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農機課選擇了天壇附近的一片田地。
除了光統帝載湉和一眾同學,前來參觀旁聽的還有兩宮、四皇叔王。當然負責服侍的宮女太監和大內侍衛是少不了的。另外,先知樓的一些對農業有興趣的助理和實習生也都來了。
大家都很好奇:洋人是怎麽種地的。
但是,首先還是先展示了一下黛青當時的普通農業技術。
隻見一個農夫,驅趕著一頭老牛,手扶犁杖,努力的開墾著土地。吭叱、吭叱,累得滿頭大汗,用了一個時辰,才耕了半畝而已。
李伯約麵向光統帝和孩子們,大聲喊著問道:“親愛的同學們,大家看見那個農夫了嗎?你們認為,他幹得怎麽樣?快不快?”
光統麵無表情,所有的孩子都沒有說話。
誰懂這個呀。
就連載汲也沒說話。他倒是在書上讀過相關的知識,可是他也沒見過,萬一書上錯了呢?那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嘛,反正大家都不說話,自己不說也不丟人。
過了片刻,還是光統帝先說了聲:“小鏈子,你替朕說。”
“嗻。”小鏈子答應了一聲,向光統帝打了個千,然後才對李伯約說“迴李大人。依咱家來看,這農夫幹得算是快的了。這才一個時辰,半畝地就耕完了,這要是按這個速度,一天下來能能幹三畝地,夠快的了。”
小鏈子是北直皮縣人,小時候也是幹過農活的,更看過身邊的人幹農活,他覺得這個速度挺快的。
李伯約笑笑,他知道這些皇室貴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農業生產的情況。所以沒有再問。
然後,輪到西洲機械登場了,隻見一名西洲機械師,開著有著巨大輪子的像箱子一樣的巨大機器,機器的尾部噴著黑煙,突突的在田地上跑了起來。
機器跑過的之處,地直接就耕好了。僅用了半個時辰,四畝地全部耕完,而且開機器的人一點也不累。
這二者的效率,怎麽比較呢?
幾乎就是行人與戰馬的速度比較。
高下立判。
李伯約再次麵向光統帝和孩子們,大聲問道:“孩子們,這次,快不快呀?”
光統帝這次沒讓小鏈子替他說話,此時的他,一臉的震驚和興奮,李伯約一問,他立即喊道:“好快,好快啊。”
“非常好,接下來我們再看這個。”
隨後,有人抬上來一套大磨盤,還牽上來一頭驢。
然後,把這頭騎套在了磨上,戴上眼罩,啪的一聲抽了一個鞭響,那驢就開始圍著磨盤轉起圈圈了。
一刻鍾,磨了一袋子麵。
孩子沒見過這個,都覺得非常有趣好玩,有人甚至很想用棍子去捅驢。當然,隻是想想而已,畢竟在這樣的場麵,身為貴族子弟的他們,必須保持高貴優雅的姿態,不能暴露小孩子的內心。
但是李伯約很清楚的看出他們的心意,如果換一種更自由的環境,他一定盡量引導孩子們釋放自由的天性,但是在現在這個場麵,還是算了吧。
李伯約把孩子們帶到一個剛剛搭好的,帶著一個大風車的簡易房前。
“孩子們,這是一個西洲古典式的磨坊,它通過風能帶動風車,然後再帶動石磨。現在我們看看它的內部構造。”說完,帶著孩子們走進磨坊,進行了一次參觀。
春天的風,總是很大的,風車一啟動,就迅速的旋轉起來,帶動磨坊開始工作。
同樣一刻鍾,磨了十袋麵粉。
光統和小夥伴們都驚呆了。這個小房子,比驢還能幹啊。
於是有人很想用棍子去捅一捅這個房子,當然也隻是想一想而已。
“孩子們,我還沒問呢,你們就把答案說出來了。”李伯約笑著說。
“李師傅,這房子真厲害呀。”光統說。
“哦,這個啊,還不是最厲害的,我們再看看這個。”李伯約說著,指揮工人對小磨坊進行了調整,將風車接在了一個機器上。
然後,再次添料,工作,這一次居然磨出了三十袋麵粉。
“哇!”剛才大家已經看過了風動磨坊的效果,覺得已經非常快了,相當於十頭驢了,而這一次,換了個機器居然相當於三十頭驢了。
“孩子們,這就是機械的力量。”李伯約認真的說道。
載汲什麽也沒說,因為怕不小心會泄露先知樓的技術機密。同樣的設計,他是看過的,據說已經是十年前的技術了,現在西洲最先進的比這個還厲害。
就這樣,李伯約先展示一次黛青現在使用的農業技術,再展示同一類型的工作通過西洲技術是怎樣完成的,前前後後展示了十幾輪。
最終都是一個結論,西洲的農機技術,遠超黛青很多,而這種超越的關鍵,就在於對機械的使用。
然後,孩子們就下課各迴各宮了,反而那些旁觀的成年人,卻留了下來。
西慈看了看身穿一身黛青官服的李伯約,那張年輕的臉上,洋溢著自信和勝利感。
西慈悄聲對東慈說:“姐姐,這農耕本是咱黛青的根基,中土和南土的百姓可都是以農為生,以食為天啊。咱們古倫和塔拉不擅長種田,可是人家西尼人可是種了幾千年的田啊。想不到,跟人家洋夷差了這麽多?”
