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禎年間,杭州府錢塘縣有一個村子,這個村的彌河東岸處於地殼斷裂帶,石崖陡峭,岩呈青色,村莊因處斷裂帶南頭,故名青崖頭村。
這個村子起先是由錢塘張氏十一世祖宗信公由臨朐城西澇窪村遷此立村,所以村中以張姓人家為主。後來,又有吳氏、賀氏、徐氏等諸多姓氏的人群相繼遷入,就成了青崖頭村各種姓氏村民繁榮的景象。
可是好景不長,由於崇禎年間正是內憂外患的時期,對內有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對外有金兵南下,對我大明江山虎視眈眈,大明當時國庫空虛,就開始搜刮老百姓,各種苛捐雜稅都扣在老百姓的頭上,可以說是民不聊生,整個民間都發出了困苦的聲音。
青崖頭村的村民也不例外,可為了生活,他們還是得埋頭種田。
張豐作為青崖頭村的村民,從小就跟著母親相依為命,父親走得早,讓他早早地懂事,成了家裏的主人。
都說家境不好的孩子早當家,張豐也不例外,當初父親給張豐取這個名字的時候就希望他在學業上都能夠大豐收。
張豐的父親是個屠夫,他當年在世的時候,大環境還沒有這麽差,老百姓偶爾還能吃頓肉,張豐家裏的生活條件比起村裏其他人都要好一些。
父親每天努力地賣豬肉,為的就是希望兒子張豐能好好上學,將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因此在張豐八歲的時候,就送他到附近的學堂讀書了。令父親感到欣慰的是,張豐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對於書中的知識點,夫子先生隻要講一遍,張豐就能夠心領神會,做到舉一反三。
時間過得好快,一眨眼張豐就十歲了,那天為了慶祝張豐的生日,父親早早地就收了攤往家趕,可能是迴家的心有些迫切,走得有點著急,張豐的父親不小心從山路的台階上滾了下來,幸好他身上背了一塊豬肉想帶迴家給兒子吃,這塊豬肉正好墊在了他的腦袋上,他的腦袋沒有一下子被大石頭撞死。
同村的有幾個村民迴家經過的時候,發現張豐的父親渾身是血躺在地上,就把他背迴了家。
母親吳氏見了之後,不停地哭,張豐跪在父親跟前,父親望著他想說又說不了話,隻好用手指頭指了指桌上的書本,張豐見狀問道:“爹,你的意思是我要好好讀書,考取功名嗎?”父親點了點頭,接著就撒手人寰了。
父親死後,家裏就失去了頂梁柱,張豐和吳氏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還好張老漢生前是個比較節約的人,他知道兒子將來要趕考,存了很多銀子本來想給張豐當路費用的,現在都要先拿出來家用了。
張豐十歲以後就沒有再去學堂上過學了,他憑借著前兩年打下的基礎和自己的聰明才智,天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家裏自學。
就這樣苦學了四年,這四年裏,張豐和母親的日子過得很拮據,而且母親吳氏自從父親死後就思念成疾,整天鬱鬱寡歡,張家這麽多年入不敷出,母親還得了病,花光了家裏的積蓄。
就在這個節骨眼,十四歲的張豐重新拿起了父親留下來的屠刀,他告訴自己,不能倒下,家裏都已經欠債累累了,在這種情況下解決溫飽才是首要的。
再說現在世道那麽亂,國家缺的是武將,自己天天讀書,百無一用也隻是個書生,既不能解決內憂也不能抵禦外患。
張豐和吳氏商量,決定把家裏最後的積蓄拿去買隻豬,重新走父親的老路。
這一天,張豐去同村的養豬戶李嬸家要了一隻豬,本來殺豬還要花幾個銅板,可是他自己從小就跟著父親後麵轉悠,再加上天資聰明,這些殺豬的活早就爛熟於心,就親力親為,省了不少錢。
李嬸看張豐自己殺的豬,向他瞥了一眼,充滿了嫌棄的眼神,嘴裏悄悄地嘀咕道:“一個窮書生,也學別人殺豬,連手工費都不讓我掙。”
張豐原本想省幾個錢,卻被李嬸偷偷地記恨上了,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可能這就是小地方的人情世故吧,這麽多年天天躲在屋裏讀書的張豐怎麽會懂呢?
買完豬之後張豐就去鎮上租了一個攤位,開始賣起了豬肉,本來他以為這麽一大隻豬,要好幾天才能賣完,沒想到鎮上的有錢人多,一會兒功夫,肉都賣得差不多了,隻剩下豬心、豬肚、豬大腸等等的一些豬雜,這可把他樂壞了。
天漸漸地黑了下來,雖然還剩些內髒,可是張豐已經很滿意了,第一天開張就有那麽大的收獲,他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他盤算著接下來的日子,他可以白天去賣豬肉,晚上迴去再看會書,這樣既能養家糊口,又可以做個讀書人,到時候就可以考取功名了。
正當他開心地想著,忽然來了一幫人,掀了張豐的攤子,並且兇神惡煞地說:“誰準許你在這裏賣豬肉的,要吃豬肉隻能到我們劉府開的鋪子裏買,不然就給我交錢。”
張豐看來者不善,拿出了讀書人的氣節,說道:“大家都是正大光明做生意,幹嘛非要去你家鋪子買,還有王法嗎?”
“王法?真是笑話,在這個錢塘縣,我們劉家就是王法,你怕是不知道我們劉員外和張縣令的交情匪淺吧!”那個帶頭的家夥大言不慚地說道。
“我爹四年前也是在這個集市上賣豬肉的,我怎麽沒有聽說過我租了攤位還要給你交錢的道理,你們和強盜有什麽兩樣?”張豐義正嚴詞地說道。
“少廢話,把今天賣豬肉的錢都交出來,不然以後別想在這裏擺攤。”帶頭的說完就吩咐一夥人朝著張豐往死裏打。
張豐隻是一介書生,哪裏是這幾個莽夫的對手,在張豐被打得奄奄一息的時候,租給張豐攤位的老翁不知道從哪裏冒了出來,他趕緊抽走張豐腰間的錢袋子,對著這幫人說道:“不知道是劉員外家的夥計,多有衝撞,冒犯了,這些錢是這個小夥子今天的賣肉錢,給大爺過目,我待會好好教教他在這裏做人的規矩。”
隻見那個頭頭一把抽走老翁手裏的錢袋子,說了句:“那你就好好教教他,我們走!”
