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人的手都有些顫抖了,顯然他被這首詩完全擊中了內心,感受到了一種直達靈魂的震顫。
在場其他人又何嚐不是呢?
好的詩詞有海般能量,這能量不分對象,不分識字不識字,懂詩不懂詩,哪怕是終生躬耕田野的農夫,聽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會被直擊心肝,深以為然,文靖安最後那兩句正有如此的能量刺中了每個人的內心。
這首詩原本是清代詩人納蘭容若的名作,全詩分上下兩闋,每闋四句。
詩名為《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詩曰:
人生若隻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
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
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
比翼連枝當日願。
正如很多人隻記得這首詩前兩句一般,文靖安也隻是記得一個大概,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麽多了,生拚硬湊得到了那四句似是而非的七言。
起先他還擔心韻律平仄和內容牽強附會等問題,但看到王大人和李碧存等人的反應,他知道自己又過了一關。
果然,李碧存提醒王大人道:「縣尊大人,作詩者的名字就在後邊。」
王大人這才如夢初醒,趕緊把紙張翻了過來!
第65章 佳作 滿堂皆彩眾推為魁
眾人便都是把目光鎖定在紙張的背麵。
當「文靖安」三個字又出現在眾人眼中——為什麽說又呢?
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裏,已經默認在場之人隻有文靖安能寫出這樣的詩詞了!
因此當確認了作者果然是文靖安之後,王大人和李碧存等人將目光轉移到了文靖安身上。
文靖安報以禮貌性的微笑,笑而不語。
王大人和李碧存麵麵相覷,他們都是詩詞行家,如果說文靖安之前那一首《端午》橫空出世有「瞎貓碰到死耗子」的嫌疑,是運氣好恰巧湊出了那般妙句,那麽此時再一首《七夕》則完全洗脫了他的嫌疑,證明了他的實力,一次是湊巧,兩次便絕妙,此詩一出,再也沒有人可以質疑他的詩才了!
這時,其他的旁觀者已經忍不住開始品鑑文靖安的這又一首大作了!
「妙啊!全詩通篇沒有『七夕』、『牛郎』、『織女』等詞,僅用『鵲橋』二字便點名了詩意。」
「最妙的還不在這!你看後兩聯,『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說的隻是牛郎織女麽?說的隻是兒女情愛麽?說的是人生!你我相交若總如初次相遇時一般,這世上哪還有什麽恩怨情仇?」
「對啊!我家那婆娘一直像第一次瞅見她那麽俏就好了,老子也用不著納小妾了。」
但因為他這句話太粗俗,被人抓住後衣領拖出了人群。
眾口一詞的誇讚之後,輪到權威評論員王大人發聲了。
身為一縣之尊,先帝欽點的同進士,王大人也不說那些俗套話,隻下自己的結論。
「大盛詩壇兩百年,此詩可入前十!」
文靖安:「……」
上次那首《端午》李碧存怎麽評價來著?李碧存說可入大盛詩壇前二十。
這迴這首《七夕》直接進前十了。
有了王大人一錘定音式的點評,便不再需要其他的言語誇獎,到了這一步,王大人也把那首詩暫且放下,跟詩歌作者文靖安說道:「靖安,你是如何想出如此佳句的?」
文靖安笑言:「我也說不上來,隻是以前讀過牛郎織女的故事,知道他們被王母阻隔在天河兩岸,隻有七月七日這天能見一麵,即便如此,他們二人仍是千年如一、矢誌不渝。但如此對他二人來說到底殘忍,我便想如果他們能永遠像初遇時一般生活,也就不用遭受後來的苦楚了。」
一番話說完,王大人和李碧存深以為然,其他人則是恍然大悟。
不過王大人到底是同進士出身,於詩詞一道也是頗有研究,學問深厚,因此問道:「你尾聯所提『秋風畫扇』可是出自南梁劉孝綽《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一句?當初班婕妤為漢成帝妃子頗受恩仇,後被趙飛燕妒忌設計陷害,隨後遭發落冷宮,班婕妤心有不甘,作《怨歌行》一首,以秋扇為喻抒發滿腔怨棄之情。」
文靖安心說:「這個我真不知道!!!」
嘴上恭維道:「縣尊大人學識如海鬥量,學生這點微末心思瞞不過大人慧眼。」
其他人聽文靖安這麽說,趕緊跟著恭維,紛紛稱讚縣尊大人學識淵博,慧眼如炬!
王大人相當受用,撚著他那抹小鬍子頷首道:「秋風畫扇本指怨棄,用在牛郎織女身上並不合宜,不過若是用相棄指代相離也說得過去,再者你後兩句跳脫出兒女情長延伸至人生感悟,整體來說便是瑕不掩瑜,足以成千古佳句。」
其他人自然又是紛紛應承,文靖安則向王大人拱手作揖,說道:「學生受教了。」
王大人心滿意足頷首,一會看看那首詩,一會看看文靖安,真是相看兩不厭,越看越喜歡。
這時李碧存幹咳了一聲,文靖安發現李碧存竟然是在給他使眼色。
一開始沒明白是怎麽迴事,林寧宴又在他後邊輕聲道:「小序。」
文靖安:「……」
在場其他人又何嚐不是呢?
