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慈不掌兵
重生朱祁鎮,開啟盛世大明 作者:守拙而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待朱祁鎮接過戰報,於謙緩緩開口:
“瓦剌大軍分兵四路,東路由脫脫不花領兵東出,攻遼東,西路由阿樂出領兵犯陝西肅州,這兩路為疑兵。”
“主力由也先親率,攻大同。但還有一路,是阿剌知院領兵三萬,為伏軍。”
“不可能!三萬大軍潛入,我軍不可能毫無消息!”
朱祁鎮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古代行軍打仗,三萬人又不是三十個人,三百個人。
如此龐大的隊伍,怎麽可能逃過明軍的視線?
“此事千真萬確,陛下”
於謙篤定的語氣讓朱祁鎮有些動搖,忙打開密報看了起來。
越看,朱祁鎮背部逐漸被冷汗濕透。
信上所說,阿剌知院大軍半月前便已潛伏入境,秘密埋伏。
準備待明軍和瓦剌廝殺之時作為一支奇兵殺出,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如果真被其得逞,後果不堪設想,估計曆史也不會改寫了。
朱祁鎮還是要當瓦剌留學生。
“陛下此次逢兇化吉真乃大智大勇,鷂兒嶺地勢狹窄,不利於騎兵衝鋒,阿剌知院大軍無法突襲。”
“瓦剌被陛下摧枯拉朽擊敗,阿剌知院看大勢已去,便秘密撤軍了”
“撤軍過於匆忙,恰好被我軍暗探發現。”
朱祁鎮聞言皺起了眉頭,敵人到了眼皮底下發現不了,走的時候發現?
這顯然不合常理,沒有內應朱祁鎮是不信的,便話鋒一轉問道:
“於謙,此事你覺得此事如何?”
於謙聞言長身而起,躬身道:
“臣愚鈍,但憑陛下聖裁。”
看著一副謹聽聖裁模樣的於謙,朱祁鎮都被氣笑了。
你於謙愚鈍?八歲作詩,二十三歲中進士,得三朝皇帝青睞,你要說愚鈍,就是說三朝皇帝,天下百姓都是傻子唄?
於謙能來找他,估計連朝中內應的線索都已經掌握了。
一念至此朱祁鎮拍案而起,怒喝出聲:
“於謙,你可知何為人臣?”
朱祁鎮的突然發難,打了於謙個措手不及,不假思索開口:
“侍君不欺,為君分憂。”
“好!說得好,看來你沒忘!”
於謙此刻也迴過神來,跪伏在地。
“臣時刻謹記在心,一刻不敢鬆懈。”
朱祁鎮見狀怒火稍消,坐在主坐上一言不發。
朱祁鎮不開口,大殿陷入寂靜,隨著時間的推移,於謙腦門浮現出細密的汗珠。
於謙咬了咬牙,繼續開口道:
“此事臣以為,朝中有也先的細作”
語罷,朱祁鎮還是沒有迴應,自顧自端起茶杯喝了起來,於謙深吸口氣繼續道:
“臣以為內應有二,一是瓦剌使臣,借朝賀之故打探消息。二是朝廷互市,有朝中大臣與瓦剌暗通款曲。”
“內應必身居高位,大同破,瓦剌兇蠻,必行殺戮。現存高官,大同指揮使李讓,監察太監郭敬,左參將石亨都有嫌疑!”
於謙倒豆子一般把自己的推理和盤托出。
朱祁鎮心裏微微點頭,和他想的大差不差。
“好!於謙,朕即命你徹查此事,凡有牽連,一律問罪!”
“臣領旨!”
跪伏在地的於謙聞言鬆了口氣,隨即起身離去。
“於謙,你是四朝老臣,永樂年間就隨成祖北征。你愛朱家也罷,愛天下也好,為臣本分,你當明白!”
半隻腳踏出宮門的於謙身軀一震,轉身一拜後離開。
看著於謙離開的背影,朱祁鎮歎了口氣。
天下大才,都是烈馬,非雄主不能攝其心。
但主次不分,尊卑不明,觸碰了朱祁鎮的紅線。
身為人臣,不思為君分憂,反而考效起君王的能力,這讓朱祁鎮不可容忍。
這也和前朝弊病有關,曆史上三楊雖能力不凡,但對文臣抬的太高了,土木堡一戰武勳被打斷脊梁,一蹶不振。
本來文武製衡,明朝中期以後皇帝隻能推出太監來製衡文官集團。
這也造成了後期宦官釀禍,浙黨閹黨,黨爭不休,朝堂內耗嚴重。
不過現在還好,武勳尚在,想辦法壓製一下文官集團就行。
朱祁鎮一念至此,鬆了口氣。
翌日,朱祁鎮頂著兩個黑眼圈上朝。
因為於謙帶來的這個消息過於勁爆,朱祁鎮整夜未睡。
大明以後的邊疆政策怕是要大改!
