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招商局的橫空出世,旗昌開始是采用了簡單粗暴的降價策略。然後發現這個還真不行,因為招商局有官府背景,擁有大量漕運退出來的人員,這些人員的費用是由朝廷支付的。招商局自己根本不出錢!
所以這個人力成本簡直太低了,低到忽略不計。
而且,黛青朝廷批給招商局大筆的貸款,而且是無限期的那種。
招商局相當於拿著黛青國庫跟旗昌拚價格,那根本不是一個維度的啊。
所以麵對旗昌的降價,招商局還真不在乎,直接跟。你能降多少我也能降多少。我降價沒底,你最後一定有到頭的時候。
果然,很快旗昌就挺不住了。
於是旗昌宣布,價格戰是野蠻的,落後的,是惡性競爭。然後動用各種力量,跟招商局簽訂了一個“齊價協議”,約定大家都不可以無限降價了。
本來,商戰打到這個水平,對於招商局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勝利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招商局又獲得了新的好消息。
在開過幾輪董事會後,旗昌的股東們已經有意退出黛青海運業的激烈競爭了。大多數股東認為,如果有人能夠用合理的價格接手其其輪船公司的龐大產業,他們就可以把主要精力轉到花旗國內的鐵路建設方麵。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旗昌卻不願意把這份產業賣給正在合作的太古和怡和。
反而向招商局拋來了橄欖枝。
導致這一結果的背後原因其實是很複雜的。
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旗昌本來就有黛青血統。
旗昌雖然創始人和主要股東都來自花旗國,而且始終以花旗國企業的形象示人,但其在黛青多年,不僅與很多黛青本地商人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而且將大量黛青商人收為其股東。
在沒有招商局的情況下,旗昌還是有把握憑自己掌握的黛青海運壟斷基礎,再借助太古和怡和的實力,獲取對黛青沿海各城市的全麵開發。然後,待時機成熟的時候,再以沿海為階梯,對黛青內陸進行鐵路大開發。
但是現在招商局出現了,雖然花旗國的股東對於官商的實力不夠了解,但是黛青本國的股東可是知道厲害的。大家經過充分討論認為,無論如何,旗昌也不可能贏得這場商戰的,與其跟招商局撕破臉,還不如賣黛青官府一個人情,以後大家也好相處。
花旗國人雖然與吉利國人算是同宗同源,關係也算是非常不錯,在大的方向經常合作。但是二者的國際觀卻很不一致,而且因為競爭的原因,彼此都要要藏點手段。
花旗國始終相信,總有一天,黛青人會覺醒,然後會強大起來,會融入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到了那個時候,所有曾經對這個國家歧視行為,比如像吉利國那些傻子們,終將留下悔恨的眼淚。而如果花旗國能夠在黛青還沒有崛起的時候與之友好相處,建立友誼,那麽將來一定會收獲美好的迴報。
讓花旗國人建立起這種觀念的,正是他們身邊結識的那些黛青股東和合夥人。這些人主要都是一些羊州和滬上的商人。
正是在這些羊州和滬上商人的建議下,旗昌的高層合夥人產生了把產業賣給招商局是最優選擇的觀念。
其實,旗昌的很多黛青籍股東合夥人,都跟唐景星和徐雨之是親朋故舊。
也就是說,招商局早就在旗昌的內部安插了自己人,而且是明目張膽公開安插的。
既然旗昌的上層有了意思,招商局這邊當然要盡快作出迴應。
於是,盛宣懷、唐景星、徐雨之,連忙向李鴻章請示,然而李鴻章卻擔心並購旗昌會涉及到巨大的資金支出,而沒有立即同意。
這是很自然的,全國那麽大,到處都在用錢。如果要把太多的錢用到購買旗昌公司的事情上,其他很多地方就會缺錢。如果其他一些地方因為缺錢而出現問題,那麽這個責任可是要由李鴻章來負的。
至少,他要多花一些時間來平衡好這個問題。
可是沒等李鴻章平衡,旗昌那邊又有新動向了。旗昌找到徐雨之,表示,隻要二百五十萬就可以買掉旗昌旗下全部產業,包括輪船、碼頭、房產,等等所有一切。
這個價格簡直是太便宜了,徐雨之當時就幾乎要答應下來,可是他很清楚招商局現在手上沒有這麽多現錢啊。徐雨之思來想去,幹脆實話實說,表示這個價格確實很公道,但是自己手上銀子不夠,隻能自歎無福了。
萬沒想到的是,幾天之後,旗昌的大老板羅素親自來招商局攤牌了——隻要二百二十二萬兩銀子,就可買走旗昌全部產業。而且可以先支付一半也就是一百萬,另外一半可以分期五年支付。
徐雨之整個人都傻了,還有這麽做生意的嗎?這是為什麽啊?