好的詩詞有海般能量,這能量不分對象,不分識字不識字,懂詩不懂詩,哪怕是終生躬耕田野的農夫,聽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會被直擊心肝,深以為然,文靖安最後那兩句正有如此的能量刺中了每個人的內心。
這首詩原本是清代詩人納蘭容若的名作,全詩分上下兩闋,每闋四句。
詩名為《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詩曰:
人生若隻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
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
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
比翼連枝當日願。
正如很多人隻記得這首詩前兩句一般,文靖安也隻是記得一個大概,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麽多了,生拚硬湊得到了那四句似是而非的七言。
起先他還擔心韻律平仄和內容牽強附會等問題,但看到王大人和李碧存等人的反應,他知道自己又過了一關。
果然,李碧存提醒王大人道:「縣尊大人,作詩者的名字就在後邊。」
王大人這才如夢初醒,趕緊把紙張翻了過來!
第65章 佳作 滿堂皆彩眾推為魁
眾人便都是把目光鎖定在紙張的背麵。
當「文靖安」三個字又出現在眾人眼中——為什麽說又呢?
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裏,已經默認在場之人隻有文靖安能寫出這樣的詩詞了!
因此當確認了作者果然是文靖安之後,王大人和李碧存等人將目光轉移到了文靖安身上。
文靖安報以禮貌性的微笑,笑而不語。
王大人和李碧存麵麵相覷,他們都是詩詞行家,如果說文靖安之前那一首《端午》橫空出世有「瞎貓碰到死耗子」的嫌疑,是運氣好恰巧湊出了那般妙句,那麽此時再一首《七夕》則完全洗脫了他的嫌疑,證明了他的實力,一次是湊巧,兩次便絕妙,此詩一出,再也沒有人可以質疑他的詩才了!
這時,其他的旁觀者已經忍不住開始品鑑文靖安的這又一首大作了!
「妙啊!全詩通篇沒有『七夕』、『牛郎』、『織女』等詞,僅用『鵲橋』二字便點名了詩意。」
「最妙的還不在這!你看後兩聯,『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說的隻是牛郎織女麽?說的隻是兒女情愛麽?說的是人生!你我相交若總如初次相遇時一般,這世上哪還有什麽恩怨情仇?」
「對啊!我家那婆娘一直像第一次瞅見她那麽俏就好了,老子也用不著納小妾了。」
但因為他這句話太粗俗,被人抓住後衣領拖出了人群。
眾口一詞的誇讚之後,輪到權威評論員王大人發聲了。
身為一縣之尊,先帝欽點的同進士,王大人也不說那些俗套話,隻下自己的結論。
「大盛詩壇兩百年,此詩可入前十!」
文靖安:「……」
上次那首《端午》李碧存怎麽評價來著?李碧存說可入大盛詩壇前二十。
這迴這首《七夕》直接進前十了。
有了王大人一錘定音式的點評,便不再需要其他的言語誇獎,到了這一步,王大人也把那首詩暫且放下,跟詩歌作者文靖安說道:「靖安,你是如何想出如此佳句的?」
文靖安笑言:「我也說不上來,隻是以前讀過牛郎織女的故事,知道他們被王母阻隔在天河兩岸,隻有七月七日這天能見一麵,即便如此,他們二人仍是千年如一、矢誌不渝。但如此對他二人來說到底殘忍,我便想如果他們能永遠像初遇時一般生活,也就不用遭受後來的苦楚了。」
一番話說完,王大人和李碧存深以為然,其他人則是恍然大悟。
不過王大人到底是同進士出身,於詩詞一道也是頗有研究,學問深厚,因此問道:「你尾聯所提『秋風畫扇』可是出自南梁劉孝綽《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一句?當初班婕妤為漢成帝妃子頗受恩仇,後被趙飛燕妒忌設計陷害,隨後遭發落冷宮,班婕妤心有不甘,作《怨歌行》一首,以秋扇為喻抒發滿腔怨棄之情。」
文靖安心說:「這個我真不知道!!!」
嘴上恭維道:「縣尊大人學識如海鬥量,學生這點微末心思瞞不過大人慧眼。」
其他人聽文靖安這麽說,趕緊跟著恭維,紛紛稱讚縣尊大人學識淵博,慧眼如炬!
王大人相當受用,撚著他那抹小鬍子頷首道:「秋風畫扇本指怨棄,用在牛郎織女身上並不合宜,不過若是用相棄指代相離也說得過去,再者你後兩句跳脫出兒女情長延伸至人生感悟,整體來說便是瑕不掩瑜,足以成千古佳句。」
其他人自然又是紛紛應承,文靖安則向王大人拱手作揖,說道:「學生受教了。」
王大人心滿意足頷首,一會看看那首詩,一會看看文靖安,真是相看兩不厭,越看越喜歡。
這時李碧存幹咳了一聲,文靖安發現李碧存竟然是在給他使眼色。
一開始沒明白是怎麽迴事,林寧宴又在他後邊輕聲道:「小序。」
文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