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英鎊桑,再陪我跌一圈吧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 作者:艾蒂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取得了中東戰爭勝利的英國在國際上聲名大噪,而英國政府可能也有點飄了,這些年他們贏的太多了,在柏林會議上贏了半個非洲,在克裏米亞戰爭中贏得了巴爾幹,在俄土戰爭中又贏了中東,在中東戰爭中又鞏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英國人甚至感覺這有點不真實,他們怎麽能這麽牛逼啊?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像他們這樣掌握這麽龐大的領土,有哪個國家能像他們這樣如臂使指的調動四分之一個世界的資源,有哪個國家像他們這樣在四個主流宗教都吃得開?
宗教改革讓英國贏得了新教,光複君士坦丁堡讓英國贏得了天主教和東正教,現在他們又打贏了中東戰爭,他們又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友邦,成為了伊斯蘭教的朋友。
這件事情讓整個歐洲聯盟都變得小醜起來了,為了針對英國日益強大的威脅,俾斯麥終於是忍下心來大刀闊斧的開始內部的改革了,她在內閣會議中說道,“如果能讓英國吐出阿拉伯,即使交出我的權力我也願意!”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歐洲聯盟這些年基本上沒有任何更進一步的突破,法國跟德國日益膨脹的產能早就把內部的市場給消化完了,現在法德也算是沒招了,法國政府現在都不宣傳德國威脅論了,重新挑起反對英國佬的大旗,勢要再來一次百年戰爭,給英國人上上強度。
但他們也不敢太刺激英國,偶爾嘲諷一下差不多也就得了,因為他們其實也糾結啊,德國是敵人,英國又是敵人,法國的實力又不足以令其同時與兩個強國對抗,是先幹德國還是先幹英國,這在法國的內部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更多人認為法國還是應該先對付德國,因為英國雖然強大,但是尚且不會損害到法國在歐陸的利益,但德國不同,它遲早是要對法國動刀子的,德國吞並阿爾薩斯洛林就是將法國變成它的死敵,自從法國恢複過來之後,複仇主義的思潮就日益增加,因為不像otl那樣進入共和政府時代,現在的法國還是帝國政府,這就令其在政治上沒有太大的分裂,政府也不經常換,國內相對穩定,人口的增長速度也就快了不少。
法國重新強大起來之後,他們就想著能否奪迴自己在普法戰爭中丟掉的領土,但他們似乎並不想選擇用和平的方式要迴來,普法戰爭結束之後,德國對於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管理是比較鬆散的。
這有奧古斯特的原因,奧古斯特並不想與法國為敵,所以她一直有將阿爾薩斯洛林還給法國的想法,但是法國日益膨脹的複仇主義情緒還是讓她十分擔憂,她害怕如果自己將阿爾薩斯洛林還迴去了,法國照樣會對德國發起戰爭,那還不如不還,等把法國徹底打服了之後再去考慮歸還阿爾薩斯洛林的事情。
況且此時歐洲聯盟跟帝國聯邦處於一個激烈對抗的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擴張時期埋下的隱患也開始浮出水麵了,歐洲聯盟尚且能維持和平的原因在於法國現在還依賴於德國正盛的經濟,如果世界上發生一件大事,一場經濟危機,能幾乎打斷德國勢頭正猛的快速增長,那個時候,德法之間恐怕就不會這麽融洽了。
1880年七月份,英國發生了一件大事,英國又一次取消了金本位,為什麽要說又,這不是第一次了,英國第一次取消金本位是在十幾年前,莉莉安剛上台那會,隻不過當英國經濟穩定之後,英國政府又宣布可以用英鎊正常兌換黃金。
這一瞬間就穩定了英鎊的幣值,而現在英國又取消了金本位,但這一次不再是為了使貨幣貶值了,英國政府可能確實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他們必須得整一波大的,最重要的就是重建貿易壁壘。
這也包括了跟英國長期來往的幾個比較重要的國家,比如俄國、歐盟以及美國。
英國宣布停止用英鎊兌換黃金,禁止私人持有黃金,銀行立刻停止大規模的貸款。
這直接驚動了美國政府,美國總統拉瑟福德·海斯直接向帝國聯邦全體都發出致電,他們認為帝國聯邦這是在增加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衝突,這可能會引起進一步的國際衝突,進而引發戰爭。
法國的外交部長此時也跳出來進行抗議,他們認為英國這樣做破壞了國際貿易公平競爭的原則。
但帝國聯邦沒時間管他們,英鎊又開始貶值了,伴隨而來的還有倫敦股市的混亂,進出口商品開始紊亂,很多股票出現了嚴重的影響,物價也開始上漲,直到兩周後英鎊貶值超過了百分之三十後,英國政府才慢悠悠的恢複了英鎊兌換黃金。
原本十英鎊就能兌換一盎司黃金的,現在則需要十三英鎊才能兌換一盎司黃金,其實這算是好的,英國的民眾對帝國的市場和政府都有信心,所以即使英國政府搞出這種抽風操作,英鎊也就貶值了百分之三十,如果是法國的話,兩周時間夠讓法郎貶值二十倍了。
但英國人可不是單純的抽風,它可是有備而來,英國雖然讓英鎊貶值了百分之三十,但它提出了讓全體英國民眾的工資提升百分之五十,這包括政府職工,以及普通工人,政府這邊比較好解決,工人那邊就需要花一些功夫了,不過對於現在的英國政府來說這並不是什麽難事。
而且英鎊不是沒有第二種東西來為它背書,它剛幫阿拉伯帝國打贏了中東戰爭,你猜它為什麽敢在沒有經濟危機的情況下還來這一招?就是仗著自己掌控了阿拉伯帝國內豐富的石油資源,所以政府料定英鎊不會暴跌,而會因此受傷的是那些新興的工業強國。
比如美國。
英國人甚至感覺這有點不真實,他們怎麽能這麽牛逼啊?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像他們這樣掌握這麽龐大的領土,有哪個國家能像他們這樣如臂使指的調動四分之一個世界的資源,有哪個國家像他們這樣在四個主流宗教都吃得開?
