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約和艾瑪迴到京城,才知道兩宮的意思是要請李伯約主持一件大事兒。
原來,之前為東齊鐵路開通的奔走,已經使西慈注意到這個年輕的洋人宣士。而最近發生在晉西的關於李伯約的一些傳聞,特別李伯約對福壽膏戰爭的反對態度,更引起了她的特別關注。
而一件突然獲得的情報,終於促使她做出一個重大決策。
給光統帝找一位洋文師傅。
黛青皇室一向非常重視皇子們的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基於古倫人普遍熱愛學習的族群性格,另一方麵,也是吸取了日月王朝不重視皇子教育的種種惡果。
為了讓皇子們學有所成,黛青皇室特別建立了一套非常嚴格的學習製度。按照這套製度,所有的皇子除非特殊原因,否則達到六歲的時候就必須入學讀書。皇室會嚴格設計學習內容,並通過嚴格審查為皇子們選擇最優秀的人才來擔任老師。
不過,光統帝的情況與其他皇子略有不同。他四歲入宮登基為帝,因此在法律上並不存在皇子階段的學習。但是,這隻是名義上的。按照黛青的製度,皇帝也要學習,未成年的皇帝的學習製度參照皇子模式。所以事實上,光統帝還是按照皇子模式在六歲的時候入學讀書了。隻不過,一般皇子讀書是在南書房集體讀書,而光統帝作為皇帝,是在毓慶宮上學,而且隻有他是正式學生,其他同學隻是陪讀、旁聽生而已。
其他方麵,如學習內容,學習強度,基本沒有區別。
而且,皇帝如果學習不好,一樣要向普通皇子一樣受到懲罰,甚至責打。隻不過體罰類的懲罰是由陪讀代受的,但是皇帝必須親自在旁觀看,用以震懾。如果這樣的情況下,皇帝還不上進怎麽呢?那就可以奏請一位大學監——光統帝的本生父,醇親王奕環。由奕環親自懲戒皇帝。
西慈給光統帝選了兩個師傅,一個是翁同龢,一個是夏同善,另外還有禦前大臣教習他古倫文、塔拉文和騎馬、射箭、摔跤。
光統帝學習的課程主要有三大類:
一、三族典籍:首先是西尼典籍,其中最重要的是《欽定四書》,其次是《詩經》、《二十四孝》、《左傳》、《列聖遺訓》等,都是精選的儒學經典;其次是古倫經典,如記述著黛青曆史的《古倫老檔》、《古倫實錄》,入主中土後以順理帝名義發布的《勸善要言》,這些都是用古倫文字書寫的古倫經典書籍,記載了古倫人曆朝曆代的曆史、文化、軍事、技能、智慧,等等;最後是塔拉文字書寫的《塔拉秘史》、《巴托爾汗箴言》等著作。
二、軍事技能:由於皇帝年齡較小,所以軍事理論課還沒有開設,主要是帶有遊戲性質的騎馬、射箭、摔跤、器械技擊,等軍事體能課程。
三、禮儀藝術:禮儀和藝術是貴族起碼的社交素質,皇子們更需要在這方麵做到完美,更何況皇帝了。因此,對於皇帝的禮儀學習和藝術培養,都是非常嚴格的。皇帝需要學習宮廷禮儀,需要記住所有官、職、爵的名稱和標準,需要學習各種祭祀典禮的儀文;同時需要學習琴棋書畫等各種技藝。
在泰熙帝的時候,皇子們還會學習西洲的典籍以及各種科學,不管是黛青本土的學問,還是外來的,都是會兼容並包。但是隨著泰熙帝晚年的禮儀之爭和禁夷事件,外來文化和科學逐漸從黛青皇室子弟的學業中消失了。
但是現在,西慈決定要重新恢複這類學科。
