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設計圖紙上那輛怪異的車輛,李伯約還是可以腦補的,但是當實物出現在他麵前的時候,還是被驚到了。
在這個時代的吉利國,馬車還是主流的城市交通工具。
盡管汽車已經出現了,但並不普及。
因為這個時代的汽車和其他機器一樣,都是蒸汽機驅動。
蒸汽機是將蒸汽的能量轉換為機械功的往複式動力機械。蒸汽機的出現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正是由於蒸汽機的出現,才曾引起了西洲偉大的工業革命。
當然,最早的蒸汽機並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早在西洲曆史上的古羅馬時代。
光元一世紀,古羅馬已經征服了整個環地中海地區,包括傳說中的地中海文明之光希利尼——這個當時世界上科學水平最高的地區。
當時的一位名叫希羅的希利尼數學家明了一種利用蒸氣推動旋轉的球體,稱為汽轉球。這個在後世看來隻是一個“大玩具”的發明,被認為是最早的蒸汽機。除了汽轉球,希羅還發明了還有鏈泵,氣泵,活塞泵,跑步驅動水輪車以及其它機器。
而一個完整的蒸汽機係統,需要一個使水沸騰產生高壓蒸汽的鍋爐,這個鍋爐可以使用木頭、煤、石油或天然氣甚至可燃垃圾作為熱源。然後通過蒸汽的膨脹推動活塞做功。活塞作功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隻要火力夠猛,你甚至可以拉動成千上萬斤的物體。妥妥的大力機器。
可是這樣神奇的機器,並有應用到推動工業生產上,而是被用來做為宗教祭祀活動的道具。
打個比方,當時的人要造一個神殿,設計上要用兩個重達數噸的巨大石門,用以表達神明的偉大。可是門太重,怎麽啟動呢?要推開他太難了,人推馬拉都很費事。而且關鍵是很多人、畜,去開門關門,累出一身臭汗,也不好看啊。
這個時候,就用到希羅的發明了。
對,希羅會把他發明的蒸汽機安裝在門軸下方,然後燒開水發動蒸汽機,蒸汽機轉動產生巨大的能量從而轉動門軸,於是,門就被打開了。
這個時候,大家腦補一下,什麽感覺。
整個神殿處於一片蒸汽,哦不,一片仙氣之中,厚重的石門自動緩緩打開,信眾滿懷虔誠的心走入神殿,敬拜心中的神明。
所以再和幾十個糙漢驅趕著牛馬,人喊馬叫的拉開大頭門,眾人再在一各種奇怪的味道中衝進殿堂……
所以,這感覺絕對是不一樣的。
希羅也因為他的偉大發明,成為那個時代的成功人士。
可是這個偉大的發明既然可以應用到宗教建築方麵,為什麽不能用在工業生產上呢?原因很簡單,當時的人們的生活需求非常有限,絕大多數的奴隸隻要活著就行了,平民隻要吃飽穿暖能養活一家人就行了,少數的貴族們隻要吃喝玩得夠享受就行了。
即便貴族們為了享樂而有一點特殊需求,但是一般的手工作坊也夠用了。哪怕是一些窮奢極欲的帝王喜歡搞大工程,例如古尼羅文明的諸王喜歡搞大陵墓。但是完全不足以形成可以拉動工業文明的巨大需求。
沒有需求,當然就沒有供應。
直到近代,這種需求形成了。普通人越來越自由,也越來越富有,他們想要航海,於是有了遠洋船;他們開采礦產,於是就有了鐵軌礦車;他們想要創作文藝,於是就有了打字字……
同理,現在的西洲,包括吉利國和所有其他國家,對於城市交通的需求,馬車就足夠供應了。而一般情況下其實不大用得上蒸汽機汽車。蒸汽機需要巨大的鍋爐來帶動,還需要需要燒煤。這樣一來,不僅蒸汽機汽車的個頭很占地方,而且烏煙瘴氣。在空間本來就狹小的城市裏,開這麽一個大個煙囪,有什麽意義呢?