結果,羅素明確的告之:“我們來黛青固然是想賺錢,但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真實的了解黛青這個古老而偉大的國家。在黛青這些年裏,我們已經賺了很多的錢,也對黛青有了很多深入的了解。
本來,我們想替黛青開發沿海城市,但現在,你們的那位年輕的盛先生,向我講述了他的夢想。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我年輕時的樣子,更看到了黛青美好的未來,我願意為這樣一個偉大的未來盡上我的一點綿薄之力。
我做這一切隻有一個目的:我希望我永遠是黛青的朋友。二百二十二萬的價格,是一個愛的價格。因為二是愛的諧音。”羅素頑皮笑著解釋道。然後在徐雨之驚愕的注視下,離開了。
二百二十二萬兩銀子,就能購得整個旗昌的全部產業,而且還隻需要先付一百萬就可以過戶。
對於招商局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天上掉下來的喜訊。
消息傳到天津,李鴻章也不再猶豫,這還有什麽可猶豫的呢?幹就完了。
因為旗昌僅頂級巨輪,就有十六艘,其總價值遠遠超過了售價。更得要緊的是,這些頂級輪船,黛青自己根本生產不了。一旦得到這些輪船,黛青就可以對其進行研究,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
那麽,李鴻章心心念念的——建立一個世界一流水平的強大水師的夢想,就更有機會成為現實了。
不過現在還有一個問題:一百萬首付款。這錢目前真沒有,得盡快湊。
不過好在這個問題可以以後再想辦法,現在最關鍵的是要把這個生意搶下來,可不能讓送上門來的大禮再給放跑了啊。
光統二年的年底,黛青輪船招商局與花旗國旗昌輪船公司達成協議,旗昌將其在黛青的全部產業,包括瀘上的船舶、棧房、碼頭,以及在夏口、九江、鎮江、翔津等多地的洋樓、倉庫、店鋪,全部定價二百二十二萬兩黛青官銀,賣與招商局。約定在六月之內籌集到一百萬銀子支付首款,餘款在五年內付清。
現在到了認真解決一百萬兩銀子的時候了。
就在大家絞盡腦汁想各種辦法的時候,盛宣懷突然出現了,並且向大家宣布一個大好的消息:一百萬首付款,已經有著落了。
原來,盛宣懷有一段時間沒有在招商局出現了。
他先是找到了羅素,向羅素大談了自己的理想,和黛青美好的前景。更直言未來黛青的市場肯定會更大更完善,期待那個時候與羅素再次合作。羅素本來就有意出售全部產業,移師花旗本國的意思。在聽了盛宣懷的一番方論後,認定這個年輕人將來一定會大有作為。於是幹脆做了個順水人情。
搞定了羅素,盛宣懷馬不停蹄的找到了兩江總督沈葆楨,大談輪船招商局的未來,和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大局,希望沈葆楨能夠慷慨解囊,先預支一百萬用來支付首款。
結果沈葆楨居然被他說服,真的答應用挪用兩江的地方錢款,支持他並購旗昌輪船公司的產業。
光統三年,西洲光曆1877年3月1日,旗昌產業換旗過戶,轉歸招商局所有,計有頂級輪船十六艘,各種躉船、駁船,三十餘艘。輪船招商局從此有了一支實力強大的船隊。
黛青朝野有識之士對此事極為興奮,紛紛彈冠相慶道:“從此黛青涉江浮海之火船,半皆招商局旗幟也”。
所以這個人力成本簡直太低了,低到忽略不計。
而且,黛青朝廷批給招商局大筆的貸款,而且是無限期的那種。
招商局相當於拿著黛青國庫跟旗昌拚價格,那根本不是一個維度的啊。
所以麵對旗昌的降價,招商局還真不在乎,直接跟。你能降多少我也能降多少。我降價沒底,你最後一定有到頭的時候。
果然,很快旗昌就挺不住了。
於是旗昌宣布,價格戰是野蠻的,落後的,是惡性競爭。然後動用各種力量,跟招商局簽訂了一個“齊價協議”,約定大家都不可以無限降價了。
