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周遊列國
我就一做動漫的哪懂什麽曆史 作者:搞快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到這一版本的掄語,別說孔子了,其他各個時空的大儒們也全都淩亂了。
一直以來,在他們心中孔子那是聖賢,是儒者,是神仙一般的人物,結果現在這個版本的孔子卻給人一種社會人的接地氣趕腳,屬實叫人繃不住。
秦,嬴政哈哈大笑,他一直覺得儒家弟子將孔子塑造的過於神仙化了,這世上怎麽可能有那麽完美的人?
如今看到這個版本的孔子,他反倒覺得這很可能才是真正的孔子。
殊不知他的兒子扶蘇此刻已經三觀崩碎,再接撿不起來的那種。
“聖人真的是這樣的嗎?難道一直以來我都是錯的?”
【眼看著畫風越來越跑偏,書屋內的老年孔子終究還是忍不住了,他跳出來大聲斥責那名老師在誤人子弟,胡說八道。
誰知就在下一秒,老師和學生們突然全都憑空消失了,書屋也緩慢恢複到了原本的大小。
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讓孔子一時間有些摸不著頭腦,直到他看見魏子然自不遠處向他緩步走來。
魏子然告訴孔子,之前他所看到的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一些人對論語的惡搞式解讀,雖然很不正經,但這件事也在側麵反應了論語的受歡迎程度。
孔子深唿了一口氣,對於這本論語,他其實有很多問題。
不過魏子然表示有些問題他會慢慢知道的,現在不如和她一起迴顧一下論語的傳承。
最初的論語版本為《齊論語》,直到東漢末年,大儒鄭玄綜合了《齊論語》等多個不同的版本,重新編校整理出了一個全新版本的《論語》,並為其做了注,這也是後世流傳最為普遍的版本。
論語此書具體是何人命名已不可參考,此書主要內容為孔子及其弟子們的日常言論,其中尤以孔子的名言居多。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
孔子三歲喪父,早年曾做過糧倉管理,放牧等小官,後來他便開始致力於學習禮樂知識,並拜訪過道家創始人老子向其虛心求教了一段時間。
一直到五十歲的時候他才有機會做官,但因其治政理念與執政者不合,外加得罪了貴族,不久後便被迫辭官離開了故鄉,一邊雲遊天下,一邊收徒傳道,不知不覺間身邊聚集了許多弟子。
孔子教學與常人不同,他喜歡和學生們坐而論道,各自發表對不同事情不同事物的看法,故而當時他每次上課都會有許多名言警句,一些學生們會想方設法將這些話語記錄下來,經後人搜集整理,這才匯總成了論語。
聽到魏子然的簡介,孔子恍然大悟。
這時,他突然聽到魏子然提出了一個問題。
“先生,傳聞您有弟子三千,不知您最喜歡誰呢?”
孔子聞言嗬嗬一笑,“三千多少有些誇張了,畢竟要是一口氣給這麽多人上課,那我嗓門得多大?不過要說最喜歡的,那莫過於子貢,子淵和子路了。”
“您說的這三人可是端木賜,顏迴和仲由?”魏子然問道。
“那是他們的本名,相處的日子久了,我隻記得他們的字了。”孔子輕撫長須,點了點頭。
隨著孔子的迴憶,畫麵恍惚間似是迴到了許多年前。
那時的孔子還隻是個中年人,正在魯國傳道授業,最初,他身邊弟子隻有十幾人,顏迴和路由都算是他的早期弟子。
那時,魏國人端木賜聽聞了孔子的名望,親到魯國求教,隻不過端木賜一開始想要驗證一下孔子是否徒有虛名,故而一上來就質問孔子何為君子,何為仁道。
這種行為在其他人的眼中是很不禮貌的,脾氣爆的仲由甚至當場怒斥端木賜,尤其是在聽說端木賜本意是來求教拜師的,他更是非常抗拒,認為孔子絕不會收下這等無禮之人為徒。
卻不想孔子卻認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他不僅耐心迴答了端木賜的問題,並且還用他寬仁的心胸成功折服了端木賜。
端木賜正式拜師孔子,但由於他是衛國人,並不能長久的陪在孔子身邊,故而一開始,他隻是偶爾去魯國聽課。
後來,孔子想在魯國施展仁政,卻得罪了貴族,最後他決定辭官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得知這一消息,端木賜便寫信給孔子,邀請他到衛國施政。
