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靖安自己是甲二十二,就在進門第一排最右邊廊下的位置,他找到了自己位置,坐下來吃了一塊狀元糕,安靜等候。
待全部考生落座,王所思率領縣丞等一眾官員,以及縣學的宋教諭和其他廩生保人一同進場。
這時縣丞和其他考官開始點名,點到名字的考生離開座位上前去,先確認自己的廩保,廩保也跟考官承認這位考生之後,考生再把供單交給王所思,王所思親自把供單收下,然後給該考生發放本輪考試的答題紙。
輪到文靖安時,他拿著供單上去,他的廩保是宋教諭,可以說是最具權威性的保人,因此他簡單向宋教諭和王所思行了禮,毋庸多言,隻是走了個過場,給王所思上交了供單便順利拿到了答題紙。
文靖安迴到自己的座位,仔細研究了這份答題紙。
這不是簡單的一張紙,而是內頁印有紅線的厚紙折本,類似於臣子給皇帝上書所用的奏摺,隻不過他拿到的奏摺裏麵全是空白,沒有任何一個文字,隻在表麵印有姓名一欄,上麵寫的是「文童」兩個字,後方留白給考生填上自己的名字,比如考生:文童文靖安。
待全部考生都領取到了答題紙,宋教諭與其他考生的廩生保人陸續退場,隻留下王所思、縣丞和一眾監考官,王所思親自將考棚大門鎖上,這時已經天光大亮,辰正(8:00)一到,隨著一聲鑼鼓敲響,縣丞向王所思做了請示,得到答覆,隨後高聲喊道:
「開題——!」
第75章 考題 八歲開始九年苦讀
隨著縣丞一聲高唱,王所思身旁的諸位監考官便各自舉起一個糊著紅紙黑字的牌子。
紅紙上麵寫的正是本次縣試的第一輪題目!
監考官舉著這些題目緩慢有序地在考場裏穿行,考生們便要迅速將這些題目抄下來。
文靖安略看一眼,心裏已經有了個大概,這是送分題!
依前麵所言,縣試分別考貼經、墨義、四書文(八股文)、試帖詩(五言八韻)。
此時文靖安和一眾學子看到的正是貼經題,這種題目是從四書裏麵出的句段默寫,雖說隻要死記硬背就能過關,但其目的是為了考究考生有沒有下苦功,不能小看這些默寫題目,這類題目說簡單是簡單,說難也不難,如果一時間記不起來,或者寫錯一個字,那就直接是「零分」,雖說縣試沒有零分之說,可要是貼經題都出錯,那麽別說縣試第一了,頭場能不能通過都是兩說。
因此文靖安不會大意,一字一句將貼經題抄下來。
題目一共四道,分別從四書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裏邊出題。
第一題:所謂誠其意者。
這是《大學》裏的章句,全段是「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默寫字數是多了些,不過對文靖安來說隻要足夠細心不寫錯別字,那就不成問題。
第二題:故君子和而不流。
這是《中庸》「子路問強」篇的最後一句。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第三題和第四題分別出自《論語》和《孟子》。
第三題:顏淵問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迴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第四題:盡信書。
這題是最難的,因為在四書當中,前麵三本字數相對較少、好背,唯獨《孟子》全書有三萬八千多字,一般人即便下得了那份背誦的苦功,但時隔日久也總會生疏遺漏,就像文靖安前世考語文做默寫題的時候,總覺得非常熟悉,隻要給一點點提示就能寫出來,可就是這一點點提示把自己卡住了,抓耳撓腮想破頭就是記不起來,隻能眼睜睜把分丟掉,等考完之後翻書一看——草!
草是一種植物!