本來,商戰打到這個水平,對於招商局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勝利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招商局又獲得了新的好消息。
在開過幾輪董事會後,旗昌的股東們已經有意退出黛青海運業的激烈競爭了。大多數股東認為,如果有人能夠用合理的價格接手其其輪船公司的龐大產業,他們就可以把主要精力轉到花旗國內的鐵路建設方麵。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旗昌卻不願意把這份產業賣給正在合作的太古和怡和。
反而向招商局拋來了橄欖枝。
導致這一結果的背後原因其實是很複雜的。
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旗昌本來就有黛青血統。
旗昌雖然創始人和主要股東都來自花旗國,而且始終以花旗國企業的形象示人,但其在黛青多年,不僅與很多黛青本地商人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而且將大量黛青商人收為其股東。
在沒有招商局的情況下,旗昌還是有把握憑自己掌握的黛青海運壟斷基礎,再借助太古和怡和的實力,獲取對黛青沿海各城市的全麵開發。然後,待時機成熟的時候,再以沿海為階梯,對黛青內陸進行鐵路大開發。
但是現在招商局出現了,雖然花旗國的股東對於官商的實力不夠了解,但是黛青本國的股東可是知道厲害的。大家經過充分討論認為,無論如何,旗昌也不可能贏得這場商戰的,與其跟招商局撕破臉,還不如賣黛青官府一個人情,以後大家也好相處。
花旗國人雖然與吉利國人算是同宗同源,關係也算是非常不錯,在大的方向經常合作。但是二者的國際觀卻很不一致,而且因為競爭的原因,彼此都要要藏點手段。
花旗國始終相信,總有一天,黛青人會覺醒,然後會強大起來,會融入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到了那個時候,所有曾經對這個國家歧視行為,比如像吉利國那些傻子們,終將留下悔恨的眼淚。而如果花旗國能夠在黛青還沒有崛起的時候與之友好相處,建立友誼,那麽將來一定會收獲美好的迴報。
讓花旗國人建立起這種觀念的,正是他們身邊結識的那些黛青股東和合夥人。這些人主要都是一些羊州和滬上的商人。
正是在這些羊州和滬上商人的建議下,旗昌的高層合夥人產生了把產業賣給招商局是最優選擇的觀念。
其實,旗昌的很多黛青籍股東合夥人,都跟唐景星和徐雨之是親朋故舊。
也就是說,招商局早就在旗昌的內部安插了自己人,而且是明目張膽公開安插的。
既然旗昌的上層有了意思,招商局這邊當然要盡快作出迴應。
於是,盛宣懷、唐景星、徐雨之,連忙向李鴻章請示,然而李鴻章卻擔心並購旗昌會涉及到巨大的資金支出,而沒有立即同意。
這是很自然的,全國那麽大,到處都在用錢。如果要把太多的錢用到購買旗昌公司的事情上,其他很多地方就會缺錢。如果其他一些地方因為缺錢而出現問題,那麽這個責任可是要由李鴻章來負的。
至少,他要多花一些時間來平衡好這個問題。
可是沒等李鴻章平衡,旗昌那邊又有新動向了。旗昌找到徐雨之,表示,隻要二百五十萬就可以買掉旗昌旗下全部產業,包括輪船、碼頭、房產,等等所有一切。
這個價格簡直是太便宜了,徐雨之當時就幾乎要答應下來,可是他很清楚招商局現在手上沒有這麽多現錢啊。徐雨之思來想去,幹脆實話實說,表示這個價格確實很公道,但是自己手上銀子不夠,隻能自歎無福了。
萬沒想到的是,幾天之後,旗昌的大老板羅素親自來招商局攤牌了——隻要二百二十二萬兩銀子,就可買走旗昌全部產業。而且可以先支付一半也就是一百萬,另外一半可以分期五年支付。
徐雨之整個人都傻了,還有這麽做生意的嗎?這是為什麽啊?
