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魏征看到這不由的一挑眉,“哦?此子像我?讓我看看。”


    【迴到京城的寇準不改往日作風,依舊是有話直說,經常直言上諫。


    趙光義對寇準是又愛又恨,他欣賞寇準的才能與剛正不阿,但同時又因為寇準說話太難聽,惹得趙光義好幾次都想砍了寇準,但他還是忍住了。


    後來趙光義病重,開始猶豫到底該選誰做繼承者,其他人各有支持,隻有寇準表示這事其實無非看兩點,一者看哪個皇子有品德有民望,二者則是看趙光義傾向於誰,妃嬪百官們怎麽看不重要,百姓們支持誰才重要。


    趙光義一聽有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裏唯有襄王趙恆在民間有些聲望,於是趙恆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皇太子。


    等到趙光義去世,趙恆上位,按理說寇準也算是有從龍之功了,可趙恆對寇準其實也是有些怨念的。


    和他老爹一樣,趙恆也沒少被寇準訓斥,因此即便趙恆有心提拔寇準做宰相,但因為擔心寇準會得罪太多人,故而他選了一個叫畢士安的老臣和寇準相互配合,共掌權柄。


    畢士安人老成精,不僅為人處世更加的圓滑,而且因為他德高望重,寇準對其也是十分尊敬,兩人配合的也算十分默契。


    後來,遼人再度南下,彼時的大宋麾下沒有什麽能戰的武將,一些老將想要去打但也因為年事已高不適合。


    於是寇準勸趙恆禦駕親征,果然大振士氣,於戰場上大敗遼軍。


    然而遼軍的戰力畢竟兇猛,雙方的後續對戰一度陷入了僵局,遼人糧草有限,再加上大將死於流矢,故而便派人來求和。


    隻不過遼人的求和態度十分囂張。


    遼國使者提出遼國戰力強於大宋,故而雙方若想要停戰結盟,需要大宋每年向大遼進貢銀錢百萬,否則一概免談。


    寇準聞言被氣笑了,他當場指出目前戰局看似對峙,實則遼國已經無力再拖,如果繼續打下去,贏得一定是大宋,因此遼國若真相求和結盟,應主動上表稱臣,順便拿出幽州來做抵押,這樣才有誠意。


    雙方各執一詞,讓談判一度陷入了僵局。


    按理說,這場談判更占理的人明明是寇準,可趙恆卻覺得大宋不缺錢,沒必要在這裏跟一幫遼人胡攪蠻纏,他已經厭煩了戰場,希望能盡快結束。


    再加上朝中這時有人說寇準的壞話,認為寇準之所以一直不肯讓步,是貪圖功勞,想要以此來抬高自己的地位,不耐煩的趙恆居然也用這些讒言敲打寇準,無奈之下寇準隻好答應進貢之策,但他要求每年最多進貢三十萬,超過這個數絕不答應。


    最終,遼人答應停戰結盟,代價是大宋每年都需要向大遼進貢銀錢三十萬。


    後來這三十萬銀錢折兌成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雖然這個盟約確實讓宋遼邊境安穩了一些年,但獲勝方卻反而要上貢這一可笑的行為自此卻成了大宋對外敵的一致聯盟策略,著實可悲。】


    北宋初年,啪!


    趙匡胤這一次一巴掌直接拍碎了桌子,他勃然大怒。


    開什麽玩笑,打贏了還要給錢?這什麽道理?趙光義的兒子居然這麽窩囊的嗎?


    不行,決不能讓趙光義禍害大宋的未來。


    “傳旨,將趙光義的子孫全都發配為奴!”


    這個旨令在宋朝其實是非常的狠的,因為大宋的官奴,男的一律淨身做宦官,女的則一律為妓。


    可憐趙光義剛剛被楊業一家暴打了一頓,還在養傷,結果就聽說自己的兒孫全都被發配為奴了,當場便吐血昏死了過去。


    【澶淵之盟後,寇準因功獲封宰相。


    他在職期間,選賢任能,不問出身,隻問才華,故而當時朝中多了許多寒門士子出身的官員,這讓許多貴族官員很不高興,他們開始頻繁的在趙恆的耳邊說寇準的壞話。


    趙恆起初還不以為意,直到後來他聽說不少被寇準提拔的官員居然每每要將朝中大小事件先匯報給寇準再匯報給他,這讓趙恆覺得寇準的地位已經威脅到了他的皇位,於是他便開始頻繁的找借口打壓寇準,到後來更是經常因一些小事將寇準貶官。


    但趙恆對寇準又是信任的,每次寇準被貶官後不久又會官複原職,幾經起落。


    直到乾興元年(1022年),趙恆病重,劉皇後開始幹政。


    劉皇後十分不喜寇準,故而在趙恆死後,直接將寇準貶出京城,讓他去偏遠的雷州做司戶參軍。


    寇準到雷州的時候十分艱苦,當地貧瘠,甚至連個多餘的住房都給不了他,後來還是百姓們愛戴他,自發的為他蓋了一棟簡單的宅院,寇準這才有了安身之所。


    然彼時的寇準已是心灰意冷,沒有了趙恆,寇準知道朝廷再無重新啟用他的可能。


    幾年後的某一天,寇準突然換好曾經的官服,沐浴齋戒後向北麵京城所在的方向連番叩首,隨即臥床沉沉睡去,於睡夢中離世,終年62歲。】


    明,朱元璋看到這忍不住發出了一聲歎息。


    對於寇準這個人他還是很欣賞的,有才能,為人又正直,可以說寇準任宰相的那些年雖然沒能挽救大宋的頹勢,但他為後來的大宋文官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此後的包拯,王安石等人皆以寇準為標榜,算是名留青史了。


    再想想自己的大明,朱元璋在腦海中一頓翻找,發現他大明貌似就沒幾個這樣的直臣,於謙目前還隻是個嬰兒,太小,海瑞更是連根毛都不是,他就是想給大明找個能做榜樣的直臣都辦不到,頭疼啊。


    唐,魏征覺得這個寇準確實很像他,但像的不徹底,因為寇準直的還是不夠純粹,若是魏征生在那個時代,澶淵之盟根本就不可能成立,就算被皇帝忌憚,背負罵名又如何?我華夏兒郎怎可向外敵低頭?


    【趙恆死後,當皇帝的人是他的兒子宋仁宗趙禎,趙禎在位時期,大宋朝廷上湧現出了大量有誌之士。


    他們有的在刑法領域發光發熱,有的在政略方麵推陳出新,有的在文化方麵聲名遠播,有的在科學領域千古留名,這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也是想要拯救大宋人才最多的時代。


    他們能拯救大宋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就一做動漫的哪懂什麽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搞快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搞快點並收藏我就一做動漫的哪懂什麽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