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孔子:後輩真是人才濟濟
我就一做動漫的哪懂什麽曆史 作者:搞快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嬴政此刻隻覺得頭大如牛。
這幫儒生怎麽這麽多理論思想?理來自於外界?理來自於本心?
在嬴政看來,拳頭大才是硬道理,其他的都是瞎扯。
一旁的扶蘇好似看出了自家老父親的想法,無奈的歎了一口氣。
“父親,您其實走的就是所謂的霸道,以法治國,以力克敵,這是亂世爭霸之道,卻不是治理太平盛世之道,太平時代需要的是王道。”
聽到扶蘇的話,嬴政不以為意的撇了撇嘴,“這事我知道,用不著你教,我就是覺得這幫所謂的思想家腦子有坑,明明是最淺顯的道理到了他們這裏卻變的無比複雜,讓人頭大。”
“也許吧,但在一些學者的眼中,這些思想家卻都是大賢,是堪比聖人一樣的存在。”
正如扶蘇所言,此時在無數平行時空內的儒者和思想家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瘋狂做著筆記,哪怕是身處先秦時期的孔子此刻也在叫弟子們快速抄寫各種理論與思想。
在孔子看來,這些後輩的想法不僅各有千秋,關鍵他們的思想可都是通過時間和實踐的沉澱得來的,絕對比他的想法要更先進。
“後輩如此人才濟濟,真不戳。”
【所謂程朱理學,代表人物程顥、程頤、朱熹。
這一流派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他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
簡單來說,這一派奉行的是客觀主義,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之所以會變壞那都是後來的外界客觀因素導致的,因此想要這個人重新變好,就必須改變他身邊的那些外界客觀因素,由外而內的教育他。
而陸王心學,代表人物則是陸九淵和王陽明,陸九淵還有個名字叫陸象山,而王陽明也有個名字叫王守仁。
這一流派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陸九淵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所以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隻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簡單來說就是認為人心的善惡超過外界客觀因素的影響,一個能夠堅守本心的人不會被外界影響,一個無法堅守本心的人,即便沒有外界因素的影響也會變壞。
而王陽明,他算是心學領域的一朵‘奇葩’,因為他信奉的雖然是心學,但他卻認為程朱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都存在紕漏和局限性。
經過龍場悟道,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以解決兩家的不足,在他看來,朱熹與陸九淵的錯誤,都在割裂心與理,朱熹是把理與心為二,陸九淵則是把心與理為二,知行合一則可使心與理或理與心合而為一。
簡單來說,王陽明認為外界因素和人心的善惡其實是互相作用,相輔相成的,沒有絕對的誰主誰次之分,一個人如果真的想要向善,不僅要有一顆千錘百煉的堅韌之心,同時也要學會自己去改變外界的客觀條件,營造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環境。】
南宋某個時期,正在相互爭辯的陸九淵和朱熹看到這裏不由的一怔。
對哦,他們兩個為何從未想過這一點,為什麽非要爭誰主誰次呢?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我全都要才對啊。
【其實儒學理念這東西見仁見智,有的人喜歡摳字眼,講大道理,有的人則注重實用性,注重知行合一。
但不可否認的是,儒學的存在為華夏上下五千年提供了一套傳承數千年的思想,哪怕到了現代,儒學的許多觀念仍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後人要做的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儒學可以順應時代,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
番外小視頻到這裏就結束了,這一次的番外小視頻引發了許多哲學愛好者的爭論,他們有的人認為理學有道理,有的認為心學有道理,也有的人認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更有道理,三方各有各的堅持,彼此雖然爭論,卻並不激烈,反倒大有互相探討之意。
京都曆史研究院內,張正一臉笑意。
“我越來越欣賞這個陳光了,沒想到他對儒學居然也有涉獵,說起來你知道咱們華夏曆史上有兩個半聖人,說的都是誰嗎?”
徐山河聞言一怔,“兩個半?我隻知道孔子被稱作聖人,王陽明被稱作最後一個聖人,這剩下的半個指的是誰?”
“曾國藩。”張正笑著喝了一口茶。
“曾國藩?那個晚清時期的大臣?我倒是聽說過他的一些著作,但他憑什麽被稱作半個聖人?”徐山河表示不理解。
“這一點以後你或許有機會知道。”張正笑著指了指視頻,不過緊接著他又是一頓。
貌似陳光從未在他的視頻中提及過那個朝代,是在避諱什麽嗎?
迴到視頻。
【番外視頻結束後,視頻的主視角便又迴到了朱熹身上。
朱熹雖然致力於治學和育人,但他的受眾隻是一小部分讀書人,對於整個南宋朝政來說卻並無太大的影響。
畢竟皇帝們都在擺爛,誰都沒空聽他的理論。
朱熹雖然數次被啟用,但每次都是稀裏糊塗的就又被罷免了。
等到了晚年,朱熹已經對當官沒有任何興趣了,一心都在著述上,直至死去。
與此同時,南宋朝廷也迎來了一次關鍵的轉折點。
在曆經三代擺爛的皇帝以後,南宋終於迎來了一位還算有點勇氣的皇帝,宋理宗趙昀。
趙昀剛做皇帝的時候運氣不太好,由於寧宗趙擴的縱容,權相史彌遠一直把控朝政。
趙昀做皇帝的前十年一直沒機會親政,為了不讓史彌遠對自己下黑手,趙昀一直表現的像個昏君,每天隻知道縱情聲色。
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後,趙昀才開始親政,與此同時,長江以北也發生了劇變。】
這幫儒生怎麽這麽多理論思想?理來自於外界?理來自於本心?
