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的八十年代,這幾乎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各行各業都日新月異,而一個國家在這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那就是美國。


    1880年的全世界工業產值統計,英國依舊位居世界第一,本土工業產值占世界的百分之十七,整個帝國聯邦的工業產值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三十五,整個帝國聯邦的經濟和工業領跑全球,但英國本土的占比則有所下降。


    英國這幾年都在進行海外的工業化建設,本土的發展略微遲滯,但現在正是黃金時代,英國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班車,許多淘汰下來的舊時代工業機器就可以投入到殖民地去,幫助殖民地的建設,這其中產生的利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哺本土。


    因為英國在這條世界線的一連串正確選擇,倫敦的股票市場比紐約股票交易所發跡的更快,而且藥效更猛,經濟的快速增長除了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外,還吸引了大量的股民,股票這種東西雖然危險,但是他還是能吸引一大堆人去參與。


    最重要的原因是股市可以帶來資本的原始積累,很多老板和資本家他們的錢是不夠去創業的,就算是洛克菲勒也是要人投資的,沒有投資商標準石油也做不起來,那要是將其擴大到整個行業呢?


    如果沒有股票,那國家的經濟將會十分的困難,沒有企業就意味著沒有生產力,沒有生產力就意味著沒有商品經濟,沒有商品經濟國家的稅就收不上來,國家都沒錢了那基本上後麵的劇情不是一瀉千裏然後改朝換代,就是被別國物理合並,一起攜手邁進新時代。


    能靠個人的能力獨立創建公司的人當然有,甚至還有個別的畜生光靠自己就能實現從窮逼到大牛逼的轉變,但這畢竟是少數,還是資本家中的少數,這比鳳毛麟角還稀少,總的來說並不具有普遍性,不能變成大夥玩命剝削其他人的飯後談資。


    而此時一個新的消息傳來了,那場曠日持久的中東戰爭基本結束,伊拉克幾乎完全繼承了沙特王國在中東的所有領土,英國也完成了最開始的承諾,將外約旦、英屬阿曼、也門等英國在中東的殖民地,除了波斯灣的部分領土外,幾乎全部都移交給了這個由伊拉克統一的阿拉伯帝國,在混亂中度過了上百年歲月的阿拉伯半島終於實現了統一。


    這個新建立的阿拉伯帝國幅員遼闊,雖然有大片的沙漠,但也有不少好地,阿拉伯也順勢滑鏟進入了帝國聯邦內,成為了帝國聯邦的一個新加盟國,這放大了英國的優勢,而德國這個英國在歐洲最大的競爭對手此時卻沒有任何反應。


    倒不是它不想反應,早在一年前俾斯麥就提出了要幹涉中東戰爭的設想,現在英德在全世界範圍內互相對抗,英國在阿拉伯半島扶持了一個這麽強的小弟,肯定是要對德國不利啊!


    但德國的外交情況超出了俾斯麥的想象,由於當時俾斯麥正在忙別的事情,把這件事情交給了外交部,這產生了災難性的後果,這件事情在帝國議會那邊卡了幾個月,因為要批文,但外交部跟戰爭部甚至吵了一架,因為雙方給出的方案不同,戰爭部想派雇傭軍,外交部覺得送武器就可以了。


    本來是可以處理的事情,他們為了讓功勞都算在自己身上,開始互相折磨。


    俾斯麥不在的情況下,根本沒有人能夠控製的住局麵,兩邊先是在國會吵了一架,甚至都吵到奧古斯特的辦公室去了。


    奧古斯特本身對幹涉中東戰爭這件事情不是很感興趣,但她同意了有限幹涉,隻要英國不做出特別激烈的反應,那就可以稍微幫一把沙特,給英國製造點麻煩。


    奧古斯特也沒怎麽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她還在琢磨該怎麽把錢從民眾手裏騙出來呢,現在德國人民的消費欲望不怎麽高,畢竟德國商品更新換代的實在是太快了,基本上幾天一個新產品,這導致了許多人變成了等等黨,等新產品出了,舊產品就會降價,那我為什麽不先等一會呢?


    但這可不行,民眾不買東西經濟還怎麽發展啊,奧古斯特得先解決這件事情,她將產品迭代的要求提高了,這需要修改憲法,她還得去找俾斯麥蓋章,沒有空管這件事。


    德國政治係統最大的問題也就出現了,如果皇帝跟宰相都沒空管這件事情,那這件事情的推進就舉步維艱,你不可能指望帝國議會自己通過,然後調動政府職能去解決問題。


    如果是英國的話,這個時候應該是議會通過提案,然後內閣執行,但德國的內閣還是隻有提案權,執行的權力不在內閣手上,德國還有一個專門的執行機構,這玩意由宰相全權負責,直接就政治閉環了,離開了宰相整個機構就轉不起來了。


    此時羅恩剛在柯尼斯堡度假迴來,看到此情此景人都傻了,他剛迴到柏林的莊園,午飯都還沒來得及吃就被戰爭部喊到國會去了,就是為了處理這件事情。


    羅恩作為德國的隱形首相,同樣也擁有最高的執行權力,他得知消息後立刻就去疏通了,結果他忙活一通,那邊戰爭結束了,一堆人忙活了幾個月白瞎了,這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當時處理不了,現在還是處理不了。


    所以德國磨蹭了很久也給不出一個合理的迴信,甚至法國人都還想喊德國一起去摻和,他們是絕對不想讓英國在中東搞出一個這樣的大國的,但是他們不直接幹涉,他們一定得拉一個國家陪他們一起去趟這渾水,他們選擇了德國。


    結果德國的表現讓法國大失所望,俾斯麥和奧古斯特缺勤的情況下,整個德國的內政係統跟宕了機似的,幾乎是坐視英國在中東亂搞事情,扶持小弟。


    阿拉伯帝國基本上繼承了奧斯曼帝國在中東的統治地位,他們將英國視為友邦,還投桃報李的想將哈裏發之名給了莉莉安,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因為莉莉安根本就不信仰伊斯蘭教,她是天主教會的人,但阿拉伯帝國還是提名莉莉安成為哈裏發。


    這是一件大事,很多帝國外麵的伊斯蘭教信徒都覺得阿拉伯帝國是抽風了,怎麽能把哈裏發之位給一個女人呢?還是信仰天主教的女人,甚至還是羅馬教會的重要人物,除了天主教和東正教之外,英國還打算對伊斯蘭教下手?


    而阿拉伯帝國裏麵的人則認為莉莉安實至名歸,她有這個資格繼承哈裏發之位,上一個哈裏發都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當然吹牛皮是不用成本的,阿拉伯帝國提名的人又不隻有莉莉安一個,莉莉安也沒有接這個提名,她要是真的成哈裏發了,那怕不是明天教皇就要從梵蒂岡跑到倫敦找自己對峙,在你加冕稱帝的時候給你封聖,現在你說你成為伊斯蘭的哈裏發了,你這不是要我的命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艾蒂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艾蒂爾並收藏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