東慈表情凝重的點了點頭,道:“有些人,天天說洋務,可是隻說什麽洋槍洋炮,卻從來不提這田畝之事。我說洋人怎麽這麽厲害呢,這麽多年都打不過。人家地種得就比咱們好,那打起仗能不強嗎?”
東慈這裏說的有些人,顯然是指那些洋務派。可是偏巧,主要的洋務派大臣也好,保守派大臣也罷,今天都沒來,倒是清流派的來了幾個,比如翁同龢等人,倒不是他們關注機械洋務,而是因為他們是上書房的師傅,事關教學還是要看看的。
說到底,所有人都隻把這件事看做一次皇族子弟的學習,就像當年泰熙帝時期,給皇子們開設西學課程一樣。並沒有往國家大計方麵去想。所以大部分官員也就沒來。
看台分為三層,最上層是兩宮,兩宮之下坐著四皇叔王,即:皇五叔,惇親王奕誴;皇六叔,恭親王奕欣;皇七叔(實為生父)醇親王奕譞;皇九叔,孚郡王奕譓。再下麵,則是一眾對皇族學習感興趣的王公大臣,其中相當一部是皇學子弟的家人。
可是偏偏這些人這次看到了非常關鍵的國家大計,一時間看台上下,議論紛紛。
除了光統帝載湉和一眾同學,前來參觀旁聽的還有兩宮、四皇叔王。當然負責服侍的宮女太監和大內侍衛是少不了的。另外,先知樓的一些對農業有興趣的助理和實習生也都來了。
大家都很好奇:洋人是怎麽種地的。
但是,首先還是先展示了一下黛青當時的普通農業技術。
隻見一個農夫,驅趕著一頭老牛,手扶犁杖,努力的開墾著土地。吭叱、吭叱,累得滿頭大汗,用了一個時辰,才耕了半畝而已。
李伯約麵向光統帝和孩子們,大聲喊著問道:“親愛的同學們,大家看見那個農夫了嗎?你們認為,他幹得怎麽樣?快不快?”
光統麵無表情,所有的孩子都沒有說話。
誰懂這個呀。
就連載汲也沒說話。他倒是在書上讀過相關的知識,可是他也沒見過,萬一書上錯了呢?那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嘛,反正大家都不說話,自己不說也不丟人。
過了片刻,還是光統帝先說了聲:“小鏈子,你替朕說。”
“嗻。”小鏈子答應了一聲,向光統帝打了個千,然後才對李伯約說“迴李大人。依咱家來看,這農夫幹得算是快的了。這才一個時辰,半畝地就耕完了,這要是按這個速度,一天下來能能幹三畝地,夠快的了。”
小鏈子是北直皮縣人,小時候也是幹過農活的,更看過身邊的人幹農活,他覺得這個速度挺快的。
李伯約笑笑,他知道這些皇室貴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農業生產的情況。所以沒有再問。
然後,輪到西洲機械登場了,隻見一名西洲機械師,開著有著巨大輪子的像箱子一樣的巨大機器,機器的尾部噴著黑煙,突突的在田地上跑了起來。
機器跑過的之處,地直接就耕好了。僅用了半個時辰,四畝地全部耕完,而且開機器的人一點也不累。
這二者的效率,怎麽比較呢?
幾乎就是行人與戰馬的速度比較。
高下立判。
李伯約再次麵向光統帝和孩子們,大聲問道:“孩子們,這次,快不快呀?”
