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塔爾瑪的建議,道末在先知樓開了兩期“建築運勢學”的加強班,培養了一批建築設計助手,然後把任務派發給這些充滿陽光熱情的小夥子。
其實道末也很年輕,也充滿力量,可是他就是不喜歡花很多時間去點燈熬油的做事,他在生命深處就慵懶慣了。
於是,在和翁同龢商議後,道末把“建築運勢學”作為一個新學課加給了光統帝和其他學生們,而且,這個學課還是個“公開課”,不僅皇帝和正式伴讀們可以學,還可以特許那些普通宗室子弟來學習。
年齡還沒有上限。
道末為什麽這麽幹呢?原因很簡單,他想把監理驗收的活兒也包出去。
這個任務肯定不能隨便給什麽人,但是這些伴讀們可都是宗室子弟,如果把他們教會了,等他們長大的時候,估計工程也差不多該全麵驗收了,那時候讓他們辦這個差事,不是又省了一份兒嘛。
道末的想法很好,可是講了幾次,結果卻很不理想。
先知樓的學員們都是有基礎也有方向的,所以很快就上道了。
但是這些宗室子弟們,普遍對於建築和運勢都沒什麽基礎,學起來特別費勁。
首先是光統帝就對這個課目沒興趣,然後他的死對頭,大喜子居然難得的也跟他一樣討厭這門課程。他倆一帶頭兒,其他同學紛紛要求退出。於是課程上了幾堂,就因為學員不足而取消了。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獲,居然從中發現了兩個人才。其中一個是泰熙帝第十四子恂勤郡王孟古覺羅·胤禵的五世孫孟古覺羅·載穆的長女,孟古覺羅·淑仲。
還有一個居然是淑仲在家庭學校的伴讀——英華。
道末萬沒想到的是,年僅八歲的淑仲,居然會有興趣把建築和運勢這些大多數孩子覺得非常無趣而無聊的東西學得津津有味兒。細問之下,原來淑仲平時在家裏也是要讀書的,載穆並沒有送淑仲去宗室學校讀書,而是她六歲的時候在家裏立了個家塾,為她請了位先生在家裏教她讀書。
而這位先生來的時候帶了個書童,這書童比淑仲大兩歲,非常聰明好學,而且待人謙和有禮。兩個孩子年齡相仿,一來二去就成了小夥伴。
載穆打聽了一下,原來那孩子名叫英華。家世倒也清白,本身孩子又好學上進,隻是家裏條件不太好,一直沒機會正經的讀書學習。載穆也不知怎麽迴事兒,特別喜歡這孩子,就讓這孩子給淑仲當伴讀了。
而自從毓慶宮設立了“開放課”,載穆覺得是個機會。要在平時他這種末流宗室是沒機會送淑仲進皇學當伴讀的,但現在有機會參加學習。於是,在原本家學不停的情況下,載穆上下打點,走了很多門路讓淑仲獲得了旁聽的機會。
而淑仲每在學完,迴家還要再開家課,她總是會把自己在皇學裏學的東西再講給英華聽。英華對這些課程非常有興趣,也因此對淑仲非常尊重。淑仲非常享受這種感覺,所以在開放課上學的也就特別認真。一來二去,兩個孩子居然都輕鬆入門。
其實,英華出身於固山赫赫有名的世家,赫舍裏氏。
赫舍裏家族在黛青王朝曆史上曾經出過一位皇後,兩位宰相,三位妃子,其餘大小官將更是不可勝數,妥妥的頂級豪門望族。
然而英華本人的情況,就比較慘了。英華的祖父那代就已經是個破落戶了。作為一個旁支的旁支的旁支,不僅繼承不到祖上的爵位,連差事也沒撈著個正經的。沒什麽營生的手段,吃喝玩樂的本事倒是一樣不差,所以分得點兒家業早早就敗光了。
沒法子,英華的父親就隻能自己養活自己,幹起了搖煤球的營生。
