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登此時,卻不在華士都。
雖然明知調查團已經來到,但是本著“帥不離位”的原則,並沒有前往拜見奕譓,而是留守春田市,等著奕譓來做調查。
吳子登很清楚,到了這個地步,如果調查團認可陳立秋的奏折,那麽陳立秋一定會把事情提前安排妥當。這種情況下,自己根本用不著做什麽應對。
而如果調查團不認可陳立秋的奏折,那麽陳立秋肯定會出賣自己,把責任推到自己身上,他本人最多頂一個“失察”的名義而已。那麽自己即便前往華士都,也解決不了什麽問題。
所以,吳子登認為,與其不得要領的去討好調查團,還不如老老實實的留守春田市,做好這邊的應對工作。
應對什麽呢?不僅僅是準備迎接調查團,更迫切的則是要時刻對付另一個同樣堅守在春田市的人。
容光照
按照留學幼童管理章程的安排,容光照才是最直接負責留學幼童學習的主管官員。
而吳子登之所以要遊說陳立秋上奏折懇請撤迴留學幼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和容光照之間的鬥爭。
原本,吳、容二人還是私交不錯的,事實上吳子登上位正是容光照推薦的。
而朝廷也認為,吳子登是通儒,出身純正,剛好可以與西學出身的容光照互相製衡。於是就準了。
可是就是“互相製衡”這種動機,惹了麻煩。
吳、容二人路線不同,立場不同,三觀不同,如果是做朋友或者單純的做事情,還是可以互容互補,可是一旦按照黛青官場規則共事,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為什麽呢?
因為官場為朝廷所用,朝廷為了調動官員很自然的要設立各種方法讓大家為了升官,為了達成自己的理念,而互相勾鬥。
比如像曾國藩沈葆楨的鬥爭,就是一種在黛青官場特有機製之下,而必然產生的鬥爭。
而容光照與吳子登之間的矛盾,也是如此。
吳子登雖然對於西學有所認可,本人也有一定的造詣,但是他本質上非常堅定的認為,隻有維護黛青傳統禮教,才能維護黛青的立場。如果在文化、習俗、禮儀、觀念這些方麵,接受了洋人的那一套,就是有了“夷心”,有了夷心的話,就算人還是黛青國人,但是已經沒有了黛青的靈魂。
當然,這不隻是吳子登的觀點,事實上也是黛青主流的觀點。
黛青人普遍認為,文化和禮儀是黛青化的,更準確的說是中土化的,那麽就是黛青人,也就是中土人。
甚至之所以黛青能夠在中土和南土建立成功的統治,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黛青選擇了依從中土人的傳統文化。
黛青曆史上也曾經經曆的西學的傳入。黛青剛剛入主中土的時候,其上層就已經接觸到了聖光會西方公教所屬的愛世會的傳播。並且黛青的皇室和上層貴族們普遍還是比較認可愛世會的傳播的,順理帝甚至尊愛世會的圖若望會世為“瑪法”,就是祖父。
而泰熙帝,更是對西學有深厚的興趣和非常專業深入的鑽研。
可是最終,泰熙帝還是下令禁絕愛世會在黛青的傳播。
原因就在於,泰熙帝最終確定一個現實,中土人隻會認可儒門,雖然他們可以包容被儒門邊緣化和出世化的道門,但是絕對不會允許看上去會威脅儒門絕對地位的聖光會存在。
泰熙帝認為,自己要維持在中土的統治,就必須尊奉儒門。中土人信奉什麽,他這個中土人的皇帝就應該推崇什麽。至少在中土,應該如此。
正如他在塔拉人和西藩人中以空門大施主自居,而在東土老家則保持了大薩滿化身的身份。
在泰熙帝看來,身為大皇帝,要尊奉什麽道門,完全取決於“民之秀者”的態度。
泰熙帝於是站在了儒門幹大夫的立場上,驅逐廢黜了中土的聖光會修士。
然而泰熙帝本人和他的眾皇子們,卻始終對西學非常重視,而且親自學習鑽研。隻不過在名義和公開態度上,堅決支持儒門的態度打擊西學。
而這樣的態度,也一直保持在儒門士大夫當中。
