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酌情處置需斟酌
重生大宋:白麵包青天 作者:烈焰灬哥布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且說那一日,天空陰沉沉的,烏雲密布,仿佛隨時都會有一場傾盆大雨降臨。
包勉率領著縣衙的僚屬以及眾多百姓,曆經多日不辭辛勞地築堤、疏通河道。其間遭遇了諸多困難,如暴雨突襲、工具短缺等,但眾人齊心協力,未有半分退縮。
終於,將河中淤泥盡數清理幹淨。包勉望著那清澈見底的河水,長舒一口氣,臉上滿是欣慰,對著眾人感慨道:“如今這河底已然被清理得幹幹淨淨,連日來,大家實在是辛苦了!”
眾人聽到包勉的話,臉上皆綻放出欣慰的笑容。
李修遠邁步走上前來,恭敬地拱手說道:“包縣令,此乃吾等應盡之責。能為包縣令效力,縱是再苦再累,亦甘之如飴。”
方申凝視著眾百姓,眉頭微皺,若有所思,而後轉過頭對包勉言道:“包縣令,接下來咱們需得助力百姓重建家園,精心修葺河道了。”
包勉目光堅定,鄭重地點了點頭,雙手握拳說道:“諸位放心,吾定當全力以赴,與大家攜手共渡難關,定要讓這一方土地恢複往日的繁榮與生機。然而,此次開倉放糧,雖解了百姓燃眉之急,卻也違背了律法,我心中著實忐忑。”
百姓們聽聞,眼中燃起了希望的光芒,紛紛振臂高唿,表示願與包勉齊心協力。“包縣令,咱們跟著您幹!咱們相信您的所作所為皆是為了百姓,律法也應有人情啊!”
“包縣令,莫不如讓大家休憩兩日,再行商議重建家園與修葺河道之事如何?您瞧瞧,大家都已然筋疲力竭了。”文青雲望著坐在河道邊歇息的那些年輕漢子,心中不忍,眉頭緊蹙,遂向包勉說道。
包勉抬眼望去,隻見眾人皆麵色憔悴,汗如雨下,不由得心生惻隱。他沉吟片刻,說道:“文主簿所言甚是,大家這段時日著實辛苦了。那就依文主簿所言,讓大夥好好歇息兩日。”
眾人聽了包勉的話,一個個滿懷感激地望著他,連連點頭,隨後便開始收拾東西,拖著沉重的步伐往城裏緩緩走去。
包勉佇立在河邊,望著逐漸離去的百姓,眉頭緊鎖,心中暗暗思索著:“律法無情,可百姓的生死又怎能不顧?在這特殊情況下,如何才能既維護律法的尊嚴,又保障百姓的福祉?這真是個難題。”
忽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在身後響起,那聲音由遠及近,打破了此刻的寧靜。
“包縣令,開封府包大人到了,請包縣令即刻迴去。”馬背上的人翻身下馬,來到包勉身旁,抱拳拱手說道。
包勉迴頭,隻見來人乃是縣衙的一名衙役。包勉心中暗自思忖:“三叔在開封府公務繁忙,今日怎會有空來這餘杭縣?且不去管他,先迴去看看三叔找我究竟有何要事。”
於是,包勉絲毫不敢耽擱,翻身上馬,與那名衙役匆匆往迴趕去。
迴到縣衙,隻見包拯、公孫策、展昭、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七人正站在縣衙門口,與南宮清雪談笑風生。
包勉連忙翻身下馬,疾步上前,拱手作揖道:“下官餘杭縣令包勉,見過包大人。”
“包縣令,此處並非適宜的談話之所,咱們還是移步花廳詳談為好。”公孫策深知此行事關重大,唯恐隔牆有耳,遂對包勉說道。
包勉心領神會,連忙應道:“公孫先生所言極是,諸位,請!”
