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商量的餘地」就是文章厚度不夠。
關鍵是這個厚度又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補救不迴來的,就像文靖安前世寫作文,想要提高分數至少得做花一兩個學期甚至是一兩個學年來積累,這點他和陳崇章倉促間無法追及,於是和林寧宴商量了辦法,進考場之後不要急著答題,而是盡量羅列文章需要的材料,用引經據典彌補自己的不足。
當然了,這個辦法說到底還是很籠統,主要還是靠他們自己的能力。
有了前麵縣試、府試、院試和鄉試的經歷,文靖安便也不著急,從今天初九日六時開始到明天初十日下午六時,有兩個白天一個夜晚的答題時間,他可以充分準備,將自己的文章盡量寫厚。
如此,他本來可以用一個白天答完的三道四書文和一首試帖詩,硬是將答題時間延長,在草稿紙上塗了又改,改了又加,確定自己把自己那點積累抽幹了才正式把答案謄寫到答捲紙上。
到了初十日的下午三時他才將全部答案寫完,交卷又花了些時間,排隊出了貢院大門已經到了五時,再過半個時辰,考生無論寫完答卷與否都得被迫交卷,考官強行清場了。
出考場時又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他從儀門出去,發現林寧宴、文妙安和陳崇章都已經在等他了,陳崇章比他還提前交卷倒是意外,便問了句:
「你怎麽這麽快?」
陳崇章道:「我肚子裏就那點東西,全部寫完再等下去也沒必要就先出來了。」
文靖安道:「到底是會試,和前麵都不太一樣,這迴我心裏就沒底了。」
陳崇章正要開口,林寧宴搶先一步道:「先不說這些,全部考完再討論,我們先去吃一頓好的,迴來你們好好休息,考場裏那個環境我知道,你們得抓緊時間養足精神。」
陳崇章便不再多言,一切按照林寧宴說的辦,四人到南城較好的館子吃了一頓,然後直接迴客棧,文靖安和陳崇章洗過澡洗去一身疲憊,林寧宴陪文妙安趕緊到街上給他們買東西補充考籃,他們兩個抓緊時間睡下。
會試第二場是十二日早晨六時開始,按照老規矩他們初十晚上就要做準備等候十一日進場,因此他們隻睡了幾個時辰就又起床,文妙安和林寧宴已經幫他們準備好了考籃,他們就不需要操心這些瑣碎,出了門跟著大隊伍往貢院方向走。
第二場就沒有那麽複雜了,這場考試的考題由主考官和副考官直接出題,他們隻需要象徵性送到宮裏給皇帝禦覽一下,皇帝用玉璽給他們蓋章既宣告生效,然後試題送迴貢院,連夜印刷,十二日早晨與考生的答題卷一同發放。
第二場的題量一下子就增加了,不考別的,直接考五道五經文。
從五經裏邊出五道題目,按照考官的意圖寫五篇八股文。
這些題目雖然沒有第一場的四書文那麽刁鑽,但題量巨大也耗人心神,加上第一場的長時間煎熬,外麵陰冷潮濕,心態不好的考生到了這一場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嚴重的已經沒辦法完成考試了,文靖安那一排考舍就出現了一位當場暈倒的考生,但暈倒了他也不能離開考場,由考官團隊那邊指派一位醫官過來看一看也就過去了,生死自理。
文靖安雖然長得瘦弱,得益於他穿過來的時候是帶病之軀,這些年一直保持著晨跑和鍛鍊身體的習慣,加上他們又是自己從雲州走過千山萬水到帝京來,這點苦身體還是能承受得住,十三日下午三時準時完成答題交卷,之後就是排隊出考場的老流程,林寧宴和文妙安在貢院門口等他們,他們一起去吃飯補充體能,抓緊時間洗澡休息恢復精神迎接第三場。
第三場也是最後一場了。
十五日早六時到十六日晚六時。
這一場的考題也是由主考官和副考官負責,出題流程和第二場一樣需要皇帝預覽蓋章,不同的是這一場就能夠體現出科舉考試的「創新之處」了,這場考試脫離了四書五經的桎梏,既不考四書文也不考五經文,而是直接考五道策論。
在文靖安看來,這五道策論是整個科舉最為可取的地方了,他拿到試題之後逐個看了一遍。
第一題:商鞅治秦論。
第二題:漢初無為而治論。
第三題:吳兢上貞觀政要張九齡上千秋金鑒司馬光上資治通鑑論。
第四題:中州賦稅增減之論。
第五題:西海劍州形勢論。
可以看到,前麵三題是從歷史上吸取治國經驗,後麵兩道題就完全涉及現實,從這點來看,封建科舉並非是以禁錮讀書人思想為全部目的,人家也是有解決實際問題的願景的,它在後人看來或許迂腐,在當時確實是最優解。
這種題目的自由度相對也高很多,不再限定隻能用八股文形式作答,隻要求考生答題字數不能少於三百字,不能多於兩千字。
對文靖安來說策論自然是比前麵的四書五經文好寫的,他按照老規矩審題構思、羅列材料、打好腹稿、鋪紙落墨一氣嗬成,隻不過好寫歸好寫,到底是會試,他為了穩妥起見還是用時間換質量,慢條斯理地寫,盡可能把更多經典塞進文章裏去。
三月十六日,會試第三場進入了結束時間,清晨六時考生便能交卷,交卷之後到門口排隊分批離開考場,中午十二時考官開始催促考生交卷,後麵的下午二時、三時、四時……都會催促交卷,直到傍晚六時強製收卷。
