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爺清了清嗓子,說道:「靖安如今去私塾也有一個多月了,我聽杏陌村那邊的人說,學塾的李夫子誇讚靖安是神童!李夫子的脾氣我是知道的,他從來都是隻打人不誇人!十裏八鄉哪家念私塾的孩子沒被他打過?他偏誇靖安!這就證明咱家靖安是讀書的種子,三貴和三娘送他上學沒錯!靖安你做得很好,爺爺看好你,以後要更加用功,給咱家考個秀才出來,那就是光宗耀祖了!」
文靖安:「爺爺放心,我會的。」
文太爺連連說好,文靖安趁熱打鐵,討巧道:「爺爺,有件事得請您幫忙。」
文太爺來了興致,好奇道:「我這把老骨頭還能幫什麽忙?」
文靖安:「上次爺爺給我做的那個木背箱很好,這次我們想請幫我們做一輛牛車,往後大家去鎮上趕集都方便,爺爺奶奶你們坐牛車也能去,不用走路了。」
文太爺年輕的時候做過木工,他就是靠一手木工養活文家三兄弟的,隻是近年身體老邁不再出去做活,但手藝沒丟,聽文靖安這麽說,欣然應允:「好,這件事爺爺應下了,一定給你們家做一輛最好的牛車!」
文靖安謝過,文太爺暫時找迴了一家之主的感覺,對眾人發號施令:「來來來!都動筷吧,都吃都吃!」
眾人齊齊動筷,雖說不上是推杯換盞,但並不妨礙大快朵頤,農家烹羊宰牛之樂大抵如此。
家和萬事興,人勤百業豐。
因著文靖安的到來,這一家子和一個多月之前相比已是有了改天換地的變化,上一迴一起吃飯時還是「散夥飯」,這次就成了「團圓飯」,最開始是那種凝重沉悶的陰雲也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對新生活的嚮往與熱愛。
這一天是大盛朝元景九年五月三十,文靖安穿越之後的一個月零四天。
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文靖安定下了自己的奮鬥目標,走上了科舉之路,另外初步解決了家裏的經濟問題,現在也算初步解決了家裏的矛盾問題,這無疑展示著一個良好的開端。
如果說在這之前文靖安還對自己的新身份和這個世界還有著些許「芥蒂」,那麽此時此刻開始,他是完全融入了這個家,完全接受了自己的新軀殼,完全從文靜安變成了文靖安。
這些變化連他自己都感受不到,他隻是覺得自己迎來了全新的生活,自己喜歡這樣的生活,對未來充滿想像,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接下來的日子順風順水,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行進著,文靖安白日在學塾隨李童生學四書、練館閣體,開始嚐試作八股文,作五言八韻詩,放了學安安總會在桃河村村口等他,他放下書箱,牽了家裏那頭大黑牛,一邊帶牛出去吃草,一邊教安安認字。
春去秋來,過了秋收,桃河村家家戶戶都裝滿了糧倉,今年是個好年份,村裏人都說可以過一個好年。
臨近年關,桃河村下了一場鵝毛大雪,瑞雪兆豐年,大雪凍掉地裏的蟲蟊,來年莊稼更好,人們自然更加歡喜。
按照規矩,文靖安要在年尾再送李童生一份「束脩」,這不是銀錢等黃白俗物,而是一些酒肉之類的禮物,這些陳三娘最會打點,一大早讓文三貴帶著文靖安送過去了,也是到了這個時候,文三貴才一併把那500文束脩交齊,將自家2畝田的田契贖了迴來。
除此之外便無甚大事,之前倒是有一兩個小驚喜,不僅陳茂成又來了一次,給文靖安帶來不少好書,另外二舅舅陳茂業也來了一趟,陳茂業雖然沒有陳茂成走南闖北的見識,可眼光同樣犀利,也看出文靖安是難得的讀書種子,況且他對文靖安一家的感情不亞於大哥陳茂成,於是各種筆墨紙硯都送過來,他抽不空便托人帶來桃河村,文靖安從此再不用為這些東西操心。
到了除夕,女人小孩負責打掃房屋,男人們一大早殺豬宰羊,之後每門每戶祭天神拜先祖,走著一套約定俗成的流程,處處是文化,步步是傳承,貼了紅紙和春聯,開始吃真正的團圓飯,入了夜,稀稀落落的鞭炮聲相繼響起,有條件的人家會給孩子放煙火,零星散落的兩三朵,在這桃花源似的小山村的夜空綻開,比之城中那火樹銀花,璀璨熾烈另有一番韻味。
過了除夕,年初一給家裏長輩拜年,紅包也是有的,一文錢兩文錢無妨,講究的是心意和傳統,孩子開心,老人吉慶。
初二便是女人迴娘家的日子,陳三娘早早備好了禮物,文三貴餵飽了那頭大黑牛,架上牛車,拉著陳三娘和文靖安去蓮花鎮。
有陳守嚴在自然不能直接就去陳家觸黴頭,陳茂成和陳茂業兩兄弟也都帶著各自的妻子迴娘家,陳三娘便接了陳何氏出來,一家人在鎮上找了個酒肆,也算是得敘天倫了。
那麽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如此往復,兩年便過去了。
到了元景十一年五月初二,恰好是文靖安入杏陌村學塾滿兩年的日子。
他的生辰是四月二十六,算來已過十歲。
昨晚微風細雨,洗淨塵糜,清晨的空氣涼爽剔透,吸一口沁人心脾。
