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載汲比載湉大得多,但是相處這段時間以來,載湉已經非常清楚,載汲的智商和知識遠超自己無限多。
所以,對於載汲的話,載湉稱得上是言聽計從。
不用說別的,就說能製服大喜子這一件事兒,載湉就服了。
隻要聽載汲的,大喜子就不會再找自己的麻煩,還要怎麽?
所以,載湉經常請載汲幫他分析問題。
無意之間,載湉已經在把載汲當作自己的謀士來使用了。
“載汲。按你的說法,除非朕成為像諸葛孔明那樣才能使我黛青將來不至於落後於世界列強嗎?可是為什麽他們就可以獲得那麽多各行各業的人才呢?人家又是怎麽做的呢?”載湉感覺這太不可思議了。
“陛下,知道為什麽李師傅今天沒迴答你的問題嗎?”
“為什麽?”
“你提的前麵的問題的時候,你覺得高興嗎?”
“看上去,好像非常高興的樣子。”
“沒錯,可是你提第二個問題的時候呢?他的表情是怎樣的變化?”
“好像很為難的樣子。”
“不愧是皇上,果然明察秋毫。”載汲鼓掌稱讚道:“所以啊,什麽樣的問題會令他感到為難呢?”
“是他不知道的嗎?”
“以李師傅的個性,你還不了解嗎?他平時遇到不能迴答的問題的時候,會怎麽說?”
“這個,如果是其他師傅,往往會閃爍其詞,找個理由搪塞過去。可是李師傅不是那樣的,他一般會直接的說‘我不知道’或者‘我不能說。’”
“沒錯,皇帝您說得太對了。可是這次他迴答的是‘那就是另外一個更大的問題了。’這說明什麽呢?說明就是正如李師傅所言,這是‘另外一個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太大’,以至於他不能直接迴答。”
“而什麽樣的大問題,會讓李師傅不能說或者不敢說呢?以我對李師傅的了解,李師傅雖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有一種話題,他是從來不會說的。那就是他從來不會在西洲文化與黛青文化之間做比較。對於是西洲文化好,還是黛青文化好,這種事兒,他是永遠不提的。我試過好幾次了,隻要話題開始接近這個範疇,他百分之一百分轉移。而且是硬轉移,不留任何餘地。”
“那麽,你的意思是,這個話題會涉及到黛青與西洲文化上的比較?可朕問的隻是選才啊,這關文化的事兒嗎?”
“不一定非得是文化。關鍵是比較。第一次的農業課上,他確實曾經將兩種農機放在一起比較,可是,那可是光練不說啊。你聽他事後多咱說過‘西洲農機好’或者‘黛青農業發達’這類的話嗎?從來沒有。他隻是把各樣的事情客觀真相擺在咱們麵前,至於咱們如何分析,那他是不會說的。他會不斷的幫咱們做各種不同方向的分析,但從來不會給咱們一個標準的結論。”
“那倒是,其他師傅都是念一句,讓咱們背一句,背不好還要受罰。可是他從來不讓咱們背什麽,就是讓咱們看,再讓咱們說出想法。而且不管咱們怎麽說,他都很高興的樣子。”
“因為那說明咱們支腦子了。”
“可那這和他不把西洲人才之道告訴朕有什麽關係呢?”
“您想啊。如果他直接和您說了,那麽接下來您會怎麽想?”
“朕會想:‘取長補短’,就像六叔說的那樣‘師夷之長以製夷。’這有什麽不對嗎?難道,他身為夷人,所以怕朕學會了製他的母國?”
“如果那樣,他還教你這些幹嘛?難道您沒發現,他就是在引導咱們想到這些問題嗎?隻不過,您的問題直接問到了點上,如果他要迴答,那就隻能公布最終標準答案。而如果他公布了標準答案,那您就不會自然的思考了。那麽,也就不符合他的教育宗旨了。”
“他的教育宗旨?”
“我聽我姨父說過,李師傅曾經對他講過,在他看來教育最關鍵的目的就是‘使人獨立思考’。”載汲神秘的透露道:“而且,國家選才乃是大計,黛青入主中土以來,依中土舊製,以科舉取士。二百年來於黛青已成‘正途’,與中土則為千年古製,朝堂之上,幾乎皆以此進身。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李師傅直接說出西洲的取才之道,您肯定會想要學是真的,但是也一定會跟滿朝的大臣們產生矛盾。那又豈是李師傅所願意看到的呢?”