張豐剛要起來反抗,卻被老翁攔住了,等那群人走遠以後,老問皺著眉頭說:“孩子,聽我一句勸,你鬥不過他們的。”說完從懷裏掏出幾粒碎銀子,繼續說道:“剛剛遞錢袋子的時候,我順手留了一些,給,我們老百姓別和這些惡霸硬碰硬。”
“他們到底什麽來頭,這也太無法無天了。”張豐氣憤地說道。
“你叫張豐對吧!我認識你爹,你爹以前在這裏賣肉的時候他們就經常來搗亂了,好在你爹人高馬大一身正氣,聯合別的攤子上的人一起對付他們,他們也不敢囂張,你爹走了之後,附近小攤小販就被他們趕走了,也沒人敢出頭。”老翁說道。
“我應該早點打聽的,現在就剩這麽點銀子,哎!”張豐歎了一口氣。
“這也怪我,早上你來祖攤位的時候我就應該告訴你,這附近的生意都被劉員外壟斷了,不然就得交保護費,所以這條街以前很熱鬧的,現在也沒落了。”老翁搖了搖頭說道。
“為什麽沒有人管?我剛剛聽見他們說劉員外和張縣令關係很好,他們這是互相勾結嗎?”張豐問道。
“其實張縣令算是個好人,隻不過任何事都選擇息事寧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樣才讓劉員外越來越囂張。罷了孩子,你以後不能再在這做生意了,下次可保不了你了,這租金我不要了,算是報答當年你父親對我們的照顧吧!”說完拿出一粒碎銀子往張豐的手上塞了過去。
張豐走在迴家的路上,看著手上的一點銀子,覺得自己還算運氣好,起碼沒有虧損,要是沒有那幫人,今天就賺大發了,今後隻好另謀出路了。
走著走著,天下起了毛毛細雨,踏著泥濘的山路,張豐一步一滑艱難地走著,忽然一個不小心滑倒了,整個人踉踉蹌蹌地跪倒在路旁的一小片草地上,他看到自己跪著的這片草地是幹的,抬頭一看,原來是頭上有一棵大樹,擋住了細雨。
反正都下雨了,張豐決定在樹下休息一會兒,他剛坐下就看到了大樹底下有一個樹洞,被茂密的草遮住了,他扒開草一看,裏麵竟然有一個神龕,但是神龕裏麵的小泥人早就倒下了。
張豐想著這到底是何方神聖呢?不管了,既然有人在這裏做了神龕,肯定是個仙人,那我要好好拜拜,近來太倒黴了。
接著他就拿起了摔倒的小泥人,用袖子擦幹淨了小泥人身上的汙垢,還把神龕也擦幹淨了,小泥人又重新站在了神龕上,像是新的一樣。
張豐覺得還缺點什麽,他一拍腦袋,自言自語地說:“哎呀,還要貢品,我真是傻!”
他馬上從自己背著的袋子裏拿出了今天賣剩下的一些豬肉和豬雜,還把早上母親給自己在路上吃的饅頭拿了出來,去附近摘了一片大葉子,把這些吃的都放在葉子上。
張豐跪下來雙手合十道:“老仙人,之前沒有發現你,現在我已經把你的屋子都打掃幹淨了,這些吃的是我的小小心意,還請笑納,請讓我接下來的日子順順利利。”
拜完之後毛毛雨也停了,張豐再次對著神龕說道:“感謝老仙人讓雨停了,您慢慢享用,我先走了。”
張豐繼續迴家了,而他不知道的是這個神龕發出了金光。
吳氏看見兒子迴家,高興地問道:“怎麽樣兒子,今天生意好不好?”
張豐低下頭慚愧地把今天的遭遇說了一遍,吳氏聽了之後圍著張豐轉了一圈,開心地說道:“兒子,人沒事就好,張家就剩你這麽一個血脈,再說不是還剩點銀子嗎?”
聽了母親的話,他好像又想到了什麽,說道:“娘,我們現在生活困難,要先解決吃飯問題,我先不讀書了,反正現在也不能賣豬肉了,但是我們家還有一畝地,不如我去耕田種地吧?”
吳氏看了看張豐,用懷疑的眼光問道:“地倒是有,一直在後山空著,隻不過你行嗎?你可從來沒有吃過什麽苦?娘擔心……”
“娘,我知道你擔心,你兒子我可聰明著呢!前幾天你還擔心我不會殺豬,現在我不是照樣會,要不是那些人搗亂,我比爹還能幹呢!”
吳氏流著淚說道:“孩子,苦了你了,要不是你爹去得早,嗚嗚嗚……”說著又不停地哭了起來。張豐知道母親不能太過激動,抱著她安慰了好久,他發誓無論用什麽方法,一定要讓娘的生活好起來。
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有亮,張豐就起床去找鄰居賀爺爺了,他知道賀爺爺家的田緊挨著他家,他還得向賀爺爺好好討教一下如何種田。
賀爺爺看著張豐,欣慰地說道:“你能夠放下讀書人的傲氣,來和我學習種田,真是難得,以後不懂的問我,我會好好教你的,你爹在世的時候可沒少幫我。”
說著就要去拿鋤頭和簍子,張豐一把接過,開心地說:“賀爺爺哪裏的話,吃飽了才有力氣讀書,都快餓死了還哪裏來的氣節,以後這些重的東西我來拿吧!”