結果,羅素明確的告之:“我們來黛青固然是想賺錢,但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真實的了解黛青這個古老而偉大的國家。在黛青這些年裏,我們已經賺了很多的錢,也對黛青有了很多深入的了解。
本來,我們想替黛青開發沿海城市,但現在,你們的那位年輕的盛先生,向我講述了他的夢想。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我年輕時的樣子,更看到了黛青美好的未來,我願意為這樣一個偉大的未來盡上我的一點綿薄之力。
我做這一切隻有一個目的:我希望我永遠是黛青的朋友。二百二十二萬的價格,是一個愛的價格。因為二是愛的諧音。”羅素頑皮笑著解釋道。然後在徐雨之驚愕的注視下,離開了。
二百二十二萬兩銀子,就能購得整個旗昌的全部產業,而且還隻需要先付一百萬就可以過戶。
對於招商局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天上掉下來的喜訊。
消息傳到天津,李鴻章也不再猶豫,這還有什麽可猶豫的呢?幹就完了。
因為旗昌僅頂級巨輪,就有十六艘,其總價值遠遠超過了售價。更得要緊的是,這些頂級輪船,黛青自己根本生產不了。一旦得到這些輪船,黛青就可以對其進行研究,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
那麽,李鴻章心心念念的——建立一個世界一流水平的強大水師的夢想,就更有機會成為現實了。
不過現在還有一個問題:一百萬首付款。這錢目前真沒有,得盡快湊。
不過好在這個問題可以以後再想辦法,現在最關鍵的是要把這個生意搶下來,可不能讓送上門來的大禮再給放跑了啊。
光統二年的年底,黛青輪船招商局與花旗國旗昌輪船公司達成協議,旗昌將其在黛青的全部產業,包括瀘上的船舶、棧房、碼頭,以及在夏口、九江、鎮江、翔津等多地的洋樓、倉庫、店鋪,全部定價二百二十二萬兩黛青官銀,賣與招商局。約定在六月之內籌集到一百萬銀子支付首款,餘款在五年內付清。
現在到了認真解決一百萬兩銀子的時候了。
就在大家絞盡腦汁想各種辦法的時候,盛宣懷突然出現了,並且向大家宣布一個大好的消息:一百萬首付款,已經有著落了。
原來,盛宣懷有一段時間沒有在招商局出現了。
他先是找到了羅素,向羅素大談了自己的理想,和黛青美好的前景。更直言未來黛青的市場肯定會更大更完善,期待那個時候與羅素再次合作。羅素本來就有意出售全部產業,移師花旗本國的意思。在聽了盛宣懷的一番方論後,認定這個年輕人將來一定會大有作為。於是幹脆做了個順水人情。
搞定了羅素,盛宣懷馬不停蹄的找到了兩江總督沈葆楨,大談輪船招商局的未來,和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大局,希望沈葆楨能夠慷慨解囊,先預支一百萬用來支付首款。
結果沈葆楨居然被他說服,真的答應用挪用兩江的地方錢款,支持他並購旗昌輪船公司的產業。
光統三年,西洲光曆1877年3月1日,旗昌產業換旗過戶,轉歸招商局所有,計有頂級輪船十六艘,各種躉船、駁船,三十餘艘。輪船招商局從此有了一支實力強大的船隊。
黛青朝野有識之士對此事極為興奮,紛紛彈冠相慶道:“從此黛青涉江浮海之火船,半皆招商局旗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