光統帝這次沒讓小鏈子替他說話,此時的他,一臉的震驚和興奮,李伯約一問,他立即喊道:“好快,好快啊。”
“非常好,接下來我們再看這個。”
隨後,有人抬上來一套大磨盤,還牽上來一頭驢。
然後,把這頭騎套在了磨上,戴上眼罩,啪的一聲抽了一個鞭響,那驢就開始圍著磨盤轉起圈圈了。
一刻鍾,磨了一袋子麵。
孩子沒見過這個,都覺得非常有趣好玩,有人甚至很想用棍子去捅驢。當然,隻是想想而已,畢竟在這樣的場麵,身為貴族子弟的他們,必須保持高貴優雅的姿態,不能暴露小孩子的內心。
但是李伯約很清楚的看出他們的心意,如果換一種更自由的環境,他一定盡量引導孩子們釋放自由的天性,但是在現在這個場麵,還是算了吧。
李伯約把孩子們帶到一個剛剛搭好的,帶著一個大風車的簡易房前。
“孩子們,這是一個西洲古典式的磨坊,它通過風能帶動風車,然後再帶動石磨。現在我們看看它的內部構造。”說完,帶著孩子們走進磨坊,進行了一次參觀。
春天的風,總是很大的,風車一啟動,就迅速的旋轉起來,帶動磨坊開始工作。
同樣一刻鍾,磨了十袋麵粉。
光統和小夥伴們都驚呆了。這個小房子,比驢還能幹啊。
於是有人很想用棍子去捅一捅這個房子,當然也隻是想一想而已。
“孩子們,我還沒問呢,你們就把答案說出來了。”李伯約笑著說。
“李師傅,這房子真厲害呀。”光統說。
“哦,這個啊,還不是最厲害的,我們再看看這個。”李伯約說著,指揮工人對小磨坊進行了調整,將風車接在了一個機器上。
然後,再次添料,工作,這一次居然磨出了三十袋麵粉。
“哇!”剛才大家已經看過了風動磨坊的效果,覺得已經非常快了,相當於十頭驢了,而這一次,換了個機器居然相當於三十頭驢了。
“孩子們,這就是機械的力量。”李伯約認真的說道。
載汲什麽也沒說,因為怕不小心會泄露先知樓的技術機密。同樣的設計,他是看過的,據說已經是十年前的技術了,現在西洲最先進的比這個還厲害。
就這樣,李伯約先展示一次黛青現在使用的農業技術,再展示同一類型的工作通過西洲技術是怎樣完成的,前前後後展示了十幾輪。
最終都是一個結論,西洲的農機技術,遠超黛青很多,而這種超越的關鍵,就在於對機械的使用。
然後,孩子們就下課各迴各宮了,反而那些旁觀的成年人,卻留了下來。
西慈看了看身穿一身黛青官服的李伯約,那張年輕的臉上,洋溢著自信和勝利感。
西慈悄聲對東慈說:“姐姐,這農耕本是咱黛青的根基,中土和南土的百姓可都是以農為生,以食為天啊。咱們古倫和塔拉不擅長種田,可是人家西尼人可是種了幾千年的田啊。想不到,跟人家洋夷差了這麽多?”
東慈表情凝重的點了點頭,道:“有些人,天天說洋務,可是隻說什麽洋槍洋炮,卻從來不提這田畝之事。我說洋人怎麽這麽厲害呢,這麽多年都打不過。人家地種得就比咱們好,那打起仗能不強嗎?”
東慈這裏說的有些人,顯然是指那些洋務派。可是偏巧,主要的洋務派大臣也好,保守派大臣也罷,今天都沒來,倒是清流派的來了幾個,比如翁同龢等人,倒不是他們關注機械洋務,而是因為他們是上書房的師傅,事關教學還是要看看的。
說到底,所有人都隻把這件事看做一次皇族子弟的學習,就像當年泰熙帝時期,給皇子們開設西學課程一樣。並沒有往國家大計方麵去想。所以大部分官員也就沒來。
看台分為三層,最上層是兩宮,兩宮之下坐著四皇叔王,即:皇五叔,惇親王奕誴;皇六叔,恭親王奕欣;皇七叔(實為生父)醇親王奕譞;皇九叔,孚郡王奕譓。再下麵,則是一眾對皇族學習感興趣的王公大臣,其中相當一部是皇學子弟的家人。
可是偏偏這些人這次看到了非常關鍵的國家大計,一時間看台上下,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