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光帝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可以說是導致後來黛青王朝經曆的種種屈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這並不是說如果德光帝選擇了其他皇子,情況就會有徹底的改變。因為導致黛青走向衰落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些早在德光帝即位之前就已經埋下的伏筆。
更有甚者,有些問題是在黛青王朝入主中土之前就已經長期存在並多次引發災難的了。
這些問題中,有些人們發現了,並且解決了,但是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的根源。
還有一些人們或者沒有發現,又或者即便發現了,也毫無辦法。
黛青並不是在一片空白上建立了新世界,他隻是許多曆史沉積的結果。這注定了有些東西終究成為他的宿命,無法自贖。
比如像奕詝和奕欣,原本是性格和能力非常有互補性,情感和關係也從小非常要好的一對好兄弟。可是一旦其中一人成為皇帝,甚至僅僅是為了成為皇位繼承人,就不得不發自內心的開始手中相殘了。
這樣的場景,在黛青的曆史上,並不陌生,反而屢屢發生。
在黛青之前的曆朝曆代,也是如此。
“定於一”,和“尊祖訓”是中土文化最根深蒂固的觀念。
這與北土塔拉人在曆史上大多數時期奉行的“會與盟”和“兩王並翼”形成鮮明的對比。
古倫人,東土四大強族的中最強的一支,始終是在塔拉文化和西尼文化之間做選擇題。相比之下,他們自己的本身文化更多的隻是一個標題而已。
入主中土之前,古倫人更多的學習塔拉人的文化,而在入主中土之後,整個黛青都開始全麵的中土化,具體的說就是中土西尼化。可是古倫人對於“定於一”的接受卻要早於入主中土,盡管在整體上還是維係了“會於盟”並通過這種方式不斷擴大自己的力量,甚至在最初尚未定號立國的時候也曾經有過短暫的“兩王並翼”時代。但是很快,隨著黛青正式立國,“定於一”在帝國最高權力層麵得到了絕對的確立。
這就意味著,隻要在帝國頂層出一個微小的失誤,整個帝國就得跟著錯到底。並且,由於“尊祖訓”的原因,很多錯誤都得不到糾正,因而不斷積累。這種錯誤積累,不僅是德光一代,甚至不僅是黛青一朝,是“天下五方”曆世曆代幾千年來各種問題積累的總合。
這樣的積累到了鹹富的時期又遇到了以吉利帝國為首的西洲列強開始向東洲和整個堪忍世界全麵擴張的特殊時期,於是黛青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當然,如果鹹富帝真的掌握了“仁而孝”的精華,那麽就可以包容並且有效的使用奕欣這樣的人才,大刀闊斧的推行新政,或許黛青還是有機會觸底反彈的。即或不然,至少太平光明國和綹子軍的平定,以及與西洲列強的關係,是可以得到提前並且更妥善的處理的。
或許在德光帝看來,奕詝雖然廢物,但是正因為廢物才不得不重用奕欣,這樣就會形成“兄弟合璧”的效果;而奕欣凡事都行,如果做了皇帝根本用不著奕詝,反而會導致兄弟失和。
又或者,這隻是中土“定於一”發展到一個極致的必然結果。兄弟也好,父子也罷,都隻是落在旋渦裏的一片葉子,根本無力自救。
鹹富帝終於沒有因為自己的無能而與才華橫溢的弟弟合作,他堅持要“定於一”。
然而,拒絕了合作,也就意味著最終的徹底失敗,不管多努力都沒有用,越努力,敗得越慘,死得越難看。
不過隨著鹹富帝時代的結束,黛青居然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團結合作”的共治時代。從這個年號就可以看得出這時代的特殊性。而且,共治的屬性是非常有普遍性的。東慈與西慈兩宮是一種共治,兩宮與皇帝的幾位叔叔也是共治,而兩宮、皇叔,與皇帝之間,又是第三層共治。
而且,這一時期的黛青一改入主中土兩百餘年來的最大禁忌,開始授予普民西尼族大臣統兵大權,所以也可以稱得上是黛青難得的一次“固山-西尼”共治。
這種共治,非常有利於團結帝國各種力量。而且效率極高。正是靠著共治,黛青帝國終於打敗了太平光明國、綹子軍,並且暫時建立起了與世界列強的和平外交關係。
當然,這種共治模式,隻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妥協,可以出現這種情況的直接原因並不是因為帝國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而是帝國法定的最高統治者——皇帝,隻是一個未成年的小孩。