所謂搖煤球,就是把煤窯附近的煤灰收集起來,混上黃土,在一起搖成球狀。冬天的時候可以用這個生火取暖。固山子弟裏沒有正經差事又不甘心無所事事的人,經常會做煤球去賣用以貼補生計。英華的父親就是從事這個職業的。原本這個職業在社會中地位是很低的,甚至比抬轎子的轎夫還要低一些。可是畢竟固山子弟多少還是有一點待遇的,比如遇著年、節,或者皇家有什麽大事兒,還能額外發點紅包,朝廷官府有時候有差事,也會優待照顧這些破落的固山子弟。所以比起普通的底層,固山底層還是多少要強上那麽一丟丟的。
這強出來的一丟丟,不是收入多,而是骨子裏有一種自尊,更有一份希望。固山子弟即便混得再差,也不會推動盼望,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或者自己的後代不會永遠受窮,說不定將來什麽時候就能翻身。
英華不僅家道衰落,而且本身非嫡非長,除了希望和勤奮的精神,家裏就算有點好處也照顧不到他頭上。於是這孩子索性自由闖蕩,五六歲的時候就經常滿京城的瞎溜達。
別看英華沒人管,可是他自己心裏倒是很有規劃。英華知道,對於沒有爵位和世職的固山子弟來說,最好的出路隻有兩條,第一條是參軍入伍,建立功勳,再就是讀書寫文章,參加科舉考試。而英華的想法是,兩樣都不能放過。雖然英華的家裏沒有給英華受教育的機會,可是英華自己經常跑到京城各處找地方“蹭課”。如果哪個學校門窗沒關,他就在外麵偷聽,如果哪個書場、戲園允許,他就會過去幫忙,目的不在收小費,純是為了聽聽書,學點見識。
而且,英華還特別喜歡到處撿有字兒的紙張,如果是有字兒的,就照著學上麵的文字。如果是不認識的字,就記下來,以後找機會問識的人學。如果是沒有字的幹淨紙,那就更好了,留下來以後用來練字。
這樣雜亂無章的學法,當然是學不到什麽係統的知識的,就算他再怎麽努力,如果沒有好的機遇也隻能是比普通人略微好一點而已。但是機會還是早早的來了。
這一天,小英華跑到一家茶館附近撿廢紙。
這些紙是茶客擁下的原本用於包茶葉的紙張,幹幹淨淨,還留有茶香。英華收集了這些廢紙之後,迴家用來練習書法。當然,紙是撿的,筆和墨也都是英華不花錢自己製作的。
而這一舉動,被一個來喝茶的叫玄吉的道士看到了。道士見英華聰明可愛,卻又舉止奇怪,便喚他過來詢問。聽說英華撿紙是為了練字,不禁大為感動,當下要了英華寫過的字來看,雖然不成大家,卻也看得出認真和靈氣。
玄吉當即決定,要收英華為徒,想帶迴觀中用心培養。
玄吉當時就對英華說:“孩子,你這樣練字,太辛苦了。我看你挺愛學習,想收你當個徒弟,你跟我到道觀裏去。我教你識字,給你提供紙張筆墨練習。你要是願意習武,我還可以教你武藝。你將來如果學成了,也可以‘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博取一官半職,你看好不好?”
英華見有人要收自己為徒,當然高興,可是他一來覺得家裏不會出給自己自己找老師,二來他也沒見到玄吉的本事,所以還是有點猶豫的。如果是一般孩子,這個時候很自然的要迴家找父母商量,可是英華沒有,因為他很清楚,他的父母根本不會替他拿什麽主意。一切都得告訴自己。
英華就說:“這位道長,你收徒弟收錢嗎?”
玄吉一聽笑了,心想這孩子是怕我收學費啊,就說:“我收徒弟不收錢。”
英華一聽就說,:“可是我聽人說,‘便宜沒好貨’你不收錢,那你的本事怎麽樣呢?要是你沒啥本事我,我跟你學又能學出什麽水平呢?”