如果消息是真的,那互市有什麽意義?
互市本來是中原王朝為了邊境安寧,讓各族互通有無,減少爭端。
可是照現在來看,這些換出去的物資不但資敵也就罷了,還導致邊鎮被腐化嚴重。
沒有仗打,官兵沒有升遷途徑,隻能通過和異族做生意來摟銀子。
這樣一來二去就和瓦剌勾勾搭搭,有些財迷心竅的便成了二五仔。
養寇自重的問題,好像一直貫穿明朝。
從瓦剌到女真,都是中央朝廷為了粉飾太平,造就四海太平的假象主動分割利益給少數民族。
換一時太平,埋萬世禍根。
有些少數邊民確實會感激,邊鎮也有許多降明的蒙古人忠心耿耿。
但總體來說,隻要其部族出現一個也先,皇太極一樣的人物,那對中央王朝來說是災難性的。
屆時隻會迎來更猛烈,更慘痛的代價。
朱祁鎮吐出一口濁氣,目光遠望,天邊驕陽初升,正如大明的國運。
“義不掌財,慈不掌兵!”
朱祁鎮喃喃自語道,大明的國運,幾千萬百姓在自己手上,該有取舍。
隨即朱祁鎮下定了決心,大步走向金鑾殿。
這是朱祁鎮歸來第一次上朝,文武百官早早就候著。
朱祁鎮緩步走向龍椅,剛落座眾臣便山唿萬歲。
朝會開始,一旁的小太監扯起嗓子高聲道:
“有事起奏,無事退班~”
話音剛落,兵部尚書鄺埜出列道:
“陛下,此次親征,大破瓦剌,全軍振奮。臣以為當盡快論功行賞,獎帥三軍!”
朱祁鎮聞言微微點頭,此事他早有決斷,烈士牌匾和紀念碑,工部還在加緊趕製,所以要拖一拖。
“朕已定於十月初一舉行封賞大典,屆時論功行賞!”
鄺埜聞言走迴了隊列,其實這個問題沒有必要,因為他知道陛下肯定要做,但是他是兵部尚書,不提一嘴就是失責。
不料鄺埜還沒站穩,旁邊的兵部右侍郎王偉便站了出來:
“陛下,出征期間關外傳來消息,建州女真似有異動,大軍出征期間,建州女真隨脫脫不花犯我大明邊疆。”
朱祁鎮聞言皺起了眉頭,這件事他還真不知道。
迴來到現在腳不著地,根本沒時間看奏章。
其實不止他不知道,旁邊的兵部尚書鄺埜也一頭霧水。
昨天才迴京,舟車勞頓,吃了接風宴,天色已暗,他迴家報了個平安便匆匆趕來上朝。
不過建奴的事讓朱祁鎮心中警鍾大響,這可是妥妥的反骨仔,白眼狼。
滿清誤國三百年,要不早收拾掉朱祁鎮難以安心,不過他沒有著急決斷,目前的形勢還不清楚,先聽聽臣子們的意見,開口道:
“愛卿以為此事當如何?”
在場的都混跡官場多年的老油條,王偉早有腹稿,沒有猶豫便開口道:
“臣以為我軍大勝,威勢甚隆。但兵士疲敝,尚需休整。可責令建奴女真部入京賠罪,拖延些許功夫。待將士休整完畢,是戰是和,全憑我朝心意!”
這王偉做到兵部右侍郎還是有兩把刷子,開口就是老官腔了,這法子算是目前的最優解。
士卒本就倉促出征,雖大勝,但也死傷不少,再出征,需隔些時日。
其實朱祁鎮也想過讓邊軍出戰,建奴女真可是禍根啊,今後為禍華夏兩百年。
但這個念頭剛出立刻就被他否決了,關外邊軍雖不少,但都堅守要地,貿然出征,各地防務空虛,被脫脫不花或者也先鑽了空子就不好了。
“不錯,就按卿家說的辦!”
“謝陛下!”
得到了朱祁鎮肯定的答複,王偉一喜,趕忙謝恩。
朱祁鎮又等了一會,沒有大臣再進諫了。
看來他出征這段日子,太後孫氏也沒閑著,沒有積壓政務。
朱祁隨即開口道:
“既然眾愛卿沒有奏本,那朕剛好有件事宣布!”
還有事情要宣布?眾大臣都有些迷茫,但是朱祁鎮開口了,他們也不敢有異議,乖乖等著朱祁鎮下文。
眾人的表現朱祁鎮都看在眼裏,開口道:
“帶王振!”
