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童生照例在私塾門口「點卯」,衣冠不整的,嬉笑喧譁的,遲到誤課的通通打手板。
等到文靖安時,李童生特意交待:「早課你不用上了,來學廳一趟。」
文靖安應下了,恰好他找李童生也有事,便到學房把背箱放下,從裏邊取出陳三娘出門時給他包好的布袋,到學廳去找李童生。
李童生早在等他了。
文靖安將手中的布袋放到李童生麵前的書桌上,說道:「夫子,學生進私塾已滿兩年,這是新一年的束脩,我母親囑咐我帶過來。」
李童生點了點頭,但沒有把束脩收下,反而是給文靖安推了迴來。
「不必了,這束脩你帶迴去。」
文靖安不解:「夫子您這是?」
李童生並不直接迴答,而是迴憶道:「你是元景九年五月初二入的學?」
文靖安道:「正是。」
李童生難得笑了笑:「兩年了,逝者如斯。」
李童生很有些感慨光陰易逝的樣子,沉默半晌才繼續說道:「你在我這二十天背出三百千,兩年學完四書,這成績放到府城去也足以驚為天人了。」
文靖安靜默不語,李童生伸手從書桌上拾起一封信件交給文靖安:「這是我給你寫的薦信,你帶著它到鎮上的青蓮書院找李碧存李先生,他學問和人品都過得去,又與我本家有關係,有了我的信,他會格外關照你。」
文靖安這下完全明白了,李童生這是要他離開杏陌村的私塾,到蓮花鎮上念書。
第15章 告別 四書五經世故人情
對文靖安自己來說,他近來其實也是有這樣的想法了。
因為在李童生這他所能學的東西已經不多。
這兩年下來,四書他已經學完背完,四書文、試帖詩也算摸到了門檻,應付科舉的館閣體不說能到了答卷的水準,但也算四平八穩,有模有樣了。
那麽他繼續留在李童生這,最多是能鞏固四書的背誦,難以提高對四書的理解以及作四書文和試帖詩的水平,畢竟李童生自己的能力就擺在那,否則他也不僅僅隻是考了童生,他能深入教文靖安的隻剩那手館閣體,可字這種東西入了門之後更多是需要時間來練習、觀摩、感悟、提高,所謂「師傅帶進門,修行在個人」,文靖安想要有所提升和李童生的關係已經不大。
最要緊的一點是,李童生辦這個私塾本來隻是想著教學童蒙學認字,教完三百千和四書就到頂了,更深入的「五經」他自己都放下了很多年,更不要說後麵還要考緊貼國策律法的策論,他離開考場多年,是沒能力教文靖安的。
文靖安自己不提離開私塾這件事,是因為知道古代講究尊師重道,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像原世界那般簡單疏淺,若他自己跟李童生說要走人,保不齊李童生會認為他自視甚高恃才傲物,在蓮花鎮這個地方,讀書人的圈子就那麽點,要是李童生說他一兩句壞話,扣上一個目無尊長的罪名,那麽蓮花鎮上的先生誰還肯教這麽一個白眼狼?
沒想到現在李童生主動提出要他離開私塾去蓮花鎮上求學,文靖安倒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這兩年我看著你讀書練字,屢屢想起自己當年求學的情形,但與你相比我著實汗顏,看你每日突飛猛進,我自知水平有限,思量之下決定再不能耽擱你的前程。」
李童生這番話情真意切,絕對沒有試探或者反諷的意思。
文靖安卻趕緊拱手行禮,說道:「夫子,學生從未有過這樣的想法,學生對夫子……」
李童生抬手打斷文靖安,笑道:「你我雖然隻相處了兩年,但我豈不知你的品性?」
文靖安語塞了,李童生道:「放心去吧——」
他指了指桌上的推薦信,說道:「這便算是夫子給你的踐行禮。」
言外之意是——我能為你做的也就這麽多了。
文靖安哪能不懂?