一旦皇帝成年,那麽這種模式也就走到了盡頭。
雖然每個人都不甘心放棄自己已經擁有的權力,但是隨著共治帝的成年,黛青真正的共治時代也即將終結這種“非正常”的“共治模式”了。而一旦這種模式終結,那麽之前所有人在這種模式中獲得巨大利益的人,都將蒙受巨大損失。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少年的共治帝載淳,僅親政一年之後,就突然病故了。
死因,官方的說法是“天花”,民間的流傳是“梅毒”。
不管哪一樣,隨著共治帝的死去,原有的“共治”模式又被一定程度上延續了下來。
按照黛青的傳統,是要“父死子繼”,可是共治帝死的時候還沒有兒子。按照禮法這個時候可以過繼其下一輩,即溥字輩的皇族中過繼一人為載淳的嗣子。可是德光帝一脈中,唯有已故皇長子奕緯的嗣子載治有兩個兒子:溥倫、溥侃。
可是當有人提出在這兩個皇孫中選擇一人過繼給共治帝為嗣的時候,立即遭到皇五叔惇親王奕誴的強烈反對。
奕誴隻說了四個字:“疏屬不可!”。原來,奕緯死的時候並無子嗣,鹹富繼位後,不忍心看到大哥就此絕戶,於是在遠支皇族中選擇了載治過繼給奕緯做兒子。因此,載治名為奕緯的之子,但是在血統上並不是。此時雖然奕詝、載淳都已經故去,德光帝的第八子奕詥也已經在共治七年病故。但是共治帝還有四位在世的親叔叔——皇五叔惇親王奕誴,皇六叔恭親王奕欣,皇七叔淳親王奕譞,皇九叔孚郡王奕譓。他們都是德光帝的兒子,當然要竭力維護德光帝一脈的權益。
而在之前的整個共治年間,由於“共治模式”的原因,四位皇叔權都是權高位重,他們也確實有阻止皇位落到德光係以外手中的實力。奕誴一說話,奕欣、奕譞、奕譓也都表態反對由載治的兒子繼承皇位。
麵對四位皇叔的一致反對,所有主張立溥侃、溥倫的人都老實閉嘴了。
最後,大家隻能接受一個現實:溥字輩無可立者。
而此時,西慈悠悠的說了聲:“文宗無次子。”文宗,是鹹富帝奕詝的廟號。奕詝隻有載淳一個兒子,現在還沒生出兒子就死了,那麽奕詝豈不是也成了絕戶?這種情況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於是西慈一句話把為黛青帝國立儲的問題改為了給奕詝和自己立後。
結果,皇叔奕譞的兒子載湉被立為奕詝的後嗣。
剛得出結論,西慈又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既然溥字輩無可立者,那就隻能‘兄終弟及’了。”
就這樣,載湉就成了皇帝。
但這並不是說如果德光帝選擇了其他皇子,情況就會有徹底的改變。因為導致黛青走向衰落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些早在德光帝即位之前就已經埋下的伏筆。
更有甚者,有些問題是在黛青王朝入主中土之前就已經長期存在並多次引發災難的了。
這些問題中,有些人們發現了,並且解決了,但是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的根源。
還有一些人們或者沒有發現,又或者即便發現了,也毫無辦法。
黛青並不是在一片空白上建立了新世界,他隻是許多曆史沉積的結果。這注定了有些東西終究成為他的宿命,無法自贖。
比如像奕詝和奕欣,原本是性格和能力非常有互補性,情感和關係也從小非常要好的一對好兄弟。可是一旦其中一人成為皇帝,甚至僅僅是為了成為皇位繼承人,就不得不發自內心的開始手中相殘了。
這樣的場景,在黛青的曆史上,並不陌生,反而屢屢發生。
在黛青之前的曆朝曆代,也是如此。
“定於一”,和“尊祖訓”是中土文化最根深蒂固的觀念。
這與北土塔拉人在曆史上大多數時期奉行的“會與盟”和“兩王並翼”形成鮮明的對比。
古倫人,東土四大強族的中最強的一支,始終是在塔拉文化和西尼文化之間做選擇題。相比之下,他們自己的本身文化更多的隻是一個標題而已。
入主中土之前,古倫人更多的學習塔拉人的文化,而在入主中土之後,整個黛青都開始全麵的中土化,具體的說就是中土西尼化。可是古倫人對於“定於一”的接受卻要早於入主中土,盡管在整體上還是維係了“會於盟”並通過這種方式不斷擴大自己的力量,甚至在最初尚未定號立國的時候也曾經有過短暫的“兩王並翼”時代。但是很快,隨著黛青正式立國,“定於一”在帝國最高權力層麵得到了絕對的確立。
這就意味著,隻要在帝國頂層出一個微小的失誤,整個帝國就得跟著錯到底。並且,由於“尊祖訓”的原因,很多錯誤都得不到糾正,因而不斷積累。這種錯誤積累,不僅是德光一代,甚至不僅是黛青一朝,是“天下五方”曆世曆代幾千年來各種問題積累的總合。