孔子帶著數名弟子前往衛國,一開始確實得到了衛侯的禮遇,衛侯甚至許諾給孔子高官厚祿,可當孔子拿出了他的治政方案的時候,衛侯卻不願意完全按照這些方案去施展,甚至後來,他聽信小人讒言,擔心孔子在衛國收買人心,特地派人盯著孔子一行。
這樣的舉動激怒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一行人最終憤而離開了衛國,而端木賜當時感覺有愧於孔子,故而未能跟著一起離開。
離開衛國以後,孔子一行人先後又到過許多國家,但大多不受執政者的歡迎,甚至有人意圖派兵截殺他們,一行人九死一生,困難重重。
好在孔子的仁義一直很得百姓們的認可,得到了許多幫助,期間更有不少昔日的弟子前來投奔,給予救濟,端木賜也是在這個時期重新迴到了孔子學生的隊伍之中。
然而,這支周遊列國的隊伍的處境並未得到好轉。
在陳蔡之地,當地執政者想要利用孔子的名聲,強留他任職,孔子看出對方根本不是真心留他,意圖離開去楚國,卻不想對方直接翻臉,派重兵將他們圍困在孤城之中。
端木賜奉命趁夜逃出陳蔡之地,前往楚國求援。
那時,孔子一行人被困的斷糧斷水,憔悴不已。
到了第七日,眾人的糧食隻剩下一碗粥,弟子們互相謙讓,想將這碗粥留給孔子,孔子不舍,百般推諉,最終還是無奈接受。
一行人癱坐在一起,感歎為何他們的處境會變得如此艱難。
有人提出會不會是因為孔子的治政理念太過苛刻,若是按照君王的要求適當的降低一些標準,或許他們也不至於此。
然而孔子卻認為,為了夢想,人不能降低標準,若是為了適應別人特地降低標準,結果隻會是無休無止的一次又一次的妥協,被迫走上一條和夢想截然不同的道路。
最終孔子堅定了自己的信仰,決定繼續堅持自己的道路,他將僅剩的一碗粥拿出來加水,均勻的分成了好幾碗,恰好夠每一個人都喝上一碗的,如此眾人都得到了食物果腹。
很快,求援的楚軍趕到,救出了孔子一行人。
孔子之所以要前往楚國,就是因為當時的楚國國君表示願意讓孔子在楚國放開手腳,施展他的仁政。
隻可惜……天不遂人願。】
一直以來,在他們心中孔子那是聖賢,是儒者,是神仙一般的人物,結果現在這個版本的孔子卻給人一種社會人的接地氣趕腳,屬實叫人繃不住。
秦,嬴政哈哈大笑,他一直覺得儒家弟子將孔子塑造的過於神仙化了,這世上怎麽可能有那麽完美的人?
如今看到這個版本的孔子,他反倒覺得這很可能才是真正的孔子。
殊不知他的兒子扶蘇此刻已經三觀崩碎,再接撿不起來的那種。
“聖人真的是這樣的嗎?難道一直以來我都是錯的?”
【眼看著畫風越來越跑偏,書屋內的老年孔子終究還是忍不住了,他跳出來大聲斥責那名老師在誤人子弟,胡說八道。
誰知就在下一秒,老師和學生們突然全都憑空消失了,書屋也緩慢恢複到了原本的大小。
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讓孔子一時間有些摸不著頭腦,直到他看見魏子然自不遠處向他緩步走來。
魏子然告訴孔子,之前他所看到的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一些人對論語的惡搞式解讀,雖然很不正經,但這件事也在側麵反應了論語的受歡迎程度。
孔子深唿了一口氣,對於這本論語,他其實有很多問題。
不過魏子然表示有些問題他會慢慢知道的,現在不如和她一起迴顧一下論語的傳承。
最初的論語版本為《齊論語》,直到東漢末年,大儒鄭玄綜合了《齊論語》等多個不同的版本,重新編校整理出了一個全新版本的《論語》,並為其做了注,這也是後世流傳最為普遍的版本。
論語此書具體是何人命名已不可參考,此書主要內容為孔子及其弟子們的日常言論,其中尤以孔子的名言居多。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
孔子三歲喪父,早年曾做過糧倉管理,放牧等小官,後來他便開始致力於學習禮樂知識,並拜訪過道家創始人老子向其虛心求教了一段時間。
一直到五十歲的時候他才有機會做官,但因其治政理念與執政者不合,外加得罪了貴族,不久後便被迫辭官離開了故鄉,一邊雲遊天下,一邊收徒傳道,不知不覺間身邊聚集了許多弟子。
孔子教學與常人不同,他喜歡和學生們坐而論道,各自發表對不同事情不同事物的看法,故而當時他每次上課都會有許多名言警句,一些學生們會想方設法將這些話語記錄下來,經後人搜集整理,這才匯總成了論語。
聽到魏子然的簡介,孔子恍然大悟。
這時,他突然聽到魏子然提出了一個問題。
“先生,傳聞您有弟子三千,不知您最喜歡誰呢?”