這倒不是她一個人突然心血來潮的想法,而是與東慈、奕譞、照桂,認真商量之後才做出的決斷。
現在的形式是明擺著的,保守派雖然目前還掌握很大的權力,但是思維已經跟不上時代了,洋務派掌握實權,但是花花心思太多,清流派是真的很清流,高談闊論,一身正氣,雖然怎麽說怎麽有理,卻又有點左右都拿不出什麽實際有用的東西。
但是現而今黛青朝廷其實就靠著這三條腿在支撐著。
兩宮都是女人,見識終究有限,奕欣、奕譞等人是至親,又都極具才幹。可是正因為如此,反而更以讓兩宮不能放心。這個局麵,如果是在a位麵的曆史裏,始終也沒有得到完美的解決。東慈去世後,兩宮後來變成一宮,西慈獨自掌握了全部權力。表麵看來朝廷在僅唯她一人之命是從,實際上各派係都在積極的發展自己的勢力。論權謀,各方勢力根本無法鬥得過西慈,但是論到實務,西慈就知之甚少。所以,尊奉西慈,即是一種妥協,同時也是一個謀略,因為西慈不懂實務,當然就隻能重用洋務派,又以保守派和清流派去製約清務派。這樣大家就都可以獲得生存和發展。
各股勢力雖然名義上效忠皇帝,但實際上並不希望光統帝親政,因為光統帝自然不如西慈容易糊弄,這就會有損他們的利益。
a位麵的西慈到了晚年也明白這些套路,可是對她來說,隻有這種格局才是最有利於自己的。西慈並不是不想效仿當年聽政又還政的太宗的妻子,順理帝的生母,泰熙帝的祖母,先後輔佐了順理帝和泰熙帝的孝莊皇太後。但是,她確實無力為之。
除了洋務派,黛青朝廷裏再沒有能夠適應時代的先進的力量。過去的共治帝,現在的光統帝,都是生於後宮之內,長於婦人之手,從未就藩,沒有實際處理事務的經驗,也從未有建立起自己的勢力。一旦他們親自掌權,卻又無法平衡好各派勢力之間的關係使整個黛青處於穩定,那麽黛青必然走向毀滅。
而一番角逐之後,最終勝出的一定是洋務派勢力。
西慈並不希望這種結果出現。
但是,b位麵的情況有了變化。
由於先知樓、息風堂和內陸會的意外加入,西慈手裏有了新牌。這三者有一個非常一致的特點——不同尋常。先知樓的強項是科技,息風堂的特長是通靈,而內陸會,似乎在這兩個領域都有涉及同時又有自己的特色。這三者的成員都不是普通的世俗凡夫,他們或出世,或隱世,或超世,總之是與朝廷裏的那些官僚們大不相同。
如果從這三個群體中,選擇可靠而優秀的人才來出任皇帝的新老師,那麽皇帝不僅可以親自掌握最先進最高端的知識,而且可以通過師生關係逐步培養起自己的潛在勢力。而且,這些人雖然身懷絕技卻都不不掌握實權,所以至少目前和可以預見的未來,這種潛力的培養不會威脅到兩宮的地位。這樣一來,皇帝的地位和兩宮的地位就都穩了,而且也不用擔心將來皇帝長大了會因為權力的原因和兩宮之間產生矛盾。
西慈把自己的想法,先和東慈商量了,東慈也認為如果可以引入這樣一股潛在力量,備而不用,既培養光統帝的才能勢力,又可以確保依附於兩宮。
“這不就像當年孝莊皇太後重用愛世會的圖若望一樣嗎?”東慈聽完西慈的一番分析後,一針見血的做了個總結。
“姐姐聖明,就是這樣。依妹妹我看,那個李伯約是個德才兼備的,如果讓他教皇上,備不住真能把咱們皇上培養成像先皇泰熙爺那樣的千古一帝。若是那樣,咱們姐妹也就可以安享晚年了。”
“這事兒我沒意見,不過,你還是得跟皇上的親爹商量商量才好啊。”東慈淡淡的說道。