以聖光會為敵,以西學為敵。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德光帝之後,連續幾代黛青都敗給西洲列強。從而使得黛青的士大夫中終於產生了“洋務派”,但是“洋務派”的宗旨,至少名義上公開的宣稱隻能止步於“西學為用,中學為體”,說到底,還是以中土文化為核心,這是萬萬不能改變的。
這也正是吳子登堅持的原則,也是他最終說服陳立秋的原因。
那麽吳子登真的不能接受西學為體嗎?當然不是,事實上吳子登對西學頗有研究,也非常認可西學的各種主張和邏輯。
但是他必須自己堅持並且強調和約束他人,不能接受西學為體。
這是原則。
這是底線。
這是標準。
不僅吳子登是如此,陳立秋也是如此。
陳立秋背地裏也是對於西洲的各種思想,大為讚賞的,但是隻要是公開場合,他一定要強調中土文化。
說得更準確一點,“西學為用,中學為體”隻是一個用來敷衍儒門士大夫中的主流的包裝,暗地裏,骨子裏,內心深處,這些深入實踐了解西洲文化的洋務派士大夫,都是認可西洲文化的。這種認同並不是以中學和西學並列選擇,而是融匯貫通,根本不存在體、用之分。
但這個話,當然是不能說的。
因為對於主流的黛青士大夫而言,甚至是最底層的黛青百姓而言,儒門思想那就是中土根本,炛廈靈魂。哪怕換掉黛青朝廷,也絕萬萬不能換掉根本和靈魂的。
哪怕大家在背地裏接受了西洲的一些東西,但是這個根本和靈魂,是絕對不能動搖的。
但是這種思維,在容光照看來,根本無法理解。
與這些黛青土生土長的士大夫不同,容光照是自幼就自費到花旗留學,後來考入花旗國著名大學,畢業後就留在花旗工作。然後又結婚,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作為一個純移民開發的新興國家,花旗國根本沒有一種類似黛青中土文化那樣的所謂主流文化,他們接受任何國家的移民,也以平常的心態看待任何一種文化。
他的整個思維裏,完全就沒有把黛青文化和花旗文化對立起來的意識!
他覺得花旗國可以包容黛青文化,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他想當然的認為,黛青也可以同樣的接受成為花旗國諸多文化中的一個種類,這就大錯特錯了。
黛青的士大夫們,是不會允許自己的文化與其他文化融為一體的。
雖然明知調查團已經來到,但是本著“帥不離位”的原則,並沒有前往拜見奕譓,而是留守春田市,等著奕譓來做調查。
吳子登很清楚,到了這個地步,如果調查團認可陳立秋的奏折,那麽陳立秋一定會把事情提前安排妥當。這種情況下,自己根本用不著做什麽應對。
而如果調查團不認可陳立秋的奏折,那麽陳立秋肯定會出賣自己,把責任推到自己身上,他本人最多頂一個“失察”的名義而已。那麽自己即便前往華士都,也解決不了什麽問題。
所以,吳子登認為,與其不得要領的去討好調查團,還不如老老實實的留守春田市,做好這邊的應對工作。
應對什麽呢?不僅僅是準備迎接調查團,更迫切的則是要時刻對付另一個同樣堅守在春田市的人。
容光照
按照留學幼童管理章程的安排,容光照才是最直接負責留學幼童學習的主管官員。
而吳子登之所以要遊說陳立秋上奏折懇請撤迴留學幼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和容光照之間的鬥爭。
原本,吳、容二人還是私交不錯的,事實上吳子登上位正是容光照推薦的。
而朝廷也認為,吳子登是通儒,出身純正,剛好可以與西學出身的容光照互相製衡。於是就準了。
可是就是“互相製衡”這種動機,惹了麻煩。
吳、容二人路線不同,立場不同,三觀不同,如果是做朋友或者單純的做事情,還是可以互容互補,可是一旦按照黛青官場規則共事,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為什麽呢?
