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些都是旁枝末節無傷大雅,考場上真要講究的還是各自筆下的硬功夫!
第79章 府試 艱深晦澀引經據典
府試流程大抵與縣試相同,但考究的內容卻明顯有了一個階梯般的遞進。
府試一共考三場,第一正場,第二初覆,第三終覆。
雖然比縣試少了兩場,但難度卻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到了府試已經沒有貼經、墨義那種送分題,而是完全進入了八股文和詩賦方麵的考察。
比如第一場正常直接考兩篇四書文,一道試帖詩,試帖詩也是五言八韻。
第二場初覆考一篇四書文,一篇五經文,一篇賦。
五經文很好理解,同四書文一樣,就是從《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經典裏邊出一道題目,要求考生根據這道題目寫一篇八股文。
最後考究的賦就相對複雜一些了。
比如陳崇章當年考府試時的賦題就是:「李白月夜著宮錦袍,泛舟採石,賦以『顧瞻笑傲,旁若無人』為韻。」
意思就是根據這道題目寫一篇賦,字數不限,內容有限,內容限定為要寫出李白月夜穿錦衣玉袍泛舟採石時詩情畫意的場麵,另外這篇賦一共要分為八段,每個段落分別依次以「顧瞻笑傲,旁若無人」作為韻尾,比如——
什麽顧,什麽路。什麽暮,什麽住……
什麽瞻,什麽田。什麽燕,什麽年……
什麽笑,什麽叫。什麽鬧,什麽俏……
一直到最後什麽人,中間多少字數任由考生發揮,但韻律不允許出錯。
毫無疑問這有相當的難度,既要求內容貼切又要求文章押韻,一般人不經過大量的訓練和仿寫肯定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寫出合格的應試文章的,可見無論古今,想要考試得高分,平時練習題一定要多做多寫!
無論在青蓮書院還是縣學,這種賦題和文章文靖安早已經看過、背過、寫過無數遍,所以寫賦對他來說也不成問題,問題是能不能保證府試第一拿到案首,畢竟府試和縣試的難度差別擺在眼前,考究內容和競爭對手都是數以倍增的。
十八日府試如期開考。
寅時初(3:00)考場那邊準時響起了炮聲,兩千多考生聽聞這個信號,紛紛趕赴考場。
文靖安和其他從永寧縣來的學子在宋教諭帶領下一起往考場方向走。
北昌府說到底是府城,建有專門用以府試、院試的考場,不用再借府衙的地方設置臨時的考棚,文靖安走近考場時,發現前邊有兩個掛著燈籠的牌坊平地而起,橫垮整條街道,比兩邊的建築還要高聳,前麵一個寫著「明經取士」,後一個寫著「為國求賢」。
兩個牌坊下聚滿了密密麻麻的考生和送考的人員,因多數人提著燈籠,千燈灼灼,照耀如白晝,照出每個人的臉。
待第二聲炮響,陳崇章將準備好的考籃交給文靖安,叮囑了一句:「平常心態,正常發揮。」
文靖安笑迴:「好。」
陳崇章沒再多說什麽,與其他送考的人潮紛紛退去。
接下來的一套流程與縣試相差無異,考生排隊進場,出示供單和縣試結單,府衙的胥吏搜身檢查,文靖安沒有作弊的打算,也沒有人刻意往他考籃裏塞紙條栽贓陷害,因此很順利通過,進了考場也很快找到專屬他的甲七座位。
縣試的主考官是知縣,府試的主考官自然是知府了。
由於府試考生達到兩千人之多,自然不能一個個給知府大人遞交供單領取答題紙,隻是象徵性抽查了一些人,其餘的讓監考官與廩保確認是否由考生本人參考。
文靖安的廩保仍是宋教諭,宋教諭帶領永寧縣學自參考多年,許多監考官與他相熟,自然沒有太多為難,當宋教諭與其他廩保相繼退場,文靖安便拿到了空白的答題折本和頁數相同的草稿紙。
當知府將考場大門鎖住,不用多言,隻消一個眼神示意,自有人高聲宣布:「開題——」
眾多監考官便舉起寫著試題的牌子在考場裏來迴走動,一眾考生便開始講題目抄下來。
正場兩道四書文,一道試帖詩,這些對文靖安來說都已經駕輕就熟的內容了,題目看似千變萬化,寫的無非是讚頌古賢先聖,歌頌當朝皇帝,萬變不離其宗,文靖安隻要抓著這兩個要點,盡量把文采顯示出來,同樣的題目,同樣的內容,比別人寫得更加文墨飛揚,最好艱深晦澀、引經據典,知府大人與一眾考官評卷時要查典翻書才能找到出處,那就再好不過。
第一篇四書文寫完臨近中午,與上次縣試一樣,文靖安充分利用唯一一次上廁所的機會歇一口氣,迴來吃了些糕點喝了些茶水,繼續寫第二篇。
最後的試帖詩是他的拿手選項,他現在已經做到了把自己前世背誦過的詩詞「魔改」,改成符合科舉題目上五言八韻的要求。
到了下午申正(16:00),已經交卷的考生陸續在轅門前集合,等人數湊夠五百人,考場便第一次放牌,由主考官知府大人親自拿鑰匙打開考場大門,將考生放出之後再度關門,與縣試一樣,後麵隔半個時辰會繼續放牌,直到天色完全入黑,沒寫完的考生也要強行勒令退出考場。
文靖安這次當然也是「頭牌」,第一場他比縣試時還要早一些答完所有的題目,大概少了貼經、墨義這兩個輪次,省了不少時間。