“可是,難道他就願意看到朕對對此一無所知嗎?”
“他知道,你不會輕易放棄的。再說,不是還有我嗎?他是西洲夷人,這些話,他說,難免會有失公允,但是卻會給您造成認識上的限製。不如我陪著您慢慢的了解,研究。這樣您反而了解得更全麵也更平衡。”
“你說的也是”載湉點也點頭。的確,在見識了西洲的很多技術之後,載湉已經對西洲有了近乎完美的幻想。這個時候,如果李伯約向他介紹了西洲的選才製度,他一定會有意效仿的。而且這種想法會非常堅定。
但是現在聽載汲講,就不會有這種感覺。
畢竟載汲是自己的兄弟,同為黛青皇族子弟,而且比自己還小。盡管自己對載汲非常信任,但是載汲說的事情,他總還是要有所保留的,至少會認真的思考是否合理。
“李師傅,果然良苦用心。”光統帝聽了載汲的分析,內心非常感動。
“所以,迴到剛才您問我的問題‘除非您成為像諸葛孔明那樣才能使黛青不至於落後於世界列強嗎?’依我看來,即便是諸葛武侯恐怕也不行呢。要知道,孔明六出岐山,難免無功而終?說到底,以蜀漢的國力,即便再多的機巧,還是是拚不過曹魏的。”載汲侃侃而談道:“其實,不知您注意到沒有,中土的很多英雄、強者,名人,都是不成功的,也就是所謂的‘不以成敗論英雄’吧。可是他們的精神雖然自有偉大之處,但是失敗就是失敗啊,那麽多失敗者因為種種原因被後世推崇效法,難道就能讓後世學到成功之道嗎?”
“所以,”載汲突然正色道:“臣弟懇請陛下收迴前言,萬不可以諸葛孔明為推崇。否則我黛青恐有蜀國之危啊。”載汲說完,恭嚴肅的向光統長揖。
所以,對於載汲的話,載湉稱得上是言聽計從。
不用說別的,就說能製服大喜子這一件事兒,載湉就服了。
隻要聽載汲的,大喜子就不會再找自己的麻煩,還要怎麽?
所以,載湉經常請載汲幫他分析問題。
無意之間,載湉已經在把載汲當作自己的謀士來使用了。
“載汲。按你的說法,除非朕成為像諸葛孔明那樣才能使我黛青將來不至於落後於世界列強嗎?可是為什麽他們就可以獲得那麽多各行各業的人才呢?人家又是怎麽做的呢?”載湉感覺這太不可思議了。
“陛下,知道為什麽李師傅今天沒迴答你的問題嗎?”
“為什麽?”
“你提的前麵的問題的時候,你覺得高興嗎?”
“看上去,好像非常高興的樣子。”
“沒錯,可是你提第二個問題的時候呢?他的表情是怎樣的變化?”
“好像很為難的樣子。”
“不愧是皇上,果然明察秋毫。”載汲鼓掌稱讚道:“所以啊,什麽樣的問題會令他感到為難呢?”
“是他不知道的嗎?”
“以李師傅的個性,你還不了解嗎?他平時遇到不能迴答的問題的時候,會怎麽說?”
“這個,如果是其他師傅,往往會閃爍其詞,找個理由搪塞過去。可是李師傅不是那樣的,他一般會直接的說‘我不知道’或者‘我不能說。’”
“沒錯,皇帝您說得太對了。可是這次他迴答的是‘那就是另外一個更大的問題了。’這說明什麽呢?說明就是正如李師傅所言,這是‘另外一個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太大’,以至於他不能直接迴答。”
“而什麽樣的大問題,會讓李師傅不能說或者不敢說呢?以我對李師傅的了解,李師傅雖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有一種話題,他是從來不會說的。那就是他從來不會在西洲文化與黛青文化之間做比較。對於是西洲文化好,還是黛青文化好,這種事兒,他是永遠不提的。我試過好幾次了,隻要話題開始接近這個範疇,他百分之一百分轉移。而且是硬轉移,不留任何餘地。”
“那麽,你的意思是,這個話題會涉及到黛青與西洲文化上的比較?可朕問的隻是選才啊,這關文化的事兒嗎?”