因為官場為朝廷所用,朝廷為了調動官員很自然的要設立各種方法讓大家為了升官,為了達成自己的理念,而互相勾鬥。
比如像曾國藩沈葆楨的鬥爭,就是一種在黛青官場特有機製之下,而必然產生的鬥爭。
而容光照與吳子登之間的矛盾,也是如此。
吳子登雖然對於西學有所認可,本人也有一定的造詣,但是他本質上非常堅定的認為,隻有維護黛青傳統禮教,才能維護黛青的立場。如果在文化、習俗、禮儀、觀念這些方麵,接受了洋人的那一套,就是有了“夷心”,有了夷心的話,就算人還是黛青國人,但是已經沒有了黛青的靈魂。
當然,這不隻是吳子登的觀點,事實上也是黛青主流的觀點。
黛青人普遍認為,文化和禮儀是黛青化的,更準確的說是中土化的,那麽就是黛青人,也就是中土人。
甚至之所以黛青能夠在中土和南土建立成功的統治,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黛青選擇了依從中土人的傳統文化。
黛青曆史上也曾經經曆的西學的傳入。黛青剛剛入主中土的時候,其上層就已經接觸到了聖光會西方公教所屬的愛世會的傳播。並且黛青的皇室和上層貴族們普遍還是比較認可愛世會的傳播的,順理帝甚至尊愛世會的圖若望會世為“瑪法”,就是祖父。
而泰熙帝,更是對西學有深厚的興趣和非常專業深入的鑽研。
可是最終,泰熙帝還是下令禁絕愛世會在黛青的傳播。
原因就在於,泰熙帝最終確定一個現實,中土人隻會認可儒門,雖然他們可以包容被儒門邊緣化和出世化的道門,但是絕對不會允許看上去會威脅儒門絕對地位的聖光會存在。
泰熙帝認為,自己要維持在中土的統治,就必須尊奉儒門。中土人信奉什麽,他這個中土人的皇帝就應該推崇什麽。至少在中土,應該如此。
正如他在塔拉人和西藩人中以空門大施主自居,而在東土老家則保持了大薩滿化身的身份。
在泰熙帝看來,身為大皇帝,要尊奉什麽道門,完全取決於“民之秀者”的態度。
泰熙帝於是站在了儒門幹大夫的立場上,驅逐廢黜了中土的聖光會修士。
然而泰熙帝本人和他的眾皇子們,卻始終對西學非常重視,而且親自學習鑽研。隻不過在名義和公開態度上,堅決支持儒門的態度打擊西學。
而這樣的態度,也一直保持在儒門士大夫當中。
以聖光會為敵,以西學為敵。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德光帝之後,連續幾代黛青都敗給西洲列強。從而使得黛青的士大夫中終於產生了“洋務派”,但是“洋務派”的宗旨,至少名義上公開的宣稱隻能止步於“西學為用,中學為體”,說到底,還是以中土文化為核心,這是萬萬不能改變的。
這也正是吳子登堅持的原則,也是他最終說服陳立秋的原因。
那麽吳子登真的不能接受西學為體嗎?當然不是,事實上吳子登對西學頗有研究,也非常認可西學的各種主張和邏輯。
但是他必須自己堅持並且強調和約束他人,不能接受西學為體。
這是原則。
這是底線。
這是標準。
不僅吳子登是如此,陳立秋也是如此。
陳立秋背地裏也是對於西洲的各種思想,大為讚賞的,但是隻要是公開場合,他一定要強調中土文化。
說得更準確一點,“西學為用,中學為體”隻是一個用來敷衍儒門士大夫中的主流的包裝,暗地裏,骨子裏,內心深處,這些深入實踐了解西洲文化的洋務派士大夫,都是認可西洲文化的。這種認同並不是以中學和西學並列選擇,而是融匯貫通,根本不存在體、用之分。
但這個話,當然是不能說的。
因為對於主流的黛青士大夫而言,甚至是最底層的黛青百姓而言,儒門思想那就是中土根本,炛廈靈魂。哪怕換掉黛青朝廷,也絕萬萬不能換掉根本和靈魂的。
哪怕大家在背地裏接受了西洲的一些東西,但是這個根本和靈魂,是絕對不能動搖的。
但是這種思維,在容光照看來,根本無法理解。
與這些黛青土生土長的士大夫不同,容光照是自幼就自費到花旗留學,後來考入花旗國著名大學,畢業後就留在花旗工作。然後又結婚,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作為一個純移民開發的新興國家,花旗國根本沒有一種類似黛青中土文化那樣的所謂主流文化,他們接受任何國家的移民,也以平常的心態看待任何一種文化。
他的整個思維裏,完全就沒有把黛青文化和花旗文化對立起來的意識!
他覺得花旗國可以包容黛青文化,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他想當然的認為,黛青也可以同樣的接受成為花旗國諸多文化中的一個種類,這就大錯特錯了。
黛青的士大夫們,是不會允許自己的文化與其他文化融為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