犯不上,實在犯不上。
因此,大多數普通人還是盡量選擇幹淨快捷又方便的馬車。
不過,科學家們的想象是不同於常人的。他們會不斷的探索未知的原理,並試圖發明創造一些神奇偉大卻不一定實用的東西。
正如最早人們隻是將蒸汽機原理用於神殿,直到幾千年之後,同一個原理才創造了工業文明。然而希羅會因為沒有應用價值就不研發了嗎?當然不會,他們研發根本不是為了應用。
與其說希羅的發明出現的太早,不如說那些懂得應用的人出現得太晚。
而工業革命的時代特點就是,除了極少數發現原理的科學家和大多數隻能適應環境的普通人,還培養了一大批不甘心於現狀,而堅持要通過使用科學原理去改造環境的一群“怪物”。這些人的出身各不相同,但是卻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他們會像科學家一樣去思考,同時又會像商人一樣創造。科學家商人和商人科學家們在科學界和商界之間形成了一個非常優勢的“科技商化界”。
科技商化界信奉“更多、更快、更強,更廉價”的研究思路。他們確信,隻要按照這樣的原則去研發升級,那麽新產品一定會不斷的替代舊產品,從而獲得巨大的利潤。
因此,雖然蒸汽機汽車有點像“大而無用”的雞肋產品。但是科技商化界堅信問題隻是在於蒸汽機汽車本身還不完善,存在著速度慢、體積大且汙染嚴重等缺陷。而一旦突破這些技術難關,就會淘汰舊有的交通市場,從而獲得巨大的新市場利潤。
不同的科學家商人和商人科學家們根據各自不同的想象和創意去進行不同的研發,雖然大多數人慘遭失敗,但還是有些人逐漸找到了正確的解決方案。
一些工程師們果斷的認為,蒸汽機的研發已經走到了一個瓶頸。盡管還是有可能突破,但是突破成本太高,不如幹脆另外選擇在蒸汽機之外另走一條新路。
於是,一種新型而更加高效的新動力汽車的設想出現了,那就是內燃機汽車。
在a位麵的曆史中,大量的西洲各國的科學家們這一領域中,用了數十年的時間,投入大量資源,最終研發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內燃機汽車。
光元1860年,蘭西國發明家萊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內燃機(單缸、二衝程、無壓縮和電點火的煤氣機,輸出功率為 0.74—1.47 kw,轉速為 100 r\/min,熱效率為4%)。光元1876年,意誌國人奧托製成第一台四衝程往複活塞式內燃機(單缸、臥式、功率大約為 2.21 kw、180 r\/min)。
光元1882年,意誌國人戴姆勒製造出了自動點火裝置( 電火花點火),解決了內部點火的問題,突破性的製造出優異的汽油發動機。
在此基礎上,意誌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終於在光元1885年製作出了第一輛內燃機汽車。
這是第一輛三輪車汽車,該車同時具備了許多劃時代的新技術,如:電火花點火、水冷循環、鋼管車架、鋼板彈簧懸架等。但是如果要真正應用於商業,它仍然差得很遠。這輛太祖車總是拋錨,以至於被鄰居們冷嘲熱諷為“散發著臭氣的怪物”,看重體麵的卡爾·本茨甚至不敢在公共場合駕駛它。
如果一切止步於此,那麽偉大的汽車發明人的桂冠也就與卡爾·本茨無緣了。然而,“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名偉大的女人。”而卡爾·本茨的背後,就站著這樣一位偉大的女性。光元1888年8月,從始至終一直在本茨身後默默支持他的夫人——貝瑞塔·林格·本茨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
貝瑞塔帶上孩子們,駕駛著本茨的太祖車,一路顛簸的來到了100多公裏外探望孩子們的祖母。隨後,貝瑞塔給卡爾·本茨拍來電報:“汽車經受住了考驗,請速申請慕尼黑博覽會”。