“瓦剌大軍分兵四路,東路由脫脫不花領兵東出,攻遼東,西路由阿樂出領兵犯陝西肅州,這兩路為疑兵。”
“主力由也先親率,攻大同。但還有一路,是阿剌知院領兵三萬,為伏軍。”
“不可能!三萬大軍潛入,我軍不可能毫無消息!”
朱祁鎮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古代行軍打仗,三萬人又不是三十個人,三百個人。
如此龐大的隊伍,怎麽可能逃過明軍的視線?
“此事千真萬確,陛下”
於謙篤定的語氣讓朱祁鎮有些動搖,忙打開密報看了起來。
越看,朱祁鎮背部逐漸被冷汗濕透。
信上所說,阿剌知院大軍半月前便已潛伏入境,秘密埋伏。
準備待明軍和瓦剌廝殺之時作為一支奇兵殺出,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如果真被其得逞,後果不堪設想,估計曆史也不會改寫了。
朱祁鎮還是要當瓦剌留學生。
“陛下此次逢兇化吉真乃大智大勇,鷂兒嶺地勢狹窄,不利於騎兵衝鋒,阿剌知院大軍無法突襲。”
“瓦剌被陛下摧枯拉朽擊敗,阿剌知院看大勢已去,便秘密撤軍了”
“撤軍過於匆忙,恰好被我軍暗探發現。”
朱祁鎮聞言皺起了眉頭,敵人到了眼皮底下發現不了,走的時候發現?
這顯然不合常理,沒有內應朱祁鎮是不信的,便話鋒一轉問道:
“於謙,此事你覺得此事如何?”
於謙聞言長身而起,躬身道:
“臣愚鈍,但憑陛下聖裁。”
看著一副謹聽聖裁模樣的於謙,朱祁鎮都被氣笑了。
你於謙愚鈍?八歲作詩,二十三歲中進士,得三朝皇帝青睞,你要說愚鈍,就是說三朝皇帝,天下百姓都是傻子唄?
於謙能來找他,估計連朝中內應的線索都已經掌握了。
一念至此朱祁鎮拍案而起,怒喝出聲:
“於謙,你可知何為人臣?”
朱祁鎮的突然發難,打了於謙個措手不及,不假思索開口:
“侍君不欺,為君分憂。”
“好!說得好,看來你沒忘!”
於謙此刻也迴過神來,跪伏在地。
“臣時刻謹記在心,一刻不敢鬆懈。”
朱祁鎮見狀怒火稍消,坐在主坐上一言不發。
朱祁鎮不開口,大殿陷入寂靜,隨著時間的推移,於謙腦門浮現出細密的汗珠。
於謙咬了咬牙,繼續開口道:
“此事臣以為,朝中有也先的細作”
語罷,朱祁鎮還是沒有迴應,自顧自端起茶杯喝了起來,於謙深吸口氣繼續道:
“臣以為內應有二,一是瓦剌使臣,借朝賀之故打探消息。二是朝廷互市,有朝中大臣與瓦剌暗通款曲。”
“內應必身居高位,大同破,瓦剌兇蠻,必行殺戮。現存高官,大同指揮使李讓,監察太監郭敬,左參將石亨都有嫌疑!”
於謙倒豆子一般把自己的推理和盤托出。
朱祁鎮心裏微微點頭,和他想的大差不差。
“好!於謙,朕即命你徹查此事,凡有牽連,一律問罪!”
“臣領旨!”
跪伏在地的於謙聞言鬆了口氣,隨即起身離去。
“於謙,你是四朝老臣,永樂年間就隨成祖北征。你愛朱家也罷,愛天下也好,為臣本分,你當明白!”
半隻腳踏出宮門的於謙身軀一震,轉身一拜後離開。
看著於謙離開的背影,朱祁鎮歎了口氣。
天下大才,都是烈馬,非雄主不能攝其心。
但主次不分,尊卑不明,觸碰了朱祁鎮的紅線。
身為人臣,不思為君分憂,反而考效起君王的能力,這讓朱祁鎮不可容忍。
這也和前朝弊病有關,曆史上三楊雖能力不凡,但對文臣抬的太高了,土木堡一戰武勳被打斷脊梁,一蹶不振。
本來文武製衡,明朝中期以後皇帝隻能推出太監來製衡文官集團。
這也造成了後期宦官釀禍,浙黨閹黨,黨爭不休,朝堂內耗嚴重。
不過現在還好,武勳尚在,想辦法壓製一下文官集團就行。
朱祁鎮一念至此,鬆了口氣。
翌日,朱祁鎮頂著兩個黑眼圈上朝。
因為於謙帶來的這個消息過於勁爆,朱祁鎮整夜未睡。
大明以後的邊疆政策怕是要大改!