他們兩個到了後山,賀爺爺的田裏種滿了蔬菜還有麥子,而張豐家的田卻是空蕩蕩的,連土都快幹了,賀爺爺說道:“孩子,你先去鬆一下土,上麵的這層泥幹了,下麵的還是濕潤的,你翻一下就好,翻好了之後來找我,我教你播種。”
賀爺爺耐心地教導著張豐,說完就不停地咳嗽起來,張豐趕緊扶他坐下,問道:“賀爺爺,您咳嗽這麽嚴重怎麽不去看看病。”
賀爺爺一揮手,傷心地說道:“連飯都快要吃不起了,哪有錢看病,有錢人吃山珍海味,像我們這種沒錢的生了病就扛著吧,扛到最後去見閻王就好了。”
“那您的兒子呢?還是讓他來種吧!您就待在家裏好好休息不就好了?”張豐不解地問。
“我兒子早就去參軍了,去年和金兵打仗沒了,兒媳婦就改嫁了,留下我和老伴相依為命,還好給我留了個孫子,可是他才五歲,我這把老骨頭怎麽著也得等到孫子成年才能安心離開,我每天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告訴自己還有個孫子要照顧。”賀爺爺說著又是一陣心酸。
“賀爺爺,我平時隻知道一心讀聖賢書,兩耳從來沒有關心過窗外的世界,和街坊鄰居的接觸太少了,以後您有什麽事情盡管麻煩我。”張豐說道。
說完他們都各自幹活去了,張豐翻了一早上的地,還盯著烈日,累得直冒汗。現在看看張豐的臉和幾天前比,簡直是判若兩人。
幾天前還是個秀氣的書生,現在一看就是個地地道道為生活奔波的農民,他的口很渴,一個轉身就坐在了田裏,拿著水袋“咕嚕咕嚕”喝起了水,喝完仰天躺在了地裏。
張豐躺下的時候感覺頭下麵躺著的這塊泥土特別硬,好像有什麽石頭一樣的東西在下麵,他想要把這個東西挖出來,不然等下播下去的種子發不了芽就不好了。
他坐了起來,用鋤頭把旁邊的泥土都扒開,可是越挖越不像石頭,好像是個酒壇子,張豐嘀咕道:“哦?莫非是爹或者爺爺當年在地裏埋了女兒紅嗎?我得瞧瞧!”
張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壇子挖出來了,可是好沉,他又搖了一下,一點都沒有水滴的聲音,好像不是酒,張豐越發好奇了,就趕緊打開了上麵的蓋子,他“哇”地一聲叫了出來。
旁邊的賀爺爺聽到了,以為出了什麽事情,趕緊跑過來,他也“哇”了一聲,原來這個壇子裏的不是別的東西,是人人都想要的金子。
賀爺爺畢竟年紀比較大,他驚訝過後,趕緊幫張豐把蓋子蓋上,並囑咐道:“豐子,你聽我說,這個東西不能隨便讓別人知道,你趕緊收好,不然會有很大的麻煩,除了我們兩個和你娘,誰都別說。”
張豐點了點頭,把這個壇子放在了自己的竹簍裏和賀爺爺下山了。
他迴家讓母親把壇子收好之後,隨即取了一塊金子來找賀爺爺,對他說:“賀爺爺,你收拾一下,我們去找大夫,你看我們現在有錢了,我要把你的病治好。”
賀爺爺聽了之後,當即跪了下來,說道:“我何德何能,讓你對我這麽好。”
“賀爺爺你別這樣,我爹從小讓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有困難的人,如今我有了錢,不幫助你,那我讀那麽多聖賢書還有什麽用,就算當了官也未必是個好官。”張豐說道。
“那你可得好好努力,你要是當官了可是百姓之福呀!”賀爺爺一邊笑著一邊和張豐來到了鎮上看大夫。
看完了大夫,抓完了藥,隻見張豐從袖子裏掏出了一粒碎金子,遞給大夫,大夫看了之後瞪大了瞳孔,站在他旁邊的徒弟也有點吃驚。
那徒弟望著張豐兩個人遠去的背影,臉上露出了一抹複雜的表情。
張豐把賀爺爺送迴家之後,迴到家吃了飯,累了一天的他正打算看會兒書就睡覺,哪知書還沒有翻幾頁就已經去找周公了,正當他睡得迷迷糊糊的時候,一根木棍敲了一下他的頭,他疼得醒了過來。
張豐睜開眼,房間多了一個人,隻見一個老翁站在他的麵前,穿著一件棕色的衣服,手上還拿著一根拐杖,張豐覺得不對勁,這個人好像在哪裏見過,他“啊”地一聲喊了出來,由於已經夜深人靜,他趕緊捂住自己的嘴巴,但還是驚訝地說道:“你…你是我那天在大樹下拜過的老仙人。”
“臭小子,算你有眼力勁兒,念在你孝敬過我的份上,我是來救你的。我可是這一代的土地爺,但是近年來村民自己都沒有飯吃,我這個土地都要被他們淡忘了,還好有你,不然我的元神怕是都要灰飛煙滅了。”土地公公感慨地說道。
“多謝土地公公,你是不是聽到了我的願望,讓我挖到了金子,太謝謝土地公公了。”張豐說著就跪了下來,不停地拜著土地公公。
“我可告訴你,那壇金子的上麵附著一隻貪婪鬼,誰要是被控製了誰就倒黴,挖到的人以為自己發財了,其實他們終究不是富貴命。”土地公公說道。
“那現在怎麽辦呢?要怎麽除掉這隻貪婪鬼或者怎麽解決這些金子?我都已經挖出來了。這貪婪鬼不會附在我身上吧!”張豐緊張地說道。
“解決的方法就是重新找個地方埋了,把這個貪婪鬼永遠鎖在地下,或者拿著這些金子由挖出的人親手去做一件造福百姓的事,這樣才能體現主人不是個貪婪的人,貪婪鬼就會消失。兩者方法你自己選一個吧!你對我有恩,我們這些仙人也是講情麵的,快去解決,不然你會有麻煩了。”土地公公催促道。
“謝土地公公,我照辦就是了,明天我就找個地方重新埋了。”正當張豐說話之際門口傳來了一陣聲音,張豐趕緊推門去看,門口空無一人,他想可能是自己太緊張了。
張豐趕緊關上門,想和土地公公再多說幾句,可是房間裏已經沒有人了。
張豐本想馬上去做這件事的,可是想到夜裏黑漆漆的,還是等明天早上再說吧!
結果第二天早上張豐睡過了頭,醒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了,他想叫賀爺爺陪他一起去。
當他推開房門發現家門口的人全部都上吐下瀉地躺在地上,好像是吃壞了肚子,中毒了一樣,這到底是怎麽迴事?