“姐姐說的是,那我這就去召他們來。”西慈順從的答應道。
原來,之前為東齊鐵路開通的奔走,已經使西慈注意到這個年輕的洋人宣士。而最近發生在晉西的關於李伯約的一些傳聞,特別李伯約對福壽膏戰爭的反對態度,更引起了她的特別關注。
而一件突然獲得的情報,終於促使她做出一個重大決策。
給光統帝找一位洋文師傅。
黛青皇室一向非常重視皇子們的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基於古倫人普遍熱愛學習的族群性格,另一方麵,也是吸取了日月王朝不重視皇子教育的種種惡果。
為了讓皇子們學有所成,黛青皇室特別建立了一套非常嚴格的學習製度。按照這套製度,所有的皇子除非特殊原因,否則達到六歲的時候就必須入學讀書。皇室會嚴格設計學習內容,並通過嚴格審查為皇子們選擇最優秀的人才來擔任老師。
不過,光統帝的情況與其他皇子略有不同。他四歲入宮登基為帝,因此在法律上並不存在皇子階段的學習。但是,這隻是名義上的。按照黛青的製度,皇帝也要學習,未成年的皇帝的學習製度參照皇子模式。所以事實上,光統帝還是按照皇子模式在六歲的時候入學讀書了。隻不過,一般皇子讀書是在南書房集體讀書,而光統帝作為皇帝,是在毓慶宮上學,而且隻有他是正式學生,其他同學隻是陪讀、旁聽生而已。
其他方麵,如學習內容,學習強度,基本沒有區別。
而且,皇帝如果學習不好,一樣要向普通皇子一樣受到懲罰,甚至責打。隻不過體罰類的懲罰是由陪讀代受的,但是皇帝必須親自在旁觀看,用以震懾。如果這樣的情況下,皇帝還不上進怎麽呢?那就可以奏請一位大學監——光統帝的本生父,醇親王奕環。由奕環親自懲戒皇帝。
西慈給光統帝選了兩個師傅,一個是翁同龢,一個是夏同善,另外還有禦前大臣教習他古倫文、塔拉文和騎馬、射箭、摔跤。
光統帝學習的課程主要有三大類:
一、三族典籍:首先是西尼典籍,其中最重要的是《欽定四書》,其次是《詩經》、《二十四孝》、《左傳》、《列聖遺訓》等,都是精選的儒學經典;其次是古倫經典,如記述著黛青曆史的《古倫老檔》、《古倫實錄》,入主中土後以順理帝名義發布的《勸善要言》,這些都是用古倫文字書寫的古倫經典書籍,記載了古倫人曆朝曆代的曆史、文化、軍事、技能、智慧,等等;最後是塔拉文字書寫的《塔拉秘史》、《巴托爾汗箴言》等著作。
二、軍事技能:由於皇帝年齡較小,所以軍事理論課還沒有開設,主要是帶有遊戲性質的騎馬、射箭、摔跤、器械技擊,等軍事體能課程。
三、禮儀藝術:禮儀和藝術是貴族起碼的社交素質,皇子們更需要在這方麵做到完美,更何況皇帝了。因此,對於皇帝的禮儀學習和藝術培養,都是非常嚴格的。皇帝需要學習宮廷禮儀,需要記住所有官、職、爵的名稱和標準,需要學習各種祭祀典禮的儀文;同時需要學習琴棋書畫等各種技藝。
在泰熙帝的時候,皇子們還會學習西洲的典籍以及各種科學,不管是黛青本土的學問,還是外來的,都是會兼容並包。但是隨著泰熙帝晚年的禮儀之爭和禁夷事件,外來文化和科學逐漸從黛青皇室子弟的學業中消失了。
但是現在,西慈決定要重新恢複這類學科。
這倒不是她一個人突然心血來潮的想法,而是與東慈、奕譞、照桂,認真商量之後才做出的決斷。