孔子聞言嗬嗬一笑,“三千多少有些誇張了,畢竟要是一口氣給這麽多人上課,那我嗓門得多大?不過要說最喜歡的,那莫過於子貢,子淵和子路了。”
“您說的這三人可是端木賜,顏迴和仲由?”魏子然問道。
“那是他們的本名,相處的日子久了,我隻記得他們的字了。”孔子輕撫長須,點了點頭。
隨著孔子的迴憶,畫麵恍惚間似是迴到了許多年前。
那時的孔子還隻是個中年人,正在魯國傳道授業,最初,他身邊弟子隻有十幾人,顏迴和路由都算是他的早期弟子。
那時,魏國人端木賜聽聞了孔子的名望,親到魯國求教,隻不過端木賜一開始想要驗證一下孔子是否徒有虛名,故而一上來就質問孔子何為君子,何為仁道。
這種行為在其他人的眼中是很不禮貌的,脾氣爆的仲由甚至當場怒斥端木賜,尤其是在聽說端木賜本意是來求教拜師的,他更是非常抗拒,認為孔子絕不會收下這等無禮之人為徒。
卻不想孔子卻認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他不僅耐心迴答了端木賜的問題,並且還用他寬仁的心胸成功折服了端木賜。
端木賜正式拜師孔子,但由於他是衛國人,並不能長久的陪在孔子身邊,故而一開始,他隻是偶爾去魯國聽課。
後來,孔子想在魯國施展仁政,卻得罪了貴族,最後他決定辭官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得知這一消息,端木賜便寫信給孔子,邀請他到衛國施政。
孔子帶著數名弟子前往衛國,一開始確實得到了衛侯的禮遇,衛侯甚至許諾給孔子高官厚祿,可當孔子拿出了他的治政方案的時候,衛侯卻不願意完全按照這些方案去施展,甚至後來,他聽信小人讒言,擔心孔子在衛國收買人心,特地派人盯著孔子一行。
這樣的舉動激怒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一行人最終憤而離開了衛國,而端木賜當時感覺有愧於孔子,故而未能跟著一起離開。
離開衛國以後,孔子一行人先後又到過許多國家,但大多不受執政者的歡迎,甚至有人意圖派兵截殺他們,一行人九死一生,困難重重。
好在孔子的仁義一直很得百姓們的認可,得到了許多幫助,期間更有不少昔日的弟子前來投奔,給予救濟,端木賜也是在這個時期重新迴到了孔子學生的隊伍之中。
然而,這支周遊列國的隊伍的處境並未得到好轉。
在陳蔡之地,當地執政者想要利用孔子的名聲,強留他任職,孔子看出對方根本不是真心留他,意圖離開去楚國,卻不想對方直接翻臉,派重兵將他們圍困在孤城之中。
端木賜奉命趁夜逃出陳蔡之地,前往楚國求援。
那時,孔子一行人被困的斷糧斷水,憔悴不已。
到了第七日,眾人的糧食隻剩下一碗粥,弟子們互相謙讓,想將這碗粥留給孔子,孔子不舍,百般推諉,最終還是無奈接受。
一行人癱坐在一起,感歎為何他們的處境會變得如此艱難。
有人提出會不會是因為孔子的治政理念太過苛刻,若是按照君王的要求適當的降低一些標準,或許他們也不至於此。
然而孔子卻認為,為了夢想,人不能降低標準,若是為了適應別人特地降低標準,結果隻會是無休無止的一次又一次的妥協,被迫走上一條和夢想截然不同的道路。
最終孔子堅定了自己的信仰,決定繼續堅持自己的道路,他將僅剩的一碗粥拿出來加水,均勻的分成了好幾碗,恰好夠每一個人都喝上一碗的,如此眾人都得到了食物果腹。
很快,求援的楚軍趕到,救出了孔子一行人。
孔子之所以要前往楚國,就是因為當時的楚國國君表示願意讓孔子在楚國放開手腳,施展他的仁政。
隻可惜……天不遂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