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與虎謀皮2.0
我就一做動漫的哪懂什麽曆史 作者:搞快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宋中後期,北方地區迅速崛起了一個全新的勢力,蒙古。
蒙古的成長速度非常誇張,短短數年便成長為了繼遼、西夏、金之後又一足以稱霸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
而且這個時期的蒙古就像當年剛剛崛起的金,四處征伐,勢如破竹,原本稱霸北方的金國被蒙古人打的節節敗退。
麵對急劇變化的局勢,南宋朝廷就對外政策產生了爭議。
一些人出於對金國的仇視,主張聯蒙滅金,恢複中原。
還有一些人則相對理性,援引當年聯金滅遼的教訓,強調唇亡齒寒,希望利用金國來擋住蒙古的發展,避免重蹈覆轍。
兩方各有各的堅持,持續不斷的的爭論使朝廷在這兩種意見之間搖擺不定,既不聯金抗蒙,也不聯蒙滅金。
然而時機稍縱即逝,隨著蒙古與金國之間的連年戰爭,金國敗局已定,趙昀最終還是作出了決斷。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王檝來到京湖,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
京湖製置使史嵩之上報朝廷,當朝大臣大多表示讚同,認為此舉可以報靖康之恥,隻有趙範不同意,主張應借鑒徽宗海上之盟的教訓,要謹慎處理此事。
但彼時的趙昀一心隻想著做出一番大事業來證明自己,而向金國複仇是最好的手段,如今金國勢弱,是南宋難得的複仇機會,他不想錯過,於是他讓史嵩之遣使答應了蒙古的要求。
蒙古這邊也是投桃報李,答應滅金以後,將河南歸還給南宋,但雙方並沒有就河南的歸屬達成書麵協議,隻是口頭約定,這為後來留下了巨大的後患。】
唐,李世民忍不住噗呲笑出了聲,口頭約定?這個趙昀看著是個中興之主,實則也是個沒腦子的貨,與虎謀皮還不給自己留下點憑據,人家到時候憑什麽執行約定?
【金哀宗得知宋蒙達成了聯合協議,頓時也不高傲了,急忙派使者前來爭取南宋的支持,竭力陳述唇齒相依的道理。
“蒙古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連和,所以為我者,亦為彼也。”意思是支援金朝實際上也是幫助宋朝自己保家衛國。
使者說的口都幹了,但彼時的趙昀隻想著報仇,根本不在乎這些道理,直接拒絕了金國的求援。
隨後趙昀任命史嵩之為京湖製置使兼知襄陽府,主持滅金事宜。
紹定六年(1233年),宋軍出兵攻占鄧州等地,於馬蹬山大破金軍武仙所部,又攻克唐州,切斷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
十月,史嵩之命京湖兵馬鈐轄孟珙統兵二萬,與蒙軍聯合圍攻蔡州。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縊而死,末帝完顏承麟為亂兵所殺,金國滅亡。】
南宋初年,趙構目光呆滯的看著畫麵中金國滅亡的畫麵。
在他心中幾乎戰無不勝,絕對不能招惹的金國居然就這麽完了?
難道他一直以來的恐懼都是錯的,金人其實並沒有那麽可怕?
不對,蒙古滅金,是這個蒙古更加的可怕,不行,他得趕緊寫信給金人爸爸,告訴他們趕緊滅掉蒙古,防患於未然。
其實不用完顏構獻上忠心,彼時的金國在得知未來會被蒙古滅國以後已經開始著手去東北地區搜尋蒙古部落,打算將威脅提前扼殺在搖籃裏。
同時不少金國人對宋人也更加的仇恨,認為宋人居然敢聯蒙滅金,實屬無恥小人,找個機會也得把他們給滅掉!