他又去了母親的房間,想問問今天到底發生什麽事情了,可是連母親吳氏也躺在床上,一副難受的樣子。
“娘,你到底怎麽了?怎麽整個村子的人都生病了?娘你還好嗎?我去給你請大夫,我去拿金子。”
可張豐剛剛說完這句話就被自己震住了,他已經開始變得依賴金子了,而且脫口而出,他覺得自己太貪婪了,那如果這些金子被心懷不正的人發現了會有什麽後果,難道土地公公說的麻煩就是村民們會出事嗎?
“我應該早點解決,趁著黑夜就把金子埋了,可能村民們就不會出事了。”張豐很是自責。
吳氏見狀安慰道:“豐兒不要自責,是我自己吃壞東西了,今天早上去村口的井裏打完水做了碗麵條吃完就這樣了,不是你的錯。”
張豐聽完之後趕緊去問了一下生病的村民,發現他們早上全都吃過井裏的水,這下他明白了,肯定是井水有問題。
他趕緊找來村裏的裏正,讓他把井封了,之後再想辦法。
到了晚上,大家都迴家休息了,可是家家戶戶都亮著燈,因為早上生病的村民們晚上還是上吐下瀉。
這時村口的水井旁邊,忽然閃過一個人影,正當這個人影想進一步動作的時候,周圍的人拿著火把圍了上來,在幾個大漢的努力下,這個人被抓住了,大家掀開他的麵罩一看,是個陌生人,誰都不認識。
原來早上張豐讓裏正把水井封了的時候,故意叫裏正放出消息,說村民知道為什麽生病了,井水的毒也已經解了,這樣昨天下毒的人肯定會不甘心,重新迴來放毒,張豐果然猜得沒錯,犯人又重新迴來了。
張豐也湊上前去,拿著火把在對方的臉上照了照,好像在哪裏見過,可是又想不起來。
張豐陷入了冥思苦想中,恰好有個人過來問裏正要不要去鎮上請個大夫,不然怕大家熬不過今晚,有些村民的年紀比較大了。
“對了,大夫,我前幾天送賀爺爺去看病的時候,你是大夫旁邊那個抓藥的徒弟,我想起來了,你為什麽要那麽做?”張豐問道。
身份被識破之後,有人在旁邊大喊:“點天燈,點天燈,他下毒害了整個村子的人,將這個人點了天燈才能除去我們的心頭之恨。”
兇手有點害怕了,他說道:“不是我要下毒的,是張豐叫我下毒的,他家裏有一壇金子,怕你們知道了會和他搶,就叫我下毒,不信你們可以去他家裏搜。”
在兇手的蠱惑下,果然在張豐的家裏搜出了一壇金子,這時大家覺得自己被張豐騙了,把目光投向了張豐,把張豐也抓了起來。
張豐為證清白,說道:“這金子是我在自家地裏挖出來的,但是我沒有想要擁有它,不信你們問賀爺爺,上次我還拿金子帶賀爺爺去看病了,這個人肯定是那時候看上我手裏的金子,才起了貪心。”
張豐剛剛說完,賀爺爺就拖著病怏怏的身子走過來幫張豐說話了:“他說的都是真的,豐兒是個善良的孩子,你們不要被這個投毒的人所蠱惑。”
三個人的供詞,村民們不知道該聽誰的,張豐見村民們還是不信任他,便說道:“鄉親們,我坐得正行得直,我願意帶著這壇金子報官,自證清白。”
大家紛紛同意,在深夜裏一大幫人又衝到了縣衙擊鼓鳴冤,知縣張大人睡眼惺忪地地坐在朝堂上,還打了個哈欠,伸了個懶腰,一副不想搭理的樣子,可當他見到那一壇金子的時候,頓時清醒了過來。
張知縣覺得此事重大,不能草草了事,在審問了眾人之後覺得半夜投毒的黑衣徒弟比較可疑,便一拍驚堂木怒斥道:“張豐願意拿著金子上堂對峙說明他毫無二心,倒是你如果不老實招來吃苦的可就是你自己了,你幕後的真兇逍遙法外,你卻被關起來,你甘心嗎?”
“大人,我說,我全都說”這個徒弟顫抖著身體害怕地說。
據他交代,當日張豐帶著賀爺爺來看病,一出手就是一粒金子,大夫和他都看呆了,因為現在這個世道有銀子都不錯了。
這家醫館是劉員外開的,大夫隻是幫人看病還叫他不要聲張,是小徒弟自己起了貪念想去劉員外那裏邀功,劉員外聽了打賞了小徒弟之後就叫他再去探查一下,結果那天聽到了土地公公和張豐的對話,確信他家裏有金子。
劉員外也想霸占金子,就叫小徒弟去張豐家裏投毒,但是沒想到這小徒弟竟然膽子大得往整個村民吃的水井裏麵投毒,使得全村人現在都集體遭殃。
如此謀財害命之事氣得張縣令牙癢癢,直接傳劉員外來,問道:“你該當何罪?”