如果消息是真的,那互市有什麽意義?
互市本來是中原王朝為了邊境安寧,讓各族互通有無,減少爭端。
可是照現在來看,這些換出去的物資不但資敵也就罷了,還導致邊鎮被腐化嚴重。
沒有仗打,官兵沒有升遷途徑,隻能通過和異族做生意來摟銀子。
這樣一來二去就和瓦剌勾勾搭搭,有些財迷心竅的便成了二五仔。
養寇自重的問題,好像一直貫穿明朝。
從瓦剌到女真,都是中央朝廷為了粉飾太平,造就四海太平的假象主動分割利益給少數民族。
換一時太平,埋萬世禍根。
有些少數邊民確實會感激,邊鎮也有許多降明的蒙古人忠心耿耿。
但總體來說,隻要其部族出現一個也先,皇太極一樣的人物,那對中央王朝來說是災難性的。
屆時隻會迎來更猛烈,更慘痛的代價。
朱祁鎮吐出一口濁氣,目光遠望,天邊驕陽初升,正如大明的國運。
“義不掌財,慈不掌兵!”
朱祁鎮喃喃自語道,大明的國運,幾千萬百姓在自己手上,該有取舍。
隨即朱祁鎮下定了決心,大步走向金鑾殿。
這是朱祁鎮歸來第一次上朝,文武百官早早就候著。
朱祁鎮緩步走向龍椅,剛落座眾臣便山唿萬歲。
朝會開始,一旁的小太監扯起嗓子高聲道:
“有事起奏,無事退班~”
話音剛落,兵部尚書鄺埜出列道:
“陛下,此次親征,大破瓦剌,全軍振奮。臣以為當盡快論功行賞,獎帥三軍!”
朱祁鎮聞言微微點頭,此事他早有決斷,烈士牌匾和紀念碑,工部還在加緊趕製,所以要拖一拖。
“朕已定於十月初一舉行封賞大典,屆時論功行賞!”
鄺埜聞言走迴了隊列,其實這個問題沒有必要,因為他知道陛下肯定要做,但是他是兵部尚書,不提一嘴就是失責。
不料鄺埜還沒站穩,旁邊的兵部右侍郎王偉便站了出來:
“陛下,出征期間關外傳來消息,建州女真似有異動,大軍出征期間,建州女真隨脫脫不花犯我大明邊疆。”
朱祁鎮聞言皺起了眉頭,這件事他還真不知道。
迴來到現在腳不著地,根本沒時間看奏章。
其實不止他不知道,旁邊的兵部尚書鄺埜也一頭霧水。
昨天才迴京,舟車勞頓,吃了接風宴,天色已暗,他迴家報了個平安便匆匆趕來上朝。
不過建奴的事讓朱祁鎮心中警鍾大響,這可是妥妥的反骨仔,白眼狼。
滿清誤國三百年,要不早收拾掉朱祁鎮難以安心,不過他沒有著急決斷,目前的形勢還不清楚,先聽聽臣子們的意見,開口道:
“愛卿以為此事當如何?”
在場的都混跡官場多年的老油條,王偉早有腹稿,沒有猶豫便開口道:
“臣以為我軍大勝,威勢甚隆。但兵士疲敝,尚需休整。可責令建奴女真部入京賠罪,拖延些許功夫。待將士休整完畢,是戰是和,全憑我朝心意!”
這王偉做到兵部右侍郎還是有兩把刷子,開口就是老官腔了,這法子算是目前的最優解。
士卒本就倉促出征,雖大勝,但也死傷不少,再出征,需隔些時日。
其實朱祁鎮也想過讓邊軍出戰,建奴女真可是禍根啊,今後為禍華夏兩百年。
但這個念頭剛出立刻就被他否決了,關外邊軍雖不少,但都堅守要地,貿然出征,各地防務空虛,被脫脫不花或者也先鑽了空子就不好了。
“不錯,就按卿家說的辦!”
“謝陛下!”
得到了朱祁鎮肯定的答複,王偉一喜,趕忙謝恩。
朱祁鎮又等了一會,沒有大臣再進諫了。
看來他出征這段日子,太後孫氏也沒閑著,沒有積壓政務。
朱祁隨即開口道:
“既然眾愛卿沒有奏本,那朕剛好有件事宣布!”
還有事情要宣布?眾大臣都有些迷茫,但是朱祁鎮開口了,他們也不敢有異議,乖乖等著朱祁鎮下文。
眾人的表現朱祁鎮都看在眼裏,開口道:
“帶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