眾人來到花廳,依賓主之位紛紛落座。包拯率先開口道:“勉兒,日前工部侍郎杜平和都水監判監事許固兩位欽差奉旨前來餘杭縣查訪水災一事。兩位欽差迴朝之後,將你擅自開啟戰備糧倉賑濟百姓一事向官家奏明,為此,官家龍顏大怒。”
包勉聽聞,頓時臉色蒼白,額頭上冒出細密的汗珠,焦急地說道:“三叔,侄兒當時見百姓受災,饑餓困苦,若不開倉放糧,恐生大亂。侄兒深知違背律法罪不可赦,但在這生死關頭,若隻拘泥於律法,不顧百姓死活,那律法的意義又何在?”
“勉兒不必憂心,杜侍郎和許監事已在官家麵前為你求情。官家聽後,亦對你此舉有所讚賞。此次官家派遣三叔前來餘杭縣,是要查證你是否有貪墨之嫌。若是你未曾貪墨,此事官家自不會追究;若是你確有貪墨,那麽三叔也隻有依國法處置了,你可明白?”包拯神情嚴肅地看著自己的侄兒,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道。
包勉趕忙撩袍跪地,拱手說道:“三叔,侄兒已將所有賑濟災民的糧食讓文主簿一一記錄在冊。侄兒自小承蒙您的教誨,心中不敢有一絲忘卻,亦不曾有貪墨之舉。隻是這律法與人情之間,侄兒實在難以抉擇。”
此時,展昭劍眉微揚,麵露欣慰之色,抱拳道:“大人,依屬下對包賢弟的了解,他定是一心為民,斷不會做出這等貪墨之事。且在這等特殊情形下,包縣令開倉放糧也是無奈之舉,若律法不能在關鍵時刻救百姓於水火,那律法也需反思改進。”
公孫策輕捋胡須,微微頷首道:“展護衛所言極是,包縣令的為人,學生也深信其清正廉潔。然律法不可廢,人情亦需顧,這其中的平衡,確實值得深思。”
“三叔,侄媳也堅信夫君他並未貪墨糧食,還望三叔仔細查證。”南宮清雪也向包拯盈盈下拜,眼中滿是懇切。
包拯目光深邃,緊盯著跪地的包勉,沉聲道:“即便如此,亦需仔細查證,不可有半分之疏忽。律法尊嚴必須維護,可若真為百姓謀福,也應酌情考量。”
包勉連連叩頭道:“侄兒甘願接受三叔徹查。”
包拯起身扶起包勉,說道:“勉兒,你先起來吧。若你果真清白無辜,三叔自會還你公道。”
南宮清雪起身,眼中含淚,“多謝三叔。”
公孫策在一旁輕歎了口氣,說道:“大人,依我之見,包縣令平日之為人,應不致有此劣行,然查案之事,確需嚴謹。隻是這律法與人情的衝突,著實令人困擾。”
展昭點頭道:“公孫先生所言極是,卑職也願協助大人,務必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同時,也希望能尋得一個既符合律法又順應人情的解決之法。”
包勉緩緩起身,隨後命人將文青雲喚至花廳。不多時,文青雲便匆匆趕來,一見到包拯,趕忙拱手見禮。
“文主簿,煩請你將賑濟百姓所發放糧食的賬冊拿來,讓包大人詳加查證。”包勉挺直身板,神色嚴肅地對文青雲說道。
文青雲點點頭,領命而去,未幾,便帶著兩名衙役將所有賬冊搬到花廳:“請包大人查證。”
包拯接過賬冊,仔細翻閱起來,眉頭時而緊蹙,時而舒展,時而陷入沉思。
公孫策在一旁,也跟著查看,不時低聲與包拯交流幾句。
展昭則站在一旁,目光炯炯,留意著廳內眾人的神色。
過了許久,包拯合上賬冊,目光掃過眾人,沉聲道:“這賬冊看似無甚破綻,然還需深入核查。文主簿,你且將這賬冊的記錄詳情一一道來。”
文青雲拱手應道:“是,大人。”接著,他便條理清晰地講述起賬冊中的各項記錄以及相關事宜,額頭也不禁冒出了汗珠。
包拯邊聽邊思考,偶爾插話詢問幾句關鍵之處。
待文青雲陳述完畢,包拯再度拿起賬冊,重新審視,目光中滿是審慎。
公孫策思索片刻後說道:“大人,依學生之見,僅看這賬冊,確難發現端倪。但不妨從糧食的來源與去向入手,再做深究。同時,也應思考如何在遵循律法的前提下,妥善處理包縣令此次的義舉。”
包拯微微頷首,“公孫先生所言甚是。”他轉頭看向文青雲,“文主簿,這糧食的來源你可清楚?”