哪知劉員外以為自己和張縣令交情很好,可以無法無天,竟然在公堂上說道:“張大人,這些都是小事,改天我們去醉仙樓我擺一桌我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張縣令平時對劉員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是因為劉員外沒有幹出什麽出格的大事,而且年年縣裏的賦稅都要靠劉員外這個大戶,今日事關人命,他可要除去這顆毒瘤了。
其實張縣令早就想鏟除劉員外了,天天打著和自己交情好的幌子到處結交富貴,獨霸一方,隻是沒有找到借口,今日可算是被他抓到把柄了。
張縣令一聽劉員外把公堂當成了自己的家,一拍驚堂木,大聲說道:“大膽刁民,你以為這裏是什麽地方,本官豈是好糊弄的,朝堂之上不得放肆,給我跪下。”
後麵一個官差突然踹了劉員外一腳,劉員外整個人嚇得麵如鐵青,撲在了地上。
接下來,他交代了一切事實,為了減輕罪過,拉人墊背,劉員外還供出了李嬸,他告訴張縣令,當天除了小徒弟以外,李嬸也來找他邀功,李嬸說她看見張豐家的生活一下子變好了,肯定在什麽地方發了財。
這幾年李嬸一直監視著村裏人的一舉一動,大家都很討厭她,隻要哪家有什麽風吹草動,她就會為了邀功去向劉員外報告,這樣她就可以討很多的賞銀了。
張縣令知道了之後派人去請李嬸,可官差迴來報告,李嬸早上也吃了井裏的水,由於年齡太大,扛不過去,現在已經死了。
這個村子起先是由錢塘張氏十一世祖宗信公由臨朐城西澇窪村遷此立村,所以村中以張姓人家為主。後來,又有吳氏、賀氏、徐氏等諸多姓氏的人群相繼遷入,就成了青崖頭村各種姓氏村民繁榮的景象。
可是好景不長,由於崇禎年間正是內憂外患的時期,對內有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對外有金兵南下,對我大明江山虎視眈眈,大明當時國庫空虛,就開始搜刮老百姓,各種苛捐雜稅都扣在老百姓的頭上,可以說是民不聊生,整個民間都發出了困苦的聲音。
青崖頭村的村民也不例外,可為了生活,他們還是得埋頭種田。
張豐作為青崖頭村的村民,從小就跟著母親相依為命,父親走得早,讓他早早地懂事,成了家裏的主人。
都說家境不好的孩子早當家,張豐也不例外,當初父親給張豐取這個名字的時候就希望他在學業上都能夠大豐收。
張豐的父親是個屠夫,他當年在世的時候,大環境還沒有這麽差,老百姓偶爾還能吃頓肉,張豐家裏的生活條件比起村裏其他人都要好一些。
父親每天努力地賣豬肉,為的就是希望兒子張豐能好好上學,將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因此在張豐八歲的時候,就送他到附近的學堂讀書了。令父親感到欣慰的是,張豐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對於書中的知識點,夫子先生隻要講一遍,張豐就能夠心領神會,做到舉一反三。
時間過得好快,一眨眼張豐就十歲了,那天為了慶祝張豐的生日,父親早早地就收了攤往家趕,可能是迴家的心有些迫切,走得有點著急,張豐的父親不小心從山路的台階上滾了下來,幸好他身上背了一塊豬肉想帶迴家給兒子吃,這塊豬肉正好墊在了他的腦袋上,他的腦袋沒有一下子被大石頭撞死。
同村的有幾個村民迴家經過的時候,發現張豐的父親渾身是血躺在地上,就把他背迴了家。
母親吳氏見了之後,不停地哭,張豐跪在父親跟前,父親望著他想說又說不了話,隻好用手指頭指了指桌上的書本,張豐見狀問道:“爹,你的意思是我要好好讀書,考取功名嗎?”父親點了點頭,接著就撒手人寰了。
父親死後,家裏就失去了頂梁柱,張豐和吳氏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還好張老漢生前是個比較節約的人,他知道兒子將來要趕考,存了很多銀子本來想給張豐當路費用的,現在都要先拿出來家用了。
張豐十歲以後就沒有再去學堂上過學了,他憑借著前兩年打下的基礎和自己的聰明才智,天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家裏自學。
就這樣苦學了四年,這四年裏,張豐和母親的日子過得很拮據,而且母親吳氏自從父親死後就思念成疾,整天鬱鬱寡歡,張家這麽多年入不敷出,母親還得了病,花光了家裏的積蓄。
就在這個節骨眼,十四歲的張豐重新拿起了父親留下來的屠刀,他告訴自己,不能倒下,家裏都已經欠債累累了,在這種情況下解決溫飽才是首要的。
再說現在世道那麽亂,國家缺的是武將,自己天天讀書,百無一用也隻是個書生,既不能解決內憂也不能抵禦外患。
張豐和吳氏商量,決定把家裏最後的積蓄拿去買隻豬,重新走父親的老路。
這一天,張豐去同村的養豬戶李嬸家要了一隻豬,本來殺豬還要花幾個銅板,可是他自己從小就跟著父親後麵轉悠,再加上天資聰明,這些殺豬的活早就爛熟於心,就親力親為,省了不少錢。
李嬸看張豐自己殺的豬,向他瞥了一眼,充滿了嫌棄的眼神,嘴裏悄悄地嘀咕道:“一個窮書生,也學別人殺豬,連手工費都不讓我掙。”
張豐原本想省幾個錢,卻被李嬸偷偷地記恨上了,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可能這就是小地方的人情世故吧,這麽多年天天躲在屋裏讀書的張豐怎麽會懂呢?
買完豬之後張豐就去鎮上租了一個攤位,開始賣起了豬肉,本來他以為這麽一大隻豬,要好幾天才能賣完,沒想到鎮上的有錢人多,一會兒功夫,肉都賣得差不多了,隻剩下豬心、豬肚、豬大腸等等的一些豬雜,這可把他樂壞了。
天漸漸地黑了下來,雖然還剩些內髒,可是張豐已經很滿意了,第一天開張就有那麽大的收獲,他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他盤算著接下來的日子,他可以白天去賣豬肉,晚上迴去再看會書,這樣既能養家糊口,又可以做個讀書人,到時候就可以考取功名了。
正當他開心地想著,忽然來了一幫人,掀了張豐的攤子,並且兇神惡煞地說:“誰準許你在這裏賣豬肉的,要吃豬肉隻能到我們劉府開的鋪子裏買,不然就給我交錢。”
張豐看來者不善,拿出了讀書人的氣節,說道:“大家都是正大光明做生意,幹嘛非要去你家鋪子買,還有王法嗎?”
“王法?真是笑話,在這個錢塘縣,我們劉家就是王法,你怕是不知道我們劉員外和張縣令的交情匪淺吧!”那個帶頭的家夥大言不慚地說道。
“我爹四年前也是在這個集市上賣豬肉的,我怎麽沒有聽說過我租了攤位還要給你交錢的道理,你們和強盜有什麽兩樣?”張豐義正嚴詞地說道。
“少廢話,把今天賣豬肉的錢都交出來,不然以後別想在這裏擺攤。”帶頭的說完就吩咐一夥人朝著張豐往死裏打。
張豐隻是一介書生,哪裏是這幾個莽夫的對手,在張豐被打得奄奄一息的時候,租給張豐攤位的老翁不知道從哪裏冒了出來,他趕緊抽走張豐腰間的錢袋子,對著這幫人說道:“不知道是劉員外家的夥計,多有衝撞,冒犯了,這些錢是這個小夥子今天的賣肉錢,給大爺過目,我待會好好教教他在這裏做人的規矩。”
隻見那個頭頭一把抽走老翁手裏的錢袋子,說了句:“那你就好好教教他,我們走!”