【端平元年(1234年)三月,趙昀派人前往河南祭拜北宋皇陵,並給予了一定程度的修複。
不久,趙昀將金哀宗的遺骨帶到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帝在天之靈。
宋蒙聯手滅金時,由於並未就滅金後河南的歸屬作出明確規定,金亡以後,蒙軍北撤,河南空虛。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趙昀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趙範節製江淮軍馬以為策應,正式下詔出兵河南。
不久,全子才收複南京歸德府,隨後向開封進發,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
全子才占領開封後,後方沒有及時運來糧草,以致全子才無法繼續進軍,貽誤了戰機。
半個月後,趙葵又兵分兩路,在糧餉不濟的情況下繼續向洛陽進軍。
宋軍到達洛陽,遭到蒙軍伏擊,損失慘重,狼狽撤迴,留守東京的趙葵、全子才這才意識到戰機已失,再加上糧餉一直是個問題,最終隻能率軍南歸。
為什麽這一戰會糧草不濟呢?主要原因無非兩點,其一是彼時的南宋經曆了幾次天災,糧食本就並不充裕;其二則是貪官盛行,糧食發送到這些官員手中,他們開始層層剝削。
比如朝廷下發了二十萬石糧食,實際上落到軍隊手裏的隻有一萬石。
這種情況下,貪官們吃的大腹便便,軍隊卻沒有足夠的糧食打仗,這要是能贏才怪了。
就這樣,隨著其他地區的宋軍全線敗退,南宋君臣恢複故土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端平入洛”的失敗,使南宋損失慘重,數萬精兵死於戰火,投入的大量物資付諸流水,南宋國力受到嚴重的削弱。
更重要的是,“端平入洛”使蒙古找到了進攻南宋的借口,宋蒙戰爭自此全麵爆發,朝野上下對於出兵河南的失敗及由此帶來的嚴重後果議論紛紛。
麵對這種局麵,趙昀想要甩鍋,卻發現根本找不到合適的目標,最終隻能下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過失,以安定人心。】
漢,劉徹此時的表情十分古怪,作為第一個下罪己詔的皇帝,他的本意是為了反思過錯,承擔責任,可這幫後世的皇帝怎麽一個個的總喜歡用罪己詔來安定人心呢?
道歉這玩意要是不夠真誠,那會嚴重影響作為皇帝的聲譽的!
明,朱元璋同樣想到了另一條時間線上自家那個一生下了六次罪己詔的末代皇帝,決定在老朱家的家訓裏加上一條,後輩皇帝不允許下罪己詔,若是犯了錯那就去付出相應的代價。
至於這代價該怎麽執行呢?不如安排一個清正廉明的大臣,再賜予他一樣能代表著最高皇權的道具,讓他有權利處置犯了錯的皇帝,什麽樣的道具呢?
對了,就用尚方寶劍吧。
蒙古的成長速度非常誇張,短短數年便成長為了繼遼、西夏、金之後又一足以稱霸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
而且這個時期的蒙古就像當年剛剛崛起的金,四處征伐,勢如破竹,原本稱霸北方的金國被蒙古人打的節節敗退。
麵對急劇變化的局勢,南宋朝廷就對外政策產生了爭議。
一些人出於對金國的仇視,主張聯蒙滅金,恢複中原。
還有一些人則相對理性,援引當年聯金滅遼的教訓,強調唇亡齒寒,希望利用金國來擋住蒙古的發展,避免重蹈覆轍。
兩方各有各的堅持,持續不斷的的爭論使朝廷在這兩種意見之間搖擺不定,既不聯金抗蒙,也不聯蒙滅金。
然而時機稍縱即逝,隨著蒙古與金國之間的連年戰爭,金國敗局已定,趙昀最終還是作出了決斷。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王檝來到京湖,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
京湖製置使史嵩之上報朝廷,當朝大臣大多表示讚同,認為此舉可以報靖康之恥,隻有趙範不同意,主張應借鑒徽宗海上之盟的教訓,要謹慎處理此事。
但彼時的趙昀一心隻想著做出一番大事業來證明自己,而向金國複仇是最好的手段,如今金國勢弱,是南宋難得的複仇機會,他不想錯過,於是他讓史嵩之遣使答應了蒙古的要求。
蒙古這邊也是投桃報李,答應滅金以後,將河南歸還給南宋,但雙方並沒有就河南的歸屬達成書麵協議,隻是口頭約定,這為後來留下了巨大的後患。】
唐,李世民忍不住噗呲笑出了聲,口頭約定?這個趙昀看著是個中興之主,實則也是個沒腦子的貨,與虎謀皮還不給自己留下點憑據,人家到時候憑什麽執行約定?