第79章 府試 艱深晦澀引經據典
府試流程大抵與縣試相同,但考究的內容卻明顯有了一個階梯般的遞進。
府試一共考三場,第一正場,第二初覆,第三終覆。
雖然比縣試少了兩場,但難度卻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到了府試已經沒有貼經、墨義那種送分題,而是完全進入了八股文和詩賦方麵的考察。
比如第一場正常直接考兩篇四書文,一道試帖詩,試帖詩也是五言八韻。
第二場初覆考一篇四書文,一篇五經文,一篇賦。
五經文很好理解,同四書文一樣,就是從《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經典裏邊出一道題目,要求考生根據這道題目寫一篇八股文。
最後考究的賦就相對複雜一些了。
比如陳崇章當年考府試時的賦題就是:「李白月夜著宮錦袍,泛舟採石,賦以『顧瞻笑傲,旁若無人』為韻。」
意思就是根據這道題目寫一篇賦,字數不限,內容有限,內容限定為要寫出李白月夜穿錦衣玉袍泛舟採石時詩情畫意的場麵,另外這篇賦一共要分為八段,每個段落分別依次以「顧瞻笑傲,旁若無人」作為韻尾,比如——
什麽顧,什麽路。什麽暮,什麽住……
什麽瞻,什麽田。什麽燕,什麽年……
什麽笑,什麽叫。什麽鬧,什麽俏……
一直到最後什麽人,中間多少字數任由考生發揮,但韻律不允許出錯。
毫無疑問這有相當的難度,既要求內容貼切又要求文章押韻,一般人不經過大量的訓練和仿寫肯定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寫出合格的應試文章的,可見無論古今,想要考試得高分,平時練習題一定要多做多寫!
無論在青蓮書院還是縣學,這種賦題和文章文靖安早已經看過、背過、寫過無數遍,所以寫賦對他來說也不成問題,問題是能不能保證府試第一拿到案首,畢竟府試和縣試的難度差別擺在眼前,考究內容和競爭對手都是數以倍增的。
十八日府試如期開考。
寅時初(3:00)考場那邊準時響起了炮聲,兩千多考生聽聞這個信號,紛紛趕赴考場。
文靖安和其他從永寧縣來的學子在宋教諭帶領下一起往考場方向走。
北昌府說到底是府城,建有專門用以府試、院試的考場,不用再借府衙的地方設置臨時的考棚,文靖安走近考場時,發現前邊有兩個掛著燈籠的牌坊平地而起,橫垮整條街道,比兩邊的建築還要高聳,前麵一個寫著「明經取士」,後一個寫著「為國求賢」。
兩個牌坊下聚滿了密密麻麻的考生和送考的人員,因多數人提著燈籠,千燈灼灼,照耀如白晝,照出每個人的臉。
待第二聲炮響,陳崇章將準備好的考籃交給文靖安,叮囑了一句:「平常心態,正常發揮。」
文靖安笑迴:「好。」
陳崇章沒再多說什麽,與其他送考的人潮紛紛退去。
接下來的一套流程與縣試相差無異,考生排隊進場,出示供單和縣試結單,府衙的胥吏搜身檢查,文靖安沒有作弊的打算,也沒有人刻意往他考籃裏塞紙條栽贓陷害,因此很順利通過,進了考場也很快找到專屬他的甲七座位。
縣試的主考官是知縣,府試的主考官自然是知府了。
由於府試考生達到兩千人之多,自然不能一個個給知府大人遞交供單領取答題紙,隻是象徵性抽查了一些人,其餘的讓監考官與廩保確認是否由考生本人參考。
文靖安的廩保仍是宋教諭,宋教諭帶領永寧縣學自參考多年,許多監考官與他相熟,自然沒有太多為難,當宋教諭與其他廩保相繼退場,文靖安便拿到了空白的答題折本和頁數相同的草稿紙。
當知府將考場大門鎖住,不用多言,隻消一個眼神示意,自有人高聲宣布:「開題——」
眾多監考官便舉起寫著試題的牌子在考場裏來迴走動,一眾考生便開始講題目抄下來。
正場兩道四書文,一道試帖詩,這些對文靖安來說都已經駕輕就熟的內容了,題目看似千變萬化,寫的無非是讚頌古賢先聖,歌頌當朝皇帝,萬變不離其宗,文靖安隻要抓著這兩個要點,盡量把文采顯示出來,同樣的題目,同樣的內容,比別人寫得更加文墨飛揚,最好艱深晦澀、引經據典,知府大人與一眾考官評卷時要查典翻書才能找到出處,那就再好不過。
第一篇四書文寫完臨近中午,與上次縣試一樣,文靖安充分利用唯一一次上廁所的機會歇一口氣,迴來吃了些糕點喝了些茶水,繼續寫第二篇。
最後的試帖詩是他的拿手選項,他現在已經做到了把自己前世背誦過的詩詞「魔改」,改成符合科舉題目上五言八韻的要求。
到了下午申正(16:00),已經交卷的考生陸續在轅門前集合,等人數湊夠五百人,考場便第一次放牌,由主考官知府大人親自拿鑰匙打開考場大門,將考生放出之後再度關門,與縣試一樣,後麵隔半個時辰會繼續放牌,直到天色完全入黑,沒寫完的考生也要強行勒令退出考場。
文靖安這次當然也是「頭牌」,第一場他比縣試時還要早一些答完所有的題目,大概少了貼經、墨義這兩個輪次,省了不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