文青雲連忙拱手答道:“迴大人,這糧食一部分來自戰備糧倉,另一部分乃是包縣令向本縣富商籌借而來。”
“那去向呢?”包拯緊追問道。
文青雲稍作思索,說道:“本縣原有存糧一萬三千兩百石,除去年朝廷下旨向邊關運輸軍糧一萬三千石以外,縣衙尚有存糧兩百石。”說著,文青雲將相關記錄呈遞給包拯查看。
包拯接過記錄,仔細端詳,神色愈發凝重。“這存糧的數目,與此次賑濟所用,可有出入?”
文青雲忙道:“大人,此次賑濟所用糧食,皆有明確記錄,與現存數目相符,絕無差錯。”
包拯微微眯起雙眸,“文主簿,你所言可句句屬實?”
文青雲神色堅定,再次拱手道:“大人,下官不敢有半句虛言。”
包拯目光掃過文青雲,沉聲道:“若有半點虛假,定不輕饒。”
“啟稟包大人,縣衙門口有幾位百姓想要求見包大人,說是為此次包縣令開倉放糧之事而來。”此時,一名衙役疾步走入花廳,拱手抱拳說道。
包拯聽後,麵色一沉,看向包勉,旋即開口道:“速速將那幾位百姓請至花廳,本府要親自問話。”
不一會兒,幾位百姓被帶入花廳。他們見到包拯,紛紛跪地行禮。
包拯連忙說道:“諸位快快請起,有話直說便是。”
一位年長的百姓說道:“包大人,包縣令開倉放糧乃是救了我們全縣人的性命啊,他是大大的好人,絕不可能貪墨糧食的。如今這律法與人情,還望包大人能權衡一二,給包縣令一個公正的處置。”說著,老淚縱橫。
另一位百姓也跟著說道:“是啊,包大人,我們可以作證。”
“包大人,此次餘杭縣遭遇水災,我等百姓若非包縣令開倉放糧,方縣丞安排我等在縣衙公堂和各級學堂暫且棲身,我等恐怕無緣得見包大人您了。”
“而且近些時日,也多虧包夫人搭建粥棚,熬粥接濟我們,不然,我們恐怕早就命喪黃泉,還望包大人明察。這律法雖嚴,可也得顧著百姓的死活啊!”
百姓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向包拯講述著包勉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包拯聽完百姓的話,終於麵色緩和下來,“勉兒,看來你的此番舉動,深得百姓認可啊。但律法不可不顧,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包勉拱手說道:“三叔,侄兒隻是做了分內之事,能幫到百姓,侄兒心中也寬慰。隻是這律法與人情之間的分寸,侄兒實在難以把握。”
包拯微微點頭,“你能有此心,甚好。但開倉放糧之事,終究違反了律法,雖情有可原,也需有個妥善的處置。”
“包大人,這是我們餘杭縣百姓聯名上書想要呈給陛下的書信,還望包大人您過目。”說著,一位年長的老者雙手將聯名信畢恭畢敬地呈上。
包拯從公孫策手中接過聯名信,緩緩展開後閱讀起來。
信中寫道:“陛下聖明,吾等乃餘杭縣之百姓。今遭水災侵襲,家園盡毀,生計維艱。幸得包縣令包勉,心懷慈悲,擅自開啟戰備糧倉放糧,救吾等於水深火熱之中。吾等亦深知擅開戰備糧倉乃重罪,然包縣令不忍吾等百姓忍饑挨餓,故而甘願冒觸犯律法之險也要開倉放糧。其夫人搭建粥棚,施粥濟民,其縣丞妥善安置,使吾等有棲身之所。包縣令一心為民,未曾有絲毫貪墨之舉,其公正廉明,實乃百姓之福澤。望陛下念其功績,赦免其開倉之罪,嘉許其善舉,以激勵後人。吾等百姓,感恩戴德,叩首以謝聖恩。”
包拯讀完,神色動容,眼眶微微泛紅,“諸位鄉親,包某定會將此信如實呈交朝廷。但律法與人情,皆需考量,如何能尋得一個兩全之策,還需謹慎斟酌。”
百姓們感激涕零,齊聲高唿:“多謝包大人!”
