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機器和文靖安猜想的差不多,分為礦石粉碎機、傳送帶、攪拌機、壓縮機等等組成部分,都是用蒸汽機來驅動的,整體笨重龐大,加上這艘鋼鐵蒸汽船做背景,很有一種硬核工業味,文靖安以前隻看過這些機器的黑白色照片,具體也不知如何安裝使用,所幸周洵和林寧宴夠聰明,剛才跟在他們後麵的十幾個西洋人裏麵,竟然有幾個是操作這些機器的技術人員!
他們不僅把機器買迴來了,還把售後和維修帶了迴來。
周洵特意跟文靖安做了說明:「有錢能使鬼推磨,洋人也有『二鬼子』,隻要錢給得夠多,他們自然會跟過來。」
更絕的是林寧宴,他深諳「求」人以魚不如「取」人以漁的道理,竟把小半個圖書館都搬了迴來,那十幾個西海人裏邊有不少就是他舌燦蓮花強行說過來的專業技術顧問,他竟然還說:「這次太倉促,為了不耽誤你生產肥料和農藥趕上十月農時就匆匆忙忙從西海迴來了,再給我一些時間,我能把更多東西帶迴來,我覺得很有必要再出海一趟。」
文靖安大概翻了幾本英文化工類著作,感嘆道:「寧宴,你是當代林三藏。」
第165章 缺錢 中西合璧更加得力
有了這些現成的理論書籍,文靖安直接是如魚得水,將這些書籍翻譯過來就是一筆無法估算的財富,畢竟他自己記得的東西有限,做這些事業光靠他一個人也不行,需要有更多的傳播者。
如此,他徵得林寧宴同意,讓盧玉鄰和楊玄素等人即刻把書籍先搬下去,後麵他會親自主持成立一個「翻譯部門」,將這些技術型的書籍轉譯成漢語。
然後不耽誤時間迅速行動,根據廠房和機器的大小輕重商討出搬運和安裝方案,文靖安原本還擔心就算有了這些機器,他短時間內也未必能設計出可以正式使用的生產線,現在有了周洵和林寧宴收買迴來的西海技術人員,他自己的英語又沒有荒廢,專業基礎也夠紮實,完全可以和這些西海人直接交流,中西合璧,更加得力。
很快,他們在港口岸邊和輪船之間搭建了一條搬運橋,將那些巨大的機器拆分成部件逐一搬了下來,當天晚上完成了第一條磷肥生產線的搬運和部分組裝。由於現在已經是七月上旬,京城附近的稻米即將成熟,農民收割這一季的水稻之後要馬上開始翻新水田種植第二季,否則入了秋天氣轉涼光照不足就會影響水稻收成,為了不耽誤農時,在第二季水稻種植開始之前把化肥生產出來投入使用,文靖安等人也不講那套虛禮給周洵和林寧宴辦接風洗塵宴了,反而是爭分奪秒,一起把正事辦好再談其他。
於是,七月十五日,也就是第三期的《新華月報》正式發售時,讀者們注意到了四個主要內容。
第一,周洵和林寧宴的專欄重新迴歸,兩位大人分別貢獻了洋洋灑灑數千言的西海見聞錄。
第二,創刊人文靖安主筆的一篇特別報導介紹了「新華鎮工業區」的建設意義,並宣布第一條磷肥、鉀肥和氮肥生產線正式落成,不日就能生產使「糧食增產」的神奇肥料,歡迎京城附近的農戶到時候踴躍購買。
第三,探花郎文靖安時隔數月,終於在《新華月報》上再次發表了一首他的上乘詩作。
詩曰:《觀淮有感》
自恃才氣當用世,
誰言吾相不封侯?
須知少年淩雲誌,
曾許人間第一流。(注)
這首詩的後麵還有一篇遊記,是文靖安特意讓盧玉鄰和楊玄素等人寫的,內容主要是他們師生夜遊淮河,看到新華鎮工業區今非昔比的環境,看見港口停泊的巨大輪船和數十艘小船,聽聞機器運轉的轟鳴聲,文靖安有感而發寫下了這一首絕妙好詩,他們做學生的皆嘆服,表示也要像文老師那樣學貫中西,努力爭取成為「人間第一流」。
第四,工業區迎來了第一次「驗收」。
太子蕭慈祐帶著包括禮部尚書趙仲明在內的一眾東宮輔臣,走京城東門官道轉新修的新華路來到工業區進行視察檢驗,由嚴素光、文靖安、林寧宴、周洵、崔琰組成的領導班子負責接待引領,看了工業區建設前後的對比圖,從一片前河後山的荒草地變成房舍林立、車船繁忙的工業區,蕭慈祐和東宮輔臣皆表示滿意;緊接著,他們參觀了化肥生產區、在建農藥廠房、一號港口、蒸汽輪船……太子殿下當即表示「這事做對了」、「要再接再厲」、「還不夠」、「必須進一步支持」!