在嬴政看來,拳頭大才是硬道理,其他的都是瞎扯。
一旁的扶蘇好似看出了自家老父親的想法,無奈的歎了一口氣。
“父親,您其實走的就是所謂的霸道,以法治國,以力克敵,這是亂世爭霸之道,卻不是治理太平盛世之道,太平時代需要的是王道。”
聽到扶蘇的話,嬴政不以為意的撇了撇嘴,“這事我知道,用不著你教,我就是覺得這幫所謂的思想家腦子有坑,明明是最淺顯的道理到了他們這裏卻變的無比複雜,讓人頭大。”
“也許吧,但在一些學者的眼中,這些思想家卻都是大賢,是堪比聖人一樣的存在。”
正如扶蘇所言,此時在無數平行時空內的儒者和思想家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瘋狂做著筆記,哪怕是身處先秦時期的孔子此刻也在叫弟子們快速抄寫各種理論與思想。
在孔子看來,這些後輩的想法不僅各有千秋,關鍵他們的思想可都是通過時間和實踐的沉澱得來的,絕對比他的想法要更先進。
“後輩如此人才濟濟,真不戳。”
【所謂程朱理學,代表人物程顥、程頤、朱熹。
這一流派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他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
簡單來說,這一派奉行的是客觀主義,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之所以會變壞那都是後來的外界客觀因素導致的,因此想要這個人重新變好,就必須改變他身邊的那些外界客觀因素,由外而內的教育他。
而陸王心學,代表人物則是陸九淵和王陽明,陸九淵還有個名字叫陸象山,而王陽明也有個名字叫王守仁。
這一流派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陸九淵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所以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隻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簡單來說就是認為人心的善惡超過外界客觀因素的影響,一個能夠堅守本心的人不會被外界影響,一個無法堅守本心的人,即便沒有外界因素的影響也會變壞。
而王陽明,他算是心學領域的一朵‘奇葩’,因為他信奉的雖然是心學,但他卻認為程朱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都存在紕漏和局限性。
經過龍場悟道,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以解決兩家的不足,在他看來,朱熹與陸九淵的錯誤,都在割裂心與理,朱熹是把理與心為二,陸九淵則是把心與理為二,知行合一則可使心與理或理與心合而為一。
簡單來說,王陽明認為外界因素和人心的善惡其實是互相作用,相輔相成的,沒有絕對的誰主誰次之分,一個人如果真的想要向善,不僅要有一顆千錘百煉的堅韌之心,同時也要學會自己去改變外界的客觀條件,營造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環境。】
南宋某個時期,正在相互爭辯的陸九淵和朱熹看到這裏不由的一怔。
對哦,他們兩個為何從未想過這一點,為什麽非要爭誰主誰次呢?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我全都要才對啊。
【其實儒學理念這東西見仁見智,有的人喜歡摳字眼,講大道理,有的人則注重實用性,注重知行合一。
但不可否認的是,儒學的存在為華夏上下五千年提供了一套傳承數千年的思想,哪怕到了現代,儒學的許多觀念仍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後人要做的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儒學可以順應時代,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
番外小視頻到這裏就結束了,這一次的番外小視頻引發了許多哲學愛好者的爭論,他們有的人認為理學有道理,有的認為心學有道理,也有的人認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更有道理,三方各有各的堅持,彼此雖然爭論,卻並不激烈,反倒大有互相探討之意。
京都曆史研究院內,張正一臉笑意。
“我越來越欣賞這個陳光了,沒想到他對儒學居然也有涉獵,說起來你知道咱們華夏曆史上有兩個半聖人,說的都是誰嗎?”
徐山河聞言一怔,“兩個半?我隻知道孔子被稱作聖人,王陽明被稱作最後一個聖人,這剩下的半個指的是誰?”
“曾國藩。”張正笑著喝了一口茶。
“曾國藩?那個晚清時期的大臣?我倒是聽說過他的一些著作,但他憑什麽被稱作半個聖人?”徐山河表示不理解。
“這一點以後你或許有機會知道。”張正笑著指了指視頻,不過緊接著他又是一頓。
貌似陳光從未在他的視頻中提及過那個朝代,是在避諱什麽嗎?
迴到視頻。
【番外視頻結束後,視頻的主視角便又迴到了朱熹身上。
朱熹雖然致力於治學和育人,但他的受眾隻是一小部分讀書人,對於整個南宋朝政來說卻並無太大的影響。
畢竟皇帝們都在擺爛,誰都沒空聽他的理論。
朱熹雖然數次被啟用,但每次都是稀裏糊塗的就又被罷免了。
等到了晚年,朱熹已經對當官沒有任何興趣了,一心都在著述上,直至死去。
與此同時,南宋朝廷也迎來了一次關鍵的轉折點。
在曆經三代擺爛的皇帝以後,南宋終於迎來了一位還算有點勇氣的皇帝,宋理宗趙昀。
趙昀剛做皇帝的時候運氣不太好,由於寧宗趙擴的縱容,權相史彌遠一直把控朝政。
趙昀做皇帝的前十年一直沒機會親政,為了不讓史彌遠對自己下黑手,趙昀一直表現的像個昏君,每天隻知道縱情聲色。
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後,趙昀才開始親政,與此同時,長江以北也發生了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