關鍵是這個厚度又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補救不迴來的,就像文靖安前世寫作文,想要提高分數至少得做花一兩個學期甚至是一兩個學年來積累,這點他和陳崇章倉促間無法追及,於是和林寧宴商量了辦法,進考場之後不要急著答題,而是盡量羅列文章需要的材料,用引經據典彌補自己的不足。
當然了,這個辦法說到底還是很籠統,主要還是靠他們自己的能力。
有了前麵縣試、府試、院試和鄉試的經歷,文靖安便也不著急,從今天初九日六時開始到明天初十日下午六時,有兩個白天一個夜晚的答題時間,他可以充分準備,將自己的文章盡量寫厚。
如此,他本來可以用一個白天答完的三道四書文和一首試帖詩,硬是將答題時間延長,在草稿紙上塗了又改,改了又加,確定自己把自己那點積累抽幹了才正式把答案謄寫到答捲紙上。
到了初十日的下午三時他才將全部答案寫完,交卷又花了些時間,排隊出了貢院大門已經到了五時,再過半個時辰,考生無論寫完答卷與否都得被迫交卷,考官強行清場了。
出考場時又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他從儀門出去,發現林寧宴、文妙安和陳崇章都已經在等他了,陳崇章比他還提前交卷倒是意外,便問了句:
「你怎麽這麽快?」
陳崇章道:「我肚子裏就那點東西,全部寫完再等下去也沒必要就先出來了。」
文靖安道:「到底是會試,和前麵都不太一樣,這迴我心裏就沒底了。」
陳崇章正要開口,林寧宴搶先一步道:「先不說這些,全部考完再討論,我們先去吃一頓好的,迴來你們好好休息,考場裏那個環境我知道,你們得抓緊時間養足精神。」
陳崇章便不再多言,一切按照林寧宴說的辦,四人到南城較好的館子吃了一頓,然後直接迴客棧,文靖安和陳崇章洗過澡洗去一身疲憊,林寧宴陪文妙安趕緊到街上給他們買東西補充考籃,他們兩個抓緊時間睡下。
會試第二場是十二日早晨六時開始,按照老規矩他們初十晚上就要做準備等候十一日進場,因此他們隻睡了幾個時辰就又起床,文妙安和林寧宴已經幫他們準備好了考籃,他們就不需要操心這些瑣碎,出了門跟著大隊伍往貢院方向走。
第二場就沒有那麽複雜了,這場考試的考題由主考官和副考官直接出題,他們隻需要象徵性送到宮裏給皇帝禦覽一下,皇帝用玉璽給他們蓋章既宣告生效,然後試題送迴貢院,連夜印刷,十二日早晨與考生的答題卷一同發放。
第二場的題量一下子就增加了,不考別的,直接考五道五經文。
從五經裏邊出五道題目,按照考官的意圖寫五篇八股文。
這些題目雖然沒有第一場的四書文那麽刁鑽,但題量巨大也耗人心神,加上第一場的長時間煎熬,外麵陰冷潮濕,心態不好的考生到了這一場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嚴重的已經沒辦法完成考試了,文靖安那一排考舍就出現了一位當場暈倒的考生,但暈倒了他也不能離開考場,由考官團隊那邊指派一位醫官過來看一看也就過去了,生死自理。
文靖安雖然長得瘦弱,得益於他穿過來的時候是帶病之軀,這些年一直保持著晨跑和鍛鍊身體的習慣,加上他們又是自己從雲州走過千山萬水到帝京來,這點苦身體還是能承受得住,十三日下午三時準時完成答題交卷,之後就是排隊出考場的老流程,林寧宴和文妙安在貢院門口等他們,他們一起去吃飯補充體能,抓緊時間洗澡休息恢復精神迎接第三場。
第三場也是最後一場了。
十五日早六時到十六日晚六時。
這一場的考題也是由主考官和副考官負責,出題流程和第二場一樣需要皇帝預覽蓋章,不同的是這一場就能夠體現出科舉考試的「創新之處」了,這場考試脫離了四書五經的桎梏,既不考四書文也不考五經文,而是直接考五道策論。
在文靖安看來,這五道策論是整個科舉最為可取的地方了,他拿到試題之後逐個看了一遍。
第一題:商鞅治秦論。
第二題:漢初無為而治論。
第三題:吳兢上貞觀政要張九齡上千秋金鑒司馬光上資治通鑑論。
第四題:中州賦稅增減之論。
第五題:西海劍州形勢論。
可以看到,前麵三題是從歷史上吸取治國經驗,後麵兩道題就完全涉及現實,從這點來看,封建科舉並非是以禁錮讀書人思想為全部目的,人家也是有解決實際問題的願景的,它在後人看來或許迂腐,在當時確實是最優解。
這種題目的自由度相對也高很多,不再限定隻能用八股文形式作答,隻要求考生答題字數不能少於三百字,不能多於兩千字。
對文靖安來說策論自然是比前麵的四書五經文好寫的,他按照老規矩審題構思、羅列材料、打好腹稿、鋪紙落墨一氣嗬成,隻不過好寫歸好寫,到底是會試,他為了穩妥起見還是用時間換質量,慢條斯理地寫,盡可能把更多經典塞進文章裏去。
三月十六日,會試第三場進入了結束時間,清晨六時考生便能交卷,交卷之後到門口排隊分批離開考場,中午十二時考官開始催促考生交卷,後麵的下午二時、三時、四時……都會催促交卷,直到傍晚六時強製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