這樣的積累到了鹹富的時期又遇到了以吉利帝國為首的西洲列強開始向東洲和整個堪忍世界全麵擴張的特殊時期,於是黛青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當然,如果鹹富帝真的掌握了“仁而孝”的精華,那麽就可以包容並且有效的使用奕欣這樣的人才,大刀闊斧的推行新政,或許黛青還是有機會觸底反彈的。即或不然,至少太平光明國和綹子軍的平定,以及與西洲列強的關係,是可以得到提前並且更妥善的處理的。
或許在德光帝看來,奕詝雖然廢物,但是正因為廢物才不得不重用奕欣,這樣就會形成“兄弟合璧”的效果;而奕欣凡事都行,如果做了皇帝根本用不著奕詝,反而會導致兄弟失和。
又或者,這隻是中土“定於一”發展到一個極致的必然結果。兄弟也好,父子也罷,都隻是落在旋渦裏的一片葉子,根本無力自救。
鹹富帝終於沒有因為自己的無能而與才華橫溢的弟弟合作,他堅持要“定於一”。
然而,拒絕了合作,也就意味著最終的徹底失敗,不管多努力都沒有用,越努力,敗得越慘,死得越難看。
不過隨著鹹富帝時代的結束,黛青居然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團結合作”的共治時代。從這個年號就可以看得出這時代的特殊性。而且,共治的屬性是非常有普遍性的。東慈與西慈兩宮是一種共治,兩宮與皇帝的幾位叔叔也是共治,而兩宮、皇叔,與皇帝之間,又是第三層共治。
而且,這一時期的黛青一改入主中土兩百餘年來的最大禁忌,開始授予普民西尼族大臣統兵大權,所以也可以稱得上是黛青難得的一次“固山-西尼”共治。
這種共治,非常有利於團結帝國各種力量。而且效率極高。正是靠著共治,黛青帝國終於打敗了太平光明國、綹子軍,並且暫時建立起了與世界列強的和平外交關係。
當然,這種共治模式,隻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妥協,可以出現這種情況的直接原因並不是因為帝國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而是帝國法定的最高統治者——皇帝,隻是一個未成年的小孩。
一旦皇帝成年,那麽這種模式也就走到了盡頭。
雖然每個人都不甘心放棄自己已經擁有的權力,但是隨著共治帝的成年,黛青真正的共治時代也即將終結這種“非正常”的“共治模式”了。而一旦這種模式終結,那麽之前所有人在這種模式中獲得巨大利益的人,都將蒙受巨大損失。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少年的共治帝載淳,僅親政一年之後,就突然病故了。
死因,官方的說法是“天花”,民間的流傳是“梅毒”。
不管哪一樣,隨著共治帝的死去,原有的“共治”模式又被一定程度上延續了下來。
按照黛青的傳統,是要“父死子繼”,可是共治帝死的時候還沒有兒子。按照禮法這個時候可以過繼其下一輩,即溥字輩的皇族中過繼一人為載淳的嗣子。可是德光帝一脈中,唯有已故皇長子奕緯的嗣子載治有兩個兒子:溥倫、溥侃。
可是當有人提出在這兩個皇孫中選擇一人過繼給共治帝為嗣的時候,立即遭到皇五叔惇親王奕誴的強烈反對。
奕誴隻說了四個字:“疏屬不可!”。原來,奕緯死的時候並無子嗣,鹹富繼位後,不忍心看到大哥就此絕戶,於是在遠支皇族中選擇了載治過繼給奕緯做兒子。因此,載治名為奕緯的之子,但是在血統上並不是。此時雖然奕詝、載淳都已經故去,德光帝的第八子奕詥也已經在共治七年病故。但是共治帝還有四位在世的親叔叔——皇五叔惇親王奕誴,皇六叔恭親王奕欣,皇七叔淳親王奕譞,皇九叔孚郡王奕譓。他們都是德光帝的兒子,當然要竭力維護德光帝一脈的權益。
而在之前的整個共治年間,由於“共治模式”的原因,四位皇叔權都是權高位重,他們也確實有阻止皇位落到德光係以外手中的實力。奕誴一說話,奕欣、奕譞、奕譓也都表態反對由載治的兒子繼承皇位。
麵對四位皇叔的一致反對,所有主張立溥侃、溥倫的人都老實閉嘴了。
最後,大家隻能接受一個現實:溥字輩無可立者。
而此時,西慈悠悠的說了聲:“文宗無次子。”文宗,是鹹富帝奕詝的廟號。奕詝隻有載淳一個兒子,現在還沒生出兒子就死了,那麽奕詝豈不是也成了絕戶?這種情況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於是西慈一句話把為黛青帝國立儲的問題改為了給奕詝和自己立後。
結果,皇叔奕譞的兒子載湉被立為奕詝的後嗣。
剛得出結論,西慈又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既然溥字輩無可立者,那就隻能‘兄終弟及’了。”
就這樣,載湉就成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