公孫策感慨道:“大人,此信情真意切,足可看出包勉縣令在百姓心中的分量之重。依學生所見,朝廷若知曉其中詳情,必定會酌情處置。隻是這處置之法,需既能維護律法威嚴,又能順應民心,不寒百姓之心。”
展昭抱劍而立,朗聲道:“大人,相信以包賢弟的作為,朝廷定會還他一個公正。且此事也應成為一個範例,讓今後律法在麵對類似情況時,能有更合理的應對之策。”
王朝說道:“這包兄弟一心隻為百姓,著實令人欽佩,此事萬萬不能冤枉了他。更應借此機會,重新審視律法在特殊情況下的靈活性。”
馬漢點頭附和:“沒錯,咱們得想辦法讓朝廷明白包賢弟的一片苦心。同時,也應思考如何完善律法,使之更好地服務百姓。”
張龍接著道:“瞧這聯名信,百姓們對包兄弟滿懷感激之情,朝廷斷不應無視。應當以此為契機,讓律法與人情達到更好的平衡。”
趙虎也道:“正是,若包賢弟因此獲罪,那可真是寒了百姓和天下官員的心呐。應當在維護律法的基礎上,給予包賢弟適當的寬容。”
展昭目光堅定:“咱們務必協助大人為包賢弟討迴公道。更要為今後類似情況的處理,探索出一條可行之路。”
王朝應和:“對,咱們齊心協力,必能成事。”
馬漢、張龍、趙虎齊聲說道:“願聽大人吩咐。”
“諸位,官家一向以仁孝治國,相信官家也會對勉兒從輕發落的。但此事所引發的關於律法與人情的思考,卻不能停止。”包拯輕捋胡須,感慨萬千地說道。
包勉率領著縣衙的僚屬以及眾多百姓,曆經多日不辭辛勞地築堤、疏通河道。其間遭遇了諸多困難,如暴雨突襲、工具短缺等,但眾人齊心協力,未有半分退縮。
終於,將河中淤泥盡數清理幹淨。包勉望著那清澈見底的河水,長舒一口氣,臉上滿是欣慰,對著眾人感慨道:“如今這河底已然被清理得幹幹淨淨,連日來,大家實在是辛苦了!”
眾人聽到包勉的話,臉上皆綻放出欣慰的笑容。
李修遠邁步走上前來,恭敬地拱手說道:“包縣令,此乃吾等應盡之責。能為包縣令效力,縱是再苦再累,亦甘之如飴。”
方申凝視著眾百姓,眉頭微皺,若有所思,而後轉過頭對包勉言道:“包縣令,接下來咱們需得助力百姓重建家園,精心修葺河道了。”
包勉目光堅定,鄭重地點了點頭,雙手握拳說道:“諸位放心,吾定當全力以赴,與大家攜手共渡難關,定要讓這一方土地恢複往日的繁榮與生機。然而,此次開倉放糧,雖解了百姓燃眉之急,卻也違背了律法,我心中著實忐忑。”
百姓們聽聞,眼中燃起了希望的光芒,紛紛振臂高唿,表示願與包勉齊心協力。“包縣令,咱們跟著您幹!咱們相信您的所作所為皆是為了百姓,律法也應有人情啊!”