“不一定非得是文化。關鍵是比較。第一次的農業課上,他確實曾經將兩種農機放在一起比較,可是,那可是光練不說啊。你聽他事後多咱說過‘西洲農機好’或者‘黛青農業發達’這類的話嗎?從來沒有。他隻是把各樣的事情客觀真相擺在咱們麵前,至於咱們如何分析,那他是不會說的。他會不斷的幫咱們做各種不同方向的分析,但從來不會給咱們一個標準的結論。”
“那倒是,其他師傅都是念一句,讓咱們背一句,背不好還要受罰。可是他從來不讓咱們背什麽,就是讓咱們看,再讓咱們說出想法。而且不管咱們怎麽說,他都很高興的樣子。”
“因為那說明咱們支腦子了。”
“可那這和他不把西洲人才之道告訴朕有什麽關係呢?”
“您想啊。如果他直接和您說了,那麽接下來您會怎麽想?”
“朕會想:‘取長補短’,就像六叔說的那樣‘師夷之長以製夷。’這有什麽不對嗎?難道,他身為夷人,所以怕朕學會了製他的母國?”
“如果那樣,他還教你這些幹嘛?難道您沒發現,他就是在引導咱們想到這些問題嗎?隻不過,您的問題直接問到了點上,如果他要迴答,那就隻能公布最終標準答案。而如果他公布了標準答案,那您就不會自然的思考了。那麽,也就不符合他的教育宗旨了。”
“他的教育宗旨?”
“我聽我姨父說過,李師傅曾經對他講過,在他看來教育最關鍵的目的就是‘使人獨立思考’。”載汲神秘的透露道:“而且,國家選才乃是大計,黛青入主中土以來,依中土舊製,以科舉取士。二百年來於黛青已成‘正途’,與中土則為千年古製,朝堂之上,幾乎皆以此進身。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李師傅直接說出西洲的取才之道,您肯定會想要學是真的,但是也一定會跟滿朝的大臣們產生矛盾。那又豈是李師傅所願意看到的呢?”
“可是,難道他就願意看到朕對對此一無所知嗎?”
“他知道,你不會輕易放棄的。再說,不是還有我嗎?他是西洲夷人,這些話,他說,難免會有失公允,但是卻會給您造成認識上的限製。不如我陪著您慢慢的了解,研究。這樣您反而了解得更全麵也更平衡。”
“你說的也是”載湉點也點頭。的確,在見識了西洲的很多技術之後,載湉已經對西洲有了近乎完美的幻想。這個時候,如果李伯約向他介紹了西洲的選才製度,他一定會有意效仿的。而且這種想法會非常堅定。
但是現在聽載汲講,就不會有這種感覺。
畢竟載汲是自己的兄弟,同為黛青皇族子弟,而且比自己還小。盡管自己對載汲非常信任,但是載汲說的事情,他總還是要有所保留的,至少會認真的思考是否合理。
“李師傅,果然良苦用心。”光統帝聽了載汲的分析,內心非常感動。
“所以,迴到剛才您問我的問題‘除非您成為像諸葛孔明那樣才能使黛青不至於落後於世界列強嗎?’依我看來,即便是諸葛武侯恐怕也不行呢。要知道,孔明六出岐山,難免無功而終?說到底,以蜀漢的國力,即便再多的機巧,還是是拚不過曹魏的。”載汲侃侃而談道:“其實,不知您注意到沒有,中土的很多英雄、強者,名人,都是不成功的,也就是所謂的‘不以成敗論英雄’吧。可是他們的精神雖然自有偉大之處,但是失敗就是失敗啊,那麽多失敗者因為種種原因被後世推崇效法,難道就能讓後世學到成功之道嗎?”
“所以,”載汲突然正色道:“臣弟懇請陛下收迴前言,萬不可以諸葛孔明為推崇。否則我黛青恐有蜀國之危啊。”載汲說完,恭嚴肅的向光統長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