【金哀宗得知宋蒙達成了聯合協議,頓時也不高傲了,急忙派使者前來爭取南宋的支持,竭力陳述唇齒相依的道理。
“蒙古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連和,所以為我者,亦為彼也。”意思是支援金朝實際上也是幫助宋朝自己保家衛國。
使者說的口都幹了,但彼時的趙昀隻想著報仇,根本不在乎這些道理,直接拒絕了金國的求援。
隨後趙昀任命史嵩之為京湖製置使兼知襄陽府,主持滅金事宜。
紹定六年(1233年),宋軍出兵攻占鄧州等地,於馬蹬山大破金軍武仙所部,又攻克唐州,切斷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
十月,史嵩之命京湖兵馬鈐轄孟珙統兵二萬,與蒙軍聯合圍攻蔡州。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縊而死,末帝完顏承麟為亂兵所殺,金國滅亡。】
南宋初年,趙構目光呆滯的看著畫麵中金國滅亡的畫麵。
在他心中幾乎戰無不勝,絕對不能招惹的金國居然就這麽完了?
難道他一直以來的恐懼都是錯的,金人其實並沒有那麽可怕?
不對,蒙古滅金,是這個蒙古更加的可怕,不行,他得趕緊寫信給金人爸爸,告訴他們趕緊滅掉蒙古,防患於未然。
其實不用完顏構獻上忠心,彼時的金國在得知未來會被蒙古滅國以後已經開始著手去東北地區搜尋蒙古部落,打算將威脅提前扼殺在搖籃裏。
同時不少金國人對宋人也更加的仇恨,認為宋人居然敢聯蒙滅金,實屬無恥小人,找個機會也得把他們給滅掉!
【端平元年(1234年)三月,趙昀派人前往河南祭拜北宋皇陵,並給予了一定程度的修複。
不久,趙昀將金哀宗的遺骨帶到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帝在天之靈。
宋蒙聯手滅金時,由於並未就滅金後河南的歸屬作出明確規定,金亡以後,蒙軍北撤,河南空虛。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趙昀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趙範節製江淮軍馬以為策應,正式下詔出兵河南。
不久,全子才收複南京歸德府,隨後向開封進發,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
全子才占領開封後,後方沒有及時運來糧草,以致全子才無法繼續進軍,貽誤了戰機。
半個月後,趙葵又兵分兩路,在糧餉不濟的情況下繼續向洛陽進軍。
宋軍到達洛陽,遭到蒙軍伏擊,損失慘重,狼狽撤迴,留守東京的趙葵、全子才這才意識到戰機已失,再加上糧餉一直是個問題,最終隻能率軍南歸。
為什麽這一戰會糧草不濟呢?主要原因無非兩點,其一是彼時的南宋經曆了幾次天災,糧食本就並不充裕;其二則是貪官盛行,糧食發送到這些官員手中,他們開始層層剝削。
比如朝廷下發了二十萬石糧食,實際上落到軍隊手裏的隻有一萬石。
這種情況下,貪官們吃的大腹便便,軍隊卻沒有足夠的糧食打仗,這要是能贏才怪了。
就這樣,隨著其他地區的宋軍全線敗退,南宋君臣恢複故土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端平入洛”的失敗,使南宋損失慘重,數萬精兵死於戰火,投入的大量物資付諸流水,南宋國力受到嚴重的削弱。
更重要的是,“端平入洛”使蒙古找到了進攻南宋的借口,宋蒙戰爭自此全麵爆發,朝野上下對於出兵河南的失敗及由此帶來的嚴重後果議論紛紛。
麵對這種局麵,趙昀想要甩鍋,卻發現根本找不到合適的目標,最終隻能下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過失,以安定人心。】
漢,劉徹此時的表情十分古怪,作為第一個下罪己詔的皇帝,他的本意是為了反思過錯,承擔責任,可這幫後世的皇帝怎麽一個個的總喜歡用罪己詔來安定人心呢?
道歉這玩意要是不夠真誠,那會嚴重影響作為皇帝的聲譽的!
明,朱元璋同樣想到了另一條時間線上自家那個一生下了六次罪己詔的末代皇帝,決定在老朱家的家訓裏加上一條,後輩皇帝不允許下罪己詔,若是犯了錯那就去付出相應的代價。
至於這代價該怎麽執行呢?不如安排一個清正廉明的大臣,再賜予他一樣能代表著最高皇權的道具,讓他有權利處置犯了錯的皇帝,什麽樣的道具呢?
對了,就用尚方寶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