“包縣令,莫不如讓大家休憩兩日,再行商議重建家園與修葺河道之事如何?您瞧瞧,大家都已然筋疲力竭了。”文青雲望著坐在河道邊歇息的那些年輕漢子,心中不忍,眉頭緊蹙,遂向包勉說道。
包勉抬眼望去,隻見眾人皆麵色憔悴,汗如雨下,不由得心生惻隱。他沉吟片刻,說道:“文主簿所言甚是,大家這段時日著實辛苦了。那就依文主簿所言,讓大夥好好歇息兩日。”
眾人聽了包勉的話,一個個滿懷感激地望著他,連連點頭,隨後便開始收拾東西,拖著沉重的步伐往城裏緩緩走去。
包勉佇立在河邊,望著逐漸離去的百姓,眉頭緊鎖,心中暗暗思索著:“律法無情,可百姓的生死又怎能不顧?在這特殊情況下,如何才能既維護律法的尊嚴,又保障百姓的福祉?這真是個難題。”
忽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在身後響起,那聲音由遠及近,打破了此刻的寧靜。
“包縣令,開封府包大人到了,請包縣令即刻迴去。”馬背上的人翻身下馬,來到包勉身旁,抱拳拱手說道。
包勉迴頭,隻見來人乃是縣衙的一名衙役。包勉心中暗自思忖:“三叔在開封府公務繁忙,今日怎會有空來這餘杭縣?且不去管他,先迴去看看三叔找我究竟有何要事。”
於是,包勉絲毫不敢耽擱,翻身上馬,與那名衙役匆匆往迴趕去。
迴到縣衙,隻見包拯、公孫策、展昭、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七人正站在縣衙門口,與南宮清雪談笑風生。
包勉連忙翻身下馬,疾步上前,拱手作揖道:“下官餘杭縣令包勉,見過包大人。”
“包縣令,此處並非適宜的談話之所,咱們還是移步花廳詳談為好。”公孫策深知此行事關重大,唯恐隔牆有耳,遂對包勉說道。
包勉心領神會,連忙應道:“公孫先生所言極是,諸位,請!”
眾人來到花廳,依賓主之位紛紛落座。包拯率先開口道:“勉兒,日前工部侍郎杜平和都水監判監事許固兩位欽差奉旨前來餘杭縣查訪水災一事。兩位欽差迴朝之後,將你擅自開啟戰備糧倉賑濟百姓一事向官家奏明,為此,官家龍顏大怒。”
包勉聽聞,頓時臉色蒼白,額頭上冒出細密的汗珠,焦急地說道:“三叔,侄兒當時見百姓受災,饑餓困苦,若不開倉放糧,恐生大亂。侄兒深知違背律法罪不可赦,但在這生死關頭,若隻拘泥於律法,不顧百姓死活,那律法的意義又何在?”
“勉兒不必憂心,杜侍郎和許監事已在官家麵前為你求情。官家聽後,亦對你此舉有所讚賞。此次官家派遣三叔前來餘杭縣,是要查證你是否有貪墨之嫌。若是你未曾貪墨,此事官家自不會追究;若是你確有貪墨,那麽三叔也隻有依國法處置了,你可明白?”包拯神情嚴肅地看著自己的侄兒,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道。
包勉趕忙撩袍跪地,拱手說道:“三叔,侄兒已將所有賑濟災民的糧食讓文主簿一一記錄在冊。侄兒自小承蒙您的教誨,心中不敢有一絲忘卻,亦不曾有貪墨之舉。隻是這律法與人情之間,侄兒實在難以抉擇。”
此時,展昭劍眉微揚,麵露欣慰之色,抱拳道:“大人,依屬下對包賢弟的了解,他定是一心為民,斷不會做出這等貪墨之事。且在這等特殊情形下,包縣令開倉放糧也是無奈之舉,若律法不能在關鍵時刻救百姓於水火,那律法也需反思改進。”
公孫策輕捋胡須,微微頷首道:“展護衛所言極是,包縣令的為人,學生也深信其清正廉潔。然律法不可廢,人情亦需顧,這其中的平衡,確實值得深思。”
“三叔,侄媳也堅信夫君他並未貪墨糧食,還望三叔仔細查證。”南宮清雪也向包拯盈盈下拜,眼中滿是懇切。
包拯目光深邃,緊盯著跪地的包勉,沉聲道:“即便如此,亦需仔細查證,不可有半分之疏忽。律法尊嚴必須維護,可若真為百姓謀福,也應酌情考量。”