張豐剛要起來反抗,卻被老翁攔住了,等那群人走遠以後,老問皺著眉頭說:“孩子,聽我一句勸,你鬥不過他們的。”說完從懷裏掏出幾粒碎銀子,繼續說道:“剛剛遞錢袋子的時候,我順手留了一些,給,我們老百姓別和這些惡霸硬碰硬。”
“他們到底什麽來頭,這也太無法無天了。”張豐氣憤地說道。
“你叫張豐對吧!我認識你爹,你爹以前在這裏賣肉的時候他們就經常來搗亂了,好在你爹人高馬大一身正氣,聯合別的攤子上的人一起對付他們,他們也不敢囂張,你爹走了之後,附近小攤小販就被他們趕走了,也沒人敢出頭。”老翁說道。
“我應該早點打聽的,現在就剩這麽點銀子,哎!”張豐歎了一口氣。
“這也怪我,早上你來祖攤位的時候我就應該告訴你,這附近的生意都被劉員外壟斷了,不然就得交保護費,所以這條街以前很熱鬧的,現在也沒落了。”老翁搖了搖頭說道。
“為什麽沒有人管?我剛剛聽見他們說劉員外和張縣令關係很好,他們這是互相勾結嗎?”張豐問道。
“其實張縣令算是個好人,隻不過任何事都選擇息事寧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樣才讓劉員外越來越囂張。罷了孩子,你以後不能再在這做生意了,下次可保不了你了,這租金我不要了,算是報答當年你父親對我們的照顧吧!”說完拿出一粒碎銀子往張豐的手上塞了過去。
張豐走在迴家的路上,看著手上的一點銀子,覺得自己還算運氣好,起碼沒有虧損,要是沒有那幫人,今天就賺大發了,今後隻好另謀出路了。
走著走著,天下起了毛毛細雨,踏著泥濘的山路,張豐一步一滑艱難地走著,忽然一個不小心滑倒了,整個人踉踉蹌蹌地跪倒在路旁的一小片草地上,他看到自己跪著的這片草地是幹的,抬頭一看,原來是頭上有一棵大樹,擋住了細雨。
反正都下雨了,張豐決定在樹下休息一會兒,他剛坐下就看到了大樹底下有一個樹洞,被茂密的草遮住了,他扒開草一看,裏麵竟然有一個神龕,但是神龕裏麵的小泥人早就倒下了。
張豐想著這到底是何方神聖呢?不管了,既然有人在這裏做了神龕,肯定是個仙人,那我要好好拜拜,近來太倒黴了。
接著他就拿起了摔倒的小泥人,用袖子擦幹淨了小泥人身上的汙垢,還把神龕也擦幹淨了,小泥人又重新站在了神龕上,像是新的一樣。
張豐覺得還缺點什麽,他一拍腦袋,自言自語地說:“哎呀,還要貢品,我真是傻!”
他馬上從自己背著的袋子裏拿出了今天賣剩下的一些豬肉和豬雜,還把早上母親給自己在路上吃的饅頭拿了出來,去附近摘了一片大葉子,把這些吃的都放在葉子上。
張豐跪下來雙手合十道:“老仙人,之前沒有發現你,現在我已經把你的屋子都打掃幹淨了,這些吃的是我的小小心意,還請笑納,請讓我接下來的日子順順利利。”
拜完之後毛毛雨也停了,張豐再次對著神龕說道:“感謝老仙人讓雨停了,您慢慢享用,我先走了。”
張豐繼續迴家了,而他不知道的是這個神龕發出了金光。
吳氏看見兒子迴家,高興地問道:“怎麽樣兒子,今天生意好不好?”
張豐低下頭慚愧地把今天的遭遇說了一遍,吳氏聽了之後圍著張豐轉了一圈,開心地說道:“兒子,人沒事就好,張家就剩你這麽一個血脈,再說不是還剩點銀子嗎?”
聽了母親的話,他好像又想到了什麽,說道:“娘,我們現在生活困難,要先解決吃飯問題,我先不讀書了,反正現在也不能賣豬肉了,但是我們家還有一畝地,不如我去耕田種地吧?”
吳氏看了看張豐,用懷疑的眼光問道:“地倒是有,一直在後山空著,隻不過你行嗎?你可從來沒有吃過什麽苦?娘擔心……”
“娘,我知道你擔心,你兒子我可聰明著呢!前幾天你還擔心我不會殺豬,現在我不是照樣會,要不是那些人搗亂,我比爹還能幹呢!”
吳氏流著淚說道:“孩子,苦了你了,要不是你爹去得早,嗚嗚嗚……”說著又不停地哭了起來。張豐知道母親不能太過激動,抱著她安慰了好久,他發誓無論用什麽方法,一定要讓娘的生活好起來。
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有亮,張豐就起床去找鄰居賀爺爺了,他知道賀爺爺家的田緊挨著他家,他還得向賀爺爺好好討教一下如何種田。
賀爺爺看著張豐,欣慰地說道:“你能夠放下讀書人的傲氣,來和我學習種田,真是難得,以後不懂的問我,我會好好教你的,你爹在世的時候可沒少幫我。”
說著就要去拿鋤頭和簍子,張豐一把接過,開心地說:“賀爺爺哪裏的話,吃飽了才有力氣讀書,都快餓死了還哪裏來的氣節,以後這些重的東西我來拿吧!”