現在的形式是明擺著的,保守派雖然目前還掌握很大的權力,但是思維已經跟不上時代了,洋務派掌握實權,但是花花心思太多,清流派是真的很清流,高談闊論,一身正氣,雖然怎麽說怎麽有理,卻又有點左右都拿不出什麽實際有用的東西。
但是現而今黛青朝廷其實就靠著這三條腿在支撐著。
兩宮都是女人,見識終究有限,奕欣、奕譞等人是至親,又都極具才幹。可是正因為如此,反而更以讓兩宮不能放心。這個局麵,如果是在a位麵的曆史裏,始終也沒有得到完美的解決。東慈去世後,兩宮後來變成一宮,西慈獨自掌握了全部權力。表麵看來朝廷在僅唯她一人之命是從,實際上各派係都在積極的發展自己的勢力。論權謀,各方勢力根本無法鬥得過西慈,但是論到實務,西慈就知之甚少。所以,尊奉西慈,即是一種妥協,同時也是一個謀略,因為西慈不懂實務,當然就隻能重用洋務派,又以保守派和清流派去製約清務派。這樣大家就都可以獲得生存和發展。
各股勢力雖然名義上效忠皇帝,但實際上並不希望光統帝親政,因為光統帝自然不如西慈容易糊弄,這就會有損他們的利益。
a位麵的西慈到了晚年也明白這些套路,可是對她來說,隻有這種格局才是最有利於自己的。西慈並不是不想效仿當年聽政又還政的太宗的妻子,順理帝的生母,泰熙帝的祖母,先後輔佐了順理帝和泰熙帝的孝莊皇太後。但是,她確實無力為之。
除了洋務派,黛青朝廷裏再沒有能夠適應時代的先進的力量。過去的共治帝,現在的光統帝,都是生於後宮之內,長於婦人之手,從未就藩,沒有實際處理事務的經驗,也從未有建立起自己的勢力。一旦他們親自掌權,卻又無法平衡好各派勢力之間的關係使整個黛青處於穩定,那麽黛青必然走向毀滅。
而一番角逐之後,最終勝出的一定是洋務派勢力。
西慈並不希望這種結果出現。
但是,b位麵的情況有了變化。
由於先知樓、息風堂和內陸會的意外加入,西慈手裏有了新牌。這三者有一個非常一致的特點——不同尋常。先知樓的強項是科技,息風堂的特長是通靈,而內陸會,似乎在這兩個領域都有涉及同時又有自己的特色。這三者的成員都不是普通的世俗凡夫,他們或出世,或隱世,或超世,總之是與朝廷裏的那些官僚們大不相同。
如果從這三個群體中,選擇可靠而優秀的人才來出任皇帝的新老師,那麽皇帝不僅可以親自掌握最先進最高端的知識,而且可以通過師生關係逐步培養起自己的潛在勢力。而且,這些人雖然身懷絕技卻都不不掌握實權,所以至少目前和可以預見的未來,這種潛力的培養不會威脅到兩宮的地位。這樣一來,皇帝的地位和兩宮的地位就都穩了,而且也不用擔心將來皇帝長大了會因為權力的原因和兩宮之間產生矛盾。
西慈把自己的想法,先和東慈商量了,東慈也認為如果可以引入這樣一股潛在力量,備而不用,既培養光統帝的才能勢力,又可以確保依附於兩宮。
“這不就像當年孝莊皇太後重用愛世會的圖若望一樣嗎?”東慈聽完西慈的一番分析後,一針見血的做了個總結。
“姐姐聖明,就是這樣。依妹妹我看,那個李伯約是個德才兼備的,如果讓他教皇上,備不住真能把咱們皇上培養成像先皇泰熙爺那樣的千古一帝。若是那樣,咱們姐妹也就可以安享晚年了。”
“這事兒我沒意見,不過,你還是得跟皇上的親爹商量商量才好啊。”東慈淡淡的說道。
“姐姐說的是,那我這就去召他們來。”西慈順從的答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