文靖安按往常作息起床,今日陳三娘有特別叮囑,他出門慢了些,已經到了卯正首刻(6:15),但並不打緊,經過這兩年風雨無阻的晨跑鍛鍊,他的身體已比同歲小孩健壯得多,三刻鍾能趕得及到私塾去上辰時(7:00)的早課。
文靖安:「爺爺放心,我會的。」
文太爺連連說好,文靖安趁熱打鐵,討巧道:「爺爺,有件事得請您幫忙。」
文太爺來了興致,好奇道:「我這把老骨頭還能幫什麽忙?」
文靖安:「上次爺爺給我做的那個木背箱很好,這次我們想請幫我們做一輛牛車,往後大家去鎮上趕集都方便,爺爺奶奶你們坐牛車也能去,不用走路了。」
文太爺年輕的時候做過木工,他就是靠一手木工養活文家三兄弟的,隻是近年身體老邁不再出去做活,但手藝沒丟,聽文靖安這麽說,欣然應允:「好,這件事爺爺應下了,一定給你們家做一輛最好的牛車!」
文靖安謝過,文太爺暫時找迴了一家之主的感覺,對眾人發號施令:「來來來!都動筷吧,都吃都吃!」
眾人齊齊動筷,雖說不上是推杯換盞,但並不妨礙大快朵頤,農家烹羊宰牛之樂大抵如此。
家和萬事興,人勤百業豐。
因著文靖安的到來,這一家子和一個多月之前相比已是有了改天換地的變化,上一迴一起吃飯時還是「散夥飯」,這次就成了「團圓飯」,最開始是那種凝重沉悶的陰雲也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對新生活的嚮往與熱愛。
這一天是大盛朝元景九年五月三十,文靖安穿越之後的一個月零四天。
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文靖安定下了自己的奮鬥目標,走上了科舉之路,另外初步解決了家裏的經濟問題,現在也算初步解決了家裏的矛盾問題,這無疑展示著一個良好的開端。
如果說在這之前文靖安還對自己的新身份和這個世界還有著些許「芥蒂」,那麽此時此刻開始,他是完全融入了這個家,完全接受了自己的新軀殼,完全從文靜安變成了文靖安。
這些變化連他自己都感受不到,他隻是覺得自己迎來了全新的生活,自己喜歡這樣的生活,對未來充滿想像,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接下來的日子順風順水,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行進著,文靖安白日在學塾隨李童生學四書、練館閣體,開始嚐試作八股文,作五言八韻詩,放了學安安總會在桃河村村口等他,他放下書箱,牽了家裏那頭大黑牛,一邊帶牛出去吃草,一邊教安安認字。
春去秋來,過了秋收,桃河村家家戶戶都裝滿了糧倉,今年是個好年份,村裏人都說可以過一個好年。
臨近年關,桃河村下了一場鵝毛大雪,瑞雪兆豐年,大雪凍掉地裏的蟲蟊,來年莊稼更好,人們自然更加歡喜。
按照規矩,文靖安要在年尾再送李童生一份「束脩」,這不是銀錢等黃白俗物,而是一些酒肉之類的禮物,這些陳三娘最會打點,一大早讓文三貴帶著文靖安送過去了,也是到了這個時候,文三貴才一併把那500文束脩交齊,將自家2畝田的田契贖了迴來。
除此之外便無甚大事,之前倒是有一兩個小驚喜,不僅陳茂成又來了一次,給文靖安帶來不少好書,另外二舅舅陳茂業也來了一趟,陳茂業雖然沒有陳茂成走南闖北的見識,可眼光同樣犀利,也看出文靖安是難得的讀書種子,況且他對文靖安一家的感情不亞於大哥陳茂成,於是各種筆墨紙硯都送過來,他抽不空便托人帶來桃河村,文靖安從此再不用為這些東西操心。
到了除夕,女人小孩負責打掃房屋,男人們一大早殺豬宰羊,之後每門每戶祭天神拜先祖,走著一套約定俗成的流程,處處是文化,步步是傳承,貼了紅紙和春聯,開始吃真正的團圓飯,入了夜,稀稀落落的鞭炮聲相繼響起,有條件的人家會給孩子放煙火,零星散落的兩三朵,在這桃花源似的小山村的夜空綻開,比之城中那火樹銀花,璀璨熾烈另有一番韻味。
過了除夕,年初一給家裏長輩拜年,紅包也是有的,一文錢兩文錢無妨,講究的是心意和傳統,孩子開心,老人吉慶。
初二便是女人迴娘家的日子,陳三娘早早備好了禮物,文三貴餵飽了那頭大黑牛,架上牛車,拉著陳三娘和文靖安去蓮花鎮。
有陳守嚴在自然不能直接就去陳家觸黴頭,陳茂成和陳茂業兩兄弟也都帶著各自的妻子迴娘家,陳三娘便接了陳何氏出來,一家人在鎮上找了個酒肆,也算是得敘天倫了。
那麽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如此往復,兩年便過去了。
到了元景十一年五月初二,恰好是文靖安入杏陌村學塾滿兩年的日子。
他的生辰是四月二十六,算來已過十歲。
昨晚微風細雨,洗淨塵糜,清晨的空氣涼爽剔透,吸一口沁人心脾。
文靖安按往常作息起床,今日陳三娘有特別叮囑,他出門慢了些,已經到了卯正首刻(6:15),但並不打緊,經過這兩年風雨無阻的晨跑鍛鍊,他的身體已比同歲小孩健壯得多,三刻鍾能趕得及到私塾去上辰時(7:00)的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