他們兩個到了後山,賀爺爺的田裏種滿了蔬菜還有麥子,而張豐家的田卻是空蕩蕩的,連土都快幹了,賀爺爺說道:“孩子,你先去鬆一下土,上麵的這層泥幹了,下麵的還是濕潤的,你翻一下就好,翻好了之後來找我,我教你播種。”
賀爺爺耐心地教導著張豐,說完就不停地咳嗽起來,張豐趕緊扶他坐下,問道:“賀爺爺,您咳嗽這麽嚴重怎麽不去看看病。”
賀爺爺一揮手,傷心地說道:“連飯都快要吃不起了,哪有錢看病,有錢人吃山珍海味,像我們這種沒錢的生了病就扛著吧,扛到最後去見閻王就好了。”
“那您的兒子呢?還是讓他來種吧!您就待在家裏好好休息不就好了?”張豐不解地問。
“我兒子早就去參軍了,去年和金兵打仗沒了,兒媳婦就改嫁了,留下我和老伴相依為命,還好給我留了個孫子,可是他才五歲,我這把老骨頭怎麽著也得等到孫子成年才能安心離開,我每天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告訴自己還有個孫子要照顧。”賀爺爺說著又是一陣心酸。
“賀爺爺,我平時隻知道一心讀聖賢書,兩耳從來沒有關心過窗外的世界,和街坊鄰居的接觸太少了,以後您有什麽事情盡管麻煩我。”張豐說道。
說完他們都各自幹活去了,張豐翻了一早上的地,還盯著烈日,累得直冒汗。現在看看張豐的臉和幾天前比,簡直是判若兩人。
幾天前還是個秀氣的書生,現在一看就是個地地道道為生活奔波的農民,他的口很渴,一個轉身就坐在了田裏,拿著水袋“咕嚕咕嚕”喝起了水,喝完仰天躺在了地裏。
張豐躺下的時候感覺頭下麵躺著的這塊泥土特別硬,好像有什麽石頭一樣的東西在下麵,他想要把這個東西挖出來,不然等下播下去的種子發不了芽就不好了。
他坐了起來,用鋤頭把旁邊的泥土都扒開,可是越挖越不像石頭,好像是個酒壇子,張豐嘀咕道:“哦?莫非是爹或者爺爺當年在地裏埋了女兒紅嗎?我得瞧瞧!”
張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壇子挖出來了,可是好沉,他又搖了一下,一點都沒有水滴的聲音,好像不是酒,張豐越發好奇了,就趕緊打開了上麵的蓋子,他“哇”地一聲叫了出來。
旁邊的賀爺爺聽到了,以為出了什麽事情,趕緊跑過來,他也“哇”了一聲,原來這個壇子裏的不是別的東西,是人人都想要的金子。
賀爺爺畢竟年紀比較大,他驚訝過後,趕緊幫張豐把蓋子蓋上,並囑咐道:“豐子,你聽我說,這個東西不能隨便讓別人知道,你趕緊收好,不然會有很大的麻煩,除了我們兩個和你娘,誰都別說。”
張豐點了點頭,把這個壇子放在了自己的竹簍裏和賀爺爺下山了。
他迴家讓母親把壇子收好之後,隨即取了一塊金子來找賀爺爺,對他說:“賀爺爺,你收拾一下,我們去找大夫,你看我們現在有錢了,我要把你的病治好。”
賀爺爺聽了之後,當即跪了下來,說道:“我何德何能,讓你對我這麽好。”
“賀爺爺你別這樣,我爹從小讓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有困難的人,如今我有了錢,不幫助你,那我讀那麽多聖賢書還有什麽用,就算當了官也未必是個好官。”張豐說道。
“那你可得好好努力,你要是當官了可是百姓之福呀!”賀爺爺一邊笑著一邊和張豐來到了鎮上看大夫。
看完了大夫,抓完了藥,隻見張豐從袖子裏掏出了一粒碎金子,遞給大夫,大夫看了之後瞪大了瞳孔,站在他旁邊的徒弟也有點吃驚。
那徒弟望著張豐兩個人遠去的背影,臉上露出了一抹複雜的表情。
張豐把賀爺爺送迴家之後,迴到家吃了飯,累了一天的他正打算看會兒書就睡覺,哪知書還沒有翻幾頁就已經去找周公了,正當他睡得迷迷糊糊的時候,一根木棍敲了一下他的頭,他疼得醒了過來。
張豐睜開眼,房間多了一個人,隻見一個老翁站在他的麵前,穿著一件棕色的衣服,手上還拿著一根拐杖,張豐覺得不對勁,這個人好像在哪裏見過,他“啊”地一聲喊了出來,由於已經夜深人靜,他趕緊捂住自己的嘴巴,但還是驚訝地說道:“你…你是我那天在大樹下拜過的老仙人。”
“臭小子,算你有眼力勁兒,念在你孝敬過我的份上,我是來救你的。我可是這一代的土地爺,但是近年來村民自己都沒有飯吃,我這個土地都要被他們淡忘了,還好有你,不然我的元神怕是都要灰飛煙滅了。”土地公公感慨地說道。
“多謝土地公公,你是不是聽到了我的願望,讓我挖到了金子,太謝謝土地公公了。”張豐說著就跪了下來,不停地拜著土地公公。
“我可告訴你,那壇金子的上麵附著一隻貪婪鬼,誰要是被控製了誰就倒黴,挖到的人以為自己發財了,其實他們終究不是富貴命。”土地公公說道。
“那現在怎麽辦呢?要怎麽除掉這隻貪婪鬼或者怎麽解決這些金子?我都已經挖出來了。這貪婪鬼不會附在我身上吧!”張豐緊張地說道。
“解決的方法就是重新找個地方埋了,把這個貪婪鬼永遠鎖在地下,或者拿著這些金子由挖出的人親手去做一件造福百姓的事,這樣才能體現主人不是個貪婪的人,貪婪鬼就會消失。兩者方法你自己選一個吧!你對我有恩,我們這些仙人也是講情麵的,快去解決,不然你會有麻煩了。”土地公公催促道。
“謝土地公公,我照辦就是了,明天我就找個地方重新埋了。”正當張豐說話之際門口傳來了一陣聲音,張豐趕緊推門去看,門口空無一人,他想可能是自己太緊張了。
張豐趕緊關上門,想和土地公公再多說幾句,可是房間裏已經沒有人了。
張豐本想馬上去做這件事的,可是想到夜裏黑漆漆的,還是等明天早上再說吧!
結果第二天早上張豐睡過了頭,醒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了,他想叫賀爺爺陪他一起去。
當他推開房門發現家門口的人全部都上吐下瀉地躺在地上,好像是吃壞了肚子,中毒了一樣,這到底是怎麽迴事?
他又去了母親的房間,想問問今天到底發生什麽事情了,可是連母親吳氏也躺在床上,一副難受的樣子。
“娘,你到底怎麽了?怎麽整個村子的人都生病了?娘你還好嗎?我去給你請大夫,我去拿金子。”
可張豐剛剛說完這句話就被自己震住了,他已經開始變得依賴金子了,而且脫口而出,他覺得自己太貪婪了,那如果這些金子被心懷不正的人發現了會有什麽後果,難道土地公公說的麻煩就是村民們會出事嗎?