有了這封推薦信,他到蓮花鎮求學必然受益無窮,這算是古代師生之間的一種特殊規則,隻要學生獲得老師的青睞,那麽老師便盡全力把你推向更好的舞台,如果學生品德不佳,無論再優秀,老師也不會給任何的助力,相反還會使絆子,因此尊師重道顯得尤為關鍵。
從這封推薦信可以看出,李童生對文靖安實在是仁至義盡,鼎力相助了。
文靖安又想到這兩年之間李童生對自己的諸多關照,當然對這位老夫子有真切的感激之情,不過他心裏也清楚,人活於世間,這世上其他人都隻是能陪自己度過一段人生,過程中我們會和很多人告別,直到最後我們成為與所有人告別的那個人。
而現在,文靖安是時候與李童生告別了。
如此,文靖安不說其他,整衣撣袖,站直立正,向李童生深深拜了一拜。
「夫子諄諄教誨之恩,靖安此生沒齒不忘。」
李童生已不像最開始那樣奢求文靖安記得他,他現在想的隻是如何讓文靖安在功名路上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既然走上了這條路,你千萬要記住一點——做人可以低調,科舉功名卻萬萬不可,你必須處處冒頭,力爭頭籌,唯有最拔尖的那些人才能被更上麵的人看到,那些考官才會給你更多舉薦,科舉考的不止是四書五經,還有世故人情!」
這算是李童生這麽多年,在科舉路上最精華的理解了。
等到文靖安時,李童生特意交待:「早課你不用上了,來學廳一趟。」
文靖安應下了,恰好他找李童生也有事,便到學房把背箱放下,從裏邊取出陳三娘出門時給他包好的布袋,到學廳去找李童生。
李童生早在等他了。
文靖安將手中的布袋放到李童生麵前的書桌上,說道:「夫子,學生進私塾已滿兩年,這是新一年的束脩,我母親囑咐我帶過來。」
李童生點了點頭,但沒有把束脩收下,反而是給文靖安推了迴來。
「不必了,這束脩你帶迴去。」
文靖安不解:「夫子您這是?」
李童生並不直接迴答,而是迴憶道:「你是元景九年五月初二入的學?」
文靖安道:「正是。」
李童生難得笑了笑:「兩年了,逝者如斯。」
李童生很有些感慨光陰易逝的樣子,沉默半晌才繼續說道:「你在我這二十天背出三百千,兩年學完四書,這成績放到府城去也足以驚為天人了。」
文靖安靜默不語,李童生伸手從書桌上拾起一封信件交給文靖安:「這是我給你寫的薦信,你帶著它到鎮上的青蓮書院找李碧存李先生,他學問和人品都過得去,又與我本家有關係,有了我的信,他會格外關照你。」
文靖安這下完全明白了,李童生這是要他離開杏陌村的私塾,到蓮花鎮上念書。
第15章 告別 四書五經世故人情
對文靖安自己來說,他近來其實也是有這樣的想法了。
因為在李童生這他所能學的東西已經不多。
這兩年下來,四書他已經學完背完,四書文、試帖詩也算摸到了門檻,應付科舉的館閣體不說能到了答卷的水準,但也算四平八穩,有模有樣了。
那麽他繼續留在李童生這,最多是能鞏固四書的背誦,難以提高對四書的理解以及作四書文和試帖詩的水平,畢竟李童生自己的能力就擺在那,否則他也不僅僅隻是考了童生,他能深入教文靖安的隻剩那手館閣體,可字這種東西入了門之後更多是需要時間來練習、觀摩、感悟、提高,所謂「師傅帶進門,修行在個人」,文靖安想要有所提升和李童生的關係已經不大。
最要緊的一點是,李童生辦這個私塾本來隻是想著教學童蒙學認字,教完三百千和四書就到頂了,更深入的「五經」他自己都放下了很多年,更不要說後麵還要考緊貼國策律法的策論,他離開考場多年,是沒能力教文靖安的。
文靖安自己不提離開私塾這件事,是因為知道古代講究尊師重道,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像原世界那般簡單疏淺,若他自己跟李童生說要走人,保不齊李童生會認為他自視甚高恃才傲物,在蓮花鎮這個地方,讀書人的圈子就那麽點,要是李童生說他一兩句壞話,扣上一個目無尊長的罪名,那麽蓮花鎮上的先生誰還肯教這麽一個白眼狼?
沒想到現在李童生主動提出要他離開私塾去蓮花鎮上求學,文靖安倒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這兩年我看著你讀書練字,屢屢想起自己當年求學的情形,但與你相比我著實汗顏,看你每日突飛猛進,我自知水平有限,思量之下決定再不能耽擱你的前程。」
李童生這番話情真意切,絕對沒有試探或者反諷的意思。
文靖安卻趕緊拱手行禮,說道:「夫子,學生從未有過這樣的想法,學生對夫子……」
李童生抬手打斷文靖安,笑道:「你我雖然隻相處了兩年,但我豈不知你的品性?」
文靖安語塞了,李童生道:「放心去吧——」
他指了指桌上的推薦信,說道:「這便算是夫子給你的踐行禮。」
言外之意是——我能為你做的也就這麽多了。
文靖安哪能不懂?
有了這封推薦信,他到蓮花鎮求學必然受益無窮,這算是古代師生之間的一種特殊規則,隻要學生獲得老師的青睞,那麽老師便盡全力把你推向更好的舞台,如果學生品德不佳,無論再優秀,老師也不會給任何的助力,相反還會使絆子,因此尊師重道顯得尤為關鍵。
從這封推薦信可以看出,李童生對文靖安實在是仁至義盡,鼎力相助了。
文靖安又想到這兩年之間李童生對自己的諸多關照,當然對這位老夫子有真切的感激之情,不過他心裏也清楚,人活於世間,這世上其他人都隻是能陪自己度過一段人生,過程中我們會和很多人告別,直到最後我們成為與所有人告別的那個人。
而現在,文靖安是時候與李童生告別了。
如此,文靖安不說其他,整衣撣袖,站直立正,向李童生深深拜了一拜。
「夫子諄諄教誨之恩,靖安此生沒齒不忘。」
李童生已不像最開始那樣奢求文靖安記得他,他現在想的隻是如何讓文靖安在功名路上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既然走上了這條路,你千萬要記住一點——做人可以低調,科舉功名卻萬萬不可,你必須處處冒頭,力爭頭籌,唯有最拔尖的那些人才能被更上麵的人看到,那些考官才會給你更多舉薦,科舉考的不止是四書五經,還有世故人情!」
這算是李童生這麽多年,在科舉路上最精華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