宗教改革讓英國贏得了新教,光複君士坦丁堡讓英國贏得了天主教和東正教,現在他們又打贏了中東戰爭,他們又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友邦,成為了伊斯蘭教的朋友。
這件事情讓整個歐洲聯盟都變得小醜起來了,為了針對英國日益強大的威脅,俾斯麥終於是忍下心來大刀闊斧的開始內部的改革了,她在內閣會議中說道,“如果能讓英國吐出阿拉伯,即使交出我的權力我也願意!”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歐洲聯盟這些年基本上沒有任何更進一步的突破,法國跟德國日益膨脹的產能早就把內部的市場給消化完了,現在法德也算是沒招了,法國政府現在都不宣傳德國威脅論了,重新挑起反對英國佬的大旗,勢要再來一次百年戰爭,給英國人上上強度。
但他們也不敢太刺激英國,偶爾嘲諷一下差不多也就得了,因為他們其實也糾結啊,德國是敵人,英國又是敵人,法國的實力又不足以令其同時與兩個強國對抗,是先幹德國還是先幹英國,這在法國的內部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更多人認為法國還是應該先對付德國,因為英國雖然強大,但是尚且不會損害到法國在歐陸的利益,但德國不同,它遲早是要對法國動刀子的,德國吞並阿爾薩斯洛林就是將法國變成它的死敵,自從法國恢複過來之後,複仇主義的思潮就日益增加,因為不像otl那樣進入共和政府時代,現在的法國還是帝國政府,這就令其在政治上沒有太大的分裂,政府也不經常換,國內相對穩定,人口的增長速度也就快了不少。
法國重新強大起來之後,他們就想著能否奪迴自己在普法戰爭中丟掉的領土,但他們似乎並不想選擇用和平的方式要迴來,普法戰爭結束之後,德國對於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管理是比較鬆散的。
這有奧古斯特的原因,奧古斯特並不想與法國為敵,所以她一直有將阿爾薩斯洛林還給法國的想法,但是法國日益膨脹的複仇主義情緒還是讓她十分擔憂,她害怕如果自己將阿爾薩斯洛林還迴去了,法國照樣會對德國發起戰爭,那還不如不還,等把法國徹底打服了之後再去考慮歸還阿爾薩斯洛林的事情。
況且此時歐洲聯盟跟帝國聯邦處於一個激烈對抗的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擴張時期埋下的隱患也開始浮出水麵了,歐洲聯盟尚且能維持和平的原因在於法國現在還依賴於德國正盛的經濟,如果世界上發生一件大事,一場經濟危機,能幾乎打斷德國勢頭正猛的快速增長,那個時候,德法之間恐怕就不會這麽融洽了。
1880年七月份,英國發生了一件大事,英國又一次取消了金本位,為什麽要說又,這不是第一次了,英國第一次取消金本位是在十幾年前,莉莉安剛上台那會,隻不過當英國經濟穩定之後,英國政府又宣布可以用英鎊正常兌換黃金。
這一瞬間就穩定了英鎊的幣值,而現在英國又取消了金本位,但這一次不再是為了使貨幣貶值了,英國政府可能確實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他們必須得整一波大的,最重要的就是重建貿易壁壘。
這也包括了跟英國長期來往的幾個比較重要的國家,比如俄國、歐盟以及美國。
英國宣布停止用英鎊兌換黃金,禁止私人持有黃金,銀行立刻停止大規模的貸款。
這直接驚動了美國政府,美國總統拉瑟福德·海斯直接向帝國聯邦全體都發出致電,他們認為帝國聯邦這是在增加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衝突,這可能會引起進一步的國際衝突,進而引發戰爭。
法國的外交部長此時也跳出來進行抗議,他們認為英國這樣做破壞了國際貿易公平競爭的原則。
但帝國聯邦沒時間管他們,英鎊又開始貶值了,伴隨而來的還有倫敦股市的混亂,進出口商品開始紊亂,很多股票出現了嚴重的影響,物價也開始上漲,直到兩周後英鎊貶值超過了百分之三十後,英國政府才慢悠悠的恢複了英鎊兌換黃金。
原本十英鎊就能兌換一盎司黃金的,現在則需要十三英鎊才能兌換一盎司黃金,其實這算是好的,英國的民眾對帝國的市場和政府都有信心,所以即使英國政府搞出這種抽風操作,英鎊也就貶值了百分之三十,如果是法國的話,兩周時間夠讓法郎貶值二十倍了。
但英國人可不是單純的抽風,它可是有備而來,英國雖然讓英鎊貶值了百分之三十,但它提出了讓全體英國民眾的工資提升百分之五十,這包括政府職工,以及普通工人,政府這邊比較好解決,工人那邊就需要花一些功夫了,不過對於現在的英國政府來說這並不是什麽難事。
而且英鎊不是沒有第二種東西來為它背書,它剛幫阿拉伯帝國打贏了中東戰爭,你猜它為什麽敢在沒有經濟危機的情況下還來這一招?就是仗著自己掌控了阿拉伯帝國內豐富的石油資源,所以政府料定英鎊不會暴跌,而會因此受傷的是那些新興的工業強國。
比如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