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青帝國上自朝廷,下至普通士民百姓,都是非常忌諱西洲夷人進入最內陸的省份的。


    原因有兩個。


    首先,這些最內陸的省份,從官員到百姓,都非常的排外。


    他們對夷人的仇恨,幾乎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就是純粹的討厭和排斥。如果隨便讓夷人進入,搞不好會引起衝突,萬一打死洋人,那麽列強又要給黛青找麻煩了。


    其次,正因為這些地方的民風非常的保守和排外,所以朝廷向來也把他們視為維護黛青傳統的核心地帶。保持這些核心地帶的保守狀態,黛青麵對列強威脅的時候,就更有底氣一些。


    有這兩點原因,朝廷當然輕易不會願意讓他們進入這些地區。


    但是現在的情況有些變化。


    一方麵,李伯約等內陸會人員的表現確實突出而且優秀。他們對於黛青的傳統文化非常尊重,與當地人友好相處。另外,他們完全不尋求本國或他國勢力的保護和支持,也絕對不給當地衙門施加任何壓力或者製造麻煩。相反,他們像一個普通黛青人一樣,尊重當地官府,帶頭遵守法紀,維護黛青的日常秩序。


    另一方麵,晉西和秦西的災情非常嚴重,而如果任由災情發展,則可能會對好不容易才取得的對西域平叛形成新的不穩定因素。


    阿古柏並不是單純的匪類,他的背後站著一個龐大的巨熊。


    武力平定叛亂,收複西域,是一個軍事上的偉大成就。但是要穩定西域,確保西域不落入他人之手,則需要文治。


    對於黛青來說,一個穩定的西域必然意味著一個穩定的西三省。


    西晉、西秦、西甘。


    三省不僅地理上鄰近西域,更是中土在經濟、文化、交通各個方麵與西域溝通的通道。


    黛青現在的核心地帶是中土,一旦西域與中土切斷聯係,那麽自然難以穩定,而如果能夠保持二者經常有所聯絡,那麽當然也就有利於整個黛青帝國的統一。並且,萬一西域再生動亂,那麽很自然的西三省就是供給前線的大後方。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促使黛青允許李伯約等聖光內陸會的成員進入西晉和西秦。那就是現在的西域正麵臨著來自俄羅斯的巨大壓力。黛青有必要用最快的速度建設一個強大富足的西三省。


    聖光內陸會的成員雖然多為西人,但是其中並沒有一個羅斯國人!


    經過了這麽多年的接觸,黛青也漸漸發現,所謂西人,並不完全是一迴事兒。


    羅斯人和大部分東部西洲都歸屬於東方正宗,西部西洲的大部分人則歸屬西方公宗。然而聖光內陸會的成員,卻全部屬於普世聖宗。


    三大宗之間,分歧很大,矛盾也不少,甚至彼此發生過戰爭。雖然有些時候會聯絡,但是僅限於純粹的宗門聯誼和教法討論。普世聖宗的成員,是絕對不會支持東方正宗的世俗武力行動的。相反,他們的宣傳會產生一種免疫東方正宗教義的理論。


    所以,在慶功會上,並沒有李伯約的身影。


    在牛大頭建設東土規劃中,也沒有李伯約的參與。


    他現已經在晉西省了。


    身晉西李伯約才終於發現,自己以往的所有經曆,雖然遙遠而曲折,似乎付出了很多辛苦,但其實都是走在厚厚的地毯上。因為無論是在羊州還是在東齊,雖然人們起初並不是特別歡迎他們這些洋夷,但也不是非常仇恨。至少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的仇恨他們。


    但是在晉西,他終於見識到了什麽叫敵意。


    憑著黛青朝廷簽發的通行文書,地方官員倒是不會為難他們,甚至看上去很逢迎的樣子。但是,在他們的背後,那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咒罵他們。而且,往往會暗中給他們製造一些麻煩。雖然李伯約和艾瑪極力的向他們表達自己的友善和對他們文化的尊重,遵守他們一切的禮儀和習俗。但是這一切都是無濟於事的。


    與官方的陽奉陰違相比,民間的仇恨,更明顯一些。當他們向當地鄉紳尋求支持,好將賑災的糧食分發下去的時候,得到的答複是:“晉人雖一時窘迫,終不至失了氣節。寧為黛青餓死,斷不食洋人一粟!”無奈他們隻好自己分發糧食。


    然而,有幾個書生,雖然餓得已經搖搖晃晃,卻還是支撐著在分放糧食的現場聲嘶力竭的疾唿“不可食洋人一粟!”雖然還是有很多人來領取糧食,但還是有一些明明已經很餓的人,站得遠遠的,不敢過來。


    李伯約和艾瑪深為那些人的堅強而震驚,要知道這裏可是鬧了兩年的大饑荒啊,一鬥米的價錢已經可以換十個小孩了。而這種堅強,又有什麽益處呢?李伯約他們是來做慈善的,並不存在歧視他們的意思,吃這些食物也不存在任何背叛的意思。可是這些道理,現在這個情況下,怎麽能得清楚呢?


    作為蒙恩者,李伯約當然會想到通過秘境的交流尋求來自真實力量的幫助,但是得到的迴複是“用最大的恩賜和最小的力量”。


    什麽是“最大的恩賜”?什麽又是“最小的力量”?這次卻沒有得到迴應。


    他們明白,這需意味著他們需要在執行的過程中去體會和學習。


    之所以很多饑民不敢來領糧食,關鍵還是他們洋人的身份,如果分發糧食的是鄉紳,事情絕對要容易得多。這也是他們最初的設想,但是鄉紳拒絕幫助他們做事,哪怕是拯救自己的鄉親也不行。


    思考再三,艾瑪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她告訴了李伯約,然後二人立即乘驢車迴到了縣城。


    他們找到縣裏的官員,再次出示了朝廷頒發給他們的文書,然後交給那位官員一份稿件,讓他以縣衙的名義公布出來。


    原來,這是一份懸賞征文的公告。


    當時正是縣裏舉辦縣試的時候,參加鄉試的秀才們,看到了這份征文公告。


    公告的內容很簡單,為了教化洋人,縣府要進行一次才子選拔。所有秀才均可參加,凡參賽者均可得到一兩銀子的參與獎。而比賽的優勝者,第一名三十兩銀子,第二名二十兩,第三名十五兩,第四名十兩。最後考中的秀才則可以給洋人做國學老師,收洋人為徒,並獲取豐厚的薪資,


    考試的內容卻是關於西洲的一些常識。


    之所以考西洲文化而非黛青的儒學知識,是因為凡是來應試的,已經有了秀才功名,因此無須再考。反而既然是要給洋人教化,自然需要能夠通曉洋人的知識。故此隻考西洲知識,並不考儒學經典。


    不過,凡是報名參賽者,都可以獲得一份西洲常識手冊,考試的內容就從這份手冊裏出。


    一想到教化洋人,為國爭光,秀才們果然踴躍報名,領取手冊,帶迴家閱讀準備,隻等開考的時候,痛打洋人的臉皮。


    等到開考的時候,主辦方列出的題目卻是多達有六個,即:真道之源、正心、祈禱、賞善罰惡、偶像,以及福壽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夢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哈什納達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哈什納達爾並收藏清夢醒最新章節