於是,在一個月之後的慕尼黑博覽會上,卡爾·本茨的這輛太祖車取得了巨大的轟動。當時的報紙曾經這樣描述這曆史性的一幕:“星期六下午,人們懷著驚奇的目光看到一輛三輪馬車在街上行走,前邊沒有馬,也沒有轅杆,車上隻有一個男人,馬車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們都驚奇萬分。”
慕尼黑博覽會後,大批客戶開始向本茨訂購汽車。人類的奔馳時代終於到來了。
在這個時代的吉利國,馬車還是主流的城市交通工具。
盡管汽車已經出現了,但並不普及。
因為這個時代的汽車和其他機器一樣,都是蒸汽機驅動。
蒸汽機是將蒸汽的能量轉換為機械功的往複式動力機械。蒸汽機的出現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正是由於蒸汽機的出現,才曾引起了西洲偉大的工業革命。
當然,最早的蒸汽機並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早在西洲曆史上的古羅馬時代。
光元一世紀,古羅馬已經征服了整個環地中海地區,包括傳說中的地中海文明之光希利尼——這個當時世界上科學水平最高的地區。
當時的一位名叫希羅的希利尼數學家明了一種利用蒸氣推動旋轉的球體,稱為汽轉球。這個在後世看來隻是一個“大玩具”的發明,被認為是最早的蒸汽機。除了汽轉球,希羅還發明了還有鏈泵,氣泵,活塞泵,跑步驅動水輪車以及其它機器。
而一個完整的蒸汽機係統,需要一個使水沸騰產生高壓蒸汽的鍋爐,這個鍋爐可以使用木頭、煤、石油或天然氣甚至可燃垃圾作為熱源。然後通過蒸汽的膨脹推動活塞做功。活塞作功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隻要火力夠猛,你甚至可以拉動成千上萬斤的物體。妥妥的大力機器。
可是這樣神奇的機器,並有應用到推動工業生產上,而是被用來做為宗教祭祀活動的道具。
打個比方,當時的人要造一個神殿,設計上要用兩個重達數噸的巨大石門,用以表達神明的偉大。可是門太重,怎麽啟動呢?要推開他太難了,人推馬拉都很費事。而且關鍵是很多人、畜,去開門關門,累出一身臭汗,也不好看啊。
這個時候,就用到希羅的發明了。
對,希羅會把他發明的蒸汽機安裝在門軸下方,然後燒開水發動蒸汽機,蒸汽機轉動產生巨大的能量從而轉動門軸,於是,門就被打開了。
這個時候,大家腦補一下,什麽感覺。
整個神殿處於一片蒸汽,哦不,一片仙氣之中,厚重的石門自動緩緩打開,信眾滿懷虔誠的心走入神殿,敬拜心中的神明。
所以再和幾十個糙漢驅趕著牛馬,人喊馬叫的拉開大頭門,眾人再在一各種奇怪的味道中衝進殿堂……
所以,這感覺絕對是不一樣的。
希羅也因為他的偉大發明,成為那個時代的成功人士。
可是這個偉大的發明既然可以應用到宗教建築方麵,為什麽不能用在工業生產上呢?原因很簡單,當時的人們的生活需求非常有限,絕大多數的奴隸隻要活著就行了,平民隻要吃飽穿暖能養活一家人就行了,少數的貴族們隻要吃喝玩得夠享受就行了。
即便貴族們為了享樂而有一點特殊需求,但是一般的手工作坊也夠用了。哪怕是一些窮奢極欲的帝王喜歡搞大工程,例如古尼羅文明的諸王喜歡搞大陵墓。但是完全不足以形成可以拉動工業文明的巨大需求。
沒有需求,當然就沒有供應。
直到近代,這種需求形成了。普通人越來越自由,也越來越富有,他們想要航海,於是有了遠洋船;他們開采礦產,於是就有了鐵軌礦車;他們想要創作文藝,於是就有了打字字……
同理,現在的西洲,包括吉利國和所有其他國家,對於城市交通的需求,馬車就足夠供應了。而一般情況下其實不大用得上蒸汽機汽車。蒸汽機需要巨大的鍋爐來帶動,還需要需要燒煤。這樣一來,不僅蒸汽機汽車的個頭很占地方,而且烏煙瘴氣。在空間本來就狹小的城市裏,開這麽一個大個煙囪,有什麽意義呢?