所幸這題還難不倒他,或者說他這些年已經為這四道背誦題做足了準備,八歲開始九年苦讀,一分耕耘半分收穫他也不至於栽在這種題目上。
這題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下篇,原文是: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由於答這些題目要以館閣體書寫,也就是一筆一劃的工整小楷,加上都是繁字體,文靖安把題目抄下,再把答案完整寫上去,檢查幾遍後,差不多半個時辰便過去了。
也恰是在半個時辰之後,到了巳時(9:00),那些監考官換了一個牌子,把第二輪的墨義題亮了出來。
墨義也是四題,依舊從四書裏各選一題。
墨義題便不再需要考生一字不差的默寫答案了,不過依然要根據《四書章句集注》裏麵的內容來迴答,也就是考生注釋四書原文的意思要跟聖人的解釋一樣,用自己的文字表達相同的意思,絕不能自作主張。
而墨義題也絕不是把艱深晦澀的文言文翻成淺顯易懂的白話文這麽簡單,還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的,文靖安抄下題目之後,仔細看了,心裏已經有了腹稿。
待全部考生落座,王所思率領縣丞等一眾官員,以及縣學的宋教諭和其他廩生保人一同進場。
這時縣丞和其他考官開始點名,點到名字的考生離開座位上前去,先確認自己的廩保,廩保也跟考官承認這位考生之後,考生再把供單交給王所思,王所思親自把供單收下,然後給該考生發放本輪考試的答題紙。
輪到文靖安時,他拿著供單上去,他的廩保是宋教諭,可以說是最具權威性的保人,因此他簡單向宋教諭和王所思行了禮,毋庸多言,隻是走了個過場,給王所思上交了供單便順利拿到了答題紙。
文靖安迴到自己的座位,仔細研究了這份答題紙。
這不是簡單的一張紙,而是內頁印有紅線的厚紙折本,類似於臣子給皇帝上書所用的奏摺,隻不過他拿到的奏摺裏麵全是空白,沒有任何一個文字,隻在表麵印有姓名一欄,上麵寫的是「文童」兩個字,後方留白給考生填上自己的名字,比如考生:文童文靖安。
待全部考生都領取到了答題紙,宋教諭與其他考生的廩生保人陸續退場,隻留下王所思、縣丞和一眾監考官,王所思親自將考棚大門鎖上,這時已經天光大亮,辰正(8:00)一到,隨著一聲鑼鼓敲響,縣丞向王所思做了請示,得到答覆,隨後高聲喊道:
「開題——!」
第75章 考題 八歲開始九年苦讀
隨著縣丞一聲高唱,王所思身旁的諸位監考官便各自舉起一個糊著紅紙黑字的牌子。
紅紙上麵寫的正是本次縣試的第一輪題目!
監考官舉著這些題目緩慢有序地在考場裏穿行,考生們便要迅速將這些題目抄下來。
文靖安略看一眼,心裏已經有了個大概,這是送分題!
依前麵所言,縣試分別考貼經、墨義、四書文(八股文)、試帖詩(五言八韻)。
此時文靖安和一眾學子看到的正是貼經題,這種題目是從四書裏麵出的句段默寫,雖說隻要死記硬背就能過關,但其目的是為了考究考生有沒有下苦功,不能小看這些默寫題目,這類題目說簡單是簡單,說難也不難,如果一時間記不起來,或者寫錯一個字,那就直接是「零分」,雖說縣試沒有零分之說,可要是貼經題都出錯,那麽別說縣試第一了,頭場能不能通過都是兩說。
因此文靖安不會大意,一字一句將貼經題抄下來。
題目一共四道,分別從四書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裏邊出題。
第一題:所謂誠其意者。
這是《大學》裏的章句,全段是「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默寫字數是多了些,不過對文靖安來說隻要足夠細心不寫錯別字,那就不成問題。
第二題:故君子和而不流。
這是《中庸》「子路問強」篇的最後一句。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第三題和第四題分別出自《論語》和《孟子》。
第三題:顏淵問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迴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第四題:盡信書。
這題是最難的,因為在四書當中,前麵三本字數相對較少、好背,唯獨《孟子》全書有三萬八千多字,一般人即便下得了那份背誦的苦功,但時隔日久也總會生疏遺漏,就像文靖安前世考語文做默寫題的時候,總覺得非常熟悉,隻要給一點點提示就能寫出來,可就是這一點點提示把自己卡住了,抓耳撓腮想破頭就是記不起來,隻能眼睜睜把分丟掉,等考完之後翻書一看——草!
草是一種植物!
所幸這題還難不倒他,或者說他這些年已經為這四道背誦題做足了準備,八歲開始九年苦讀,一分耕耘半分收穫他也不至於栽在這種題目上。
這題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下篇,原文是: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由於答這些題目要以館閣體書寫,也就是一筆一劃的工整小楷,加上都是繁字體,文靖安把題目抄下,再把答案完整寫上去,檢查幾遍後,差不多半個時辰便過去了。
也恰是在半個時辰之後,到了巳時(9:00),那些監考官換了一個牌子,把第二輪的墨義題亮了出來。
墨義也是四題,依舊從四書裏各選一題。
墨義題便不再需要考生一字不差的默寫答案了,不過依然要根據《四書章句集注》裏麵的內容來迴答,也就是考生注釋四書原文的意思要跟聖人的解釋一樣,用自己的文字表達相同的意思,絕不能自作主張。
而墨義題也絕不是把艱深晦澀的文言文翻成淺顯易懂的白話文這麽簡單,還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的,文靖安抄下題目之後,仔細看了,心裏已經有了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