其實道末也很年輕,也充滿力量,可是他就是不喜歡花很多時間去點燈熬油的做事,他在生命深處就慵懶慣了。
於是,在和翁同龢商議後,道末把“建築運勢學”作為一個新學課加給了光統帝和其他學生們,而且,這個學課還是個“公開課”,不僅皇帝和正式伴讀們可以學,還可以特許那些普通宗室子弟來學習。
年齡還沒有上限。
道末為什麽這麽幹呢?原因很簡單,他想把監理驗收的活兒也包出去。
這個任務肯定不能隨便給什麽人,但是這些伴讀們可都是宗室子弟,如果把他們教會了,等他們長大的時候,估計工程也差不多該全麵驗收了,那時候讓他們辦這個差事,不是又省了一份兒嘛。
道末的想法很好,可是講了幾次,結果卻很不理想。
先知樓的學員們都是有基礎也有方向的,所以很快就上道了。
但是這些宗室子弟們,普遍對於建築和運勢都沒什麽基礎,學起來特別費勁。
首先是光統帝就對這個課目沒興趣,然後他的死對頭,大喜子居然難得的也跟他一樣討厭這門課程。他倆一帶頭兒,其他同學紛紛要求退出。於是課程上了幾堂,就因為學員不足而取消了。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獲,居然從中發現了兩個人才。其中一個是泰熙帝第十四子恂勤郡王孟古覺羅·胤禵的五世孫孟古覺羅·載穆的長女,孟古覺羅·淑仲。
還有一個居然是淑仲在家庭學校的伴讀——英華。
道末萬沒想到的是,年僅八歲的淑仲,居然會有興趣把建築和運勢這些大多數孩子覺得非常無趣而無聊的東西學得津津有味兒。細問之下,原來淑仲平時在家裏也是要讀書的,載穆並沒有送淑仲去宗室學校讀書,而是她六歲的時候在家裏立了個家塾,為她請了位先生在家裏教她讀書。
而這位先生來的時候帶了個書童,這書童比淑仲大兩歲,非常聰明好學,而且待人謙和有禮。兩個孩子年齡相仿,一來二去就成了小夥伴。
載穆打聽了一下,原來那孩子名叫英華。家世倒也清白,本身孩子又好學上進,隻是家裏條件不太好,一直沒機會正經的讀書學習。載穆也不知怎麽迴事兒,特別喜歡這孩子,就讓這孩子給淑仲當伴讀了。
而自從毓慶宮設立了“開放課”,載穆覺得是個機會。要在平時他這種末流宗室是沒機會送淑仲進皇學當伴讀的,但現在有機會參加學習。於是,在原本家學不停的情況下,載穆上下打點,走了很多門路讓淑仲獲得了旁聽的機會。
而淑仲每在學完,迴家還要再開家課,她總是會把自己在皇學裏學的東西再講給英華聽。英華對這些課程非常有興趣,也因此對淑仲非常尊重。淑仲非常享受這種感覺,所以在開放課上學的也就特別認真。一來二去,兩個孩子居然都輕鬆入門。
其實,英華出身於固山赫赫有名的世家,赫舍裏氏。
赫舍裏家族在黛青王朝曆史上曾經出過一位皇後,兩位宰相,三位妃子,其餘大小官將更是不可勝數,妥妥的頂級豪門望族。
然而英華本人的情況,就比較慘了。英華的祖父那代就已經是個破落戶了。作為一個旁支的旁支的旁支,不僅繼承不到祖上的爵位,連差事也沒撈著個正經的。沒什麽營生的手段,吃喝玩樂的本事倒是一樣不差,所以分得點兒家業早早就敗光了。
沒法子,英華的父親就隻能自己養活自己,幹起了搖煤球的營生。