但文靖安很清醒,這份報紙是他們的喉舌,當然寫為他們說話的內容,這些言論最後是要用成績來支撐的,也就是他們必須讓人們看見他們所做的一切有用,最直接的一個體現是把化肥和農藥生產出來用到農田裏,得到一個「糧食增產」的既定事實,那比一千篇新聞稿都管用。
在化肥正式投產之前,文靖安和嚴素光迴京參加了詹事府的晨會。
上半場是蕭慈祐和趙仲明等人商議廟堂大事,主要討論朝廷如何籌建劍州水軍。
下半場輪到文靖安等人發言,先是周洵和林寧宴匯報了這次西海之行的收益和花銷等等事項,需要指出的是,他們能買迴來那麽多東西是花了大價錢的,西海人不是傻子,又歷來擅長貿易,卡脖子是他們的老傳統了,周洵和林寧宴做了部分妥協,不僅那五萬兩銀子花光了,還臨時從劍州借了一萬五千兩,這些都記在了詹事府的頭上。
他們不僅把機器買迴來了,還把售後和維修帶了迴來。
周洵特意跟文靖安做了說明:「有錢能使鬼推磨,洋人也有『二鬼子』,隻要錢給得夠多,他們自然會跟過來。」
更絕的是林寧宴,他深諳「求」人以魚不如「取」人以漁的道理,竟把小半個圖書館都搬了迴來,那十幾個西海人裏邊有不少就是他舌燦蓮花強行說過來的專業技術顧問,他竟然還說:「這次太倉促,為了不耽誤你生產肥料和農藥趕上十月農時就匆匆忙忙從西海迴來了,再給我一些時間,我能把更多東西帶迴來,我覺得很有必要再出海一趟。」
文靖安大概翻了幾本英文化工類著作,感嘆道:「寧宴,你是當代林三藏。」
第165章 缺錢 中西合璧更加得力
有了這些現成的理論書籍,文靖安直接是如魚得水,將這些書籍翻譯過來就是一筆無法估算的財富,畢竟他自己記得的東西有限,做這些事業光靠他一個人也不行,需要有更多的傳播者。
如此,他徵得林寧宴同意,讓盧玉鄰和楊玄素等人即刻把書籍先搬下去,後麵他會親自主持成立一個「翻譯部門」,將這些技術型的書籍轉譯成漢語。
然後不耽誤時間迅速行動,根據廠房和機器的大小輕重商討出搬運和安裝方案,文靖安原本還擔心就算有了這些機器,他短時間內也未必能設計出可以正式使用的生產線,現在有了周洵和林寧宴收買迴來的西海技術人員,他自己的英語又沒有荒廢,專業基礎也夠紮實,完全可以和這些西海人直接交流,中西合璧,更加得力。
很快,他們在港口岸邊和輪船之間搭建了一條搬運橋,將那些巨大的機器拆分成部件逐一搬了下來,當天晚上完成了第一條磷肥生產線的搬運和部分組裝。由於現在已經是七月上旬,京城附近的稻米即將成熟,農民收割這一季的水稻之後要馬上開始翻新水田種植第二季,否則入了秋天氣轉涼光照不足就會影響水稻收成,為了不耽誤農時,在第二季水稻種植開始之前把化肥生產出來投入使用,文靖安等人也不講那套虛禮給周洵和林寧宴辦接風洗塵宴了,反而是爭分奪秒,一起把正事辦好再談其他。
於是,七月十五日,也就是第三期的《新華月報》正式發售時,讀者們注意到了四個主要內容。
第一,周洵和林寧宴的專欄重新迴歸,兩位大人分別貢獻了洋洋灑灑數千言的西海見聞錄。
第二,創刊人文靖安主筆的一篇特別報導介紹了「新華鎮工業區」的建設意義,並宣布第一條磷肥、鉀肥和氮肥生產線正式落成,不日就能生產使「糧食增產」的神奇肥料,歡迎京城附近的農戶到時候踴躍購買。
第三,探花郎文靖安時隔數月,終於在《新華月報》上再次發表了一首他的上乘詩作。
詩曰:《觀淮有感》
自恃才氣當用世,
誰言吾相不封侯?
須知少年淩雲誌,
曾許人間第一流。(注)
這首詩的後麵還有一篇遊記,是文靖安特意讓盧玉鄰和楊玄素等人寫的,內容主要是他們師生夜遊淮河,看到新華鎮工業區今非昔比的環境,看見港口停泊的巨大輪船和數十艘小船,聽聞機器運轉的轟鳴聲,文靖安有感而發寫下了這一首絕妙好詩,他們做學生的皆嘆服,表示也要像文老師那樣學貫中西,努力爭取成為「人間第一流」。
第四,工業區迎來了第一次「驗收」。
太子蕭慈祐帶著包括禮部尚書趙仲明在內的一眾東宮輔臣,走京城東門官道轉新修的新華路來到工業區進行視察檢驗,由嚴素光、文靖安、林寧宴、周洵、崔琰組成的領導班子負責接待引領,看了工業區建設前後的對比圖,從一片前河後山的荒草地變成房舍林立、車船繁忙的工業區,蕭慈祐和東宮輔臣皆表示滿意;緊接著,他們參觀了化肥生產區、在建農藥廠房、一號港口、蒸汽輪船……太子殿下當即表示「這事做對了」、「要再接再厲」、「還不夠」、「必須進一步支持」!
但文靖安很清醒,這份報紙是他們的喉舌,當然寫為他們說話的內容,這些言論最後是要用成績來支撐的,也就是他們必須讓人們看見他們所做的一切有用,最直接的一個體現是把化肥和農藥生產出來用到農田裏,得到一個「糧食增產」的既定事實,那比一千篇新聞稿都管用。
在化肥正式投產之前,文靖安和嚴素光迴京參加了詹事府的晨會。
上半場是蕭慈祐和趙仲明等人商議廟堂大事,主要討論朝廷如何籌建劍州水軍。
下半場輪到文靖安等人發言,先是周洵和林寧宴匯報了這次西海之行的收益和花銷等等事項,需要指出的是,他們能買迴來那麽多東西是花了大價錢的,西海人不是傻子,又歷來擅長貿易,卡脖子是他們的老傳統了,周洵和林寧宴做了部分妥協,不僅那五萬兩銀子花光了,還臨時從劍州借了一萬五千兩,這些都記在了詹事府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