包勉連連叩頭道:“侄兒甘願接受三叔徹查。”
包拯起身扶起包勉,說道:“勉兒,你先起來吧。若你果真清白無辜,三叔自會還你公道。”
南宮清雪起身,眼中含淚,“多謝三叔。”
公孫策在一旁輕歎了口氣,說道:“大人,依我之見,包縣令平日之為人,應不致有此劣行,然查案之事,確需嚴謹。隻是這律法與人情的衝突,著實令人困擾。”
展昭點頭道:“公孫先生所言極是,卑職也願協助大人,務必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同時,也希望能尋得一個既符合律法又順應人情的解決之法。”
包勉緩緩起身,隨後命人將文青雲喚至花廳。不多時,文青雲便匆匆趕來,一見到包拯,趕忙拱手見禮。
“文主簿,煩請你將賑濟百姓所發放糧食的賬冊拿來,讓包大人詳加查證。”包勉挺直身板,神色嚴肅地對文青雲說道。
文青雲點點頭,領命而去,未幾,便帶著兩名衙役將所有賬冊搬到花廳:“請包大人查證。”
包拯接過賬冊,仔細翻閱起來,眉頭時而緊蹙,時而舒展,時而陷入沉思。
公孫策在一旁,也跟著查看,不時低聲與包拯交流幾句。
展昭則站在一旁,目光炯炯,留意著廳內眾人的神色。
過了許久,包拯合上賬冊,目光掃過眾人,沉聲道:“這賬冊看似無甚破綻,然還需深入核查。文主簿,你且將這賬冊的記錄詳情一一道來。”
文青雲拱手應道:“是,大人。”接著,他便條理清晰地講述起賬冊中的各項記錄以及相關事宜,額頭也不禁冒出了汗珠。
包拯邊聽邊思考,偶爾插話詢問幾句關鍵之處。
待文青雲陳述完畢,包拯再度拿起賬冊,重新審視,目光中滿是審慎。
公孫策思索片刻後說道:“大人,依學生之見,僅看這賬冊,確難發現端倪。但不妨從糧食的來源與去向入手,再做深究。同時,也應思考如何在遵循律法的前提下,妥善處理包縣令此次的義舉。”
包拯微微頷首,“公孫先生所言甚是。”他轉頭看向文青雲,“文主簿,這糧食的來源你可清楚?”
文青雲連忙拱手答道:“迴大人,這糧食一部分來自戰備糧倉,另一部分乃是包縣令向本縣富商籌借而來。”
“那去向呢?”包拯緊追問道。
文青雲稍作思索,說道:“本縣原有存糧一萬三千兩百石,除去年朝廷下旨向邊關運輸軍糧一萬三千石以外,縣衙尚有存糧兩百石。”說著,文青雲將相關記錄呈遞給包拯查看。
包拯接過記錄,仔細端詳,神色愈發凝重。“這存糧的數目,與此次賑濟所用,可有出入?”
文青雲忙道:“大人,此次賑濟所用糧食,皆有明確記錄,與現存數目相符,絕無差錯。”
包拯微微眯起雙眸,“文主簿,你所言可句句屬實?”
文青雲神色堅定,再次拱手道:“大人,下官不敢有半句虛言。”
包拯目光掃過文青雲,沉聲道:“若有半點虛假,定不輕饒。”
“啟稟包大人,縣衙門口有幾位百姓想要求見包大人,說是為此次包縣令開倉放糧之事而來。”此時,一名衙役疾步走入花廳,拱手抱拳說道。
包拯聽後,麵色一沉,看向包勉,旋即開口道:“速速將那幾位百姓請至花廳,本府要親自問話。”
不一會兒,幾位百姓被帶入花廳。他們見到包拯,紛紛跪地行禮。
包拯連忙說道:“諸位快快請起,有話直說便是。”
一位年長的百姓說道:“包大人,包縣令開倉放糧乃是救了我們全縣人的性命啊,他是大大的好人,絕不可能貪墨糧食的。如今這律法與人情,還望包大人能權衡一二,給包縣令一個公正的處置。”說著,老淚縱橫。
另一位百姓也跟著說道:“是啊,包大人,我們可以作證。”
“包大人,此次餘杭縣遭遇水災,我等百姓若非包縣令開倉放糧,方縣丞安排我等在縣衙公堂和各級學堂暫且棲身,我等恐怕無緣得見包大人您了。”
“而且近些時日,也多虧包夫人搭建粥棚,熬粥接濟我們,不然,我們恐怕早就命喪黃泉,還望包大人明察。這律法雖嚴,可也得顧著百姓的死活啊!”