犯不上,實在犯不上。
因此,大多數普通人還是盡量選擇幹淨快捷又方便的馬車。
不過,科學家們的想象是不同於常人的。他們會不斷的探索未知的原理,並試圖發明創造一些神奇偉大卻不一定實用的東西。
正如最早人們隻是將蒸汽機原理用於神殿,直到幾千年之後,同一個原理才創造了工業文明。然而希羅會因為沒有應用價值就不研發了嗎?當然不會,他們研發根本不是為了應用。
與其說希羅的發明出現的太早,不如說那些懂得應用的人出現得太晚。
而工業革命的時代特點就是,除了極少數發現原理的科學家和大多數隻能適應環境的普通人,還培養了一大批不甘心於現狀,而堅持要通過使用科學原理去改造環境的一群“怪物”。這些人的出身各不相同,但是卻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他們會像科學家一樣去思考,同時又會像商人一樣創造。科學家商人和商人科學家們在科學界和商界之間形成了一個非常優勢的“科技商化界”。
科技商化界信奉“更多、更快、更強,更廉價”的研究思路。他們確信,隻要按照這樣的原則去研發升級,那麽新產品一定會不斷的替代舊產品,從而獲得巨大的利潤。
因此,雖然蒸汽機汽車有點像“大而無用”的雞肋產品。但是科技商化界堅信問題隻是在於蒸汽機汽車本身還不完善,存在著速度慢、體積大且汙染嚴重等缺陷。而一旦突破這些技術難關,就會淘汰舊有的交通市場,從而獲得巨大的新市場利潤。
不同的科學家商人和商人科學家們根據各自不同的想象和創意去進行不同的研發,雖然大多數人慘遭失敗,但還是有些人逐漸找到了正確的解決方案。
一些工程師們果斷的認為,蒸汽機的研發已經走到了一個瓶頸。盡管還是有可能突破,但是突破成本太高,不如幹脆另外選擇在蒸汽機之外另走一條新路。
於是,一種新型而更加高效的新動力汽車的設想出現了,那就是內燃機汽車。
在a位麵的曆史中,大量的西洲各國的科學家們這一領域中,用了數十年的時間,投入大量資源,最終研發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內燃機汽車。
光元1860年,蘭西國發明家萊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內燃機(單缸、二衝程、無壓縮和電點火的煤氣機,輸出功率為 0.74—1.47 kw,轉速為 100 r\/min,熱效率為4%)。光元1876年,意誌國人奧托製成第一台四衝程往複活塞式內燃機(單缸、臥式、功率大約為 2.21 kw、180 r\/min)。
光元1882年,意誌國人戴姆勒製造出了自動點火裝置( 電火花點火),解決了內部點火的問題,突破性的製造出優異的汽油發動機。
在此基礎上,意誌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終於在光元1885年製作出了第一輛內燃機汽車。
這是第一輛三輪車汽車,該車同時具備了許多劃時代的新技術,如:電火花點火、水冷循環、鋼管車架、鋼板彈簧懸架等。但是如果要真正應用於商業,它仍然差得很遠。這輛太祖車總是拋錨,以至於被鄰居們冷嘲熱諷為“散發著臭氣的怪物”,看重體麵的卡爾·本茨甚至不敢在公共場合駕駛它。
如果一切止步於此,那麽偉大的汽車發明人的桂冠也就與卡爾·本茨無緣了。然而,“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名偉大的女人。”而卡爾·本茨的背後,就站著這樣一位偉大的女性。光元1888年8月,從始至終一直在本茨身後默默支持他的夫人——貝瑞塔·林格·本茨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
貝瑞塔帶上孩子們,駕駛著本茨的太祖車,一路顛簸的來到了100多公裏外探望孩子們的祖母。隨後,貝瑞塔給卡爾·本茨拍來電報:“汽車經受住了考驗,請速申請慕尼黑博覽會”。
於是,在一個月之後的慕尼黑博覽會上,卡爾·本茨的這輛太祖車取得了巨大的轟動。當時的報紙曾經這樣描述這曆史性的一幕:“星期六下午,人們懷著驚奇的目光看到一輛三輪馬車在街上行走,前邊沒有馬,也沒有轅杆,車上隻有一個男人,馬車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們都驚奇萬分。”
慕尼黑博覽會後,大批客戶開始向本茨訂購汽車。人類的奔馳時代終於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