“我應該早點解決,趁著黑夜就把金子埋了,可能村民們就不會出事了。”張豐很是自責。
吳氏見狀安慰道:“豐兒不要自責,是我自己吃壞東西了,今天早上去村口的井裏打完水做了碗麵條吃完就這樣了,不是你的錯。”
張豐聽完之後趕緊去問了一下生病的村民,發現他們早上全都吃過井裏的水,這下他明白了,肯定是井水有問題。
他趕緊找來村裏的裏正,讓他把井封了,之後再想辦法。
到了晚上,大家都迴家休息了,可是家家戶戶都亮著燈,因為早上生病的村民們晚上還是上吐下瀉。
這時村口的水井旁邊,忽然閃過一個人影,正當這個人影想進一步動作的時候,周圍的人拿著火把圍了上來,在幾個大漢的努力下,這個人被抓住了,大家掀開他的麵罩一看,是個陌生人,誰都不認識。
原來早上張豐讓裏正把水井封了的時候,故意叫裏正放出消息,說村民知道為什麽生病了,井水的毒也已經解了,這樣昨天下毒的人肯定會不甘心,重新迴來放毒,張豐果然猜得沒錯,犯人又重新迴來了。
張豐也湊上前去,拿著火把在對方的臉上照了照,好像在哪裏見過,可是又想不起來。
張豐陷入了冥思苦想中,恰好有個人過來問裏正要不要去鎮上請個大夫,不然怕大家熬不過今晚,有些村民的年紀比較大了。
“對了,大夫,我前幾天送賀爺爺去看病的時候,你是大夫旁邊那個抓藥的徒弟,我想起來了,你為什麽要那麽做?”張豐問道。
身份被識破之後,有人在旁邊大喊:“點天燈,點天燈,他下毒害了整個村子的人,將這個人點了天燈才能除去我們的心頭之恨。”
兇手有點害怕了,他說道:“不是我要下毒的,是張豐叫我下毒的,他家裏有一壇金子,怕你們知道了會和他搶,就叫我下毒,不信你們可以去他家裏搜。”
在兇手的蠱惑下,果然在張豐的家裏搜出了一壇金子,這時大家覺得自己被張豐騙了,把目光投向了張豐,把張豐也抓了起來。
張豐為證清白,說道:“這金子是我在自家地裏挖出來的,但是我沒有想要擁有它,不信你們問賀爺爺,上次我還拿金子帶賀爺爺去看病了,這個人肯定是那時候看上我手裏的金子,才起了貪心。”
張豐剛剛說完,賀爺爺就拖著病怏怏的身子走過來幫張豐說話了:“他說的都是真的,豐兒是個善良的孩子,你們不要被這個投毒的人所蠱惑。”
三個人的供詞,村民們不知道該聽誰的,張豐見村民們還是不信任他,便說道:“鄉親們,我坐得正行得直,我願意帶著這壇金子報官,自證清白。”
大家紛紛同意,在深夜裏一大幫人又衝到了縣衙擊鼓鳴冤,知縣張大人睡眼惺忪地地坐在朝堂上,還打了個哈欠,伸了個懶腰,一副不想搭理的樣子,可當他見到那一壇金子的時候,頓時清醒了過來。
張知縣覺得此事重大,不能草草了事,在審問了眾人之後覺得半夜投毒的黑衣徒弟比較可疑,便一拍驚堂木怒斥道:“張豐願意拿著金子上堂對峙說明他毫無二心,倒是你如果不老實招來吃苦的可就是你自己了,你幕後的真兇逍遙法外,你卻被關起來,你甘心嗎?”
“大人,我說,我全都說”這個徒弟顫抖著身體害怕地說。
據他交代,當日張豐帶著賀爺爺來看病,一出手就是一粒金子,大夫和他都看呆了,因為現在這個世道有銀子都不錯了。
這家醫館是劉員外開的,大夫隻是幫人看病還叫他不要聲張,是小徒弟自己起了貪念想去劉員外那裏邀功,劉員外聽了打賞了小徒弟之後就叫他再去探查一下,結果那天聽到了土地公公和張豐的對話,確信他家裏有金子。
劉員外也想霸占金子,就叫小徒弟去張豐家裏投毒,但是沒想到這小徒弟竟然膽子大得往整個村民吃的水井裏麵投毒,使得全村人現在都集體遭殃。
如此謀財害命之事氣得張縣令牙癢癢,直接傳劉員外來,問道:“你該當何罪?”
哪知劉員外以為自己和張縣令交情很好,可以無法無天,竟然在公堂上說道:“張大人,這些都是小事,改天我們去醉仙樓我擺一桌我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張縣令平時對劉員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是因為劉員外沒有幹出什麽出格的大事,而且年年縣裏的賦稅都要靠劉員外這個大戶,今日事關人命,他可要除去這顆毒瘤了。
其實張縣令早就想鏟除劉員外了,天天打著和自己交情好的幌子到處結交富貴,獨霸一方,隻是沒有找到借口,今日可算是被他抓到把柄了。
張縣令一聽劉員外把公堂當成了自己的家,一拍驚堂木,大聲說道:“大膽刁民,你以為這裏是什麽地方,本官豈是好糊弄的,朝堂之上不得放肆,給我跪下。”
後麵一個官差突然踹了劉員外一腳,劉員外整個人嚇得麵如鐵青,撲在了地上。
接下來,他交代了一切事實,為了減輕罪過,拉人墊背,劉員外還供出了李嬸,他告訴張縣令,當天除了小徒弟以外,李嬸也來找他邀功,李嬸說她看見張豐家的生活一下子變好了,肯定在什麽地方發了財。
這幾年李嬸一直監視著村裏人的一舉一動,大家都很討厭她,隻要哪家有什麽風吹草動,她就會為了邀功去向劉員外報告,這樣她就可以討很多的賞銀了。
張縣令知道了之後派人去請李嬸,可官差迴來報告,李嬸早上也吃了井裏的水,由於年齡太大,扛不過去,現在已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