百姓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向包拯講述著包勉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包拯聽完百姓的話,終於麵色緩和下來,“勉兒,看來你的此番舉動,深得百姓認可啊。但律法不可不顧,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包勉拱手說道:“三叔,侄兒隻是做了分內之事,能幫到百姓,侄兒心中也寬慰。隻是這律法與人情之間的分寸,侄兒實在難以把握。”
包拯微微點頭,“你能有此心,甚好。但開倉放糧之事,終究違反了律法,雖情有可原,也需有個妥善的處置。”
“包大人,這是我們餘杭縣百姓聯名上書想要呈給陛下的書信,還望包大人您過目。”說著,一位年長的老者雙手將聯名信畢恭畢敬地呈上。
包拯從公孫策手中接過聯名信,緩緩展開後閱讀起來。
信中寫道:“陛下聖明,吾等乃餘杭縣之百姓。今遭水災侵襲,家園盡毀,生計維艱。幸得包縣令包勉,心懷慈悲,擅自開啟戰備糧倉放糧,救吾等於水深火熱之中。吾等亦深知擅開戰備糧倉乃重罪,然包縣令不忍吾等百姓忍饑挨餓,故而甘願冒觸犯律法之險也要開倉放糧。其夫人搭建粥棚,施粥濟民,其縣丞妥善安置,使吾等有棲身之所。包縣令一心為民,未曾有絲毫貪墨之舉,其公正廉明,實乃百姓之福澤。望陛下念其功績,赦免其開倉之罪,嘉許其善舉,以激勵後人。吾等百姓,感恩戴德,叩首以謝聖恩。”
包拯讀完,神色動容,眼眶微微泛紅,“諸位鄉親,包某定會將此信如實呈交朝廷。但律法與人情,皆需考量,如何能尋得一個兩全之策,還需謹慎斟酌。”
百姓們感激涕零,齊聲高唿:“多謝包大人!”
公孫策感慨道:“大人,此信情真意切,足可看出包勉縣令在百姓心中的分量之重。依學生所見,朝廷若知曉其中詳情,必定會酌情處置。隻是這處置之法,需既能維護律法威嚴,又能順應民心,不寒百姓之心。”
展昭抱劍而立,朗聲道:“大人,相信以包賢弟的作為,朝廷定會還他一個公正。且此事也應成為一個範例,讓今後律法在麵對類似情況時,能有更合理的應對之策。”
王朝說道:“這包兄弟一心隻為百姓,著實令人欽佩,此事萬萬不能冤枉了他。更應借此機會,重新審視律法在特殊情況下的靈活性。”
馬漢點頭附和:“沒錯,咱們得想辦法讓朝廷明白包賢弟的一片苦心。同時,也應思考如何完善律法,使之更好地服務百姓。”
張龍接著道:“瞧這聯名信,百姓們對包兄弟滿懷感激之情,朝廷斷不應無視。應當以此為契機,讓律法與人情達到更好的平衡。”
趙虎也道:“正是,若包賢弟因此獲罪,那可真是寒了百姓和天下官員的心呐。應當在維護律法的基礎上,給予包賢弟適當的寬容。”
展昭目光堅定:“咱們務必協助大人為包賢弟討迴公道。更要為今後類似情況的處理,探索出一條可行之路。”
王朝應和:“對,咱們齊心協力,必能成事。”
馬漢、張龍、趙虎齊聲說道:“願聽大人吩咐。”
“諸位,官家一向以仁孝治國,相信官家也會對勉兒從輕發落的。但此事所引發的關於律法與人情的思考,卻不能停止。”包拯輕捋胡須,感慨萬千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