所謂搖煤球,就是把煤窯附近的煤灰收集起來,混上黃土,在一起搖成球狀。冬天的時候可以用這個生火取暖。固山子弟裏沒有正經差事又不甘心無所事事的人,經常會做煤球去賣用以貼補生計。英華的父親就是從事這個職業的。原本這個職業在社會中地位是很低的,甚至比抬轎子的轎夫還要低一些。可是畢竟固山子弟多少還是有一點待遇的,比如遇著年、節,或者皇家有什麽大事兒,還能額外發點紅包,朝廷官府有時候有差事,也會優待照顧這些破落的固山子弟。所以比起普通的底層,固山底層還是多少要強上那麽一丟丟的。
這強出來的一丟丟,不是收入多,而是骨子裏有一種自尊,更有一份希望。固山子弟即便混得再差,也不會推動盼望,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或者自己的後代不會永遠受窮,說不定將來什麽時候就能翻身。
英華不僅家道衰落,而且本身非嫡非長,除了希望和勤奮的精神,家裏就算有點好處也照顧不到他頭上。於是這孩子索性自由闖蕩,五六歲的時候就經常滿京城的瞎溜達。
別看英華沒人管,可是他自己心裏倒是很有規劃。英華知道,對於沒有爵位和世職的固山子弟來說,最好的出路隻有兩條,第一條是參軍入伍,建立功勳,再就是讀書寫文章,參加科舉考試。而英華的想法是,兩樣都不能放過。雖然英華的家裏沒有給英華受教育的機會,可是英華自己經常跑到京城各處找地方“蹭課”。如果哪個學校門窗沒關,他就在外麵偷聽,如果哪個書場、戲園允許,他就會過去幫忙,目的不在收小費,純是為了聽聽書,學點見識。
而且,英華還特別喜歡到處撿有字兒的紙張,如果是有字兒的,就照著學上麵的文字。如果是不認識的字,就記下來,以後找機會問識的人學。如果是沒有字的幹淨紙,那就更好了,留下來以後用來練字。
這樣雜亂無章的學法,當然是學不到什麽係統的知識的,就算他再怎麽努力,如果沒有好的機遇也隻能是比普通人略微好一點而已。但是機會還是早早的來了。
這一天,小英華跑到一家茶館附近撿廢紙。
這些紙是茶客擁下的原本用於包茶葉的紙張,幹幹淨淨,還留有茶香。英華收集了這些廢紙之後,迴家用來練習書法。當然,紙是撿的,筆和墨也都是英華不花錢自己製作的。
而這一舉動,被一個來喝茶的叫玄吉的道士看到了。道士見英華聰明可愛,卻又舉止奇怪,便喚他過來詢問。聽說英華撿紙是為了練字,不禁大為感動,當下要了英華寫過的字來看,雖然不成大家,卻也看得出認真和靈氣。
玄吉當即決定,要收英華為徒,想帶迴觀中用心培養。
玄吉當時就對英華說:“孩子,你這樣練字,太辛苦了。我看你挺愛學習,想收你當個徒弟,你跟我到道觀裏去。我教你識字,給你提供紙張筆墨練習。你要是願意習武,我還可以教你武藝。你將來如果學成了,也可以‘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博取一官半職,你看好不好?”
英華見有人要收自己為徒,當然高興,可是他一來覺得家裏不會出給自己自己找老師,二來他也沒見到玄吉的本事,所以還是有點猶豫的。如果是一般孩子,這個時候很自然的要迴家找父母商量,可是英華沒有,因為他很清楚,他的父母根本不會替他拿什麽主意。一切都得告訴自己。
英華就說:“這位道長,你收徒弟收錢嗎?”
玄吉一聽笑了,心想這孩子是怕我收學費啊,就說:“我收徒弟不收錢。”
英華一聽就說,:“可是我聽人說,‘便宜沒好貨’你不收錢,那你的本事怎麽樣呢?要是你沒啥本事我,我跟你學又能學出什麽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