國大使迴絕了弗雷西內的要求,“英國不可能背叛它的盟友,我們沒辦法同意您的要求,不過如果法國有意尋求和平的解決方式,我們倒是還有的商量。”


    “那好吧,如果英國不願意與法國站在一起,那也無所謂,法國會找其他願意幫助法國的盟友,英國隻要恪守中立就好。”


    弗雷西內當然不知道英國不願意與德國敵對的原因,英國從來都喜歡扶弱抑強,這幾年突然就抽風了,開始在全世界都給自己找挑戰者,這極大的影響了法國對英國的看法,法國也擔心自己被英國人拖下水,猜忌和不信任促使兩國走向不同的道路。


    英國無法說服法國與自己結盟,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超出了英國的想象,法國跟美國在巴黎締結了法美協約,兩者宣布互相保障獨立,並建立互助條約,共同麵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


    英國本來還沒有理由與德國結盟,因為英國跟美國單挑隻是比較累,但是光看紙麵數據,英國還是優於美國的,所以英國可以單挑美國,拉上法國隻是因為法國在美洲也有利益,如果自己被趕出去,那法國也很危險,但沒想到法國這個逼早就跟美國人串通好了。


    那沒辦法了,英國也隻能開始物色盟友,而放眼歐洲大陸,英國似乎也就隻有一個選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艾蒂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艾蒂爾並收藏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